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科技调研报告正文

《科技调研报告》

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技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技调研报告1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创新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是逼出来的,是压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安安稳稳的时代很少有人花代价创新,所以从客观上来讲,现在这个形势对我们行业转轨、行业升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因此,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指导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创新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织力量进行了行业产品开发专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汇集成《20xx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20xx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使行业机构对于企业产品开发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开发,从科技的角度解读开发,倡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提倡建立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与流程,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市场价值潜力,是纺织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的一本‘工具’书。”杜钰洲会长在读过这本报告后作出这样的评论。

面料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获得市场信息、形成开发思路到进入生产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且每个环节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纺织企业在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时,必须要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现阶段纺织技术发展,以自身实际生产设备和技术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才能保证所开发的新产品真正转化为商品。这就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不仅要关注工艺的实现,更要关注流行趋势信息和目前的市场现状,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有哪些转变,然后结合新原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构思。充分拓宽纺织面料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企业新产品市场化率是《20xx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策划编撰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首先从市场消费的角度预测流行趋势,在全面研究国内外经济环境、成衣市场、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背景下,以生活方式一色彩一服装一织物应用为推导脉络,获得并下个季节的面料设计关键点等潮流动向信息,然后分别针对棉、毛、丝、麻、化纤、针织等产品的开发技术特点人手,通过原料、纱线、花型以及后整理工艺等手段进行产品设计,使其顺应趋势的风格,为纺织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流行趋势信息提供切实的指导,为流行趋势信息在实际产品的实现上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报告在产品开发分析中还特别注重产业集成创新的趋势,注重相关领域设计元素和技术工艺的相互借鉴,强调毛、棉、麻、丝、针织、印染等产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彼此合作,形成具有特殊竞争优势的新产品的联合开发体系,最终实现产业的集成创新。

“有调研才有发言权”,市场调研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本报告特别针对08春夏成衣市场面料和现阶段纺织产业比较关注的功能性纺织品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现状、服装品牌、消费者和采购商以及生产企业进行深入的系统调研,为读者提供第一手分析资料,使面料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及营销人员可以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客户的客户”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得到直接的反馈和启示。

科技调研报告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的核心驱动力,承载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大力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持续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科创载体是科技创业创新载体的简称,指由独立机构运营,支持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采用高科技创业的各类科创孵化载体,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还是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科创载体涵盖了创业园、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等种类繁多的形式,功能相似但是又存在一定差异。对县域城市来说,建设和发展科创载体,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XX市推进科创载体建设的实践

县域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通常需要由地方政府引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在县域科创载体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实施科创兴市战略的总方案,加速科创载体建设,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在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推动当地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0xx年,我市发布的《“科创XX”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提出,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以产学研为合作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开放的区域性创新体制,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创XX”打造为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科创中心。具体建设目标有:到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3%以上,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例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例达到4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xx家,全市人才总数达到5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6万人。三年之内,将增加60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项目,建设25个以上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新型科创载体,实现年技术交易总额90亿元以上。在实施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工程中,《三年计划》提出,至20xx年底,“霞客湾科学城”和“绮山湖科创谷”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90万平方米,高新区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80万平方米,临港开发区新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80万平方米,镇街板块新建各类科创载体60万平方米,全市总计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300万平方米。

(二)健全市场机制。对于县级城市来说,科创的先天缺陷造成了市场的弱化和资源的高效分配困难,政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了“霞客湾科学城”和“绮山湖科创谷”等科创平台。但是,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些平台的运营和企业的孵化,而是通过主导建设,推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县域科创载体良性发展,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本地产业更新升级。

(三)彰显产业特色。我市依托“工业第一县”的强大产业基础和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围绕打造零碳园区、建设绿色港口、优化生态岸线等战略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密码,以传统产业转型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推动我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一是高新区精准孵化。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园是我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坚持“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特色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科技孵化产业“高、端、链”计划,完善研发孵化、科技加速、产学研、投融资、公共服务5大创新平台,打造了“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精准孵化模式。目前,已精准孵化了远景能源以及一批新三板主力军。二是临港新城多点开花。位于临港开发区的长三角(XX)数字创新港,围绕9大专题工程建设打造创新项目集聚之地,20xx年10月以来,一期已建成10万平方米,二期4.6万平方米已完成全部工程验收。目前,零碳双控指挥中心、云霄互联、睿智水环境数据平台、麻省理工长三角国际创新中心等7家企业已投入运营。此外,积极推进“智改数转”,XX长三角数字技术研究院正在建设中,未来还将规划建设氢能源产业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碳中和技术科技园等12个特色主题园区。三是科创飞地成效明显。为突破城市能级限制,我市以科创飞地形式,建立链接资源富集地和区域产业之间的桥梁。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建设了8个科创飞地,分别是:XX(北京)创新中心、XX(深圳)创新中心、市高新区北京科创孵化器、市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市高新区深圳异地孵化器、西安(XX)创新中心、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市产业发展中心上海华西融创中心招商载体;正在筹建的有3个,分别是:市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市临港(深圳)创新中心、市临港(北京)创新中心。科创飞地在双招双引、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北京)创新中心已入驻7个项目,3个项目正在我市落地;北京科创孵化器引进9家符合我市“暨阳英才计划”申报条件的科创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6名以上;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在孵项目23个,落地高新区创业项目20个。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科创载体发展速度较慢,创新动能不足,对产业的支撑不力,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科创载体的能级不高目前,我市科创载体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低于周边昆山、张家港等同级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数量也与领先县市有较大差距,企业综合实力、产品技术含量和行业影响力都比较薄弱。

(二)科创载体创新动能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市科创载体蓬勃发展,但创新动能不足。自主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前期投入巨大,创新周期很长,但技术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科创载体作为创新的重要平台,虽然深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又难以获取创新的足够动力,对创新的投入畏缩不前,创新发展举步维艰。

(三)科创载体机制不够灵活。目前,科创载体和产业园创新型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不能满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创新的旺盛需求,也不能有效推动创新型企业在我市迅速聚集。另外,创新的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创新的激励措施还不够多,导致科创载体发展速度较慢。

三、对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创载体建设上的重要推动力,加大资金、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科创载体运营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对科创载体及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提前规划并进行前瞻性研究,这是我市建设科创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的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认为,政府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是以自身职能为主轴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系统,而政府行为在科技创新方面至关重要,影响企业创新方向和过程。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规划和提供公共物品等手段,对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激励、筛选和调节机制,对哪些创新有可能或者应当有,哪些不可以或者不应当有,进行决策,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控。在科技创新中,县级政府应从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领导、市场机制等多个层面,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条件,降低创新成本,推动创新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资金、人才等是建设科创载体的重要支撑。为此,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产业园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研发机构、产业化科技项目和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可在启动资金、房租补贴、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支持。针对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给予不设限的“一事一议”重点支持。我市可学习苏州高新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安居“金巢工程”实施意见》,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对企业引进的全球顶尖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三)优化运营模式。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社会力量来经营科创载体,如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激发其形成更多研发成果,培育出更多高质量科创企业,从“输血”转向“造血”,形成科创载体内生动力。宁波的创业园、产业园对入驻企业从亩产值、技术、自主产权、成长性等1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先考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园区内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么转型达标,要么清退出园。我市可学习借鉴宁波的经验做法,在给予1—2年的政策补助后,坚持“宁缺勿滥”原则,对载体进行“断奶”,促使其向更高层次转型。

(四)强化产业关联。科创载体在一个区域内的引入、建立和运营,必须符合当地产业属性,这是一个区域内科创载体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推动区域内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强化科创载体功能,建设以重点行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在一些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一系列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培育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一个与区域产业特色相适应,具有较强动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如无锡市锡山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引入全市首个院士领衔项目———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和无锡芯光集成电路互连技术产业服务中心,起草两项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互连技术标准,聚焦集成电路互连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孵化,加快形成后摩尔时代的新型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在县域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发展中,地方政府应明确自身在推动科创载体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发挥政府自身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前瞻性、全局性和灵活性,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一座城市的繁盛,在于城市的产业、品质、平台以及科技创新,可以说,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高度。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在科技创新上的引导作用,采取统筹规划、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统筹科技资源,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科创载体的布局与建设,加速推进科创载体自主创新步伐。产业园是科创载体的承载者,要推动产业园区专业化发展,构建与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创新生态,为创新型企业聚集提供良好空间。

科技调研报告3

6月下旬,县教科体局组织力量对全县20xx-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近年来我县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我县今后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20xx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科技成果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序开展。20xx-2017年度,全县共鉴定科技成果26项,其中:鉴定并登记省级科技成果8项,市级科技成果7项,县级科技成果11项。推荐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共获得巴中市科技进步奖7项。组织开展了20xx-2017年度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

2.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五年来,共转化“特色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有机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风干鱼深加工方法’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鲜菜新型贮藏保鲜及酱腌菜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川早系列核桃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成果69项,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17.75亿元,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实现税金1.14亿元。

平昌县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特色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有机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引进推广“冠春3号”等苦瓜新品种2个,“川腾6号”辣椒新品种1个;组装配套栽培技术3项,形成了有机蔬菜产业化种植规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核心示范区106亩,生产示范514亩,辐射带动3042亩;开展蔬菜科技培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获得有机蔬菜认证2个。

截至20xx年6月,项目已完成投资1843万元,其中: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830万元,生产性投资1013万元,推广种植特色蔬菜新品种10748亩,实现总产值7700万元,实现利税2500.5万元,上缴所得税157.2万元。

通过项目示范,辐射带动农民种植面积24000亩,种植户人均年产值达7800元,纯收入达到3700元,增收1300元。通过基地雇佣和发展专业种植户的方式,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0个。

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转化实施的“‘风干鱼深加工方法’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以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及鲶鱼等大宗淡水鱼为原料,在对巴河传统风干鱼制作工艺做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风干鱼深加工方法(专利号:ZL 20xx 1 0313113.2)”的技术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从传统风干鱼制品中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和显著增香效果的菌种,同时利用真空腌制技术、恒温发酵技术及工艺安全技术等三项集成创新技术,对传统风干鱼制作工艺进行提升,设计、制造供生产使用的真空腌制设备和恒温发酵设备,建设年加工能力为700吨淡水鱼的风干鱼生产线。解决了传统风干鱼制品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带动了项目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该项目新增投资550万元,完成了巴河风干鱼工艺技术1项,建设年加工能力为700吨淡水鱼的风干鱼生产线1条, 设计、制造出供生产使用的真空腌制设备和恒温发酵设备各1台(套),编制产品质量企业标准1个,以作为产品执行标准,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并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获得了ISO 22000(HACCP)认证证书。

通过项目实施,新增风干鱼产品150吨,年新增产值3165.75万元,新增税利633.15万元,新增净利润391.77万元,年缴税241.38万元。带动新增水产养殖面积1700亩;提供了加工、销售等劳动就业岗位30个,人均收入22320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共培育了平昌万通达生物科技公司、巴中渝翔机械制造公司等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省级建设创新型企业11家,其中:示范企业1家(沃德),试点企业4家(江口醇、远鸿小角楼、万通达公司、兆润),培育企业6家(鑫旺养殖、钢圈厂、渝翔机械、兆润摩托、大巴山生态农业、杨势鲜合鱼汇、欧菜园)。5年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36亿元,年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9.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8%。

4.技术交易活动愈加规范。加强了对技术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开展了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全县6项技术转移实现技术交易额20xx万元。

(二)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秦巴云顶茶叶、兆润摩托车制造、万通达生物科技、四川江口醇酒业等21家企业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大、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省内外1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巴中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会、巴中市银企对接会、绵阳科技博览会、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

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了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兆润摩托车制造公司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竞技越野摩托车新型发动机和ZR250GY型越野摩托车进行了联合攻关,使发动机性能大幅度提升,实现了越野竞技摩托车的国产化。江口醇酒业集团公司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的白酒糟制备微晶纤维及木糖醇技术研究,解决白酒糟废弃带来的环保问题,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20xx年以来,全县共成立研发机构17个,其中:科研所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8个。建立产学研实体15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1个。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培养培训人才1176人,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占企业在岗职工总数的8.7%,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明显提升。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公众创新创造活力

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知识,多次邀请省科情所、成都力久专利事务所、成都行之专利事务所专家对我县20多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和创新方法专题培训。积极组织专利申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五年来,全县共申请国家专利411件,授权专利23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件。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了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平昌万通达生物科技公司和平昌沃德公司等3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了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公司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开展专利申请资助,增强公众创新意识,鼓励公众积极申请国家专利。五年来,共办理市县两级专利资助199件,资助金额达20.78万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专利实施补助资金项目,20xx年以来,《巴河风干鱼深加工》《一种三轮摩托车车厢专利组合》等8项实施专利获得省知识产权局立项支持,共获得补助资金1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成果方面

1.由于受到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低下和科技投入乏力等因素制约,导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低水平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企业对引进科技成果缺乏动力,对已经引进的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欠缺。

2.县级科技进步奖励工作不能正常持续开展,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产生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自20xx年以来,我县已有6年未开展科技进步奖励,最后一次评审工作开展于20xx年。20xx年1月17日成立了平昌县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领导和专家共11人组成。通过评委会成员认真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从11个请奖项目中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其中:工业项目2项,农业项目4项,社会事业项目5项。20xx年2月17日,县科知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对20xx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结果予以公告的请示》,至今未获批准,申报单位和主研人员颇有怨气,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3.一些企业在科技项目工作方面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问题,造成尽管每年争取的国省市项目不少,却出成果难的问题。

4.由于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没有强制条款,使其法律约束力大打折扣,不能引起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足够重视。

5.企业投入能力低下,县级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大,仅靠争取国省市资金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有限。平昌自20xx年度安排落实科技经费170万元以来,20xx-2013年长达五年时间没有安排科技经费。20xx年开始恢复科技经费预算,当年仅安排资金50万元,20xx年略有增长,达到100万元。一个百万人口大县,摊到人均科技投入,20xx、20xx年分别仅0.48元和0.98元,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产学研合作方面

1.主导产业低水平发展,企业对技术不渴求,向往的是无偿投资,缺乏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把参加科技部门提供的比如科博会、技术对接会等活动当成负担,被动配合、勉强参加、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效。像银企对接这样的活动,虽组织单位有着良好的初衷,银行等投融资机构却缺乏热情,参与企业很难得到签约或虽签约却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也影响了企业参与的意愿。

2.一些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为了包装项目争取经费,而无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合作,企业缺乏发现问题、邀请合作单位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合作单位也缺乏勾通交流和主动服务的意识。

(三)知识产权方面

1.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而专利质量依然不高。申请的专利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极低。

2.专利转化难,已成个别专利申请“大户”的沉重负担。一些专利权人手持专利证书,自己无条件转化实施,想转让出去却又找不到下家,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每年还得上缴年费,感觉难堪重负。即使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也不想再申请专利。

3.知识产权管理力量薄弱,入手缺乏,且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专利管理人员无专利执法资格,无法组织开展专利检查和专利执法。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实施“科技+”行动计划,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坚持走“科技+业主”、“科技+品牌”、“科技+产业”之路。围绕机械制造、茶叶、巴药等九大骨干产业,整合本县科技资源,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强化省市县联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推行“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科技+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科技项目,抓好科技引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平昌县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县科技工作,协调指导“科技+“行动计划的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传媒介质宣传科技创新知识。二是利用科技宣传、培训活动宣传科技创新,开展创新能力培训。20xx年以来,组织“巴山秀才”科技培训6期,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科技金融培训班1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15期;同时,开展 “4.26知识产权日”、“五月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使全县干部群众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是加快构建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众创空间,成立平昌县创新创业园区 “盈创动力”工作站,借此载体,在创业者中开展技术、人才、融资等需求对接,提供创业指导、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培训、人才培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实施等科技服务;四是开展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打破身份和地域两种限制投身于创新创业,采取兼薪兼职、停薪留职,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办领办企业。

3.强化政策配套,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县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平昌委办发〔20xx〕29号)、《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的实施意见》(平昌委办发〔20xx〕117号)和《关于印发<平昌县“科技+”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并强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自20xx年起,每年增加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预算 50 万元。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资金支持。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增加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小额扶贫信贷政策;二是落实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政策,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前研发费加计扣除、专利资助等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兼薪。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科技人才选派服务活动和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工作,落实5名省级选派专家定向服务和5名本土科技人员定向培养。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建设符合技术创新需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调研报告4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xx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xx)》,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

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配合我市高科技发展规划,政府出资、银行参与,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设立信用担保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担保的风险项目限定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

科技调研报告5

一、孵化器发展状况与趋势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专门的科技产业化服务机构,在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中小科技型企业成功生存并迅速成长,加快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力。

从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情况看,企业孵化出现50年来,全球孵化器总量已超过4000家,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为新经济的出现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国内看,在科技部火炬计划的指引下,我国的孵化器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拥有各级各类孵化器500余家,其中经科技部批准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109家,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据2004年对464家孵化器的统计,各类孵化器场地总面积达1515.1万平方米,正在孵化的企业超过3万家,占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的1/4;孵化企业申请专利12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548项;年技工贸总收入实现1121.7亿元,创造直接就业机会55.2万个,吸引1.1万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和近39万科技人才在各类孵化器中创业;已累计毕业企业11718家,其中近2000家企业进入国家高新区,已培养出上市公司20多家。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地区还专门制订了孵化器发展计划,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政府引导下的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已形成趋势,涌现出了一批适应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需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和协会组织向区域、省、市等多层次纵深发展,专业性研究机构、媒体等行业服务机构破土而出,形成了现代创业服务行业雏形;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科技创业园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舞台,国际培训、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跨国培养、企业跨国孵化、对外输出管理的合作阶段,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事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是创业孵化基地的核心,成立于1999年9月,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又被指定为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经过五年努力,累计引进创业企业近400家,毕业企业10家;2004年,创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上缴税金2700余万元。

创业中心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中科院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宁波市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波市软件产业园、浙江省青年创业基地等十大创业载体,为争取共建单位的科技、人才资源发挥了有效的作用。通过引进多方面中介服务机构,可为创业企业提供法律、税务、专利、会计、风险投资、教育培训、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展览展示以及网上技术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国际经济交流等多方面服务,能满足创业企业多种个性需求。帮助创业企业争取政府科技项目资金、搭建投融资服务网络等,努力为创业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并且,针对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业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辅导培训,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知识产权、谈判实务、消防知识、网络安全等。为了搭建一个与领导沟通、请专家答疑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创业中心还启动了每月一期“创业沙龙”,邀请领导和专家现场交流指导等等。通过以上工作,创业中心在创业项目的引进、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除创业中心外,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大厦也已落成使用,将成为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香溢软件园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年内可竣工使用,也将为软件企业的集聚提供有效的空间。

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园区全面实施“创新、创业、产业化”的要求相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形势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由于宁波缺乏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研发机构,现有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成长速度不快;孵化器现有水平尚不能满足为企业深层次服务的需要,链接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整体服务水准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服务仍局限于场地出租、物业管理、项目申报、培训辅导等常规内容;园区的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等。

三、加快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建设孵化空间

1.用好现有孵化空间。宁波市科技创业大厦,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通过加强对现有创业企业的考核,建立动态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创业大厦孵化空间的利用率。

浙大科创中心大厦,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利用浙江大学的智力、技术等资源,依托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尽快成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

香溢软件园,一期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预计2006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以引进软件企业为主,形成集聚效应,探索专业孵化器管理的有效模式。

2.新建创业孵化园。按照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已明确dm-9-c地块为创业孵化园建设用地,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分期、分主体实施。2006年将争取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启动建设创业孵化园工程。

(二)集聚创业企业

根据宁波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园区管委会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招商重点,转变招商方式,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以创业基地优良的环境和优质服务请客上门。充分发挥集聚高科技项目、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作用,增强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创新辐射效应。

1.明确工作目标。2006年,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重点针对嵌入式软件、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建立相对完善的招商网络。完成引进创业企业150家的目标。

2.筛选招商对象。立足本地,面向周边,拓展内地招商渠道。以高等院校的师生、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归国留学人员,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人或单位等为重点招商对象;以内地人才集聚度高、科研项目多的城市为重点招商区域,尤其要花大力气挖掘和利用科技园区研发园和宁波市及其周边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拥有的创业资源。

遵照引进企业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考虑宁波产业优势、创业中心孵化器功能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等因素,主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创新活跃度高、市场容量大的科技项目:消费类电子产品、垄断行业电子产品、数字电视配套类电子产品,如数码产品、电信行业产品、电力设备等;具有一定实力或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重点考虑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和外包软件业务的,或者由其他行业的集团公司发起设立的软件公司;利用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平台,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类企业。

3.创新招商方式。

(1)完善网上招商功能。有效利用创业中心网站的信息平台,完善招商服务功能,以在线咨询和资料传送等多种方式,及时对申请人员进行解答和入驻服务。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在行业网站上发布基地的创业信息,吸引优秀项目入驻。

(2)探索多层次招商模式。在继续推行“展会招商”、“上门招商”等传统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服务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手段。结合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聘请顾问和专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吸引一批高科技项目落户。

(3)实施点面结合的招商方式。进一步完善招商网络,在广撒网的基础上,加深与重点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广、资源多的优势,争取更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凭借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和建设研发园区的东风,加强与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宣传园区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其研发力量和新项目进驻。

(三)深化创业服务

1.建立深度孵化模式。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真正体现创业基地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借鉴国内外孵化器运作思路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建立和健全产、学、研、资、介、贸合作,完善创新创业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进企业走访制度,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并与企业一起探讨发展目标、运作框架及融资计划,强化针对创业者开展的符合创业者实际要求的面对面的个性服务,保证和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

2.组建专业服务支撑体系。创业基地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对自身没有优势的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按照市场规则,引入专业化服务,探索有偿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有偿服务促进创业基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创业企业获得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孵化服务。为此,在创业中心现有基础上,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国内外有实力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组建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家组成的顾问团,并与国内外重要研究机构及学会团体保持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向创业企业提供更多专业、可行、有效的服务。

3.加强创业服务团队的管理培训。创业基地的发展目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去实现。创业基地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当熟悉科技研发,懂得投融资业务,拥有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具备改革创新服务的意识。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到创业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国内外交流机会等多种方式对创业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锻炼,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4.营造创业氛围。一个政策宽松、服务到位、功能齐全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环境,不仅能更好地吸引众多的创业者,还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孵化器建设的稳定发展。创业基地通过建立企业文化,营造基地内所有企业都能感受到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氛围,增强对孵化企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创业基地内在孵企业的交流,建立各种非正式组织,创造技术信息以及物质的交流平台,推动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5.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英国sussex分中心的作用,推动创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为有意开拓欧洲市场的国内科技型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为境外有兴趣进入中国发展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和扶持。通过人员互派互访、举办国际论坛、组织市场开拓等活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创业孵化国际化网络。

6.广泛实现信息共享。根据企业需求,纵向组织和协调好已有的中介服务机构,横向联合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结成网络,形成合力,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信息资源配置平台。充分发挥创业中心网站的作用,为创业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7.完成重点专项工作。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已连续举办四届,为了进一步搞好“创业在宁波”优秀品牌活动,继续办好第五届大赛,做好大赛的宣传、组织工作,加强与科研单位、重点企业集团的联系,拓宽海外宣传渠道,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在创业计划与风险投资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成一批创业投资项目。

科技调研报告6

为深入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自贸+保税+临空+跨境+航权+口岸等综合性平台优势,丰富区内航空产业业态格局,完善区内基础性配套设施,现对国内主要大型航空主题科技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如下。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科技馆的运营不再局限于室内,可延展至户外进行。例如组织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断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过硬的品牌。

五、结语

航空科技馆作为城市的基本配套,可完善区域的发展。但鉴于目前市场现存的科技馆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如果要发展区内的航空科技馆,需要从资金方面、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尝试,如何打造具有强烈品牌效应的旅游名片以及如何在新的金融模式下维持企业的良性运营值得进一步探讨。鉴于国内科技馆大多属于政府工程,需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这方面可与我园区内的金融服务板块进行结合,寻找最佳投建模式。

科技调研报告7

为贯彻落实省、市统计局关于扎实开展“统计质量效益年”活动的要求,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更好的为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我区统计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对区内“企业一套表”科技专业年报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科技专业年报工作现状分析

1.我区3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报表及时20xx年2月15日前全部报完。

2、经核实,项目表中来源于政府的项目经费与活动表中的政府资金基本匹配。

3、企业研发项目的最主要技术经济目标有开发全新产品、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目标是“为了科技原理的探索、发现以及技术原理的研究”的项目3.1%。

4、经过多方核实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动,进入非工业名录库。

二、存在问题

1、我区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这两家龙头企业占全区比重90%。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362家,其中189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万元。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规模小而散,研发团队力量不足,资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导致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3、企业财务报表中研发经费计算方法存在出入。会计报表中工业研发经费包括两类:(1)内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人员人工费、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2)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用于科技活动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很难界定,除大中型企业外,大部分小企业将其计入生产成本,而未计入研发经费。

三、企业建议

1、加大政府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研发活动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企业往往不可能独立承担全部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的资助和调控,研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研发活动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存在着失败的风险,研发活动的进行着也无法控制新技术知识的扩散,面临着竞争者抢先占领市场的风险,这些都表明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还是政府实现就业和经济成长目标的投效途径。相对小型企业,尤其加大对我区龙头企业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这些龙头企业研发活动成功率高,回报率也高。

我区研发活动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政策、销售、信息等服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提供生活设施,保护科技企业家,为他们排忧解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并在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和法规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封闭管理、开放运作的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具有较强聚散能力的科技市场,解决科技信息不灵、成果流通不畅的问题。大力扶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以促进全市技术创新链条的形成。鼓励创办并大力扶持科技咨询机构的发展,不断拓展科技咨询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把科研工作纳入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上来。

2、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资源,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源作保证,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应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能力强的现代科技企业家队伍、造诣深的科技人才队伍和素质高的科技产业工

作队伍。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开发、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技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风险决策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术又通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应结合我区人才战略,重点引进一批归国留学人员,通过建立海外学子创业园等途径为归国学子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从国外带来的先进技术、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等得以运用、拓展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经验表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不能通过引进获取的,引进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可能形成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我区工业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相当的物质财富积累,要尽快摆脱技术依赖模式,向技术自主创新转型,提高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科技调研报告8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达到“个人形象如一面旗,工作热情如一团火,谋事布局如一盘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弄清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流、大政策、大环境,准确把握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促进改革大深化,开放大推进,工作大落实,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和谐,实现“二次跨越”。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科技管理职能部门面对存在的问题该怎么办,如何解决,按照州委的统一布置,结合此次的学习活动,3月底4月初,单位主要领导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到四个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认真调查研究了全州科技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州“”科技发展计划》、《xx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云南xx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云南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XX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二次跨越”战略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xx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明晰科技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方面的职责定位,做到紧扣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协调推进持续发展。“强抓农业科技,推动工业科技;强化科技普及,提高科技素质;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提升我州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我州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完善我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科技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理顺政府、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关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和客观要求,把培育我州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放在优先地位,通过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引导,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建共享。我州属“三江并流”区域,同时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资源情况,达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整合资源,高起点开展建设工作,依托高等院校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工程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以点带面拉动全州生物资源开发,同时达到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利用、构建网络科研环境、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整合,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改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

3、加大省院省校和周边国家缅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组织开展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开展项目开发、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工作;积极推动我州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与对外合作方建立长期、深入、有效的合作。

4、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来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

(三)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普及及科技宣传,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解决“学科技难”科普活动,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支持和参与科普,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科普规划及相关标准,建立投入保障、竞争激励、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三要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能力。确立科普的公益性主导地位,确保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要重视和强化科技场馆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优先实施,抓好科普基地建设,并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科技调研报告9

各位领导: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特出问题之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队伍的相对滞后。基层和农业部门反应很大,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根据这次主任会议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召集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同志进行座谈,并赴x学习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经营性和帮扶性三种推广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也兼顾了新技术应用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推广了适用于我市的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及其机插高产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新品种及其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其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通过包村联户、“一村一品”,技术培训等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薄弱之处,从市、镇、村,农技人员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一是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偏少,同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超编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存在随意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它工作,事实上忽视了农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三是基层农技人员逐步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

结构老化,约XX%农技人员超过45岁。四是农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农技单位要兼顾经营创收,人心不稳,精力不够集中。五是农技推广机制也不够完善和灵活,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三、几点建议

1.定编

定岗,定责,职责到位,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人员落实开始,人员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一是人员落实,定编定岗。疏理一下各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情况,尽快恢复和落实到位,做到定编定岗、在编在岗,落实到位后,人员岗位上墙公示。做到这一点,首先市里要有明确意见,明确要求,其次各镇(街道)要有明确态度,明确观念。人员落实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农业的一杆标尺。

二是明确职责,职责到位。农技人员岗位职责一定要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有效履行职能。

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强化绩效考核。明确岗位农技员的服务责任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并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续聘等挂钩,有效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

2.特点、特色、特出,统筹服务。

由于农业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实行各镇(街道)特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服务。一是各镇(街道)根据自有农技人才专业特长和本地农业产业特点,特出一至两个农业技术重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农技服务特色。二是统筹农技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农技服务。市级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农技服务面向全市,提高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思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技术渠道、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政府构建为主体,以强化公益职能为主导,以开展多元化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上述“四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优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生产组织进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倡导成立合作联社、产业联盟、公司+农户等联合联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可以极大完善、覆盖和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第三是推进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创新和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4.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拓宽思路,完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让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设施,实现基层农技人贝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做到爱岗敬业,经费落实是检验各统政府是否真心重视农业的块试金石。

二是实行农业科技学培养农技人才,人才定向养策略。通过高考体制规范操作,邦优录取,吸引一本优秀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领城,收到极好效果。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即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关健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5.务实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点很多,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其中,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农业组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各种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十分重要,对于全面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和增强

农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要。要善于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科技调研报告10

去年,__市__镇妇联向辖区内企业发放回收了调查问卷1000多份,并召开了座谈会,对本地区职工队伍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1.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十分渴望有机会参加培训和各种提升素质的活动。

数据显示:(1)职工整体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其中:初中以下的占9%、高中(中专、技校、职高)的占51%、大专的占27%、本科以上的占13%;(2)大多数企业能定期开展职工培训,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7%,职工对培训的满意率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6%、基本满意的占81%、不满意的占2%、非常不满意的占1%;(3)职工对企业素质工程建设作用的认知一般,其中:认为很有作用的占调查总数的12%、有作用占32%、一般占36%、作用不明显占11%,没有作用占7%、说不清楚占2%;(4)对企业关爱职工的认知度相对集中,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工资收入少、子女入托入学难、看病就医难;(5)职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技术技能培训占24%、提升创新能力占21%、文化学习占17%、提升团结协作能力占13%、理论政策学习占10%。由此可见,提升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排在了职工需求的前列。

近两年,我们联合工会通过素质工程建设,特别是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素质提升需求。越来越多的女职工开始注重自身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品的更新,使职业的更替速度加快,职工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巨大压力。问卷调查中“您在企业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其中要求“参加技能培训”的占71%,可见,职工对参加培训的需求强烈,并十分关注教育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梯度。在调研中,我们听到在职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高低不齐,部分职工业务擅长单一,且不愿涉及其他领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二是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对职工的思想和认识影响越来越大。调研数据显示,参加旅游、开展文体活动、找同事、朋友聊天这三种方式依次排在职工闲暇时间的前三位,职工了解信息渠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绝大部分的职工拥有微博微信,开放的网络在为职工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对工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妇联在面对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网络舆情方面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妇联关注女职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亟需面对的问题。三是有的企业对提升职工素质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经费保障,人力和场地支持方面显得不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少,有的很单调。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建有2个女劳模工作室和22个以女科技人员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我们以加快企业、产业工人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机械制造向智慧创造转变为导向,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百家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室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强化创新理念、提升创新服务,形成了“精英创新领先,群众创新并重,创新成效凸显”的良好局面,加快了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职工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0xx年率先在__集团、__等知名大企业集团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20xx年又在全镇开展了“百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助推了全镇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培育创新理念,推进创新建设。我们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组织基层组织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广泛开展创新大轮训,帮助每一位员工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创新意识,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同时邀请专家举办了职工创新专题培训。

二是开展创新培训,提升职工能力。__集团工会实施职业飞翔计划,着力构筑雏鹰、精鹰、雄鹰人才梯队。“雏鹰计划”,旨在通过引进、招募名校大学生,并对专业能力强、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每年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50人,经过入职培训、拓展训练后分配至各个岗位,并实施“导师带徒”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使大学生迅速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同时,入职一年以后,将甄选出德才兼备者纳入“__集团战略人才库”进

行长期学习和培养,作为公司高素质人才梯队培养对象;“精鹰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各部门、车间有进一步培养有潜质的管理干部、技术骨干、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负责人;“雄鹰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公司的战略扩张作准备。与苏州大学、东华大学联合开办了服装艺术与设计、纺织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smba培训班。__集团工会实施凤凰计划,成立凤凰商学院,构筑创新创优的蓄水池。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成效。我们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各企业也建立信息库,为优秀员工、技术人才建立档案,储备人才;将参与“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创效作为对职工表彰奖励、晋职晋升、培训深造的重要依据,对有重大贡献的职工给予重奖并上报上级工会。再次,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走金领、白领、蓝领多层次人才成长发展路子。__集团、__集团等企业先后创办了mba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班,拓展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才队伍;坚持不懈强化创新团队与企业、院所的融合对接,走共同创新发展之路,每年举办创新创优技能大赛,发现培育企业蓝领工程师队伍。

四是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培育职工创新思维,开设创新课堂,培养和造就一批“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队伍,高品位打造职工之家,成为职工业余创新学习的大学校。二是突出职工创新技能,各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以老员工、技术能手等带头,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尽心尽力的帮教与指导,带领新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探索研究岗位技能,迅速成长为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通过这种辐射型的帮带模式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员工。三是突出立足岗位创新,以巾帼建功活动为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合理化小建议、小技术、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等竞赛活动,在基层组织开展“五新”“五小”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竞争水平。__、__、__、__、__等企业每年举办职工技能大赛,仅__集团就组织了22届职工技术操作运动会,涌现了__、__等一大批技术操作能手与优秀操作法。

近年来,全镇涌现出:__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__获__省五一劳动奖章、__获__劳动模范、__获__市五一劳动奖章。____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____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__省创新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并推出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引导全体员工争当“创新能手”“操作专家”。

科技调研报告11

一、药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是最近几年来我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药物创新与中药现代化”《紫菀等三个品种规范化种植项目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菊花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的研究》,承担了省科技攻关指导项目《市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承担了保定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争取国家星火计划三项,国家火炬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及国家重大专项中药材种植研究项目两项。20xx年我市承担的“一县一业一园”工程建设模式,受到了省专家验收组的肯定和赞誉,20xx年3月市中药产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基地。20xx年药都制药有限公司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市道地中药材脱毒复壮、提纯选育及组培工厂化种苗生产与应用示范。近几年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药业科研攻关项目8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我市药业企业承担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我市药业企业荣获省科技成果15项。市惠农中药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和昌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承担了省中药材三大基地建设。我市科技部门承担了省财政项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发展中药产业项目。

二是搭建了产业科研平台。一是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采取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保定市中药材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二是为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搭建了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和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三是为促进制药企业的发展,我市搭建了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是积极引导药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机构,我市规模药业企业均设有厂办科研机构。在逐步完善现有厂办科研机构建设基础上,组织药都集团、金木集团申报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企业的技术中心20xx年通过验收成为保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药都集团的中药材产品检测服务公共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是建立了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核心区5000亩,示范区50000亩,辐射区15万亩。20xx年被命名为“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四是通过大力支持和扶助以农技协、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中药材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中药材研究所4个,中药材专业协会6个,中介组织8个,科技进村服务站6个,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为广大药农提供种植信息和技术支持,平均每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项以上,在药农种植、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五是中药材产业科技培训体系健全。建科技培训基地。我市建立了国家级中药材星火培训学校、省级中药材技术传播站、省级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保定市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同时建立了县级科普示范村15个,保定市级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企业12个。

二、影响市中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在中药材生产上,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药材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上,与中药现代化的需求远不相适应。

2、中药材栽培技术不规范。对大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种植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缺乏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3、中药材种植区域混乱。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滞后,对地道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随着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推行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药材质量要求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满足《中国药典》和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中药材产业是药业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推行药材标准化生产已成当务之急。

4、科技支撑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的实施,制约着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科研落后于产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药业科技投入不足,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市制药企业除药都集团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了年度销售收入的6%以上,其余其余不足3%,企业的厂办科研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

三、建议

(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药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技术推广等上下结合、纵揽关联的服务网络,逐步形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贮运、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加快药业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制约我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在成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祁菊花进行组培脱毒的基础上,逐步对紫苑、地黄、南星、白芷等1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进行培脱毒,以提高我市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培育知名品牌。

(三)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核心区和万亩示范区建设,到“十二五”末期中药材核心区达到1万亩,中药材向规范化种植达到18万亩,推进我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进程。

(四)加快科技兴药步伐,抓好科技成果推广。搞好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上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中药材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20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种植。

(五)、进一步搭建和完善药业产业发展科技平台,推进全市药业产业的整体升级。采取专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科技种植园区)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省中药材技术传播站、保定市中药材科技专家工作站及市药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实现专家与制药、加工企业、药业流通企业、中药材GAP种植园区的有效对接,整体推进产业升级。

(六)加快药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组织药业规模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到到“十二五”末期组织药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0项;组织药业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10个,培育药业高新科技企业5家。推动我市药业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七)对省百强科技示范企业和省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及“聚集区”内药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人才引进,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强。

科技调研报告12

一、基本情况

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战略决策部署,强化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大力实施“开放+创新”,深耕“科创+产业”,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做文章,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尤其是把茶产业作为山区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市茶叶年综合产值达150亿;工业企业效益稳步增长,上半年来,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4%。全市现有国家火炬XX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46、9%,增幅居全省前列,有8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不断提升了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今年6月,XX市荣获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市”表彰。

二是政策支撑不断加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XX》《XX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创新激励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XX市加快建设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工作方案》《XX市加快建设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完善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

三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主体。今年,第一批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其中新申报69家,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6家;净增战新企业22家,战新企业总数达195家。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41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6家(其中省级联合体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2家(其中省部级示范合作社58家)。

四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强化技术创新,全市共有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2个、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博士后工作站17家,引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家。XX高新区开展国家级高新区争创工作,强化“以升促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存在问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任务,科技创新内容丰富,在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浓,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平台功能不强,企业产品不少处于中低端,优质科技项目不多,牵动性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缺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04%,低于全省2.03%的平均水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布局不够、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突破较少。

2、创新链产业链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用链接不畅通,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多元化、较灵活的创新协作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创新链较弱,对产业链支撑力度不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机构有待健全。

3、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我市高校大院大所数量也屈指可数,缺乏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双一流”高校,现有的研发平台规模小、能极低,高水平创新平台缺乏,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数量较少,一些企业技术革新、产学研合作,需要寻求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端、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比较匮乏。

三、工作建议

1、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识。要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开放+创新”、“科创+产业”的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方案编制,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充分调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掌握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助推我市实体经济发展。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总体实力。要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载体,积极推进企业、社会及校地合作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深入学习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和优化配置,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扶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吸引技术、知识产权、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等多方面人才,推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做好资本运营文章,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要深入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稳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催生更多的创新主体成长壮大。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重点研发活动,突破一批“卡链”“断链”及“卡脖子”关键技术,强化科技赋能,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市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作用。

3、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合作。要深化协同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着力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对接协作,不断深化与上海市和杭州都市圈等地区域战略合作以及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XX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要继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以开放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开辟多元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通过“揭榜挂帅”、“科研飞地”等模式,吸引一批“候鸟专家”、“飞行博士”,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4、要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地。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集聚地的意见》要求,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我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要将科创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紧扣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景观工业、景观农业,积极打造高质量国家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创+旅游”产业。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比如,将茶文化和新安医学与非遗传承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体育、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医药领域新的增长点,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科技调研报告13

一、公司概况

(1)、公司简介20xx年3月28日科龙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三方联合组建了“中美科龙智能控制联合研发中心”,投入资金进行智能控制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积累经验,招募人才,探索科龙发展高科技的模式和道路。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成立于20xx年6月,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办公面积近2300多平方米,购楼及装修近1000万人民币。

近一年的运营,基本状况良好,科龙集团划来466万元,消耗265万元,但获取国家扩国家科技基金250万元,基本持平,另外又有中科院项目利润近20万元。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作为科龙集团投资的一家高科技公司,从发展理念上确定为科龙集团创造技术,构筑技术核心能力,成为科龙集团未来十年业务发展有力支撑,因此其宗旨定为“领先科技、服务社会”。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成为科龙集团发展战略中的四大功能:

1、企业高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器;

2、智能控制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中心,科龙集团的超前技术研发基地;

3、科龙集团的产业拓展投资公司;

4、电子、智能控制产品的生产基地。

(2)、运营模式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基本运行模式是将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或产品构想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并以这些产品为依托创建独立运行的公司实体。有如下特征:

创新源管理:每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构想都可以通过启动新创科技公司的一整套孵化机制进行成果化,技术构想可以是新创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是社会上任何机构或个人的成果或构想,保证了技术创新的多样性,而技术构想和技术成果的多样性保证了新创公司的创新源;

产业回报:新创公司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和方式,从产业化子公司直接获取产品利润,也可以通过推动子公司上市,以资本增值获利、以股份形式获利。

项目评估:每一个进入新创的技术项目必须经过评估立项后,才能获取资金支持和孵化帮助,减少项目风险和避免盲目。

项目团队管理: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新项目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还在于项目团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挑选合适的项目经理,并确保项目经理及其成员明确的责任边界。所有项目均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实行项目目标管理。

二、市场导向运营

(1)、立项选择,瞄准市场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高科技项目来源主要是公司技术开发部自主开发和市场引进的。不论对于哪一种来源的的新科技项目,公司市场开发部都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和审核,遵循市场规律,瞄准市场机会,利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项目,并不因为某一个项目是公司内部自主开发的就放松标准。

针对每一个高科技项目,公司市场开发部首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查,力争全面掌握相关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同时参照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情况和管理经验,发现市场的需求点。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点的基础上,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将这一个高科技项目的主要诉求点和主要功用同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点进行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在计算两者之间的契合系数之后,公司项目管理委员会就会与市场开发部、综合管理部和技术开发部一起分析这一契合程度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市场效益来支撑公司预期的前期投入以及是否有强大的后期回报来为公司获取利润。

经过这样严格的市场化导向的立项选择程序,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选定的高科技项目具有非常高的市场认同和市场潜力,为今后的项目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标管理,把握市场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对于高科技项目的运作全程采取MBO(目标管理)的方法。一旦某一个项目得到项目管理委员会的认可立项之后,项目管理委员会就着手任命项目经理,并限期拿出项目执行计划。项目经理来自与项目管理委员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项目经理在接受任命之后便开始选择项目团队成员,并且与团队成员一起根据市场需求和当时的市场环境设定项目总目标,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将总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项目运作阶段,为MBO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每一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严格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行事,有阶段有步骤地检验项目运作进程是否与项目团队的项目计划书所设定的阶段目标相一致,并且以此为依据考核项目团队和项目经理的经营绩效,确定相应的薪酬。

同时,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项目团队还紧跟市场形势的变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地调整计划和目标,力求紧紧把握市场动态,使得项目的运作紧贴市场的需求,反映市场趋势,最终保证企业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

(3)、激励机制,紧跟市场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是典型的智力型企业,其员工基本上都是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知识型员工。而且作为高科技项目市场化的孵化器企业,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员工不仅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市场眼光。这样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内还是属于稀缺资源,是市场上的热门人才。因此如何增强企业的吸引力,留住这些高素质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作出应有的贡献,则是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管理层思虑的重点。

公司将员工分为两大类:管理、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其年薪总额的60—90%采用月付的形式逐月分发,剩余的10—40%年薪主要用于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之后的额外激励。其中,半年考核的金额占这部分额外激励的70%,而年终考核则占另外的30%。公司对于销售人员则采取底薪+提成的激励方式。其中提成的比例较高,一般占到各个高科技项目的4—6%左右。每一位员工的工资都是保密的,上级只知道下级的工资,甚至财务也仅仅知道工资的总额,具体每个人的工资数一无所知。公司综合管理部每月将工资总额和下属员工的工资数据交到银行,而后银行将每一位员工的薪酬划到个人的银行账户里。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认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薪资“加法”效果要好于“减法”,因此正在探索更加合理的薪酬制度。在他们看来,年薪制有点类似减法,感觉像是在克扣本应该属于员工的那部分工资。

公司对员工实行三个月试用期,采取MBO目标管理的考核方法,每月考核一次,上级考核下一级,隔级可以申诉,考核的主要指标有业绩(占40%)、态度(占40%)和能力(20%)。

(4)、组织设计,适应市场根据高科技项目孵化器的运作特点和市场对高科技项目市场化的特殊要求,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不仅在运行模式选择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效高质的运行模式,而且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也严格按照高科技产业化市场的要求建立。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成立了三个部门,包括技术开发部、市场开发部和综合管理部,各个部门的职能定位如下: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科龙集团的资深专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三方的资深教授学者组成。

他们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还有许多是本行业的权威学者或者是专业的研究带头人。这些高水平的智力资源构成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智力源泉。

项目管理委员会是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与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构成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组织结构中的两大支柱。这个项目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科龙公司的高级科研专家和对市场有相当深入了解的高级经理人。项目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决策直接决定了公司的运营效果和市场盈利水平。

技术开发部负责组织公司的技术管理和科研项目开发,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技术基础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

市场开发部负责公司的整体市场形象推广和公共关系管理、前瞻性项目的市场研究,提供公共市场推进平台。

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的财务、人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管理平台,为公司其他部门的运作和公司总体的后勤工作服务。

为推进智能家居项目和GPS车辆监控系统两个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开发,在20xx年6月12日第一届董事会的决议,成立北京科龙天地智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科龙时空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两个项目的市场开发和业务开拓。这两个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高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初步成果。如果这两个

公司能够在市场上成功经营并且其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则说明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主营业务的成功。

三、网络运作

(1)、整合创新资源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前身是由科龙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三方联合组建了“中美科龙智能控制联合研发中心”,投入资金进行智能控制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积累经验,招募人才,探索科龙发展高科技的模式和道路。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在科研实力上的不同凡响。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不仅得到了来自科龙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行业专家的技术支持,还得以从这些专家之中选择组建了公司的专家委员会。不仅如此分别来自产业市场、科研院所和美国领先大学的科研力量还带来了强大的外部效应和辐射作用。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的科技和智力资源,创造了国内同类企业难以匹敌的科研实力,实现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

(2)、联结产业资源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由科龙公司投入资金进行智能控制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积累相关产业经验,储备创新科研人才,探索科龙发展高科技的模式和道路。因此,在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的经营运作中,科龙公司提供了强大的产业背景和市场力量,为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创造了最好的产业资源。

科龙集团公司不仅在资金投入、专家支持、技术保障上尽可能给予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最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科龙公司提供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一个安全的、低成本的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试验基地。恒升的许多产品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都先在科龙公司进行使用试验,经历了科龙的先进的生产线、检测设备和专业人才的检验之后才投放市场。在科龙的产业试验中,恒升的产品经受了高科技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次实践检验,同时也发现了产品在设计制造中的一些问题。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得以将产品进行修改和提升,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

相比同类竞争对手,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拥有科龙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产业伙伴,极大增强了它的整个经营网络的整体实力。

(3)、挖掘市场资源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坚持“领先科技、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在运营过程中一贯重视市场资源的发掘。公司提出“全员开拓市场”,要求每一个员工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市场机会,不漏过任何一个合作伙伴,不忽视任何一个投资机会。

不论是在对高科技项目的寻求、对风险投资的寻求还是对项目市场化的客户的发掘,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还充分利用科龙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社会资源,深度开发市场资源,终于赢得了其他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强大市场力量。

四、发展方向

(1)、增强自主性作为科龙集团公司投资组建的研发中心,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在享有了丰富的资源、具备了强大的网络运作能力的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受科龙公司影响比较深厚,因此也就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少了一些自主权,并且在战略设计上受制于科龙公司。特别是今年随着科龙集团股东层面发生较大的动荡,管理层和八位董事相继辞职,集团的战略又有了新的变化,由相关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面临关门的结局,处境极为尴尬。

然而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作为一家业绩优异、潜力巨大、市场看好的高科技企业,就这样由于集团公司的战略变化而结束未免太令人遗憾了。因此,如何在处理好与科龙公司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出去,成为公司管理层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或者引入风险投资取代科龙成为第一大股东,或者实行员工持股计划,都要求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高层管理充分发掘市场资源,更深层次地获得市场的认同。

(2)、引进知识管理作为身处竞争激烈的高科技行业、由高智力员工组成的高科技企业,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还是有相当的缺陷。知识型员工不仅仅是靠薪酬激励就能吸引住的,他们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知识型员工需要体现自身价值,需要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素质。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这种高层次心理需求,企业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来加以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公司的吸引力,留住人才。而知识管理正是一个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知识管理,企业能够使得员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充分地传播扩散,促进员工相互学习河工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各种专门的培训、讲习和实践练习,员工的整体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强化,企业文化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融会和宣扬。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吸引力都得到了增强。

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在度过了这一次生存危机之后,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引进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北京恒升新创科技公司获得更加长远和更加健康的发展。

科技调研报告14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于20xx年9月16-22日举办的“第二届科技周”活动胜利闭幕。

20xx年金秋九月,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缔结友好医院,两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业务往来频繁,20xx年6月和9月成功举办了两次“科技周”活动,期间上海专家座诊接待门诊患者共计878人次,完成了21台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手术。进行了14个课题的专题讲座,为推动石嘴山市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医学事业的发展 ,加强东西部合作,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于20xx年8月26-30日举办了20xx科技周活动,本次活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选派了心血管内科梅尚文教授 、风湿病科胡大伟教授、普外科孙建华教授、泌尿外科黄旭元教授四位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赴宁夏石嘴山市,参加宋期一周的?002科技周”活动。

在“20xx科技周”活动中,四位专家参加了相应科室查房、授课、座诊、会诊、手术示范。据统计,各专家座诊共接待门诊患者405人次,主刀手术12台,还为石嘴山市各医院的300余名医务人员做了四次专题讲座,上海专家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忘我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科技周活动为我市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调研报告15

按照重庆市农业局的安排,我局就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思路进行了较为祥实的调研,共抽取了单位样本11份,个人样本24份,其中县级单位3份,个人12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份,个人12份,同时还查阅了县人事部门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准确反映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状况及广大职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级机构现状。县农业局现有科室站13个(其中行政科室3个,事业站司场10个),编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机关后勤4人,事业全额29人,事业差额52人,自收自支9人)。

现有在岗人员87人(缺编18人),在岗人员中行政人员10人,机关后勤3人,事业全额23人,事业差额26人,自收自支24人;现有人员中局领导7人,中层干部13人,行政人员2人,科技人员31人,工人33人。在岗人员中的学历,本科6人,大专28人,中专35人,技校2人;已聘专业技术职务,高级2人,中级16人,初级20人。

农业局机关职工45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56.8万元,人均应年收入1.26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差额拨款单位(植保站、经作站)8 人40%的工资、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和54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66.3万元,全年财政拨款45.4万元,资金缺口20.9万元,由于无经营收入及收费收入来解决资金缺口,职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仅10079元,占应得收入的80%。

县种子公司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24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32.1万元, 人均应得年收入1.34万元, 加上3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0.86万元,但由于近两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状况逐年下降,年经营收入解决职工工资18.6万元,缺口22.2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750元,占应得收入的57.8%。

县良种场属差额拨款,职工18人,各种工资、津补贴总额23.6万元, 人均应年收入1.31万元, 加上40名离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补贴、清凉烤火费、养老保险单位统筹(含在职人员)等都由单位自行解决,总需资金每年44.79万元,财政每年定额拨9.8万元,但由于新城区开发占用土地、农业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经营收入解决12.4万元,资金缺口22.59万元, 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800元,占应收入的59.5%。

乡镇机构现状。,我县机构改革将全县原56个乡镇精简为32个乡镇,将原每个乡镇分设的农技、农经站等农业服务机构撤销,由农技、农经、农机、水利合并组成一个机构,名称为“农业服务培训中心”(简称“农培中心”),人事、工资、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乡镇政府。

全县32个农培中心,编制208人,其中农技、农经编制122人;现在岗农技、农经人员112人,其中农技人员62人,农经人员49人,工人1人。学历结构:本科3人,大专41人,中专65人,高中2人,初中1人;专业技术职务:高级1人,初级81人,末评26人,管理人员4人。

乡镇农培中心属事业全额拨款,工资、津补贴总额119.44万元,人均年应收入10664元,财政拨款99.86万元, 1993年工改时保留的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烤火费均由乡镇政府自筹解决,因无资金来源,缺口19.58万元,人均实际年收入8916元,占应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来各项工资、津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1993年工改以来,我县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尽力筹措资金保证了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无拖欠工资的现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两年正常增加职务工资、调整工资标准、晋升职务工资等政策都按时得到兑现;二是大部分津补贴政策得到执行,如“民族地区补贴、艰苦地区补贴、农林水一线工资浮转固、技术津贴”等;三是部分津补贴、福利政策未得到执行,如“保留津补贴(每月129元)、清凉费、烤火费、有毒有害保健津贴”等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未执行。四是我县将植保站、经作站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单位、将良种场定为定额拨款单位,不符合中央和重庆市有关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各级财政给予保障的规定;五是乡镇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未享受到“劳保”。

(三)现行工资福利政策对农技推广事业的作用或影响

自1993年工资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行了科学分类管理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倾斜政策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推广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大幅度调整工资标准,拉开工资差距,农业行业特有津补贴等政策,巩固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激发了科技人员学电脑、学英语、学专业知识、争职称的热情,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安心农业事业,服务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

二、我县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工资、福利分配政策对基层农技推广科技术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与其他行业比较收入太低,未达到当地平均水平,仍不利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去年全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为10844元,农林牧渔行业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卫生、体育、社会福利行业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会服务行业的7393元多1103元,在统计的九个大行业中居倒数第二位。

二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乡镇偏少,在基层做实事干事业的待遇低。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乡镇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少,在32 个乡镇农培中心的112名农技干部中仅有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无人,初级职务就占了81人,分配与职务挂勾,职务工资差距拉大,形成了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最艰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状况,无形中鼓励了一部分人为了职称而争职称,出现了高职务低水平、业绩平庸的现象。

三是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单位的职工收入低下。我县在1991年将种子公司定为自收自支,将良种场、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定为差额拨款,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种子公司、良种场经营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经作站(果品公司)根本无经营收入,仅能以微薄的经营收入或财政60%的工资拨款维持着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部分科技人员只能得到应得工资的60%以下,自收自支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50元,差额拨款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35元,比全县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别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单位人心思迁,相关工作无人搞。由于工资无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类单位工作的人员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无人搞。如县植保站、经作站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原有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目前两站仅有人员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 人,特别是在植保站无人成为空壳,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里才在内部调配了3人从事植保工作。

三、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

现行的工资分配政策与专业技术职务密切相关,个人收入与职务成正比,职务越高工资差距越大,个人收入越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是身体力行地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项实用技术普及发挥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业绩,当然也写不出有高深学术的论文。但目前的专业技术评聘存在着重论文轻实绩,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足。建议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全国统考,单位在编制内自行聘任,对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适当倾斜照顾的政策,较好地体现艰苦地区艰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农业行业津补贴在目前的政策还少,仅有“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三项,而且只有农业一线浮动或浮转固纳入了财政预算,其他两项未纳入,加之收费项目的取消、财政管理改革无资金来源,完全未享受。农业是艰苦行业但津补贴比较其它行业少,农业事业人员的比较收入就少(倒数第二)。为此建议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农业行业的津补贴,设立农技推广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对农业事业人员的劳保标准予以重新行文明确,以便基层有据可查。

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要积极地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把职务工资津贴部分活起来,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定奖惩,竞争聘任上岗,可实行高职称低聘,低职称高聘,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合同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收入构成情况(共12项组成)

职务工资(工人技术等级工资) 津贴(全额30%、差额40%、自收自支45%)

边远地区艰苦津贴 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

民族地区工作补贴 93年工改保留津补贴

技术津贴 年终考核一次性奖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贴 清凉费、烤火费

合同制工人10%工资性补贴 驾驶员5%津贴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文件

《黔江地区人事局关于转发川人工[1994]11号“关于三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行浮动(固定)工资改为民族地区工作补贴的通知”的通知》黔地人工(1994)41号

《四川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的通知》川人工[1994]7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年终一次性奖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84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28号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贯彻执行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提高8%的规定的通知”》渝人发[1999]52号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农业局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农业事业单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标准的通知”的通知》渝人发[1998]22号

附三: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统计数据)

行业 人均收入 名次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3732元/人年均 1

金融、保险业 12577元/人年均 2

其他行业 11673元/人年均 3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 10799元/人年均 4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0655元/人年均 5

地质、勘测、水利业 10589元/人年均 6

科研、综合技术业 10154元/人年均 7

农林牧渔业 8496 元/人年均 8

社会服务业 7393元/人年均 9

平均值 10844元/人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