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的规律优秀评课稿(精选3篇)》
搭配的规律优秀评课稿(通用3篇)
搭配的规律优秀评课稿 篇1
1、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评选“数学小能手”为线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自由观察、思考、选择,用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等形式对有几种搭配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在相互启发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得出共有六种搭配方法,通过不同搭配方法的比较,感悟有序搭配的好处,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精神。在方法、练习上,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3、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请学生帮助设计行走路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表述具体路线有困难,自然而然想到用符号帮忙。既巩固了有序思考的方法,又渗透符号在数学中的作用,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搭配的规律优秀评课稿 篇2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中的搭配的规律一课。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
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
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
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改动。我主要通过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1、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3、巩固运用,深化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板书太过单调,应进一步思考本节课该如何板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解决问题时,特别是第二题在学生说清思考过程的同时应当注重学以致用用连线法解决。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很零碎,感觉到自己语词匮乏,过渡语也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觉得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时总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自己都觉得说话好别扭。
搭配的规律优秀评课稿 篇3
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从简单常见的数学现象中寻找规律的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规律时所用方法也日趋成熟、理智,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发展了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我觉得执教老师在这节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结合:
上课一开始,邵老师就从“校园艺术节活动”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邵老师适时揭题“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并出示实物图片:两顶漂亮的帽子和三个木偶娃娃,产生搭配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搭配,寻找规律。另外邵老师在教学过程汇总所举的例子也都是来自生活,如握手的搭配,衬衣和领带的搭配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围绕问题展开对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的探索,既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又充满情趣,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2、注重自学点导,交流应用的过程:
邵老师是这样处理教学过程的:首先出示自学提示,明确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让学生根据问题借助实物图片进行观察操作和交流获得初步的答案。接着引导学生学会用有序连线的方法将搭配的方法依次表现出来。最后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一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还有一种是无序的。教者通过展示与讨论使学生明白在搭配过程中我们要有序,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复和遗漏。再通过一组表格:
不同帽子的顶数
不同木偶的个数
搭配的种数
2
8
4
4
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做一件事情,要求学生把实物演变简单的数学符号,当遇到复杂的题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或是把它先简单化等,既重视了数学思想的的渗透,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