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中国地质论文(优秀6篇)正文

《中国地质论文(优秀6篇)》

时间: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地质论文(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中国地质论文 篇1

1教学改革与经验

1.1实验室建设与制度建设

按照学校“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学员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与优化。2009年重点建设了地质综合实验室、煤田地质勘探实验室、数字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实.验室和空间信息采集与数字测绘实验室,累计建设资金356.9万元。实验条件的改善,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了90%。为本科生的集中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能,逐步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学院成立了地测实验中心,与系级机构平级,由学院统一管理,打通使用。目前已初步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试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守则(试行)、实验教学规范(试行)等制度外,还初步制定了实习报销制度与原则、实验设备管理和赔偿制度(试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试行)等规范管理文件。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规范运行。

1.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渠道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基地承担的义务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基地的稳定运行.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以及适应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保障。2009年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和新形势的要求,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建立了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别为湖南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勘察院、河南煤炭地质勘探研究院、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地铁地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京煤集团等;此外,学院与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方面,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将优先接收学院学生到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安排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拓宽了实践办学途径,弥补了校内实验条件的不足,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也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和空间。学院重视地质类和测绘类专业的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在实习任务下达之初,学院和各系统一安排部署,指定有经验的带队教师,结合实习基地条件和特点,确定实习内容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习前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意义、明确实习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进度,努力解决存在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实习后一周内提交符合格式要求的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质量、实习表现、出勤情况等给出成绩。并召开总结和讲评会,指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后续有待改进的地方.实习报告全部在学院归档保存。从目前的运行结果看总体效果良好,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改革中探索

2.1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托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立项形式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从调研、立项、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科学方法训练、成果总结发表等较完整过程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2009年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共获得9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规划资助3项。重点资助2项,一般资助4项,累计资助经费l3万元。同时,围绕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煤炭开采的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等,组织申请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计划9项,申请经费l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学年度,在煤炭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刊物由学生参与完成并发表的科技论文达35篇.其中EI收录11篇。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能力和素质训练效果显著。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2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

营造改革氛围和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久开展,探索实践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而高等学校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广大教师重视本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09年学院有四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顺利通过学校验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均超过立项预期目标。2008—2009学年.学院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特点。主编参编特色教材两部,在煤炭高等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地质教育、测绘通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以及矿山测量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法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论文l3篇。教学改革成果有效地促进了质量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2008—2009学年.地测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和进展。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获得了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工程专业点(负责人邵龙义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岩石学》课程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岩石学》和《土地复垦学》课程获得2009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人人选学校2009年教学名师培养资助计划。地质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获得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地球科学概论A》、《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2009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在学校2008—2009学年度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中,学院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学校2009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立项评审中,学院教师申报的三门课程获得课程建设立项。一项教学改革获得立项;在开放办学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9年招收地质测绘专业新生140名,其中蒙古国留学生2名,签署了地质工程专业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为实现学分互认和开展本科生2+2开放交流项目做好了前期准备。

2.3结合科研选题,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院2009届毕业生共计137名,其中地质工程专业49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9人,测绘工程专业3O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9人;共有36名教师参加了毕业设计指导、,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人均指导学生3.8个。学院在第七学期末召开指导教师工作会议。明确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要求供学生选择,毕业实习一般与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相关,兼顾学生的基础、就业工作和后续深造.同时要求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2009年教育部特色专业地质工程结合科研课题的选题比例为91.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51.7%。测绘工程专业为60%。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51.7%.均高于全校的平均值45.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进展情况一次,解决实习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一个月举行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报告会,及时了解设计进展情况,交流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和建议性意见,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提高设计质量;为使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符合格式要求,学院召开了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大会。强调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明确撰写格式规范要求。为使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有序、严肃、公正、客观地顺利进行,学院集中组织共分成7个答辩小组,经同学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在限定时间内的陈述、评委现场提问、学生作答、评委评审等环节,由答辩小组审查论文撰写格式、立论的准确性,计算、分析、实验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客观,中英文摘要是否齐全规范、设计图纸等是否完备、整洁等。同时审查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语是否翔实、认真、客观,答辩记录是否完整详尽、有关日期是否匹配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教师评语、答辩表现等。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最终成绩。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28人,占20.4%,良好76人,占55.5%,中等34人,占24.8%。总体上.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科研项目较多,论文撰写格式符合要求,中英文摘要齐全,设计图纸完备,教师评语翔实,答辩记录完整,成绩评定合理,符合学校要求。在学校2009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200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的评审会上,学院推荐的7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院推荐的13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这不仅反映了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总体安排是成功的。也说明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中国地质论文 篇2

关键词:实践基地;海洋科学;教育改革;海洋强国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2]。实践教学将抽象、无形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有形的知识和实践的过程[3],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4月12日视察三亚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时,指出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实现海洋信息透明感知,建设“智慧海洋”[5-6]。为响应的号召,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能够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岸带及其周边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通过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设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科学相关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培养一流的海洋学科专业人才。

1建设思路与目标

1.1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海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课外实践与研究的需要,安排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类专业大三学生的暑假集体实践活动,满足高年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前期进行实验与数据测量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实践的内容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科研项目需求确定,鼓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结合实践基地的科研需求进行相关科研实践与研究。目前,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师资队伍。1.2基地建设思路。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海洋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优势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1.3基地建设目标。打造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健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满足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践需求。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联合社会单位统筹实训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学院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拓展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在校内教学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推动学院与保护区管理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学院与管理中心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1.4人才培养理念。实践基地以海洋地质为主导,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为辅助,构建适应海洋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遥感等新兴学科开展海岸线变迁、绿潮发生因素分析、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态特征对当地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滨海湿地环境生态评价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海洋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正常运行的前提。为此,基地制定了《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安全规则》等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客观公正地进行实践基地重大问题决策。技术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实践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研究开发工作计划及项目、重大技术活动,评价工程试验设计方案,帮助提供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实践基地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主要由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负责。在学生实践期间,海洋学院负责学生使用的相关实践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实践任务的顺利进行。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要密切沟通协调,加强组织管理,落实实践计划,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协同推动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3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特色

基于学科优势,构建海洋科学实践创新体系。目前海洋学院已建成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海洋化学硕士学科点,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其中海洋地质博士点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依托这些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建设的秦皇岛实践基地,为开展暑期野外实习、海岸带地质与环境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包括海岸线变迁研究、绿潮发生因素分析、滨海湿地环境生态评价与修复、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态特征对当地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构建了海洋科学实践创新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秦皇岛实践基地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素材,例如北戴河海岸地貌、鸡冠山—大平山地堑、柳江盆地等,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型野外实习基地[7-8],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为适应国家对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除地质填图、鸡冠山—大平山地堑观察、北戴河海岸地貌观察等传统实习项目外,秦皇岛实践基地还建设了许多与科研密切相关的项目,例如水文气象要素连续观测、水质环境动态监测和河口输入动态监测等。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搭建海洋生态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的创新想法提供实现途径[9-10]。采用“课程学习—野外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方式,全过程、全方位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学人才。

4实践基地取得的教学成果

海洋科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通过开展暑期实践基地实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本科期间就鼓励学生接触科研工作,努力构建海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秦皇岛基地实习使学生从地质填图、海岸地貌观测及地层构造等基础内容开始学习。高年级本科生为完成毕业论文,须亲自到基地采样,完成前期实验与数据测量工作。这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顺利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5结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秦皇岛海岸带地质与环境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具有科学化、制度化的特点,今后将一步步建立健全基地的各项管理规定,确保实践内容的顺利开展。未来的实践内容可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也将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善。通过充分的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向社会不断输送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勇,胡学龙,管旗,等。建立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35-137.

[2]吴怀春,刘豪,刘秀明,等。海岸带生物地质过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54-256.

[3]柯长青,李满春,王腊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09-112,133.

[4]刘红全,王一兵,刘梦颖,等。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3):102-104,108.

[5]贾宇。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8,26(1):1-8.

[6]邢广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思路[J].中国边疆学,2018(1):37-48.

[7]宋继华,孙丹。论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必要性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88,90.

[8]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29.

[9]孙松。对海洋科学的认识与实践[J].海洋与湖沼,2017,48(6):1488-1492.

工程地质论文 篇3

1.1区域地质构造

安宁市境内构造复杂,东西两面为两条南北向大断裂,被普渡河大断裂和易门大断裂夹持。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最大的褶皱构造位于中南部的黑风洞背斜,轴线成东西向经鸣矣河乡延伸到昆阳。轴部出露上元古震旦系地层,两翼为古生界地层,构成宽缓舒展背斜。受断裂活动影响,区域内温泉、崩塌、滑坡较为发育。工程区附近有两条大型断裂带,受断裂带影响,区域内出露岩体较为破碎。区域内主要发育有2条裂隙。勘察区从地质构造上看,位于普渡河大断裂和易门大断裂之间,区内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多个小型断裂层。据历史地震资料,自1500年至今,安宁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21次。

1.2变形破坏机理

该滑坡原始地形坡度按照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为5°~12°,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为了对昆钢54万吨/年钢渣综合利用厂区进行修建,前缘位置形成了陡坡(高10.0m、坡度为31°),因此应力在坡脚处集中分布。同时,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层在坡脚初露,局部地段的石含量较高,存在较为严重的架空现象,地表水下渗,而下伏粉砂质泥岩具有相对较好的隔水性,容易在基覆界面处形成一条活跃地带,便于地下水运移。因此,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在8日下午5点出现了整体滑动现象,最终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地貌特征

1.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设计选用2—2'剖面对各个该滑坡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对该滑坡的整体稳定性选用勘察确定的滑动面计算其稳定性。根据分析显示,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雨作用,边坡土体含水量增加,引起的抗剪强度降低,说明水对边坡稳定性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做好边坡区及周边环境中的地表水的排水过程。同时,在边坡坡脚处应设置支挡结构,支挡结构形式应根据计算合理确定,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2工程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2.1指导思想

在充分掌握滑坡和边坡的活动规律、影响因素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防治工程进行合理布设。将现阶段的灾害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寻找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利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益。

2.2设计目标与原则

从变形机制的角度来看,因为受到于前缘开挖和地表水入等作用的影响,在前缘开挖过程中形成临空面,在其作用下使得原有坡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将要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应力重分布等效应,最终出现斜坡变形。随着地表降水入渗,斜坡土体长时间受地下水的浸泡,特别是土体抗剪强度(基覆接触面)降低,直接导致变形体稳定性下降,因此防治工程治理应严格按照“根治变形”的原则,将防治前缘继续强烈变形作为基本目标。工程布局以防止滑坡继续发展,导致发生灾难性地质灾害为目标,在设置抗滑桩进行治理,确保变形区内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对滑坡的继续发展进行限制,对其形成的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尽量减少治理工程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并注意利用合理措施对坡面进行绿化,应按照地质单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

2.3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滑坡的破坏特征、变形情况、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采用前缘设置支挡措施和坡面截排水的处理方式进行治理:(1)在滑坡体前缘的拟建公路内侧设置一排抗滑桩,桩长和截面根据计算剩余下滑力和边坡高度设置;(2)在滑坡后缘1.0m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4m×0.5m,采用M7.5砂浆砌筑MU30片石,砌筑厚度为0.3m;(3)在滑坡体上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3m×0.4m,排水沟截面为0.4m×0.5m,采用M7.5砂浆砌筑MU30片石,砌筑厚度为0.3m;(4)根据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地形特征,对4-4剖面对应的边坡在其前缘设置抗滑桩进行整体支护并采用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进行坡面防护,对5-5剖面对应的边坡拟在坡脚设置护脚墙并采用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进行坡面防护,在边坡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4m×0.5m;(5)对公路外侧的边坡拟采用局部放坡+桩板墙(或浆砌块石路肩墙)的治理措施进行治理,桩板墙设计桩长为12.0m,截面为1.0×1.5m,挡土板厚度为0.3m,设计墙高为6.4m;(6)对滑坡区道路,首先应将表层松散的土层开挖后,然后分层回填碾压。

3结语

地质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地质勘查 经济

论文正文:

地质勘查行业论文

1、中国地质勘查行业的特点

第一,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致使各行业对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逐日增多。因此地质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的工业、农业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最佳的物质保障。

第二,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咨询性、服务性的极具科学研究性的工作。地质勘查行业通过利用地质规律和工程手段,使人们逐步掌握掩藏于地下的地质体,帮助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由于地质勘查工作要认识的地质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地勘行业的工作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属性。

第三,地质勘查工作具有特殊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和探索性,工作环境条件艰苦,行业风险程度高。投入、产出及成果能否顺利转让的不确定性因素都体现了地勘行业的不确定性。

2、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前,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放缓。矿业市场大幅降温,矿山企业以及社会资本投向勘探业的积极性已经大大降低。地勘工作项目严重萎缩,许多勘探项目目前面临停滞。

第三,部分地勘单位规模偏小,专业从事境外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公司为数不多,员工老化,缺乏足够的投入,技术力量存储薄弱,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成矿条件复杂,对地质勘查技术要求较高,高端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其在市场中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国内地质勘查的投入往往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而世界上成熟的勘察市场有期权、上市融资等一系列融资途径。

第五,缺少与现行勘查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虽然国家在勘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按照规范执行的勘查检测法规权威性不高,在工作执行及监督执行的过程中法律依据不充足。

3、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地质勘查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并与市场资本结合,壮大企业,发展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地质勘察单位的投入产出机制,将离退休人员从体制中剥离出来归入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地勘单位负担。

第二,逐步转换经营模式,加速地勘单位产业的经济发展,以地勘局为依托,以局属各地勘单位为基础,按其已形成的产业规模以及从事的行业特点,组建成若干个大型专业化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将资质和经营人员统一管理起来,发挥团队集成优势,建实建强地勘单位产业。

第三,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规范矿业市场,优化市场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淘汰那些缺乏实力以炒作矿业权为目的的矿业权人,使其让位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投资风险勘探,实现谁投资,谁担风险,谁受益。同时,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勘察行业技术与矿业权结合,逐步完善自身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加速实现向勘察型矿业公司转变。

第四,拓宽市场领域,扩大增收渠道。地勘单位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思想,积极争取各级别勘查项目,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拉动中央和地方的投入以及后续项目的跟进。采取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经济建设,开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工作领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应建立健全事企分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通过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重点考核和监督资产收益率,人均收入,资金回收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相关指标,完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人才资源保障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制度。最终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要求。

第六,在行业内部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不断注入新生力量,配置专业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现场勘查技术含量,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七,国家相关部门完善地质勘查管理相关法律和规范。促使地勘单位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勘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地勘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使地勘行业经济稳步、有序发展。

地质论文范文 篇5

论文摘要:当前地质找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倾、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良性的地质工作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地勘单位改革滞后,归根到底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保障和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必须加紧构建地质找矿法律体系,按照基本法律和专门法律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研究制定地质调查法》等,全方位加强地质找矿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关键词:地质找矿;法律制度;法律体系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好地喷工作,对于缓解资源约束、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土资源部党组决定用半年左右时间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一系列精神的重要部署。当前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这次大讨论中应当全面总结经验,系统梳理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不断加强地质找矿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为地质找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地质找矿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大政方针已定,但尚未在立法中有效落实;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但尚未在实践中Ⅲ贞畅落地;构建地喷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但尚未在改革中真正破题。地质找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整体上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资源吖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公益性地质和商业性地质的定位问题。在整个地喷找矿工作链条中,公益性工作是商业性工作的基础。但是,对于公益性工作的定位仍然没有从观念上、制度上真正明确,对公益性工作的理解存在分歧。当前存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不公益,“公益性”和“商业性”边界不清,导致公益性地喷勘查投入不足,商业性地质勘查不愿进入,良性的地喷工作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地勘单位改革滞后问题。地勘单位经过几十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央出台扶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有的地方难以落实到位。大部分地勘单位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大,原来承担的地质找矿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二是探矿权管理问题。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热潮,探矿权管理也存在较大混乱,有的地方“跑马圈地”、“圈而不探”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探矿权流转秩序混乱,出现“找矿不如开矿.开矿不如炒矿”的情形;有的地方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对探矿权取得方式选择不当;有的地方有法不依,非法干预探矿权设置,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地喷找矿的积极性。四是地质勘查工作环境问题。近年来,地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外部干扰不断加大。有的地方政府考虑地方利益,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予配合,阻碍地质勘查工作。有的地质勘查工作网施工占地补偿问题,被漫灭要价,协调起来困难重重,拖延了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成本。五是地喷资料信息服务问题。地质资料是地喷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但当前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主体很难查询和取得所需的地质资料。同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低、投入不足,难以保障调查资料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地质资料质量下降。

地质找矿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工作环境不好,社会服务不到位,归根到底还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中央对地质找矿高度重视,曾出台多个专门文件。但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地质找矿相关法律规定,地质找矿工作在许多方面属于法律空白区。《矿产资源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主要涉及地质找矿的法律法规中,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是对地质调查成果的专门规定外,其他法律法规对地质找矿只做了原则性或者附带陛规定。相比较而言,土地、测绘、气象等基础工作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明确基本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地质找矿存在的地勘单位改革、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定性和管理、探矿权设置和管理、地质找矿工作环境、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等重大问题,都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基本制度,细化操作规定,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法律保障程度。

2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保障和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必须加紧构建地质找矿法律体系,按照基本法律和专门法律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加强地质找矿法律制度建设。

2.1必须做好现行制度的法律化

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找矿立法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中,多次要求对探矿权管理和地质环境进行立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贡勘查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行地质找矿立法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当前的地质找矿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法律化。近些年国家对地质找矿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地质找矿中一些基本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实践证明,这些规定方向正确,效果显著,在下一步立法工作中必须上升为法律制度,并且要做好条文的具体化,增强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执行性。

2.2深入开展立法专题研究

进行地质找矿立法工作,必须要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立法专题研究,为科学立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大讨论共确定了10个讨论主题,都是关系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下一步立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充分利用大讨论的成果,在对10个主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开展立法专题研究,着眼解决地质找矿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眼把握地质找矿工作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工作制度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为地质找矿工作立法提供理论支撑。

2.3加快《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

现行矿产资源法》是1986年颁布的,1996年作了部分修改,其中对于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规定得较为原则,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和探矿权管理改革,原来的规定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应该尽快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作为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法律,应当确立地质勘查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探矿权管理的具体规定,为地质找矿的专门性法律提供立法依据。

2.4研究制定《地质调查法》

地质调查工作属于公益性工作范畴,在整个地质工作中具有先导作用及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具体可以说是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城乡规划建设、国土整治和土壤改良等多方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重要地质信息,直接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地质调查立法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通过地质调查立法,解决当前地质找矿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地质调查立法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各级政府、地勘单位和企业的关系,理顺地质调查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地勘单位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地勘基金项目的相互衔接,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的运作管理;三是地质调查的工作环境,依法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保障地质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地质调查的信息、成果应用和地质资料管理及社会化服务等内容。

2.5制定其他配套法规和规章

一是强化矿政管理方面的立法。对于地喷找矿主体来说,地质找矿最终落脚点就是探矿权,目前地质找矿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探矿权管理存在问题,矿区设置、探矿权出让和探矿权流转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不适应地喷找矿的内在规律。加强矿业权,特别是探矿权管理,合理划定探矿区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探矿权出让方式,严格探矿权流转管理,防止炒作矿业权,通过法律制度保障探矿权管理和地质找矿相衔接,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二是加强地质环境管理立法。制定地质环境基本法律,包括矿山地质环境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与地貌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矿泉水及地热资源管理等,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古生物化石保护等方面法律制度。三是进步完善地质资料管理法律制度。地质资料管理已经有了专门性行政法规和配套规章,下一步应当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方面进。步完善。四是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中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全面梳理地质勘查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吸收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修改完善地喷勘查标准和规范,建立地质勘查技术标准体系。

工程地质论文 篇6

在做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同时,必须将相应的数据调查信息记录在有关报告中,在此之前,由于一些工程建设在起步时对所需要进行的地下水质勘察以及评价没有依照要求进行,以至于在很多地区出现建筑物开裂的现象,这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下水引起的。基于此,在工程勘察中着重于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通常情况下要注意对以下问题的考虑。首先是针对地下水方面,考虑其可能对岩土体以及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同时对相应的危害做出应对措施;再者是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将建筑物本身的类型和当地实际地质状况相结合,尤其是对相关水质的调查;最后,则是工程必须对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工程变化做以详细的判断,以应对各种不同状况的发生。

二、岩土水理性质当岩土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是一些性质会得以显现,这边是岩土水理性质。在工程地质性质中,除了岩土的物理性质以外,便是岩土水理性质最为重要了。这一性质在多方面都有所影响,一方面是对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在以往的勘察经验中,大部分的精力都被投入到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方面,相对于水理性质关注很少,因此之前的对于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相关评价并不完善。由于在岩土的水理性质中,岩土和水是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所以这里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其对岩土水理性质和几个较为重要的水理性质(包括其测试方式)做一下简要介绍。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方面,依照其在岩土中的分布,可以直接划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再者在主要的水理性质方面(包括测试方法),简要来说可以分为五种,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以及胀缩性。软化性,岩土经过水的浸湿,力学强度相对降低的特性,以此可以对岩石的耐风化和耐水浸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这类特性普遍存在于粘性土层、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中;透水性,在重力作用下,水可以透过岩土流出,而在判断透水性的强弱时,可以依据岩土的颗粒粗细以及均匀程度来进行识别,一般来说,颗粒较细、分布不均的最容易发生这一性质的作用,反则相反;崩解性,当岩土被水浸湿后,一些土粒间的连接能力降低,便容易发生解体;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过于饱和的岩土中的水便会经由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通常以给水度进行标示,而一般在对给水度进行测定时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胀缩性,一般来说,岩土经过吸水作用后会促使体积的不但扩大,反之则体积减小,所以岩土在胀缩性能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膜对水的吸收程度来决定的。

三、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岩土工程中,较为主要的危害是地下水的作用,在升降变化的水位以及动水压力的影响下所造成的。

1.岩土工程受到地下水升降影响后产生的危害对于地下水位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不论缘由为何,结果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在地下水位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引起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水位上升引起岩土工程危害。促使水位上升的因素是有很多,不过最为主要的是地质方面的影响(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除此之外,水文因素、气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甚至很多时候多种因素结合造成影响。潜水位上升会对地质造成不少影响,比如土壤沼泽化、盐渍化,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而出现流砂、管涌,以及地下洞室充水等所造成的建筑失衡。第二种,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在这一状况中,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比如大量抽取对地下水以及大量开采矿物资源,一些地方还利用下游地下水补给大坝,都会造成严重的水位下降。由此,会出现地质灾害(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环境问题(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使得建筑遭受很大安全威胁。第三种,地下水频繁升降所造成的危害。地下水升降会使得岩土本身不断膨胀收缩,从而导致变形,如果升降水位的现象发生的过于频繁,则会促使地裂的发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便是轻型建筑物。

2.岩土工程在地下水动压力影响下产生的危害通常来说,地下水纯天然状态存在时,相应的动水压力会比较微弱,对安全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加之人为的工程作用,纯天然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一情况下回使得岩土工程发生较为危险的事故,对安全造成威胁。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