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3篇】正文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3篇】》

时间: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精选3篇)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 篇1

20xx年,一座隧道开工建设,一位青年大学生毕业。走出兰州交通大学校门的韩,来到x大山深处的大理至瑞丽铁路大柱山隧道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地。原计划只有几年工期的建设项目因为施工难度不断延期。打通“世界最难掘进隧道”成为建设者们的执念,韩坚守在横断山区,和隧道一起“成长”。

12年后的20xx年,超级工程大柱山隧道贯通,“技术小白”韩也成长为出色的铁路工程师。12年的青春、在大柱山隧道里的4000多天,执着、理性、乐观、自信的韩成为这个时代铁路青年美好形象的代表。

中共党员,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获得中铁一局集团杰出青年、xx省劳动模范、xx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2年,青春无悔

横断山,路难行。位于四川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险峻的山脉之一。

滇缅公路、成昆铁路,百年里中国人在横断山以生命筑路。被联合国称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从横断山脉边缘通过,而20xx年开工建设、330公里长的大瑞铁路,穿越横断山脉。

20xx年的一天,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着开向大山深处,韩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半山腰的工棚。第二天清晨,他戴上安全帽来到大瑞铁路建设现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远方,他的同龄人正穿着白衬衫走进城市里的办公室。然而,对他来说,更大的人生考验还在路上。

大瑞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完善路网布局、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作为中缅铁路通道的重要干线,大瑞铁路连接南亚、东南亚国家,推动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开通后将结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从横断山脉腹部穿越的大柱山隧道是大瑞铁路全线最高风险隧道,其恶劣的地质环境让建设工期从最初的5年半先是调整为8年,后又调整为13年,足以见得项目推进之艰难。

大柱山隧道一共穿越12条断层,在燕子窝断层,韩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施工,26个月只掘进了156米,平均每天掘进约20厘米。

“在其他地方,用手指抠都能抠这么长……”韩说。然而这里是横断山脉,地质复杂程度超过了建设之初的预想。

在大柱山隧道里,有些区段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尽管放有冰块降温,但待2个小时以上,人的体力就会大幅消耗。7座抽水站的56台大水泵接力抽排隧道内部涌水,地质带来的涌水、突泥频繁发生,建设中的大多数时段,建设者们都在应对和清理突然涌出的大水和泥浆。

xx市xx区水寨乡平坡村,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边,时间一年年过去,韩和同事们住的彩钢板房老化了,重建又重建……

打通全长14484米的大瑞铁路大柱山隧道,是韩执念。

身边年年有人离开。“我也想过离开,可是这条铁路肯定得通。与其留给后面的人,为什么自己不成为那个打通的人?”对于坚持,韩这样解读。

在努力打通大柱山隧道的第9年,一篇来自铁路记者的报道这样写道:“火车只需7分钟就能穿越14。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7分钟的畅通……要付出13年的青春。”报道一推出就被几十家媒体转载,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热点。

韩这份执念和坚持在20xx年4月28日8时36分收到了回报:大柱山隧道全隧贯通。

一座隧道,12年,韩和他的同事们从青春年少到鬓生白发。青山之中,这一份青春无悔如此震撼。贯通那一刻只有欢笑,没有艰辛。

掌子面,炼就真金

“水深火热”是大柱山隧道广为人知的施工环境。受澜沧江断裂带影响,大柱山隧道的涌水能轻松灌满21个西湖。这种围岩裂隙水最高涌水量可达每小时3300立方米,最大水压3兆帕。可以打透岩石的钻头,在这里有时竟然打不进去。“硬岩富水”四字,形象描述了施工地段的地质特点。

韩和同事们在隧道掌子面水平钻孔,放入防水工业内窥镜对探孔内出水点、岩性进一步观察判定,制订了“远水近排、泄水降压”的施工方案。

在涌水掌子面附近,韩和同事们打出50多个泄水孔,每个孔长50多米。总长度超过2500米的钻孔成功将掌子面涌水量从每小时3300立方米降至每小时150立方米,水压从3兆帕降至0。2兆帕。硬岩富水段顺利实现带水作业,掘进工作快速推进。硬岩富水段的这一泄水降压工法在大瑞铁路其他隧道得到了推广应用,并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工法。

韩认为,现在再面对横断山脉的断层,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以处理。“开始时我们太没有经验了。经验是在处理现场问题中积累的,特别珍贵、有用。大柱山隧道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我在这里学习了10多年。”

韩和同事们自行设计加工了隧道二衬混凝土喷淋养护台车,接通水源后不需要持续盯控;自行设计加工了单线铁路隧道仰拱背模,破解了单线铁路隧道空间狭小、仰拱及二衬矮边墙一体浇筑的难题。

对断层施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的处理方案和横断山脉地质特点深度思考总结后,韩主持编写了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断层处理中采用的多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隧道里,技术人员需要经常穿过“水帘洞”般的地段到掌子面查看围岩地质及出水情况。即使穿着雨衣,韩每次也会全身湿透。这些地下水只有18摄氏度左右,他的身体每次都要承受冰寒的痛苦。

施工记录里写道:一次掌子面突发管涌,掌子面可能整体失稳,必须尽快使用袋装水泥封堵。现场作业人员不愿靠近,韩抬起一袋水泥第一个冲到管涌位置。现场作业人员随后加入,最终化解了这次险情。

回忆这次险情,韩说:“现场作业人员不敢靠近,是因为他们不懂地质情况,无法综合判断,担心人身安全;我懂、我能判断,所以我才敢冲上去。这不是我有多么大无畏。要冲上去,首先要确定人身安全没有问题。排在大无畏前面的,一定是‘安全第一’!”

这位“80后”技术带头人在施工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智慧、理性、冷静和担当,留在了许多建设者的记忆里。

“兄弟团”,共克难关

“大柱山隧道的建设驻地在大山里,最近的集镇在8公里外:那是一条只有100多米长的小街,刚来时只有几个杂货铺,现在已经有小超市了。我最怕深夜手机响,手机一响,一定是现场有麻烦事了;机械日夜不停地轰鸣,人在隧道里常常不会想到隧道外的事情;一年回家乡乌鲁木齐一次,那里有父母、妻子,平时最怕知道他们生病;哪有什么娱乐,根本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

韩语气里总是透着一种轻快,说上面这些的时候也不例外。

一个地方、一座隧道、10多年,为什么你能如此?面对记者的提问,韩说:“不是我,是我们。我是我们。”然后,他说出了姜栋等一大堆名字。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

“不是我一个人,我们都在这里。因为粗线条、乐观,所以我们才能坚持下去,隧道才能尽快打通。”

“我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一待就是10多年。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辛苦,许多人比我更辛苦、更有压力……”

韩一次次强调。

在铁路建设现场,“兄弟”这个词常常听到。在大柱山隧道建设者的口中,这个词出现得更频繁。从开工到现在,进入第13个建设年头,青山和隧道中的并肩携手,漫长的建设时间和一次次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施工困难,让他们成了感情深厚的血肉“兄弟团”。

现在,大柱山隧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大瑞铁路共有40多座隧道,大柱山隧道通了,大瑞铁路开通运营就胜利在望。

大柱山隧道贯通后,建设难关渡过、“兄弟团”被打散。作为技术精英的韩被分派到其他建设项目。

在大柱山隧道,韩心怀“一定打通隧道”的执念,从见习生到技术员、隧道技术主管、工程部部长、总工程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隧道工程技术管理者。“80后”韩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给了大柱山隧道,而大柱山隧道也给了韩非同寻常的回报。那段经历带来的成长,已让他在新的工作中成为同龄同业者的楷模。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 篇2

小严;入职至今,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工作中乐于助人。酒店管理事业部任何一家店需要维修都能及时维修到位,始终不影响营业为目标,特别是遇到会议保障及宴会保障,经常加班加点完成工作,毫无怨言。

喜欢钻研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原来只精通强电方向的维修,通过钻研学习,已经完全掌握了弱电方面的维修知识,真正做到了一专多能。

酒店宴会厅的电子屏自酒店开业起就跟维保单位签订了维保协议,每年维保费用高达五万元,小严在听到这么高价的维保费后,默默下决心自己学会维修技能,于是每次维保单位前来维修,小严就在一边仔细研究学习,终于在2020__年底掌握了这项维修技能,报告领导后于20__年起便不再签订该项维保协议,为酒店每年节省维保费用高达五万元。

在公司里这个大家庭里还有许许多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们的精神和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物业先进班组事迹材料 篇3

小国,上海人,今年47岁。正如这个名字,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上海人,在上海延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杨浦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当维修工。但他又是一位不寻常的维修工,自从1992年从市房地局技校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整整27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房屋维修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水电工成长为技术精湛的四星级员工、班组长,并成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小国每天奔波在杨浦区的大街小巷、小区弄堂,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工匠精神,为群众解决各种物业维修难题。他被居民亲切地成为房屋“全科医生”,这些年来共收到表扬信200多封、锦旗30多面。在有3000多名员工的上海延吉物业公司,小国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他还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房屋应急维修先进个人,20xx年荣获“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服务能手”称号。

一、脏臭我一人,舒心千万家

杨浦区是上海工人新村最集中的区之一。延吉物业公司管辖的区域包括杨浦区延吉一村至七村,以及敦化新村等,都是有30多年房龄的老公房,甚至还有建于1953年的老房子。小国所在的维修班组要负责11700多户居民的房屋维修,人手少、任务重。作为一名“房屋医生”,再苦再累再脏,他也毫无怨言。

房子老了,问题就多。每逢夏季防汛防台、冬季寒潮冰冻,就是物业维修人员最忙碌的时候。20xx年1月,上海遭遇35年来最严重的低温冰冻,全市各处居民楼都出现了水管爆裂情况,而延吉地区又是重灾区。在寒潮来袭的那些天里,小国和他的班组日夜连轴转,他自己七天七夜没有回家。刚修好一处水管,顾不上喝一口居民递上的热茶,他就骑上电动车赶往下一个报修点。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分钟赶到,就早一分钟修好,居民就可以早点用上水。因为长时间在露天作业,他的双手在冻裂了一道道口子,缠满了创可贴,成为不折不扣的“冻手哥”。7天里,他带领6名维修工共解决了1800多张报修单。

延吉地区的一些高层住宅因管道老化,经常堵塞,加上位置不合理,疏通难度很大。去年,小国接到延吉六村15号居民的报修,马桶又“肠梗阻”了!由于污水管堵塞,二楼马桶粪水冒出,并且影响二楼以上的13户居民的生活。小国检查发现,堵塞处在一个“之”字型的死角,必须到地下室去打开检查口进行疏通。于是,他来到地下室爬到2米多的扶梯上,刚打开检查口,管道中的粪便就从天而降,尽管他有思想准备,穿着雨衣雨裤,还是被粪水淋得满头满脸都是。小国冒着扑鼻的恶臭,找到管道堵塞处,和同事一起疏通,再封上检查口,最后再清理场地。“房屋医生”手到病除,十多户居民的马桶畅通了,居民们笑了。每年,这样污水管的报修总有好几次,每次疏通都要像这样花上半天。小国用自己一人的脏臭,换来了千家万户的舒心。

二、“老法师”解决新问题

跟房屋打了近30年交道的小国,堪称一位“老法师”,但他依然不断学习。他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研业务,每遇到一个维修难题都认真研究,总结方法,提高修理效率。他不仅水电维修技术高超,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掌握多种技能。屋漏维修、木工、泥水工,他都不在话下,成为物业维修行业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20xx年,他在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优秀个人”。

20xx年10月,延吉六村19号507室居民报修:水龙头坏了。小国上门一看,发现是一种新型豪华型水龙头,与日常维修中的水龙头结构差别很大,现场一时查不到故障原因。他就将水龙头带回来研究,之后联系厂家,上网查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又经过一番精心修理,使水龙头恢复正常使用,解决了居民的困难。事后居民高兴地说:“我请的专业人员都没修好,还是史师傅厉害!”

创新,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延吉物业公司“劳模集体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小国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注入创新思维的开拓中,着力解决房修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

在“五小”创新活动中,小国发明了剔丝小工具、超窄边扳手等创新小工具具有实用性强、适用性广的诸多优点,提高了维修效率。

保温屋面屡修屡漏,是上海老公房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此,劳模工作室把“保温屋面排气修理法”作为攻关项目。为使排气效果达到最佳,小国利用休息日走现场、查资料、研技术,为最终方案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xx年,由延吉物业研发的“保温屋面排气修理法”,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解决了许多顶楼居民多年的烦恼。如控江路645弄50号601室、敦化路3弄6号5室等屋漏严重的老大难问题,多次上门维修无效果,小国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全部予以一次性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奇葩楼”居民解决出行难,延吉地区有一类高层住宅,被居民成为“奇葩楼”。这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楼,占地面积小,容纳人口多,尽管配备电梯,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居住需求,但为提高房屋的结构强度,采用了“半地下室”的设计。这种结构为半层在地下,另外半层在地上,高低的落差通过8-10阶楼梯楼梯来连接,且通道狭窄,楼梯坡度高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先天不足的设计,给老人、小孩的行走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困难。这样的“奇葩楼”,仅小国所在的延吉物业公司管辖范围内就有17栋。

对居住在这些老大楼里的老人与残疾人来说,如何跨过家门口的那几格台阶,方便地乘坐电梯,成了他们最大奢望。针对这种“奇葩楼”,有关部门先后提出了加装升降机、升降梯等备选方案,但均不能很好满足安全和绿色环保的要求。

小国在物业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和劳模工作室成员一起,多次实地勘察,根据房屋的结构特点,最终确定了增设“之字形通道”的方案。即在房屋的北面,因地制宜,另开一处出入口,连接电梯厅的走廊。在出入口外增设25米长的两条“之字形”通道,结构合理坡度小,十分安全,还配以门禁系统。这一方案造价不高,安全方便,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出行难,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老大楼无障碍通道改造的新路子,受到各方的好评,被多家媒体报道。

如今,延吉地区已有三栋老大楼已完成了这一无障碍通道改造,其余老大楼的改造也在计划中,工作辛苦、又脏又累,收入不高……但小国依然热爱自己这份工作。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经常想:房子房子,老百姓的命根子,要是房子漏水、马桶堵塞的问题发生在我家呢?

正是由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换位思考,使得小国始终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