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长城谣教案(优秀18篇)正文

《长城谣教案(优秀18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长城谣》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的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20世纪30年代写了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七七”事变后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以及《上前线》等� 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5. 3 2 -︱3 1 2 3 5 3 5 6︱i.6 i.3︱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学生用Lu哼唱曲谱。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3)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两句。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4)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谁能给大家唱一唱?

生:《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

师: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是非常著名的抗日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做英勇顽强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就把这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下面,让我们齐唱这首《义勇军进行曲》。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

“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中华民族好儿郎。

《长城谣》音乐教案 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长城谣阅读答案 3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隘口:狭窄的山口。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8、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9、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征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6分)

6、选D D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

7、选C C项“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不恰当。

8、 (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悲欢离合。

9、 (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2)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困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长城谣教案 4

燕厦中学2012—2013学上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 音乐教案

《 长 城 谣 》

燕厦中学----陈卫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疾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音高、音准、节奏和时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演唱素养。教学准备:ppt课件 电子琴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1、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

2、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二、感悟歌词

1、朗读歌词,体会歌曲中的意境。

三、简谱常识

1、把握歌曲的调式和节,掌握歌曲的唱名和音名。

2、通过对常见音乐符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对简谱的认识。

3、对歌曲旋律中的节奏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四、教唱《长城谣》

1、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结合电子琴的伴奏组织教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节奏的合唱或分角色地演唱。

五、课后感思。

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 拒绝战争 珍爱和平

六、组织下课

《长城》教案设计 5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 (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席慕容《长城谣》赏析 7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长城谣教案 8

《长城谣》教案

源城区第一中学 邓冬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感,把握意象。2.理解诗歌咏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城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长城图片能想到什么?(祖国、故乡、中国、中华民族)

2、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3、正音正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

(二)诗歌赏析

1、听老师朗诵《长城谣》。2.全班齐读《长城谣》。3.探究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⑶要点:历史 战争 荣辱(夺、还)悲 欢 恩 怨 ⑷借助长城,再现历史沧桑。

⑸探究问题:“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 :指长城屹立不动面对历史的变迁和争战,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⑹指导学生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朗读第一节。4.探究第二节 ⑴齐读第二节。

⑵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寄托,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⑶思考:“总”,“一”和“便”的含义?

“总” 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⑷指导学生用高昂、热烈的语调朗读第二节。5.探究第三节 ⑴齐读第三节。⑵探究以下问题: ①“应”指什么? 应:想象故乡的美景。

②“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祖国,渴望梦园故乡,但好梦难成,正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③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写长城?为什么?。

提示: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长城;因为长城就是作者的家乡、祖国和日思夜想的爹娘!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思乡情感。

长城是这篇课文的主体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流露的思乡之情。7.小组朗读,合作探究。每节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②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③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长城谣》,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9.全诗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古树的年轮。

2、“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作者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

(四)布置作业(1)做《长城谣》练习一、二。(2)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见证——历史恩怨 长城 象征——中华民族

寄托——思乡情结

长城谣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的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20世纪30年代写了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七七事变后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以及《上前线》等� 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 ︱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 ︱5. 3 2 - ︱3 1 2 3 5 3 5 6 ︱i.6 i.3 ︱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学生用Lu哼唱曲谱。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3)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4)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谁能给大家唱一唱?

生:《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

师: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是非常著名的抗日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做英勇顽强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就把这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下面,让我们齐唱这首《义勇军进行曲》。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

2、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感变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与歌曲《长城放鸽》、《长城长》进行比较,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注意情感的处理,唱出不同情感;处理好“苦难当”的“当”字的延长记号和连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图片,学生谈一谈对长城的了解。

2、师小结。(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可见万里长城万里长啊!但是,在解放前的抗战时期,生活在长城内外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呢?我想用一首歌告诉大家答案。)

三、感受歌曲。

1、师有感情范唱歌曲《长城谣》,生说感受:人们生活的怎么样?

2、师小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简单介绍作者:词作者潘孑农、曲作者刘雪庵。

四、学唱歌曲。

1、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2、再唱,体会歌曲的速度。

3、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学唱。)

4、处理重难点。(延音记号和连音的处理。)

5、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6、力度记号“渐强”加在哪一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

7、师弹琴,学生分组接唱。

8、小结。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振奋!回顾这一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受,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五、欣赏拓展,情感升华。

1、新时期,新风貌,长城也展示出新的风采。想一想,新时期歌唱长城的歌曲有哪些?(《长城随想》《长城长》)

2、听一听、比一比、说一说。(感受 )

3、小结。

长城谣教案 10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荒莽(mǎng)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长城谣阅读答案 11

由著名诗人席慕蓉创作出一篇《长城谣》,因该诗歌的杰出被载入课本,成为我们广大学子的必学诗歌之一。

《长城谣》最先出现的版本是秦始皇时期的民歌,当时为了体现建造长城的不易以及民众的疾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谣》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长城谣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中华民族好儿郎。

教学反思: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幼儿语言教育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谣阅读答案 13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题目:

1.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在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抒发感慨,“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答案:

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就……”,“唱”,“写”。

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D(错在“再现”)

6.C(错在“歌颂”)

五年级音乐《长城谣》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感受长城的美和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2、表现歌曲的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能有感情地歌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歌曲情绪,从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连贯平稳的气息,轻柔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万里长城)

2、师:(图片结束后提问)有人曾这样说:“长城背后屹立着一个民族”。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长城是祖国历史的见证。为什么长城会像一座丰碑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走近长城、感受长城、歌颂长城。

(二)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歌曲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师: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分组讨:悲壮、苍凉…

二、了解歌曲

1、学生阅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曲

师:这是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曲子《长城谣》,作于1937年,刘雪庵曲、潘孑农词。原是为影片《关山万里》中作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歌曲却保留了下来。那么,1937年我们国家正处于什么时期呢?

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师:在此期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一组图片。(观看日本侵华图片)

生:讨论…

3、分析歌曲的结构。(二段体结构)

A+B 讨论: 歌曲的情绪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听老师范唱歌曲。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特别注意附点节奏及老师加重语气的关键字。

2、用“LU”唱旋律,在钢琴伴奏下可多熟悉几遍。

要求:用连贯平稳、轻柔自然的声音来演唱。随音乐小声哼唱歌曲,再次感知歌曲情绪。

想一想:你感受到歌曲表现怎样的`情感?

3、在钢琴伴奏下尝试加入歌词演唱。

要求:在唱“万、故、自、平、奸、淫、掳、掠、苦、奔”关键字时带入强烈感情。

4、再次听赏歌曲录音。

5、跟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三)拓展

1、历史的回想—展示抗日歌曲。

(1)连续播放抗日歌曲。

(2)学生听音乐抢答说出曲名,并随音乐演唱。

2、课堂延伸(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音乐回顾了抗日时期惨烈的历史,在歌声中感受了不一样的情感,看看我们眼前美好生活,我们要牢记前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加油!

年级下《长城谣》精品教案 1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新设计

本次晒课首次尝试运用了白 板,白板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通过白板上的书写、音频的配合、视频的播放更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的内容及意境,也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并字音字词。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学习了白板的制作与使用,获益匪浅。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首先以自己的配乐范读让学生有了对诗的一个整体感知,体会诗中流露出的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第二遍指名学生朗读检查预习情况,并明确主体意象和抒情方式;第三遍学生自读感知每一小节的内容。在教学每一小节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小节播放视频让学生以固定句式阐述内容,感受第一段关于长城的历史沧桑;第二小节让学生四人小组品读赏析;最后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浓浓的乡思。然后拓展部分让学生再简单拓展阅读席慕蓉另一首《乡愁》加深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由作者的乡愁升华到两岸统一的方向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 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前一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现代诗的体裁特点及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学着感受诗歌的意境。

4重点难点

1、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时重点

1、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 诗情。

2、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学时难点

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 动1【导入】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展示图片)长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回答)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声。(板书标题作者)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她生于长城脚下,在母亲吟唱的《长城谣》中长大。1949年她被迫离开故乡,离开长城,去了台湾,每次想家乡时,她就吟唱儿时入梦的民谣——《长城谣》聊解思乡之苦。这种浓郁的思乡恋国之情,终于在1979年喷薄而出,形诸笔端,写下了《长城谣》这首诗。抒写思乡恋国情怀是席慕蓉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学生自学并汇报所了 解的席慕容)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 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活动2【讲授】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 奏和重音,感知作者的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 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二)指名配乐朗读,正音。

提问: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长城)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咏物抒怀)

(三)生自读诗歌,想想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节着重写长城的历史,充满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写梦回故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二、理解诗歌的意境

(一)品读第一小节

1、全班男生朗读 第一小节

师:诗中说长城上征战了一部历史,那是怎样的一部历史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播放视频)

(学生用“长城,曾经……曾经……”的句 式说一说感受)

师:你从诗中的哪处能够感受到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诗句及重点字词的理解)

预设答案:夺 还 (“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

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虽言无情,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你(用第二人称“你”, 仿佛长城就在眼前,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感情强烈。)

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

(二)研读第二小节

师:长城虽然饱经沧桑,而作者却对长城充满依恋与赞美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 情的呢?

1、四人一小组,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说说自己从文字中读到了什么?

师(预设问题):(1)作者想不想吟唱和书写长城呢?可为什么不能呢?

(2)为什么一提起长城作者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3)这种情感是怎样传递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三)品读第三小节

师:经历了内心烈火的焚起,时空转换,作者的思绪又到了哪里?(学生回答:蒙古草原)

1、女生齐读第三小节

在作者的想像中故乡美吗?你从哪些字句可以感受到?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想象中的画面吗?(指名学生描述)

师(预设问题):“应”是什么样的语气?“不眠”和“梦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节

师:想你念你辗转难眠 ,何日才能相见?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阅读《乡愁》,思考:

(1)<乡愁>与<长城谣>都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分别借助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

叶落归根,倦鸟归巢,大家是否期盼诗人有一天能真正回到故乡 呢?(是!我们多么希望远在异乡的海外游子能够早日归来啊。)作者的归乡之情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祖国统一)两岸统一,不仅是海外游子的夙愿,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活动3【作业】作业

我们以中华儿女的身份,结合《长城谣》,以《台湾谣》为题,尝试写一首诗。(提示:可从祖国是母亲,台湾是儿子,祖国与台湾分离之久方面去创作诗歌)

可套用诗句的词句:

尽管……

尽管……

多少……

你……

长城谣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学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展示图片)长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回答)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今天,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声。(板书标题作者)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她生于长城脚下,在母亲吟唱的《长城谣》中长大。1949年她被迫离开故乡,离开长城,去了台湾,每次想家乡时,她就吟唱儿时入梦的民谣——《长城谣》聊解思乡之苦。这种浓郁的思乡恋国之情,终于在1979年喷薄而出,形诸笔端,写下了《长城谣》这首诗。抒写思乡恋国情怀是席慕蓉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学生自学并汇报所了解的席慕容)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活动2【讲授】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感知作者的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二)指名配乐朗读,正音。

提问: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长城)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咏物抒怀)

(三)生自读诗歌,想想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节着重写长城的历史,充满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写梦回故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二、理解诗歌的意境

(一)品读第一小节

1、全班男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诗中说长城上征战了一部历史,那是怎样的一部历史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播放视频)

(学生用“长城……曾经……”的句式说一说感受)

师:你从诗中的哪处能够感受到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诗句及重点字词的理解)

预设答案:夺 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

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虽言无情,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你(用第二人称“你”,仿佛长城就在眼前,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感情强烈。)

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

(二)研读第二小节

师:长城虽然饱经沧桑,而作者却对长城充满依恋与赞美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1、四人一小组,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说说自己从文字中读到了什么?

师(预设问题):(1)作者想不想吟唱和书写长城呢?可为什么不能呢?

(2)为什么一提起长城作者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3)这种情感是怎样传递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三)品读第三小节

师:经历了内心烈火的焚起,时空转换,作者的思绪又到了哪里?(学生回答:蒙古草原)

1、女生齐读第三小节

在作者的想像中故乡美吗?你从哪些字句可以感受到?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想象中的画面吗?(指名学生描述)

师(预设问题):“应”是什么样的语气?“不眠”和“梦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节

师:想你念你辗转难眠,何日才能相见?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阅读《乡愁》,思考:

(1)《乡愁》与《长城谣》都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分别借助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

叶落归根,倦鸟归巢,大家是否期盼诗人有一天能真正回到故乡呢?(是!我们多么希望远在异乡的海外游子能够早日归来啊。)作者的归乡之情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祖国统一)两岸统一,不仅是海外游子的夙愿,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