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范文 >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推荐三篇】正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推荐三篇】》

时间: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精选3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篇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从延年益寿观念到人格气节象征观念。(2)一是由于陶渊明非常爱菊,(2)是陶渊明与菊花都有骨气。(3)人的骨气是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中显现出来,菊花的骨气是在与肃杀秋霜的抗争中显现出来,两者异质而同构,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风亮节。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篇2

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力,实践水平的高素质的现代人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心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向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状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状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我一向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读和说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资料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在低年级"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个性重视"说"和"读"的训练。

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资料。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词说到句,再由句说到段。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欲望,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教给同学一些说的技巧,用不同的词语或语句表达一种意思,怎样有顺序地,不零乱的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同时,叫其他同学学会听,能够评议同学的发言。如:我教如何保护小动物时,首先就播放小鸟在林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让学生听鸟鸣声。之后播放超多野生动物被捕杀,引导同学们用心思考。尽量照顾发言面的广,让全班同学都能得到锻炼。群众讨论同学提出的'保护动物的方案行不行,为什么说出理由来。对同学们的发言合理的及时表扬,不好的给予指正,鼓励他的勇气,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对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要求。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能讲几句,就给予表扬,相反,成绩较好,口头表达潜力较强的同学要求能用新学的词语,有顺序,有感情地表达。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潜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潜力也增强了。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光焕发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读完后,能弄清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能够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主角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忙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再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潜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简单。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我将继续努力,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篇3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