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通用7篇)》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通用7篇)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1
若把我家比喻成一个大花园的话,那么我的父母便是花园里的土壤,而我则是一株幼苗。我这株幼苗,天天吸收了日月的天地精华和土壤的对我的熏陶,让我茁壮成长。而日月,土壤对我的熏陶往往用的是家教。
没有好的家教,哪有好的家风。
从小父母便告诫我:做人要以诚为本,要助人为乐,不准顶撞长辈,要做到尊老爱幼。当然,我小时候对这其中的概念浑然不知,只知道,按照父母的方法去做,就能做个惹人喜爱的小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渐渐的长大,也慢慢的领悟这其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渐渐成为了我的习惯。
每天早上准备出门上学时,妈妈总会叮嘱上一句:“宝贝!到了学校以后要认真听课,尽量帮助同学,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你记住了吗?”而我也会更上一句:“哦!我都记住了!我知道了!”到了学校以后,我尽量帮助周围的同学,上课不开小差,为的就是营造一个更好的我,拥有更多,更好的朋友。
不只是我妈,有时我爸吧也会很正经的对我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有什么心事。你呀,简直就是从我的模子里刻出来的,尤其是你的倔脾气。你现在只用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能先记着哭或报复,而是要先想想这是为什么。回来以后再和我们讲,当然,你也不能为了不让我们担心,便有一期瞒我们,捏找一个假的故事来。”而我又是为了缓解一下气氛,会开玩笑:“哈哈,爸爸变成唐僧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爷爷奶奶告诉我的:“要做到最老爱幼,不准顶撞父母。”我心想过:若要是明明是父母的错,我们也不能辩解,在大人眼中,世界上岂不是无是非可言了!于是我篡改了一下在父母是正确的情况下?
如今我能变得如此懂事,家教起到了大半部分原因,还有就是父母从不给我施加压力,才会成就出如今豁达开朗的我!
虽然我家家风听起来so easy,但做起来还真是难。不过好在,我家已经给街坊邻居们烙下了好的印象。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2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就像粮食一般,是每一个家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咱们人穷志不穷!要养成勤俭宽容大度的良好习惯。”爸爸也告诉我:“做人要一身正气,诚实守信,学习要刻苦勤奋。”我把爸爸妈妈的这些话牢记在心。
妈妈经常给我上“政治课”。每次上学前,妈妈总爱叮嘱我:“到学校不要和同学吵架,有什么事儿,不要冲动,回到家告诉我,我去找你的老师。”
妈妈还教育我要宽宏大量。
记得小学时,我常为一件芝麻大点的事和同学闹翻。妈妈听说后,天天给我上“政治课”:“我怎么教育你的?做人要宽宏大量,不要为一丁点儿的事和别人吵,不值得。你想,那样既伤了和气,又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小心眼儿。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连这个小舟都撑不下,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足?牢记我的话,对你有好处的。”此后,我再也没和同学闹翻过。
爸爸爱给我讲老一辈服兵役的事,教导我要吃苦耐劳,还给我讲那些不守信用的人遭到报应的事,教导我要诚实守信。爸爸还说:“宁愿我们等别人,也不要别人等我们。”
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好早晨八点在新华书店里选书。可是我却睡过头了,后来,还是妈妈把我叫醒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到新华书店,可惜同学已经走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歇着,就被爸爸叫了过去。“我怎么教育你的'?无论和谁相约,都要守时,守信,你倒好,睡过头了,早就把这事忘到脑后了吧?”我低着头听爸爸的训斥,愧疚死了。自从那以后,我和别人相约从来没迟到过。我始终牢记爸爸的话:宁愿我们等别人,也不要别人等我们。
现在,我已经步入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宽宏大量,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也非常乐于聆听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3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比不可少的成分。在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乐于助人。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虽然从小家人就教我要乐于助人,但是经历过这些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乐于助人。
那天上午,艳阳高照,万里无云,我跟外婆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我们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乞讨,她失去了双腿,头发蓬乱,衣服破破烂烂的,十分邋遢。这个妇女一边向行人磕头一边念叨着给她点看钱,解决她的温饱问题。我假装没有看见她直径往前走,外婆拉住了我。
外婆从钱包里拿出5元钱放在了那个妇女前方的塑料盒里,然后拉着我往前走去。我好奇地问外婆:“外婆,你为什么给那个乞讨的人钱?那个人很可能是骗子呀!”外婆抚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那个人失去了双腿很可怜,而且还没钱,更可怜。就算她是骗子我给她5元钱,也没什么损失。我们不能太小气,要乐于助人!”
不仅我的外婆乐于助人,我的妈妈也乐于助人。
有一次,我和妈妈搭乘公交车去南京买东西。我和妈妈一上车就找了两个空位置坐了下来。经过好几站后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到站了,一位老大爷拎着两个大袋子慢悠悠地走了上来。妈妈连忙站了起来对他说:“大爷,您坐吧!”大爷说了声谢谢,接着笑眯眯地坐了下来。
下了车后,我问妈妈:“你自己有位置坐多舒服呀,为什么要让给那个大爷做呢?”妈妈笑着说:“你看那个大爷拎着那么多东西,站着多不方便啊。我把座位让给他是乐于助人。你以后也要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乐于是一种修养,乐于助人是一种精神境界,乐于助人也是我的家风。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4
爸爸妈妈跟我说,虽然我们家里没有白纸黑字的家训,但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传统是:“热爱学习,尊老爱幼”。是哦,我的爸爸妈妈都来自农村,却在同一年以高分考上了复旦大学,现在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而他们平常孝敬长辈,关爱我和亲戚家的孩子,在放假的时候,都会带上爷爷奶奶、外婆和我出去旅游度假,见识祖国的大好风光,领略世界的缤纷多彩。
我先来讲讲爸爸家族这边的故事吧。我的爷爷高中毕业,在当时的宁波农村算是“高材生”了,而奶奶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他们种田卖菜秧为生,但他们对我爸爸和他哥哥——我的大伯伯,期望很高。他们曾说就算砸锅卖铁,把房子卖掉也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有更多工作的选择,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妈妈这边的故事更令我感动。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因为白血病。但因为我的外公健在时,经常教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外婆识字、读书,也一直希望我妈妈能读大学。所以外婆靠自己在乡镇小厂打工,供我妈妈读书,而我妈妈也是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爱看书,考上大学后,通过课余打工和学校的奖学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讲故事,读书给我听,从绘本、童话书、少儿读物,慢慢培养我自己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的世界里充满了书的影子,随时可以拿书来读,也让我自然而然爱上了看书读书。我要把爱学习的家风保持下去,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孝敬长辈,让爷爷奶奶外婆长命百岁。
我们家族的家风故事有意思吧,你的家族有什么好故事呢?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下好!我叫王倩玲,来自白河路政中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家风,传承的力量》。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大凡家风家训,或为一条意义厚重又深远的格言,如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为一整篇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那篇传颂至今的《训俭示康》;或为如曾国藩者,在家书往来中教授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
悠悠华夏五千年,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回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家风。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官至宰相,位高权重。但他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篇《训俭示康》来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显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周家兄妹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踏踏实实地本分做人是我们周家的家风。”
勤俭、正直、低调、清廉,读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我的家庭是幸福的四口之家,然而,自我记事起,确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有关于家训家风的专门教导,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却一直在用行动让我明白人的一生,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孝道。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4岁了,由于性格要强,经常会因为菜不合口味、米饭又太硬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她,即使有时候外婆说的话我都觉得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依然处处顺着她的心意,爸爸总对我说“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她来。人老了就应该愉快的安度晚年,这也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职责。爸爸的话很让我感动,我在心里记下了这句“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这就是我们的家训,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的家训世代传承下去。现在每次休假回家,我都会第一时间去看外婆,听她给我讲那些我都能背下来的过去的事情。因为看见她的微笑我就会觉得我是幸福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或是子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家风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让。首先,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好家风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其次,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读书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最后,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你的穿戴、举止、观点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理应该人人都明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具有传承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行动起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世代相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6
诸葛亮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今社会,奢侈已悄然变成一种习惯。
小时候对父母提出的“勤俭”十分不解,既然挣了钱,为什么要省着花呢?甚至嘴里说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仍然撒着米粒。但是一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浪费可耻。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正是农民丰收的季节,我随父母回老家,帮爷爷奶奶收粮食。那一天,天气晴朗,日头高照,晒得人身上热烘烘的。田里炫目的金色。几缕调皮的微风,偷偷得溜过,在麦田里打了几个滚,涌起来阵阵金黄色的麦浪,仿佛一个个高贵的舞者在跳着优美的舞蹈。成熟的麦穗被调皮的风吹得匍匐在地,又调皮的昂起它那可爱的毛茸茸的头,让人感到收获的欢喜。
老家有一块山地,凹凸不平,机车开不进去,因此必须用人力来收割。正值农忙时节,人手不够,于是我高兴的加入到收割麦子的行列。于是左手抓着麦秆,右手握着镰刀,使劲一拉,便轻而易举的割掉一束麦子,正当我为自己的表现而欢呼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爸爸落后了好远。
我便沉下气,一心一意的快速收割麦子,心里想着一定要让他知道小孩也是有用的。终于,距离一米一米的缩短了“三米两米一米到了”,我高兴的直起腰,却发现胳膊上又痒又痛,被划开了一道道细小狭长的口子,腰背已经失去了知觉,两腿麻木。过了一会儿,眼前黑雾般的画面渐渐地消失,才发现额头上已爬满了豆大的汗滴,啪嗒啪嗒的掉在田里,这再不是儿时所感受的“汗滴禾下土”了呀!
那次劳动使我真切的感受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让我懂得任何的东西都来之不易,更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节约微小的一粥一饭开始,杜绝奢侈浪费,那么奢侈浪费的风气就会云蒸气解了。
勤俭节约,从你我做起!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做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我家的家风!
家风建设中学生话题演讲稿 篇7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一个家庭文化的象征,“百善孝为先”,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我的姥姥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妈妈跟我说,姥姥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很穷,姥姥的婆婆身体又不好,瘫痪在床,除了需要人伺候之外,医药费也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负担。但是姥姥从没有过一句怨言。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姥姥四处奔波经常出差,为了节省一点住宿费,无论多晚姥姥都会赶回来。
在家的时候,对婆婆则是细心照顾,喂饭、擦身、端屎端尿……那时,姥姥住的是平房,水管就在院子里,每年冬天,姥姥的手因为给婆婆洗尿布,水管流出的水打在手上,针扎一样的疼,手指头冻得像小红萝卜一般,手背上布满裂口。姥姥伺候婆婆伺候了37年,始终如一日。姥姥的婆婆活到了85岁,去世之前身上从没有生过一次褥疮。
姥姥没有给妈妈说过她有多苦多累多孝顺,但是姥姥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妈妈。妈妈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家里叠被、扫地、做饭。18岁参加工作,就跟着姥姥一起伺候奶奶。妈妈说她读夜校的那三年,每天下班后都是急急忙忙跑回家,给奶奶做饭,那时奶奶已经很老了,经常是喂着喂着饭就睡着了,妈妈伺候好奶奶吃完饭,根本没有自己吃饭的时间,从来都是饿着肚子去上课,现在的胃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后来有了我,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妈妈对姥姥姥爷的孝顺。天暖了,妈妈会带姥姥姥爷去踏青;天凉了,妈妈会嘱咐姥姥姥爷要添加衣服;姥姥姥爷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儿,妈妈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开解老人,直至把他们逗乐;要是姥姥姥爷得了病,妈妈更是衣带不解的床前伺候,直至姥姥姥爷恢复健康……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学会了在妈妈不舒服时,给妈妈端杯水;在学习空余时间,帮妈妈收拾收拾房间,虽然都是点滴小事,但是“孝”这个字,在我家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百善之首,它影响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甚至在今天也仍在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孝不应只说在口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中,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尊师长,敬父母,把这一美德歌唱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