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礼仪 > 礼仪常识 >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精选三篇】正文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精选三篇】》

时间: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精选3篇)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 篇1

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这一习俗自古流传至今。到了蒙古,主人一般会热情的给你奉上奶茶。我们平时要喝,不喝是不礼貌的。而且主人请吃奶制品,你不能拒绝,否则会伤了主人的心。

献上哈达

是哈达蒙古人日常行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在欢迎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一种礼貌。在献上哈达时,蒙古族服饰主人双手捧着哈达,唱着吉祥的问候或恭维话,渲染着洪都博客的敬仰气氛。同时哈达的折叠口面对着接哈达的客人。客人要站起来面对敬献哈达的人,专心听敬酒和接敬酒。接哈达时,客人要微微前倾,献哈达者将哈达挂在客人的脖子上。来宾要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以示对献哈达者的感谢。

唱歌

蒙古人的劝说往往是通过真诚的赞美来表达的`。唱歌和劝说是同时进行的。往往是一个主唱之后,大家举杯一起唱,然后大家一起欢呼。如此多次,酒酣畅淋漓。有仪式,有即兴的趣味,有一个人或几个人,还有合唱,对他们的赞美往往是激荡的,通宵达旦的。

崇拜上帝

蒙古族仪式中有敬神的习俗。根据蒙古民族精神的描述,厨师将羊切成九等份的肉,“之一份为天,第二份为地,第三份为佛,第四份为鬼,第五份为人,第六份为山,第七份为坟,第八份为水神,第九份为帝”。

洪都博客

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牺牲地被扔进火里;佛祖放在神龛前;鬼红豆祭祀博客放在包裹外面;山挂在神圣的树枝上,坟墓是献给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给河里的水神,最后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萨满教,它崇拜许多神。

给客人斟酒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献上最贵的食物是为了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仰和喜爱。通常,主人将美酒倒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捧在长长的哈达上,唱着优美的蒙古族传统祝酒歌。如果客人谦虚不喝酒,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不肯坦诚相待。

宾客应立即接住酒,将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方向点击,以示对天、地、火神的尊敬。不喝就不要勉强自己。你可以触摸你的嘴唇,以表示你收到了主人的善意。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 篇2

一、 服饰礼仪

伊朗国内的民族很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但其样式大多比较简单,而且宽大,以适应温暖的气候。

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过膝盖的长衫,腰围至脚面以上的围裤,头裹长长的包头巾。土库曼民族的女性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脚很小,只能穿过小腿,以防风沙进入。她们还用大块布包头,外出时用的头巾大而厚,在家时小而薄。她们身上常佩戴许多饰物,有时还会把银币缝在衣服上做饰物。伊朗男子有的留胡须,女性一般要戴面纱。在德黑兰库姆一带,妇女普遍穿伊斯兰的标准服饰,用一块大黑布从头遮到脚,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二、 仪态礼仪

在伊朗,人们的言谈举止、体态表情是很有讲究的。在说话或跟对方正面而坐时,应将两手平放而不可双手交叉,如果双手交叉着说话,就会被认为态度傲慢,甚至被视为有意挑衅。在伊朗微笑和点头实际上只是主人一种礼貌的表示,并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于他们洁身时多用左手,因而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所以在接触、取物、递东西时不能用左手。

三、 相见礼仪

注重打招呼时的礼貌用语,是体现伊朗人良好素养的一个方面,人们相见时一般都要说“萨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识的人相见也是如此。他们尤其喜欢别人在打招呼时称他们的姓并加上学术或职务的头衔。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妇女的名字多用兹芭(美丽的)、法拉赫(快乐的)、帕尔旺娜(蝴蝶)等。女子出嫁后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现在称呼某某夫人时,也可以用丈夫的姓。对老爷、先生、少爷等称阿伽,对太太、女士称巴努和哈努姆,对小姐称杜希泽或阿兹拉,将人名后加个“将”字就变成昵称。

伊朗人在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亲吻对方的双颊。由于等级观念很强,见面礼节也有区别,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为礼;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颊为礼;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则以一方俯拜在另一方面前为礼。在伊朗,男人不与女人握手。

四、 餐饮礼仪

伊朗人的餐饮习俗独具风格。总体而言,他们爱吃面食,也吃米饭。对中国的大饼、咖喱三角饺、炸小包等食品比较喜爱。副食口味一般清淡,偏爱微辣,讲究菜肴量少质精,注重色香味形。当然各地区也不尽相同。游牧地区的人们以牛奶、黄油、奶酪为主食;农业区的人们主食有面饼、米饭等;土库曼人最感兴趣的是羊头肉、羊脑和羊脚,认为其营养价值最高,常留给孩子吃。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爱喝红茶,并喜欢在茶中加糖。按当地传统,土库曼人唱歌前必喝红茶,每逢节庆喜事,人们必定先喝红茶,然后载歌载舞。

伊朗人还有个奇特的习惯,即常以一种叫“马加拉特”的粘土为食,这种粘土市场上有出售,还被人们视为珍品。他们一般食量不大,喜欢素食,在餐桌上只备水杯和食盘,习惯用右手抓食。

五、 喜丧礼仪

根据穆期林习俗,相亲相爱的男女双方,必须由男方提出求婚,经女方正式同意后,便可举行结婚仪式。他们从定婚到结婚要经十几道程序。定亲时,男方要用30只羊送给女方作为聘礼,定亲后到结婚的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成婚一周后,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怀孕了,则立即回丈夫家。

“诺鲁兹”即伊朗的春节,是一个全国性的喜庆日子。它一般在伊朗历元月1日到13日这段时间,这时的伊朗首都德黑兰已是扬柳吐翠、桃树泛红。节日来临之际,妇女忙着大扫除。除夕到来,合家欢聚,各家各户用干草点起“祝火”,人们都从“祝火”上跳过去,意为免灾除病和乞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们走访亲友,互祝新年快乐。最后一天,则是全家人外出郊游踏青,这时大小公园里、绿野上,游客如云。

六、 商务礼仪

在伊朗,进行商业性会面,递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实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礼而讲究正式礼节。在商务会谈时直截了当,往往效果不佳,他们不习惯于对事情立刻作出抉择,往往要用很长时间琢磨对方话语间的意义。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在斋月访问当地,商务活动最好选在10月至次年4月,不要以洋娃娃作为礼物,否则会被误认为瞧不起他们信仰的宗教。

七、 旅游礼仪

在公历3月中旬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节。德里兰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湾,那里风光更是迷人,碧波万顷,景色如画。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较拥挤,如赶上穆斯林节日和星期五祈祷日,更是如此。即使这样,也应给老人、妇女小孩让座。当地不许妇女与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须带上结婚证书。参观清真寺必须脱鞋,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帕。女性不能穿超短裙和其它奇装异服。

八、 主要禁忌

伊朗人对婴儿的眼睛特别敏感,最忌讳别人议论婴儿的眼睛。他们忌讳左手递交物品,称左手为肮脏、下贱的手。禁食猪肉,不食自死、病死或未经阿訇、毛拉念经宰杀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动物的肉,忌吃无鳍无鳞的鱼。

蒙古的习俗与礼仪-解析 篇3

蒙古共和国简称蒙古,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191,47万。官方语言为蒙古语。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or)。货币是图格里克Turgid。1921年7月11日宣告独立。1949年10月16日与我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

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