首页 > 短语口号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实用8篇】正文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实用8篇】》

时间: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精选8篇)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1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2

元宵节人们猜灯谜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因为当时元宵灯会十分盛行,人们为了增加娱乐,就将谜语写到了花灯上。

谜语的起源很早,在夏朝就有使用暗示的方法猜某种食物的歌谣,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越来越熟练,谜语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在三国之前这还是一种口头上的游戏,到了三国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写在纸上的字谜。

字谜的产生为灯谜提供了基础,唐宋时期,因为国家富裕,百姓生活条件好,所以像元宵节这种娱乐性质比较大的节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宵灯会可以持续一周以上,晚间也不再有宵禁,大家可以尽情地走上街头玩耍。

在宋朝时,政府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化发展迅速,在元宵灯会这种热闹的节日上,一些商贩为了增加看灯的趣味性,就开始在花灯上写上字谜,专门以此来吸引游客,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大家都争相模仿,就形成了“灯谜”。

在那时候,不仅仅是平头百姓去看灯、猜谜语,达官显贵,文人雅客也会走上街头赏灯,所以这就要求灯谜要雅俗共赏。除了一些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的文字谜语外,还要有用大白话描述事物特征进行猜谜的谜语,比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谜底就是花生,再比如“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不是剪工裁,虽然不是英雄汉,唱得千门万户开”,谜底就是公鸡。

元宵节灯会的灯谜产生于宋代,一直被后世继承,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庆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3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4

谜题:栖息沼泽和田头,随着季节南北走,队列排成人字形,纪律自觉能遵守。(打一动物)

谜底:大雁

谜题: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打一动物)

谜底:蝉(知了)

谜题:样子像吊塔,身上布满花,跑路速度快,可惜是哑巴。(打一动物)

谜底:长颈鹿

谜题:家住青山顶,身披破蓑衣,常在天上游,爱吃兔和鸡。(打一动物)

谜底:老鹰

谜题:头戴红缨帽,身穿绿战袍,说话音清脆,时时呱呱叫。(打一动物)

谜底:鹦鹉

谜题:颜色有白又有灰,经过驯养很聪明,可以当做联络员,飞山越岭把信送。(打一动物)

谜底:鸽子

谜题:身上雪雪白,肚里墨墨黑,从不偷东西,却说它是贼。(打一动物)

谜底:乌贼

谜题:习性刁残海霸王,捕它要造工作船,浑身上下全是宝,海面换气喷银泉。(打一动物)

谜底:鲸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5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__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6

元宵节活动是在大同市图书馆大厅举办的,主要有猜灯谜、剪窗花、投壶和对诗歌等内容。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会获得相应的印章一枚,集齐所有的印章就可以获得新年的礼物,大家听到后开心极了,都憋足了劲,都想拿上这个大奖。

活动开始了,我和我的一个同学,直接来到了一个剪纸桌前。听老师讲过后,我抄起一把剪刀,拿到一张打过孔有轮廓的红纸,非常认真地剪了起来。因为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剪窗花,大部分觉得都太难了,便交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们去做但我妈妈始终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帮我一下。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师教给我们的窍门,不仅完成的快,而且还让老师夸了真不错!真不错!直接就盖了章。我就这么顺利的完成了一项任务。

接着就是猜灯谜了。场地内的头上方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灯笼。灯笼上写着各种灯谜。我和妈妈很顺利的猜到了一个。便又顺利的盖章过关了。

最有难度的要算投壶游戏了。那壶口只有笔筒粗细,壶高半米多高。投的箭比壶略高一些。每人投10次,只要能投进三次以上便可以过关盖章。开始我觉得,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没想到,在我排队等待时,同学们一个个以失败告终。我便也开始慌张、焦急、不安起来。

最后就是对诗歌了。我们分别要去“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四位诗人处去各对一首诗歌。心想平时老师让我们背了那么多的诗,过关肯定是轻而易举,不再话下的。万万没想到就在“李白”处出了问题。他让我背一首叫《红豆》的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也搜索不出这首诗。“李白诗人”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再背背。我求救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不是《红豆》而是《相思》原来是李白把诗句直接给问了出来,也怪我只想题目而没想内容。让妈妈这一提醒。我又回到了“李白”处,回答完了后,积满了所有的章。高高兴兴地去把我的新年礼物:一个书签,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和一个喜庆的福袋领了回来。

这次活动让我过了一个难忘而且有意义的元宵节,更让我明白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的含义。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7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 篇8

据记载,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宋代。汤圆当时叫“圆子”、“浮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就写到“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汤圆一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元宵节吃元宵不仅寓意团圆美满,而且在陕西省,汤圆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上古时期,玉皇大帝为了了解人间民情,特派灶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汇报。有一年,农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向玉帝汇报:人间百姓每日辛勤劳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饭。长此下去,百姓们肯定会过度劳作、累坏身体,从而影响。

玉皇大帝闻奏,马上聚集群臣共商良策。最后太白金星献策:我们可以百姓们吃些慢性中毒的药,等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皇大帝觉得这是一个好计策,就让厨神让在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

最后老百姓们就真的慢慢的疯了,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但是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又向玉皇大帝汇报了这个情况,玉皇大帝又下令让厨神治好百姓的疯病。最后厨神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把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第二天早上百姓们的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