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实用9篇】正文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实用9篇】》

时间: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精选9篇)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1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性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讨,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妍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讨,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题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钠关键疑问。根剧小组交流的状态,老师归钠出具有共性的要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能购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能购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做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如此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确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讨。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比较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样,那么蟋蟀是怎样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返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样,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相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相同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我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2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3

首先感谢教研院刘老师的邀请,做《蟋蟀的住宅》同课异构的点评,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杭州和柳州两地通过网络活动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两位语文教师各显神通,展示了在新课改理念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

两位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文中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住宅的描写栩栩如生,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虫。对于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的感受。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同课异构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通的平台,在展现每个教师风采和特质的同时,更形成了多向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凝聚,从而使每个参与者都获益匪浅,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构思,也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色。

同课异构可以同中有异,异中渗同。《蟋蟀的住宅》这一课,可以设计以读为主,合作交流;可以紧扣住宅特点,感受蟋蟀住宅工程的伟大;可以关注作者的写法,进行语言感悟和训练。再来看看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有人善于课堂语言渲染,有人善于点拨学生思维,有人教学思路严谨,有人教学灵活多变。因此“同课异构”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师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二、关于《蟋蟀的住宅》文本解读。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精读读课文,精读课文从文本内容和文本的年段来看,要注意两点:一是编者意图的分类是精读;二是学段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的定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同一节课,要想有不同的出彩,对于老师来说,离不开文本的精读,离不开教师的深厚底蕴,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效果,与教师的解读能力和深度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课题解读的侧重。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宅字的意思是指住所和较大的房子的。上面就是一所房子,地下站着一个人。“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住宅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吗?比如:别墅、房屋、洞穴等等,为什么作者要用“住宅”这个词呢?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蟋蟀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加入“宅”字的书写指导,以及甲骨文的字理教学,导入新课。

(二)抓住课文的关键词。

“随遇而安”“慎重”

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一点儿一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伟大的工程”

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一个伟大的工程。

法布尔差不多30年持之以恒对蟋蟀连续细致地观察,把如此可爱的小生灵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送到我们眼前,这样一种对科学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工程。

(三)抓住语文要素来教学。

单元导读提示语中,比如我们在提到“感受作者连续细致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时,除了课文内容的连续观察的介绍,还可以讲法布尔是如何观察虫子的,这种资料网上非常多,也可以从《法布尔传》中摘取一些文字,再配上图片,让学生感到法布尔的钻研科学精神,为之而震撼。

(四)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学这篇课文,需要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同时也要对《昆虫记》进行导读。虽然统编教材把《昆虫记》的阅读放在了八年级推荐阅读书目,但是其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描写都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况且初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提前阅读相关名著对初中的学习非常有好处。我们除了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外,可以加上名著导读,这样就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巧妙地从课内阅读引导到课外阅读,让一部分爱读书的学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

(五)关注作者拟人写作手法。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想一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

拟人写法的好处:

(1)这样写语言风趣幽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说明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2)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而本题所给片段说明性极强,含有较多专业名词,属于专业性的说明文

运用拟人时注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拟人写作手法目的明确,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插图资料的利用

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找出相应的文字段落,对比课文的第5、7、8段进行赏析)让学生有个更加直观形象的认知。插图的内容是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有一只蟋蟀在自己的住宅前面,可能是在建筑住宅,也可能是欣赏自己的杰作。

四、教学设计的不同构思。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两位老师《蟋蟀的住宅》同课异构的不同特点:

(一)新课导入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出示甲骨文“宅”,外形像一个房子,运用字理教学,明确宅的意思。并且教授和提醒“宅”字的书空,屋檐宽、底座平、房子稳。接着出示课文《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最后让学生质疑课题,说一说自己特别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建造住宅?什么样的住宅?如何建造住宅?

柳州市的汪洁老师也是利用蟋蟀叫声导入新课,这种方式贴近课文内容,蟋蟀善于鸣叫,在昆虫界是赫赫有名的,谁能说说它成名的原因?一是因为唱歌,二是因为住宅。接着出示“临”字的字形辨析,指导书写这个生字。揭示课题,书写“宅”字。教师提问:“宅”一般指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蟋蟀居住的洞穴也能称之为住宅呢?学生质疑提问,激发学习的兴趣。接下去走进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很重视关注学生语言感悟的兴趣点。首先老师通过对比的方式,寻找蟋蟀和其他昆虫寻找住宅的不同态度的语句;其次,姚老师用表演和采访的形式,来感受蟋蟀不愿意随遇而安地寻找住宅,然后分角色进行朗读进一步体验蟋蟀住宅的伟大。重点体会“随遇而安”和“慎重”两个词。第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蟋蟀住宅的图片和课文语言表达的对应分析,也是进一步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阳光充足、小草半掩着门、弯弯曲曲、排水优良,门口有平台)。看图片说一说蟋蟀住宅的样子,最好结合课文读一读。最后还有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孩子们上台展示表演投入,学生感觉十分有趣。

柳州的汪洁老师关注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采用追问的形式,不断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探究语言的魅力。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先运用查工具书,换词法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思,又联系上下文又更深入地理解了“慎重”在文中的意思。法布尔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如此生动的表达就把一只对自己的生活有追求的小蟋蟀展现在我们眼前;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关键词的理解,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出示关于法布尔、蟋蟀和《昆虫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感受蟋蟀住宅伟大的工程以及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之情。

(三)语言训练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的生字词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检查预习效果;课文的理解通过抓关键词“随遇而安”和“慎重”来感受蟋蟀住宅工程的伟大。其间,老师还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表达“选择住宅的条件”。寻找关键句,体会到蟋蟀怎样的特点?(聪明、机智、严谨、智慧、有才干)。小组合作学习表达:假如我是天才设计师——蟋蟀,我向大家隆重地介绍我这样设计住宅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住宅的设计特点。

柳州市的汪洁老师课前的预习单利用高效扎实,其中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课文结构梳理、阅读疑问、拓展延伸五个方面。通过分析预习情况,直接展示学生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要慎重选择住址?(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法布尔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如此生动的表达,把一只对自己的生活有追求的小蟋蟀展现在我们眼前。

2、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重点的词句,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观察的?也许是:用手触摸墙壁,发现它光滑的特点;眼睛看得很仔细,发现住宅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的特点。

(四)结课艺术的不同

杭州的姚老师结课时,采用综合练习,巩固字词。出示语段,让学生填写完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常常(慎重)选择(住宅),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这样既可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可谓一取两得。

柳州的汪洁老师以资料补充来结课。一是PPT出示预学单预学单上的相关资料补充。感受蟋蟀建宅的持之以恒。蟋蟀可以说是用尽自己一生的力气,建造出了这样一个舒适,巧妙的住宅,这样看来它的住宅的确可以被称为——伟大的工程。二是推荐读物《昆虫记》中这些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感受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持之以恒。这样持之以恒的伟大的工程,不止体现在蟋蟀身上。其实,法布尔差不多30年持之以恒对蟋蟀连续细致地观察,把如此可爱的小生灵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送到我们眼前,这样一种对科学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更是一种伟大的工程。

两节课也有相同之处:一是课前重视预习思路相同。都有预习单,课前做好铺垫,节省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教学文本内容选择相同。两位李老师都是选择“蟋蟀住宅的特点”内容来教学的。三是两位老师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生字识记、词语积累和书写训练。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这两节课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一是两位老师的板书都是使用板贴,虽然使用板贴节省时间,美观,但是我建议老师最好自己书写板书。特别是生字的书写指导,老师一定要亲自板书,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汉字书写的规律和运笔方式。黑板板书,最好也自己亲笔书写。二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提问的时间有点多,我们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欣赏语言魅力。三是关注文体意识,《蟋蟀的住宅》市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关注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九寸深,一指宽),作比较(蟋蟀建筑住宅两个多月和作者仅仅观察两个小时就不耐烦)、打比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等。

以上的点评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仅供两位老师参考,敬请刘老师和各位语文老师提出批评和建议。远程观评课,异地教科研。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网络教研听课、评课活动,我们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和碰撞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4

今天有幸听了柴老师的《蟋蟀的住宅》一课,柴老师大气与亲切的上课特点,这堂课清晰的流程,对每位学生回答的仔细聆听与到位的点评,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就针对这节课,发表一点个人所见,仅供参考,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1、就课堂的容量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说,感觉本课时内容较多,是否可以删减一部分,做到精读。

2、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注重五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向课外扩展延伸。就本堂课的阅读教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印象中本堂课只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默读课文一遍。

3、感觉整堂课形和神都有些散,在教学蟋蟀住宅的选址、和住宅特点时是否可以抓住一句关键句来突破和衔接“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突破难点:“随遇而安”,衔接下文住宅的特点。

4、另外,这篇课文的作者法布尔是昆虫学家,他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蟋蟀的喜爱,例如第一自然段的“唱歌”一词,第二自然段的“它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住宅”、“大厅”、“卧室”都有体现。教师是否可以在课堂中渗透。

5、感觉教师的板书有些杂乱,是否可以再做有序的整理,再精炼一些。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5

今天,仔细观看聆听了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焉李辉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优课,收获颇多,感悟深刻。下面浅谈一下我观课后的几点感悟。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方面是:

第一、课堂教学环节递进,思路清晰。

焉李辉老师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从质疑题目——导入新课,理解词语——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深入研读,包括三项层递式情境任务: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任务驱动——延伸阅读,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连接紧凑,体现出了认知事物由易到难的规律。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学形式灵活。

本节课焉老师紧紧围绕蟋蟀慎重的选择地址、住宅的特点这两方面展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朗读、默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采用师生共析、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内容学习,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连环层递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态度。

焉老师通过创设三个连续的情境:活动一“选一选”、活动二“标一标”、活动三“夸一夸”,在“选一选”环节中,学生仔细研读5、6段文字,根据作者准确的表达,在四幅蟋蟀住宅平面图中选择正确的一幅,既理解了蟋蟀选址特点,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准确的表达。在“标一标”环节中,焉老师板贴大家选中的平面图,请学生再次研读5、6段,找找蟋蟀住宅的结构和特点,学生热情高涨,既理解了蟋蟀住宅特点,又感受到作者生动的表达特点。在“夸一夸”环节中,学生更是对蟋蟀住宅特点背后藏着的优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情境活动创设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

总之,这堂课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是本堂课学习的主体,课堂收获很大!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师生互动较好,以生为本,生本高效,同时又突出语文主题学习的一堂课。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虽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遗憾之处在所难免,如部分环节处理还不够灵活。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入下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6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这节课时,我按一贯的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解惑的步骤进行着。只要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学了这课后的感想”,这节课就顺利结束了。

当我抛出问题后,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蟋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个地方住不就行了!一个小小的洞,竟从初冬忙到初春。看来不肯随遇而安并不好”。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似开了锅。极力反对这个观点的、同意这个看法的各说不一,有些好争议的学生脸都争红了……

一节原本设计好了的、即将结束的“正常”课,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着这场面,简直叫“乱堂”了。是压制学生的发言,按原计划结束本课,还是借此给学生一个空间,来个“自由”谈?看着这课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学生静下来,说:同学们,有想法、有感受这是好事,但如此“以声压人”,既解决不了问题,别人也难以听到你的高见。这样吧:如果想继续谈论,我们可分成三方:认为随遇而安“好”的为一方;认为随遇而安“不好”的为一方;中立者为一方,发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据。行不行?

学生当然是拥护的。三方学生各举了不少了例子:什么麻雀的、喜鹊的、寒号鸟的、燕子的,甚至有学生还说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总之都大谈阔论、直抒胸臆。

这是自我教学这篇课文以来从没出现的一种局面。听着他们的辩论,我也在重新思考: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满意而正确的答案?我难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时,我突然从他们的争议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比较、做结论会怎么样?我决定马上开讲:

同学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往往难以用一个‘好’与‘不好’去评判,我就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后你们再去评判‘蟋蟀’吧。

记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学校的一名老师乘船去大连学习,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我们没买卧铺票只买了便宜的座号。当时船舱里有许多空座号,那位老师吃好喝好后就着相邻的两个椅子,头枕提包蜷缩而睡。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连了,我叫醒她,她起来后精神饱满,而我因难以适应这样的“卧室和床”,在晃荡的船上硬坐了六、七个小时,感到头昏脑胀,非常劳累。我对她说:真羡慕你,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上一觉。她说:这算什么,去年我们几个去西安,火车上挤得要命,我在别人的座椅下铺上一张报纸,美美地睡了一觉,下火车后,同去的人个个喊腰酸腿胀,而我精神饱满的按自己的计划去游览……

老师讲这个亲身体会,是想让你们思考: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困难,应持不同的看法,正确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随遇而安”而又能够“随遇而安”,让我们树立一种既是积极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观。

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从自发的掌声中判断,学生听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这是一节“打乱”了“常规”的课,然而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那没有“禁锢”的思想,转变了我“固有”的教学思路,让我的教学从今后“多出一条”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劳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怎样辩证的看待“不肯随遇而安”与“随遇而安”?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随遇而安”的人生启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教材只能作为一个范本,一个例子,而教学引用的“教材”应该是多样、丰富、宽泛、灵活的。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完全可采用与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探讨,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做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让教与学去适应教材。阅读的开放,学生就会有多元的阅读、多元的思考,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学生往往会持不同的观点,会有难以解决的“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个引导、判定、建议和解决的思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假如我们仅仅把知识局限在这个教科书中,课堂教学将会成为脱离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适应生活,不能被生活所应用的一种“空洞”的教育。在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中,一名教师万万不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科学”与“人文关怀”相脱离。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7

田老师一开课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是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田老师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从学生的介绍来看,田老师平时很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人文性和工具性不露声色的融合在一起了。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8

今天上午,随校长、教导主任一道听了本学期新进我校教师的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拍案叫绝,故记之。

首先,这是一堂辨识度很高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从理解课题开始,删繁就简进入正题。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蟋蟀又叫蛐蛐,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关联词进行教学,“不光……还……”,还可以换成哪些其他的关联词语?学生找出“不仅……还……”“不但……而且……”“既……又……”从课文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前面还是后面?这样的教学显得扎实有效。平时,关联词语教学往往不够重视,采用替换教学,对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了巩固与运用,成功串起“珍珠”。认识著名作家法布尔以及他的《昆虫记》,让学生做一个粗浅的了解。接下来是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需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比较具体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这种方式,可圈可点,便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的目的明确,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检查字词教学,重点讲了蔽、惧、搜、毫四个字,选择这几个字,是颇一番思量,因为都是平时学生易错字。接下来,教学蟋蟀住宅的特点,抓住句子进行教学,如: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其实是蟋蟀在鸣叫,把它说成是弹琴,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蟋蟀活动的图片,一共三幅图,分别是享受美食,做游戏,欣赏风景,运用拟人句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习课文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从内容上都是讲蟋蟀的活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并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让学生变换人称方式来进行介绍。“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蟋蟀,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这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匠心独运,令人赞叹。

其次,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艺术。蟋蟀的隧道长九寸时,九寸是什么概念,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师讲解,告诉学生一寸3厘米左右,9寸就是30厘米左右,用手比划长度,让学生很直观形象感受到其空间的大小。在教学“半掩”这个词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关教室的门,什么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师把蟋蟀住宅特点的学习与感受蟋蟀聪明能干结合起来,比如,隧道为什么要倾斜的?为什么要朝着阳光?整个过程,指导细致,有条不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明显的,就是老师之功。在老师的心中,环节的设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时朴实的,也是扎实的。不花哨,但是很实用。老师教学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教学第5段,舍得花时间,浓墨重彩,精雕细琢。而第6段教学,就一笔带过。一篇文章,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第三,老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感觉舒服。朗读指导令人耳目一新。科学小品文比较枯燥乏味。老师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聪明能干以后,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读中理解与感悟,读中积累,比如读出排水优良的感觉;读出隐蔽安全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读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好课,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改变人称,让学生介绍蟋蟀的家这一个环节。两个学生都上台讲,欠缺的是,虽然特点讲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没有讲到,课文中的词语运用的也比较少。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候,能够有机板书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有所凭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借助语言的“桥梁”,讲起来就会顺畅些,而且目标指向也更加明确:一是要讲出住宅的特点,二是要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乱讲一通这一弊端。

蟋蟀的住宅的评课稿范文 篇9

《蟋蟀的住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课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是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首先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后来作者通过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了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赞许。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好语言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全篇解读课文,不仅要去感悟蟋蟀在建立时选址的慎重,住宅的特点,还要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艰苦。林老师教学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借鉴:

1、教师抓住了题眼“住宅”,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梳理课文,此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

3、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点研读住宅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教师非常重视读。

听了林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学完住宅样子之后可否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