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范文(精选三篇)》
关于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篇1
调查目的:
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了解春节民俗。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日—2月24日
调查方式:
1、谈话的方式,咨询长辈。
2、帮爷爷奶奶干活,亲身感受新年的到来。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民俗。
一、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和爷爷一起上街买了许多好吃的,但爷爷说最主要的是别忘了买糖瓜,我问爷爷为什么一定要买糖瓜呢?
爷爷告诉我说:“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说些好话,但是否真的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所以人们会用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人数在祭灶时,会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面条,面条还是用好几种面粉擀成的,奶奶告诉我,在我们的家乡流传这样一句话“灶王老爷本性张,一年一碗杂面汤”这天晚上的晚饭就是杂面面条,灶王爷走之前要吃碗杂面汤的。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二、贴春联
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爷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今年的春联可是我亲手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这幅对联表示的是美好的祝福愿望,除夕过后便又是新的一年了,“天”又增了岁月了,而人都有“一年过去了,又长了一岁”,还表达有美好的愿望,一年之初是春,所以“春满人间”,“福满门”是美好的祝愿。接着我又写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福”字,等墨干了以后我就和爷爷一起贴春联和福字。“爷爷,你把福字贴倒了”我看见爷爷正在把福字倒着贴。“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爷爷笑着回答。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贴完春联后我打开电脑查询了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倒贴福字的说法有很多种:一个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相传正值春节前夕,为了迎接新年,恭亲王府的管家照习俗写了几个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王府个个门上,有一个人不识字,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很生气,想惩罚那个下人。聪明的管家觉得于心不忍,就上前说道:“福倒,福到!真是大吉大利啊!恭祝主子福寿安康!”恭亲王福晋听了,心里很是高兴,说道:“没想到你们这些下人还挺聪明的。”他非但没有惩罚那个下人,还赏赐了他和管家。从此,倒贴福字的'说法传扬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三、除夕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完鞭炮后奶奶已经下好了饺子,我们全家坐下开始吃饺子了,我刚吃一口就发现了包在饺子里面的年糕,爸爸却吐出一枚硬币来,原来为了吉利,妈妈和奶奶包的饺子里面放了硬币、红枣、年糕。据说吃到硬币就是要发财,吃到红枣就会事事顺利,吃到年糕就会步步登高。看来今年爸爸会发财,而我的学习成绩会步步登高的。
查资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这天晚上全家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四、拜年
鞭炮声响了整整一个晚上,初一的早上,我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早早的起床了,穿上新衣服,看见爸爸、妈妈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爸爸告诉我应该给爷爷和奶奶磕头,奶奶给我找了一块正方形的坐垫,铺在地上,我跪在上面一边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边说着:“给爷爷奶奶磕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奶奶笑着把我拉起来,塞给我一个大红包。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许多拜年的知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磕头即古人所说的跪拜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每到春节,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皆以行跪拜礼为尊。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元宵节
元宵节当然离不了元宵,今年的元宵奶奶要亲手做,我和妈妈当助手,我们把花生、核桃、黑芝麻捣成糊状做成丸子状,奶奶就把丸子上面滚上了好几层糯米粉,一个个元宵很快就做好了。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我查看了资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调查结论: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使我更多的了解了我们中国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其实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关于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篇2
为了解四川人民怎样过春节,以及对春节期间社会治安、出行、消费等方面的认知评价,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于20xx年2月初,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四川人民过春节”专项调查,旨在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民情民意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方式,随机抽取了年龄在18-70岁之间的城乡常住居民进行访问,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看,城镇居民占53.0%,农村居民占47.0%;家庭生活属于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包括中等偏上和上等水平)的占12.2%,属于中等水平的占54.9%,属于中等以下水平(包括中等偏下和下等水平)的占32.9%。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分布合理,保证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20xx年春节的满意率以及对春节期间治安、消费、省内景区景点等评价均较高;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出游的趋势愈发明显,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还有待改善。
一、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春节过得满意,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相对略低
当问及受访者20xx年春节过得怎么样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6.3%,“比较满意”的占24.3%,“基本满意”的占38.2%;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占7.2%、4.0%。调查显示,受访者对20xx年春节的满意率为88.8%。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的满意率为90.3%,比农村受访者满意率(87.1%)高3.2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中等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最高,为92.1%;其次是中等以上水平,为90.8%;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最低,为82.7%。
进一步追问对20xx年春节过得“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反映:
1.节日气氛不浓,单位也不组织团年;
2.物价高、春节花钱较多;
3.经济困难,仍有老板拖欠工资现象;
4.没有休假或假期太短,不能与亲友团聚;
5.燃放烟花爆竹影响睡眠、生态环境变差;
6.过节应酬过多等。
二、受访者高度认可居住地附近治安状况,城镇优于农村
当问及受访者春节期间居住地附近的治安怎么样时,选择“非常安全”的占40.1%,“比较安全”的占31.5%,“基本安全”的占25.0%;认为“不太安全”、“不安全”的分别占2.2%、1.2%。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居住地附近治安的认可率为96.6%。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的认可率为97.6%,比农村受访者认可率(95.5%)高2.1个百分点。
进一步了解认为居住地附近治安“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反映:
1.小偷较多,如西昌市;
2.公共场所、景点缺少巡逻人员,秩序较差、治安不好;
3.有打架斗殴、抢劫、吸毒、赌博等现象;
4.有人在大街上放鞭炮,比较危险。
三、93.5%的受访者满意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生活水平越高的受访者满意率越高
调查显示,对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24.3%,“比较满意”的占34.7%,“基本满意”的占34.5%,三者相加为93.5%;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4.5%、2.0%。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满意率为94.4%,比农村受访者满意率(92.4%)高2.0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满意率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6.4%,中等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4.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访者满意率为90.7%。
进一步了解对春节期间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是:
1.物价偏高,餐饮、出租车、洗车、美容等价格上涨;
2.部分商品质量不好;
3.商家服务态度不好;
4.网购送货慢;
5.城里很多店铺关门,购物不方便。
四、46.5%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方便快捷,城镇明显高于农村
当问及受访者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是否方便快捷时,选择“非常方便快捷”的占18.2%,“比较方便快捷”的占28.3%,两者相加为46.5%,与20xx年类似调查结果相比有所下降;表示“一般”的占29.4%,认为“不太方便快捷”、“不方便快捷”的分别占11.9%、12.2%。
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认为春节期间交通出行方便快捷的占51.0%,比农村受访者(41.2%)高出8.8个百分点。
进一步了解认为“不太方便快捷”和“不方便快捷”的受访者其原因时,主要集中在:1.车流量过大,堵车问题特别突出,尤其是热点旅游景区、大寺庙、高速路等;2.路况不好、道路狭窄,尤其是乡村道路;3.出租车、网约车大量减少,同时还存在出租车拒载、乱喊价等情况;4.运营公交车辆停运、超载、不按时发车,购买火车票困难,群众出行不便;5.车主不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的人手不够,交通事故频发,交警处理不及时等。
五、35.3%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出游过,其出游方式主要是自驾旅游;受访者的'主要出游地区近九成在川内,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等景区最热门,对省内景区景点的总体满意率为91.2%
调查显示,35.3%的受访者表示春节出游过,与20xx年调查结果相比,呈稳步增长趋势。分城乡看,城镇受访者出游比例为45.3%,比农村受访者(24.0%)高21.3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出游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访者出游比例为48.0%,中等生活水平的为38.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为25.3%。
当问及出游受访者其出游方式时,选择自驾旅游的比例最高,达64.9%;其次是走亲访友旅游,占17.1%;第三是个人背包旅游,占13.1%;其他出游方式主要是路过景点顺便游览、和亲友一起旅游。与20xx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出游方式更进一步趋向于自驾旅游。
当问及出游受访者主要在哪些地区旅游时,选择本市州(不包括居住的县市区)的比例最高,占34.9%;其次是省内(不包括居住的市州),占34.7%;第三是本县(市、区)内,占18.7%;选择省外和境外的分别占10.7%和1.0%。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主要在省内出游。与20xx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受访者出游的地区跨度明显更大了。
当问及在省内出游的受访者,其出游的主要景区(景点)时,选择各景区的比例较分散,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阆中古城、都江堰--青城山、成都武侯祠大庙会、九寨沟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他主要是碧峰峡、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毕棚沟、锦里、黄龙溪、汶川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等景区景点,以及各地的庙会灯会、名山、湖泊、古镇、游乐场、名人故里等。
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省内景区景点的满意率为91.2%(其中,“非常满意”占26.3%,“比较满意”占32.6%,“基本满意”占32.3%),对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邛海两大最热景区的满意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7.5%、86.5%;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0%、1.8%,其主要原因为:1.景区人多、比较拥挤,景区安全提示不够、缺少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有游客被酒驾车辆撞倒现象;2.交通拥堵,停车不便;3.景区部分区域无法游览,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待提高;4.消费高,吃住不方便。
六、近八成受访者春节给出了“压岁钱”,“压岁钱”在500元及以下的最多
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表示给出了压岁钱(其中“500元及以下”的占25.2%,“501-1000元”的占17.7%,“1001-20__元”的占16.7%,“20__-5000元”的占12.5%,“5000元以上”的占4.2%),23.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给出(其中,“没有给”占16.7%,“没有给,还收到了压岁钱”的占7.1%)。
分城乡看,80.3%的城镇受访者给出了压岁钱,比农村受访者(71.6%)高出8.7个百分点。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给出压岁钱的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访者给出压岁钱的比例为87.4%,中等生活水平的为78.1%;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为68.9%。
七、在春节休假的天数中,“4-7天”的比例最高,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延长春节假期
调查还涉及了春节休假问题,35.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存在休假问题”(主要是务农人员、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在春节休假的天数中,休了“4-7天”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占24.3%;其次是休了“16天以上”的,占13.5%(主要是教师、学生等);休了“8-10天”的排第三,占10.4%。
进一步问及受访者认为春节假期多少天更合适时,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比例最高,占33.2%;其次是“15天”,占31.2%;第三是“10天”,占21.7%;表示维持“目前加上调休共7天”的占13.9%。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延长春节假期。
关于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篇3
调查人:
刘恋
调查方式:
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