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语文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1
内容预览: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一、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
(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
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拓展:
1、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先明天不封阳台了”(先,暂时、暂且),说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而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难道仅仅是阳台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己伤害了大自然!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段flash,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4、至于这些,其实两位智者早就提醒过我们: ……所以后面的这副图片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师总结:
诗意地栖居,要求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也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同处于同一片晴空下的无言的生命!我们必须改变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再封闭人与自然间的阳台,让我们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此才能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六)布置作业
作者从封阳台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你也从一个小角度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2
(一)闲放在阳台上的一只书架下面,忽然传出几声“咕、咕”的叫声,10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它扑打了几下翅膀却未曾飞走,就在它的羽翼开合时,我们见到了它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打伤的。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罢?1.鸽子的眼睛为什么“惊恐”?它想到了什么? 2.身子“蜷缩”与“惊恐”有没有关系? 3.鸽子不“惊恐”了,为什么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4.从“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来看,鸽子有什么心理活动?5.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应结合文章中心去揣摩。) 2 (二)谁赶走了鸟类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着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嗽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两只脚走出来,我知道。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由那条林阴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与候鸟大会师的时候,我希望能在浓阴处听一场鸟的演唱会。终于听到鸟鸣了,那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下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我正疑惑间,却看到一个举着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我的愤怒忽的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想吼、想骂,但却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他身边走过,像一只见了猫的小老鼠,虽然他是枪杀无gū的刽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真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说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冷静”还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不久,我在家里还接待了丈夫的朋友的朋友,那家伙大谈他的捕鸟经验,最高记录是三天打死二百二十只,而我虽难过愤怒,却居然没有把他赶出去。又是“冷静”的结果。我是好人,我早已是好人,大家都说我是“好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朋友好同志,可我却蜕化成了罪犯最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和冷眼旁观的“好人”。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一处浓阴,三五只小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qìn人心脾,一洗心上的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语言无法代替。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上,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我太久太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着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从鸟的数量上去思考。扣住人们的心理意识方面品析。)6.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无gū( ) qìn( )人心脾蜕化( ) 刽子手( )7.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竖着耳朵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好人”一词加上双引号的作用是( )a.引用 b.讽刺否定 c.特殊含义 d.特定称谓9.本文标题是“谁赶走了鸟类”,你读了文章后,认为是谁赶走了鸟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结尾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你认为除了鸟声,还有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联系课文《都市精灵》,说说作者舒乙对都市动物的看法是什么?本文作者抱有同样的观点,用“________”画出体现作者类似观点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恐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2.身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惊恐”加剧了“蜷缩”。3.鸽子不“惊恐”了,但它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爱护,所以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4.鸽子可能在想,我受了伤,又要孵小鸽,太需要得到你们的保护了,太需要得到你们的支持了,最低限度,你们不能封阳台,让我能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让我能把小鸽子带到外面的天地……5.人不应该只给动物留下情感归属的故乡,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6.辜 沁 tuì guì 7.强调了鸟的稀少或很久没有听到鸟声 8.b 9.枪手、伐木者及视而不见、冷眼旁观的“好人” 10.还有人的良知,人们的爱心,是非的标准与环境共生的意识等 11.舒乙的看法是:城市里有无鸟鱼兽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及生活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本文作者抱有同样的观点的句子是:“鸟是人类的长喉……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3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7、学习本文后,�
8、为什么汽车进入茫茫草原时,我们会有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
明确:人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六、小结全文。(4')
1、中心:本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1)、线索清晰:是否封阳台
(2)、叙议结合
(3)、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4)、多处用对比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仿写佳句(第10段)
2、谈谈你对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及为此拟几条标语。
板书课题 4
学习这篇文章应把握住如下两点,投影展示目标(让一名学生读一遍,加强对目标的印象)
1、语言形象、叙议结合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解决如下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试着理解词语并造句
鳞次栉比、驯美、喧嚣、蹒跚、温馨、龟裂
2、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
对上述问题,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分别解决
1、明确生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重点词语造句
2、要求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
3、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
文章语言描写是很重要的,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读一读、反复品味,同时做到:
1、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把体会写出来作旁注(引导学生善于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做标记)
2、可以读给周围的同学听,让你的同位评论,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什么?
师生共同赏析精彩片断,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引导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教师注重范读。
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对精彩段落要求背诵
3、如果生没有赏析,那么师引导赏析精彩片断
例:
1、描写鸽子的两段,注重分析眼神
2、第十段中的一组排比句
3、师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体现出来?这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由此引出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揭示主题
引导深入思考:
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了……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你的心完全轻松了吗?你还能想到些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一段话。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理清思路,提问多名学生回答
总结梳理: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强调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附:板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和谐相处
议论——揭示主题
共生共荣
语文教案 5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片断),从中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作业。
3、通过,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写有讨论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习作7第一、二教时总第95、96教时
一、谈话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一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说。今天,我们就来写一话别的。
板书课题:话别--写给。
二、引导审题
1、看到文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说。
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4、讨论: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是“话别”,所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光看文章的片断,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例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2)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沈伯伯怎样的感情?
(4)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4、教师:例文抓住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眷恋沈伯伯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选材
l、同学们己经想好了要写给谁了,请大家再再回顾一下: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具体的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你对这个人的眷恋之情。
4、集体评议,教师点拨。
五、完成习作
1、学生,教师个别辅导。
2、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6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生词的大意。
2、围绕本文,查阅资料,进行“美文阅读”的推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实话实说:(话题: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
1、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喜欢阳台吗?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实话实说”演播室选两位观点相左的嘉宾(学生),想就这个话题实话实说,其他同学也可以随时发言。
2、 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进行争辩与研究。
①首先请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并阐明自己的立场。 ②问赞成方:�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
二、整理文思
1、 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下面的语词,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明天要/不要封阳台 [学生读课文,整理观点,全班交流]
2、 归纳: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3、
3、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明天先不封阳台,我和儿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
归纳:略。板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赏析探究
1、和谐的画面是优美的,令人赏心悦目;和谐的旋律是动听的,令人陶醉。然而生活中我们又不难发现那些破坏和谐的丑恶行为,也经常听到那些不和谐的刺耳的噪音。本文作者由封不封阳台引发了丰富的联想、深刻的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哪些不和谐的画面?(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好词好句并作批注)
2、生发言,师展示画面,随文点拨语言的形象性,并指导配乐朗读。
指导朗读:和谐的画面,读出赞叹、陶醉之情;不和谐的画面,读出对鸽子的同情,对破坏者愤怒地控诉,深切地呼吁。
3、师总结:
四、美文交流 课前我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课文,最好是这篇课文,进行“美文阅读”。下面请大家做出交流。 可以概述主要内容,可以朗读精彩片断,可以谈谈读后感受。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交流。
五、感染熏陶
1、我也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1987的9月15日,一个23岁的女大学生为了寻找两只失踪的丹顶鹤,不幸陷入了沼泽地,永远长眠于山东临怡的一片芦苇丛中。人们为了怀念她,把她的故事改成电视片,谱成歌曲,我们就以这首动听的、催人泪下的歌《丹顶鹤的故事》结束这节课。请欣赏。
2、听了这首歌,又读了这么多好文章,我觉得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对破坏环境的可恶的人,或对维护环境的可敬的人或对自己说一句吧。
六、布置作业
人与自然怎样和谐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问题,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这节课只是一个开端,希望你们今后对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1、近几年来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美了,同时我们城市的建设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课后留心观察宿迁的环境有哪些可喜的变化,还有哪些需要改善。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课后把你们手里的资料作成剪贴报。这是我们第四期,相信大家会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卷。
3、在你生活的环境周围,如有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你该如何劝止?请把你劝止的话写在课外练笔上,不少于150字。
2002年09月26日 15:02:29 生活时报
如今有些家庭为了增加住宅使用面积,将阳台封闭起来,殊不知,这种作法很不科学,弊多利少。
首先,阳台是居住者直接承受阳光的场所,人们在阳台上可以进行日光浴、晾晒衣物等。科学实验证明,通过阳光照射,可以增加人体内的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阳光里的紫外线,能将衣物,被褥里面的各种细菌、病毒杀死。如果用窗户将阳台包封起来,将影响紫外线照入室内。据研究,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就可将60—65%的紫外线反射和吸收。
封闭阳台,阳台和居室两层窗玻璃,将会阻挡大部分紫外线进入室内。此外,阳台窗玻璃外面不易擦拭,沾满灰尘的窗玻璃就会遮挡更多的阳光和紫外线,妨碍了居室的日照和灭菌消毒。所以包封阳台,实际上丧失了阳台的使用功能和设置的意义。
其次,阳台封闭后,会造成室内通风不畅;而室外富含氧气和空气负离子的清新空气,也不易进入室内,结果室内会有种种异味,长时间在这样环境中,不仅会头昏、脑胀,还容易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染患呼吸道传染病或其他疾病。
第三,楼房所以设阳台,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如果将阳台封闭起�
第四,很多家庭不了解,阳台与房屋本身结构受力不同。目前大多数阳台均采用悬臂结构(外挑式),设计时考虑其他特殊荷载的影响,承载能力有限。如果将阳台封闭后当储藏室或居室使用,放置重物,使负荷超过承受标准,造成了潜在的危险。
⑤(逐步认识到封不封阳台的争议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是对现代城市“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应对。)看来,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压根儿就搞错了,正确的话题应该是现代城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归纳:逐步认识到封不封阳台的争议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是对现代城市“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应对。(板书:实质:对现代城市“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应对)
4、拓展:联系到常州,应该说,我们城市的建设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今几年来我们的城市毕竟越来越美。这里向大家展示一首常州游子回家后写的诗:
十年离别不识家,道若纹枰楼接霞。
淡水绕城栈桥起,草木葱茏四时花。
二水合抱东坡阁,淹城掩映绿野下。
恐龙复活人有乐,卵石曲径闲饮茶。
第四块:语文活动:交流“美文阅读”
1、导入:课前请我们同学要求紧扣本单元最好是这篇课文,进行初二年级的第一次“美文阅读”。下面请大家做出交流。
2、同学交流、评价
3、拓展:也许我们今天的研讨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但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考虑,相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课后学习:
1、请学生相互交流品读“美文阅读”。
2、学唱老歌《熊猫咪咪》(或《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根据本课的内容填写《鸽子咕咕》歌词。
附:板书设计: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情感和态度→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
《明天不封阳台》简案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课前学习:
3、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生词的大意。
4、 课前围绕本文,进行“美文阅读”的推荐。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导入: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你喜欢封阳台吗? 明确任务,并展示自己周末做出的一个小调查 围绕语词“明天要/不要封阳台”,整理出行文线索。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 明确任务 3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巡视指导 阅读、思考、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学生互评
课后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导入:“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精读文章,对话题“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做出补充 2 组织学生读书交流、评价 阅读、思考、讨论 请同学提出疑问,或提出认为比较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读一读体验体验。 质疑、赏析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实话实说(话题: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导入:明天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今天我们演播室想请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做嘉宾,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选出嘉宾,嘉宾自我介绍 主持发问 嘉宾阐述看法、争辩组织其他学生交流、评价 讨论
课后反思
第四块:语文活动:交流“美文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导入: 2 组织学生讨论推荐好的作品 讨论、推荐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互评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请学生相互交流品读“美文阅读”。
2、学唱老歌《熊猫咪咪》(或《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根据本课的内容填写《鸽子咕咕》歌词。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一、仔细阅读课文,适当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线索。
二、体会简洁传神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议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小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
教学重点:
一、体会简洁传神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议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小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简洁传神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议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 今天同样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闯到了一户人家,遇到了一对父子,那么这只鸽子的命运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明天不封阳台》去看一看吧!
二、鸽子的命运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这一对父子面对受伤的鸽子,他们的情感或态度变化。
明确:儿子:惊喜——忧虑——高兴
“我”:坚决——动摇——改变决定
(设计意图:能从关注鸽子命运的角度去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
三、鸽子的自述
过渡语:到底是怎样的一只鸽子改变了“我”的决定?
再读课文,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以鸽子的口吻述说自己的经历。
友情提醒:
1、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揣摩鸽子受伤的经过。
2、抓住鸽子的眼神揣摩它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能精读课文,体会简洁而又传神的描写作用,并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再加工能力)
四、鸽子的启示
过渡语(这样一只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故乡是一种情感归宿,)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9,10,12小节,体会鸽子引示“我”期盼一种什么情感归宿,并说说这几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生动性议论的表达效果。)
总结:看来大自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为了人类的私利而大肆破坏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报复。
五、共同的心愿
请你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
1)我希望:----------------,不再-------------------------。
如: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北极冰川融化,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身感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
总结: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六、信鸽传书
请你以鸽子的身份写一封信给伤害它的人或给保护它的人。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感受文章的主旨)
板书:
父:坚决——动摇——改变决定
明天不封阳台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神的描写
子:喜——忧虑——高兴生动的议论)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课文,用作批注的方法,通过对“惊恐”、“蜷缩”、“渗入泥土”、“老酒”等词语、句子及语段的品析,领悟文章抓住特征进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及表达准确、严密的特点。
2.学生阅读课文,利用填表格的形式,通过对文章最后一节及自选语段的品析,领会文章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作用。
3.学生阅读课文,尝试运用质疑探究的方法读书,认识“质疑”这种读书方式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尝试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进行仿写训练。
5.在对文章相关词语、语段及夹叙夹议手法的赏析过程中,感悟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作用。
2.“夹叙夹议”手法的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
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
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让学生感知城市中各种各样的阳台。
2.谈阳台: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读了课文后,�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三、精读课文,细节品味
1.楼房设计为什么要有阳台呢?
(楼房设计有阳台,主要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2.如今有些家庭在装修时,首先要封阳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为了增加住房的使用面积;阻隔住城市的喧闹;)
3.文中的“我”既然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让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4.“我”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为什么?
(“明天先不封阳台”,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课堂小结
1.中心意思: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五、合作探究,实话实说
话题:房子装修要不要封阳台
1.导入:明天封不封阳台,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
2.今天我们演播室想请两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做嘉宾,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选出嘉宾,嘉宾自我介绍
3.主持发问嘉宾阐述看法、争辩
4.组织其他学生交流、评价讨论
六、布置作业
近几年来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美了,同时我们城市的建设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觉得人类应注意哪些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你生活的环境周围,如有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你该如何劝止?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不少于150字。
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评议的方法,围绕谁的进步说明理由。
2、学会对人、事的方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激发兴趣
1、评论要注意哪几点:
①开头语:我认为,怎样(表明态度)
②结尾语:我不一定说、对,请老师能指正补充。
2、讲清目标,提高兴趣。
二、示题讨论,掌握内容
1、谁的进步大
2、提出要求:①首先说明×××在我们组进步大不大
②具体说明进步大的',具体情况讨论。
三、归纳全班讨论内容:
1、示范:谁的进步大?
甲: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因为他原来回家老不爱做作业,成绩也不好,可是现在,他变了,作业清清楚楚,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有了进步,老师还多次表扬他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说的对,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补充。
乙:刚才甲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有没有进步不能光看成绩,应该看他全面发展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同以前相比他现在变得胆大、认真,仰卧起坐也能来20个了,同学们你们说,到底谁的进步大。
2、方法:
看了上面的评论,你会评论了吗?�
四、同桌试说
五、指名班说,师生评议。
六、小组评说《谁是最佳小队长》
语文教案 10
教学内容:
《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四册第7单元的一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前苏联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的萨沙。一家人在森林的空地上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托丽亚把雨衣拿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幼小的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读完这课文,我们会感到亲人间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对小萨沙的自信和保护弱者的举动产生由衰的赞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周末、父亲、弱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培养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3、能为人物的对话部分加上逗号、感叹号、问号。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显示重点指导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强大)你知道这个词的反义词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4、出示词语卡片:周末、父亲、弱小、纤弱、映衬、雷声、聚精会神、倾盆大雨。
①小老师领读、齐读。
②你能用其中的词说句话吗?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标然段。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课件或挂图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看了这幅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一下吗?
3、出示句子。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4、指导朗读:(学生先闭目想象眼前的景色)
这么美的景色,你感觉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你最想强调哪个词?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5、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①句子中加点的词你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鲜艳、美丽、好看……)
②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用哪个词最准确?为什么?
7、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大雨了,托丽亚、妈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讨论、交流: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请同学上台演一演)
③指名读所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托丽亚赶忙从背包里拿出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
④同学们,从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请你带着自己的那份感动来读这句话)。
8、有感情地朗读3—6自然段。
①同桌分角色朗读。
②指名同桌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③全班分角色朗读。
9、朗读感悟第7自然段。
①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朗读。
②萨沙看到大雨中的蔷薇花,心里会怎么想?�
④分组比赛读。
10、朗读最后一句。
①学生自己试读。
②指名展示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齐读最后一句。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内容,拓展延伸
1、课题“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个问句,这句话换个方式还可以怎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2、你感觉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
五、巩固识字
六、写字指导
七、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充实自己的采集本。
2、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再读一读。
妈妈 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哦 现在你是强者了
八、教学后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本人在《我是最弱小的吗》一课教学设计中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
1、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师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2、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想象读、感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2、明确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3、品味语言描写的简洁、传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学会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重难点重点:夹叙夹议的写法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难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营造氛围,自然导入。这是一个人类关爱动物的真实故事,这位大学生用生命谱写了一首爱护自然的赞歌。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有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明天不封阳台》。
2、出示学习目标
(1)、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明确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3)、品味语言描写的简洁、传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快速粗读文章,阅读中,解决文中疑难字词,并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关于封不封阳台,“我”的感情与态度发生了一番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我”的态度变化的情况及原因。
3、由“我”的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4、使“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5、文章是如何对这只鸽子传神描写的呢?同学们能找出这些句子来并做简要评析吗?
6、在作者的心目当中这只鸽子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鸽子呢?那么它还有什么特殊的身份?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文中的生字读音
倏然 稚嫩蜷缩耽搁瑰丽 孵化悖论温馨霓虹灯翘望驯美厅蚂蚱自给自足龟裂
2、解释下列词语
鳞次栉比瑰丽喧嚣悖论蹒跚温馨龟裂恬淡
3、关于封不封阳台,“我”的感情与态度发生了一番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我”的态度变化的情况及原因。
4、由“我”的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明天要不要封阳台
5、使“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一只受伤的鸽子
6、文章是如何对这只鸽子传神描写的呢?同学们能找出这些句子来并做简要评析吗?
7、在作者的心目当中这只鸽子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鸽子呢?那么它还有什么特殊的身份?
明确:它还是大自然的使者。
既然它是大自然的使者,那么就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试想象这只受了伤的鸽子会对人类倾吐些什么?如果是你,看见这么一个受伤的生灵,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前后讨论,任选一个角色,说一段话。
①、如果你是鸽子,你会对人类倾诉些什么?
②、你会对鸽子说些什么?
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叙议并进的写法,不断深入挖掘“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个最具时代意义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感悟。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读一读
沐浴mù霓虹灯ní悖论bè倏然shū蜷缩quán龟裂jūn恬淡tián翘望qiáo温馨xīn驯美xùn孵化fū蚂蚱màzha焚毁fén呐喊nà喧嚣xuānxiāo
荒芜wú蹒跚pānshān萋萋qī虬干qiú鳞次栉比zhì
自给自足jǐ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课后细读课文,找出描写鸽子眼睛的句子,加以体会。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设计24、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态度变化原因
明天要封阳台阻隔城市喧嚣,开辟活动空间
明天要不要封阳台鸽子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场所
明天先不要封阳台为了————为了————为了————
明天不封阳台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研读文中对鸽子的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眼睛。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护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重难点重点:研读文中对鸽子的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眼睛
难点: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1)、研读文中对鸽子的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眼睛。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眼睛的句子加以体会,学习描写人物的眼睛。
2、划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品味其作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写人要写眼睛,写一般的动物也可以写眼睛。读读下面两句写鸽子眼睛的话,讨论问题。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鸽子的眼睛为什么“惊恐”?身子“蜷缩”与“惊恐”有没有关系?
2。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
鸽子不“惊恐”了,为什么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
如果鸽子能言,从“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来看,它会说些什么?
3、你听到了鸽子的声音了吗?面对着这只受伤的鸽子,这个可爱的小精灵,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4、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内容,读一读作者的内心独白,你感触到了什么?
明确:
(1)、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
(2)、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3)、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4)、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方法指津:
在记叙中插入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夹叙夹议”,“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
5、父亲的思考:人和自然正面临着怎样的现状,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格式:我希望:_______,不再_________。
1、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朗读2遍。
倏然shū霓虹灯ní翘望qiáo驯美xùn
孵化fū蚂蚱màzha鳞次栉比zhì悖论bèi
自给自足jǐ龟裂jūn
2、文中也有一处提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文字,同学们找到了吗?我们来齐声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2个问题:
①、作者所说的“一个悖论,一个怪圈”是指什么?
②、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些细节描写特别感人?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为保护大自然,请你拟写几句广告用语。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设计24、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夹叙夹议”,“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
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
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枪弹
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教学设想:
本文围绕究竟封不封阳台,作者诉说了一段心灵的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情感态度决定了阳台的封与不封,进而要上升为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
一、以图片导入:看一看形态各异的阳台,谈一谈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你喜欢封阳台吗? 楼房设计为什么要有阳台呢?这些图片唤起了我们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渴望。可是,现代生活的节奏之快,已不容许我们对大自然的流连。城市的钢筋水泥也阻隔了我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于是,聪明的设计师便为我们居住的房屋附设了一个阳台,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在家中便能与自然张望的窗口。阳台成为每个家庭留给太阳公公歇歇脚的地方。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家家户户的阳台都被厚厚的玻璃、重金属封得严严实实。 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内容。本文叙述了“我”家决 定不封阳台的事情。 2、在阳台前加上不同的词语能理出文章的线索吗?归纳: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板书)总结: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三、 通读课文内容,想一想以下的问题。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文章中动词运用的准确性)2、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理由有二)3、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什么?(原因有三)理一理: 面对封阳台的事情,归纳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坚决——动摇——改变决定(板书) 小结:儿子是由于忧虑和领略“新奇的世界”的愿望,提出“明天还封阳台吗?”,我不但关注着鸽子的命运,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本身,正是我认识到“人只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情感态度决定了阳台的封与不封,作者进而上升为现代城市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看来难能可贵。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板书)四、品一品文章的语言:其实文中的有些描写可以反映出人与动物的关系用极俭省的笔墨把人写活了,可以采用“画眼法”。学习过的文章有描写人物眼睛的吗?举一些例子。写动物也可以刻画眼睛。读读下面两句写鸽子眼睛的话,讨论问题。1、 课文第三段中:蜷缩--------,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读)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对人的提防戒备。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可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身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出弱小的鸽子什么心理?(读)不“惊恐”了,但它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它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鸽子可能在想,我受了伤,又要孵蛋,太需要得到你们的保护了,让我能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吧……可以看出文章记叙描写简洁传神。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希望出现一幅怎样的人与鸽子的图画呢? (友好、和谐)那我们不会看到鸽子惊恐、忧郁的眼神。五、议一议,看图片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1、看了图片你有何感受呢?能找出文章中深刻议论的句子吗?结合第9、10、12段文字学习。(读)归纳: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记叙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往纵深开掘的特点。 总结:看来大自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为了人类的私利而大肆破坏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报复。2、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一些公益性的广告,在杂志上、电视上、宣传册等。能说说大家熟悉的句子吗?(保护水资源、森林、动物)如印第安歌谣中所说的: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只鸟被捕,人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3、看来我们要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六、说一说:说起来容易,但是怎么具体去做呢?希望大家出谋划策。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方法:(大家可以提一些建议)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七、结束语:我们不愿意把阳台封上。不愿意看到那副漫画。想到什么了?(封闭性的、空间狭小、视野不开阔、领略不到风景)看来不封好处多多呀!
首先,阳台是居住者直接承受阳光的场所,人们在阳台上可以进行日光浴、晾晒衣物等。科学实验证明,通过阳光照射,可以增加人体内的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阳光里的紫外线,能将衣物,被褥里面的各种细菌、病毒杀死。如果用窗户将阳台包封起来,将影响紫外线照入室内。据研究,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就可将60-65%的紫外线反射和吸收。
其次,楼房设阳台,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得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八、板书设计:
明天要封阳台。-------坚决明天还要封阳台吗?——动摇明天先不封阳台。——改变决定人与动物 人与自然苏教版)《明天不封阳台》 13
内容预览: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一、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
(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
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拓展:
1、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先明天不封阳台了”(先,暂时、暂且),说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而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难道仅仅是阳台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己伤害了大自然!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段flash,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4、至于这些,其实两位智者早就提醒过我们: ……所以后面的这副图片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师总结:
诗意地栖居,要求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也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同处于同一片晴空下的无言的生命!我们必须改变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再封闭人与自然间的阳台,让我们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此才能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六)布置作业
作者从封阳台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你也从一个小角度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