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收集的8篇思修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学思修论文 篇1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摘要: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构建和谐社会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公民的责任。道德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道德建设被视为不可小觑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简要展开论述。
关键词:公民道德 建设 和谐社会
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道德可以视为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一个社会要想走向和谐,也必须以全体公民较高的道德水�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起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公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公民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公民道德可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强调公民个性自由的发挥。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民只有有了比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是内化的和谐。每个公民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道德滑坡”说,楼倒倒、瘦肉精以及社会上类似“彭宇案”事件的频频发生,无疑对“道德滑坡”这一说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指南》本身的内容来说,只是针对医疗方面而非道德,但有人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不得不令人反思。在一个充满不信任和质疑言论的社会里是没有稳定可言的,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道德素质水平,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充满信任与安全感的氛围,以疏导和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稳定有赖于经济的稳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的稳定又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力的保障。
再次,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也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一国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是国际社会对该国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每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一张名片,只有做好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整体气质,才有可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争得有利的大环境。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旧的社会道德的影响。由于我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新中国建立已有60多年了,但是在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2.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当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不少人处于道德迷茫的阶段,不知道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同时面对国外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人的道德观被颠覆。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到开放型社会的全方位转变,而社会的转型也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利益观的转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在逐渐弱化,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尚未稳固形成。
3.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从青少年抓起,然而,在互联网和一些文娱场所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三、 构建和谐社会中,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大力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关于公民道德的政策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学校教育应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因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不仅要以教授专业化的知识为主,更要注重德育,在任何时代评价人才的标准都应是“德才兼备”。
2.要注重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培养。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公仆”,不仅是社会管理者,更是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本”,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其道德形象对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道德建设应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执政官员的德行不正,则整个执政党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和权威度就会下降,从而增大了其执政难度。从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2009年曝光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案”,一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其最终伏法亦使国人无不拍手称快。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道德出现问题,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3.在全社会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和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宣传道德模范事迹。我国“礼治”、“德治”思想渊源流长,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带来的优势,将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民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大众传媒和文学艺术对公民的思想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应通过这些途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弘扬先进道德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有关部门应及时整顿互联网上不健康、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因� 总结在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建立起比较具体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具体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反观一下近些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历程,一些现象如随地吐痰、不诚信等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公民道德建设太重说教而缺乏践行,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反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公民道德建设有一个具体完善的体系。
每年春运,火车站都会迎来客运高峰期,各售票窗口人多拥挤,反而影响了售票速度,还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2011年春运期间,贵阳火车站在各售票窗口设置“一米线”,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遵守秩序,极少数不自觉者也得以及时制止,“一米线”的实行得到旅客们的一致赞同。过于空泛的标准会让人觉得无从遵守、无从评价,只有将评价体系严格化、具体化,公众才有可能意识到遵守的必要性。在构建这一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复杂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和不同层次的人群,具体的细则应有所区别。
5.应适时调整法律,使法律和道德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补充。道德可以深入到法律所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但法律具有更强的强制力,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但又不可分割,应该不断健全和调整法律体系,使其逐渐与道德接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
6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到群众内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去。
四、结语
温家宝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并妥善解决,使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工程。
参考文献:
[1]约翰・密尔。 论自由[M]. 商务印书馆。 1959
[2]张密生。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J].经济师,2011,(07):27-28.
[3].孙余余。道德:自由个性与和谐社会统一的内在支撑[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7.
[4]张郁杉。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121-122.
[5].高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J].沈阳干部学刊,2011,(03):8-9.
[6].解瑞平。浅析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J].学理论,2011,(10):322-323.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8]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
作者简介:赵云云(1982-),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北京东方书林图书公司发行部主任。
思修的论文 篇2
谈大学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身边道德状况及应对
有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思想观念的转型明显慢于慢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念却迟迟没有确立。而在精神缺失的断层期,人们极易产生信仰危机,以至于导致道德失范,用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道德能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所以,提高全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大学生是祖国的人才储备,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行为将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风气产生巨大的影响。道德对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许多90后的大学生在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方式刺激下,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错误价值观,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身处物欲横流、网络各种信息井喷的社会氛围中,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缺失、漠视传统美德的情况。这些因素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不利,还会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成为勤于学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年。
当下整体社会从类似“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讨论中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道德缺失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我认为助人为乐,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我们既不能尊崇虚无论,也不能推崇复古论。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作为医科生,我们进入社会以后会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再涉及生命的问题面前,应该展现作为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服务社会为主旨。
但是从最近出现的“火车上医生主动救治孕妇时候受到家属起诉”这样的案例,我们应该注意要提升自身的法律修养,学会保护自己。但是不能够因为个别案例就以偏概全,整体社会对助人为乐的举动是推崇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义观。我们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要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无愧于心。我们应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
在舆论导向方面,现代社会网络传播速度快,个别居心過测的无良媒体人恶意报道,扭曲事实为达到吸引关注度的目的。对待这种现象,是媒体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素质缺失,他要求读者具有分辨虚假消息的能力,同时冷静客观的对待媒体报道。而主流媒体对待传统美德是肯定和弘扬的。通过医生的救人之举,更多人感到的是医生的道德力量,说明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在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周围同学们能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从义务导诊到雷锋岗,都是从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大学生的优良素质和高尚品格。我在参加雷锋岗的过程中,发现雷锋岗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在雷锋岗的同学都是主动加入的,她们用热情夫妇大家,与此同时收获了他人的尊重。雷锋岗的主旨就是“学习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主要提供失物招领、遗失报备、物品寄存、分发信件等等服务,真正做到了服务大众。
雷锋岗的存在方便了大家,为许多同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越来越多的同学不仅仅停留在被服务的角度,而是愿意加入到服务大家的群体中来。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雷锋岗“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落到实处并推广开来,真正被同学肯定。这里的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认得素质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个学期我还参加了看望某小学的志愿活动。当我们骑自行车到达小学时,已经感到了该地交通极其不便利,校园内面积不大,学生人数少、年龄跨度广,同时有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一下午的志愿活动中,我们志愿者和小学生开展了友谊足球赛,晚上离开前,两队的运动员合影留念。小朋友已经和我们产生了友谊。
在这个短暂的下午中我们收获了快乐,最有意义的是为小朋友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我们要注重道德践履,做到言行一致。参加志愿活动符合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的倡导。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
现在的学习生活中,有时出现个别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考试作弊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品质,一个不能做到诚实守信的人,在关键时候是不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个别学生内心对诚信道德是认同的,但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就放松自我要求,与知行背离。这样的人学术上无法取得高的成就,道德上也不能有所建树。我认为大学生应吧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在当代社会下,虽然有学校、社会、家庭、自身等各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但是我们应该有时代责任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时刻牢记以德为先,努力树立时代新风。
大学思修论文范文(精 篇3
二、参加者:xxx
三、时间:20xx/4/12~20xx/4/27
四、地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附近
五、调查方式:通过不同时段观察,拍照,了解校园附近闯红灯情况
六、正文:
良好的教育往往能开化文明,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让社会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在这种大方向下,仍有一些不良行为发生,而这种事在高校的周边也数见不鲜,缺少公德意识。遵守公德,尊重他人,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品德在很多小事上都能体现,也正是在小事上,反映出一些公民公德意识的缺乏。尤其是受着高等教的大学生,受着高等的教育,怎么还做出低等的行为?
七、调查结果,常有以下一些违反交通的情况
(一)横穿绿化带,不走人行道。有些同学为了图方便,无视交通规则,不走人行道,这种行为不仅违反社会公德而且很危险,建议少冒这种不必要的险。
(二)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基本的交通规则,然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这都是不适用的,红灯未停,人先行,只要可以过,就不会等一秒,相信很早以前我们都听过快一秒飞来横祸这句话吧,为了自己的安全,还有家人亲友,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三)车辆抢道,在不顾及路人及他人安全的情况下,随意超车,虽说可能有急事可也得考虑一下他人的安全吧,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交通秩序还是危险的。
八、调查体会
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争做文明人,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除了做好我们自己,我们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去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穿绿化带,不乱超车,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是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社会主人公的形象,做一个文明有修养的当代大学生。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大学生们要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别不文明行为,做一个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思修论文精选 篇4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想建设的首位》
摘要:从党章历史沿革的维度来研究党的思想建设,得出的结论是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和不断加强对中青年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苏联、东欧共产党发生政治巨变,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全党。
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通过对中共党章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章:以崇高的革命理想教育全党
1921年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注:后文中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用简称)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要求所有党员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对党忠诚,并且必须与那些和我们党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2]。这说明,一大的政治纲领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战斗性,体现了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些重要原则,没有任何机会主义色彩。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22年党的二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的党章。二大党章的中心内容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建立严明的组织纪律,特别对党员和干部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做了严格的规定[3]。二大还通过了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作了明确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党章的内容,具有很大政治意义。二大的党章和决议对于健全党内生活、指导党员的政治言行、促进党的组织发展与巩固、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崇高的革命理想、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政治纪律,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
1923年6月召开的三大和1925年1月召开的四大,分别通过了两个《党的修正章程》。党的三大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党的四大制定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三大和四大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很快就迎来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和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党在组织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建党初期的50人、二大召开时的190多人、三大召开时的400多人、四大召开时的994人,到1927年五大召开时已经发展到57900多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1927年4月的五大是在大革命处于危急时刻召开的,会议期间没有制定党章。根据此次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这个修正章程共计12章85条,除了没有总纲以外,在结构上已经与七大党章很相似,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党章[4]。大革命失败以后,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但绝大部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头可断,血可流,也决不背叛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决不出卖组织机密和革命同志,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意志品格,就连国民党阵营中的有识之士也为之感叹不已。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至今仍然激励和鼓舞着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些活下来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所吓倒,而是继续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大批农村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新高潮。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这一时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成为我们党的中坚力量和各级领导干部。这些足以证明,从一大到五大,我们党制定的党章是基本正确的,各级党组织依据党章对党员干部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卓有成效的。
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了六大。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六大党章存在一些严重缺点。实际上,六大党章没有解决好的一些重大问题,以毛泽 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通过思想教育克服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决议》要求支部要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克服党内严重存在的小农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封建主义思想以及流寇主义和军阀作风。这是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5]
1945年4月至6月,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七大党章与六大党章相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七大党章增加了总纲部分。在七大党章的总纲部分,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我们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和思想水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七大党章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2、七大党章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路线。七大党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彻底地脱离了苏共党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七大党章充分吸取了一大到六大党章(包括《古田会议决议》)的优点,着重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因此,一切加入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必须抛弃他们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倾向。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而这种改造,又常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并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党的建设上特别重大的问题和重大的特点。”[6]从刘少奇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党的七大修订党章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特别强调思想建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武装全党,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真正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建党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二、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党章:对执政党思想建设的艰辛探索
(一)八大党章:大力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八大。八大党章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更加强调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且着重要求党员、干部要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日益滋长的骄傲自满情绪,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性。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要求“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材料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7]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意识。二是明确指出要提高党员标准。邓小平对此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党的事业的胜利,党对于人民所负的责任的加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的增长,都要求党对于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而且,如果在以前,一个人决心加入我们的党,往往表示他决心冒着丧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险,去为群众的利益斗争,去为人类的最高理想斗争;那么在现在,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人,他们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他们在入党以后,不去支持群众的利益,反而妨害群众的利益。诚然,这样的人在我们党内是极少数,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个事实。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这是当前党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8]这说明我们党已经开始站在执政党的立场上思考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而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先进性。
(二)九大、十大党章:党的思想建设出现严重混乱
九大是在“”的高潮中(1969年9月)召开的,九大党章仅有12条,文字表述极为简单,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九大党章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做了错误的、不科学的论述。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十大。十大党章除了对涉及到林彪的文字表述做了必要的修改,其内容和结构都保持了九大党章的原貌。正如邓小平后来说的那样:“九大、十大搞的党章,实际上不大像党章,党员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究竟怎么样才算个共产党员,不合条件怎么办,都没有规定好,需要修改。”[9]
总的来说,在““””时期召开的两次党代会及其制定的党章,是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完全背离了毛泽东过去几十年所坚持的正确建党思想。这就必然在全党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和“左”的政治狂热,严重削弱了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教训惨痛。
(三)十一大党章:思想建设的进步与徘徊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大。十一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强调要大力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任何特权,同资产阶级思想和作风做坚决的斗争;强调“党员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党的纲领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10]。在条文部分全面规定了党员的8项义务,贯穿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第19条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还明确规定了“领导党员和非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路线的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11]的内容。这些修改无疑都是积极的和正确的。
但是十一大党章在总纲部分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特别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错误论述;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性质以及“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错误论述;继续沿用了九大、十大党章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论述等,这些又是错误的。
十一大是在毛主席去世和粉碎“_”以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党代会。由于党的领导层还没有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当时还不可能一下子从“”的“左”倾路线和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中觉醒过来,更不可能系统地纠正九大、十大错误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十一大党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既体现了一种努力向前、稳定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面貌,又暴露出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迷信与固执。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党章:不断深化对党的思想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十二大党章: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党章奠基
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大。十二大党章在加强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根据七大、八大党章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党的性质和最高理想、奋斗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等,形成了一个内容充实的总纲;第二,对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党员的8项义务、8项权利的表述更加严谨科学;第三,专列“党的干部”一章,明确提出了干部的6个基本条件。
十二大党章专门针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其中第二项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制定和实行能够体现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建国以后30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搞特权搞腐化、脱离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是最大的危险。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教育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十三大提出了10条党章修正案
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十三大。十三大没有制定新的党章,也没有做修改党章的报告,只是对十二大党章提出了10条修正案,涉及十二大党章中的10个条文,共计有13处增删改动。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党要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革命、而主要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些新提法、新论断实际上充实和发展了党章总纲的内容。[12]
(三)十四大党章:对党章总纲进行重大修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四)十五大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五)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的又一次完善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大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命题,它进一步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把这个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增进党的团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六)十七大党章: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倡导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修论文(最新8篇)
总之,从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是党的历史上党章结构最稳定、体系最健全、理论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党章在十二大奠定的框架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经过五次党代会的反复修订,现在已经日臻完善,对党的思想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2][3][4][6][7][8][10][1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22;33;74;177;193.
[5][12]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0;36.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75-198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33.
[13][14]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353;353.
[15][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6;。
[17][18][1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6;14;57-58.
大学思修论文 篇5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类优秀法治文明建设成果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应当注意把握好三对关系:即把握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内在统一的关系,创新党的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解决机制;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高度统一起来;增强大局意识,注重执法和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法治理念;教育;实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依法治国就是要实现社会的法治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国家对社会生活的依法治理。什么是法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但其基本含义是指“以规则治理的事业”。它首先意味着法律在社会调整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实现了对社会关系基本领域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意味着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在法律之下。为此,法治对人类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形式上的要求:第一,法律的至上性和优先性。所谓法律的至上性是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评判主体行为合法性的唯一的和最高的标准和尺度,任何社会主体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在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冲突的时候,其他社会规范都要服从于法律,接受法律的评判;在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时,法律评价具有优先性,只有当该种行为合法的条件下,才获得其正当性。第二,法律体系的完整和谐性。完备、和谐,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有三个尺度,其一,它要求法律能够成为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基本准则,因而,法律必须能够覆盖主要的社会关系领域,不能出现过于宽泛的法律调整的空白领域。其二,法律部门、原则、标准和规范等之间应当协调一致,不能出现矛盾。下位法应当要符合上位法的原则和规范,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所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否则就会构成下位法的无效。其三,同位法之间不能相矛盾,应尽量避免不同法律对同一社会关系进行交叉调整,即使存在法律交叉的现象,同位法也应当协调一致,彼此耦合,以免社会主体无所适从,损害法律的权威。第三,法律规范的形式严整性。其一,法律规范从总体上表达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其二,法律规范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其三,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其四,法律规范具有严格明确的逻辑形式,具有法律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法律规范规定明确具体而不是似是而非,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齐全,其事实状态预设,行为模式安排和法律后果处理三要素不得残缺,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第四,法律的程序化。法律的程序化是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产物和重要表征,也是法律形式化的重要侧面。法律程序是法律运作的相对固定的步骤和程式,是解决社会冲突和纠纷的法律机制。马克斯•韦伯指出:“特殊的法的形式主义会使法的机构像一台技术上合理的机器那样运作,它为有关法的利益者提供了相对而言最大的活动自由的回旋空间,特别是合理预计他的目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机会的最大的回旋空间。它把法律过程看作是和平解决利益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让利益斗争受固定的、信守不渝的‘游戏规则’的约束”[1]。因此,法律的程序化不仅是法律形式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也是衡量法制是否成为现代形态的重要尺度。第五,法律的效益标准。法律的效益状况反映了法律的权威性程度,它是通过法律实施后的社会效果来确证法律自身的价值。法律的高效益化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表现,而法律的低效化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治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法律的权威性未能得到社会成员的高度认同,社会成员及其组织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赖感,因而也就不能自觉地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2]因此,法律实现效益的高低就成为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民主是一个多种有多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原则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包含着下列基本要素:首先,民主意味着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是民主政治的最本质的规定性,是现代政治的最高原则。它表明,现代国家对内的最高决策权和对外的排他的独立权都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原则和全部国家权力的最高源泉,是国家政� 其次,民主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它表明,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创设国家政权体系,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创设国家机关体系,规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和限度,从而界定人民自由和国家干预的领域范围。人民通过制定宪法确立国家必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防止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犯;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合理配制国家权力,形成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国家权力体系。因此,法国《人权宣言》宣告:“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定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分权成了立宪国家和近现代宪政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 再次,由于民主政治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基本特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法治理念必然要求国家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人民而进行,凡是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实施的国家行为都不具有根本上的合法性。执法为民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执法领域的特殊体现,也正是因此,我们才说,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正义、公正、公平等是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它们所表达的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社会正义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的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3]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化、神圣化表现,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正义观,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正义的客观经济基础,实现了正义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正义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正当性的理想和观念,它是社会制度正义和主体行为正义的有机的统一。所谓制度正义是指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正义性,也可称之为制度正义原则。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结构和原则与一定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内在运作方式、利益实现机制、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应有模式相一致,应当尽量体现其要求,是它们的必然的反映和确认,从而最能适应该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二是能够得到该社会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信奉。这种正义的社会制度通过国家的立法而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和根据。制度正义有三项基本原则:(1)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每个成员的自由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提供公正平等的机会和手段;(2)社会提供一套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社会程序规范和程序制度,使社会资源和利益、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公平的分配;(3)社会具有一种合理的纠偏机制,即当社会资源、利益的分配和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配置和分享出现明显不均衡的时候,能够为社会主体提供有效的救济和纠正机制,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而行为正义是社会主体的行为所具有的正当性,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体行为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结构和制度内在的价值理念以及社会主体的一般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相一致,或至少不是相悖的。二是主体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即不与国家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规范相冲突。对于普通公民和其他社会私主体来说,其行为不能构成法律上的滥用权利、逃避义务和违反禁止性规范;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其职权职务行为应当有明确的法律根据,不违法行使权力,逃避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不违反法律为该种职权的行使所确立的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制度正义和行为正义的有机统一,它不仅要求国家的立法活动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的正义观和公平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确认和高度认同;而且要求国家公务员、执法和司法工作者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正义观,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将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公平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思修的论文 篇6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内容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生力量的代表,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道德修养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思索 发展 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
自诞生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古即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道德,随着人类的进化史发展了几千年,有了越来越深刻的内涵。道德品质,亦称品德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积极、健康、向上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隐患。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当代大学生中涌现出了大批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位年仅19岁的大学生,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用生命演绎了一幕舍身忘己的悲壮传奇。当日下午,两名正在江滩玩耍的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十余名学子奋不顾身地跳进江水中对两名男孩施救,最终,两名男孩脱离了危险,而陈及时、何东旭、方钊三位同学却永远地消失在了湍急的江水中。事发之后,无数大学生与市民来到江边,对小英雄表达了深切的敬畏与缅怀。国家教育部授予长江大学徐彬程等15位舍己救人大学生“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钊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如果道德品质的高尚一定要用生命去证明,那么我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但并非只有付出生命代价来证明的高尚才值得赞扬。近年来,被评为我国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的大学生有增无减,河南中医学院王一硕同学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曹于亚、浙江林学院的刘霆、甘肃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张晓等同学先后被授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更有苦难中坚强书写人生传奇的洪战辉、义务投身大山深处的支教大学生徐本禹、背着盲人妈妈上大学的刘艳芳同学,他们用自己高贵的品质,感动了十三亿中国人。近年来,毕业后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投身我国基层建设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国防生、乡村教师、志愿者、村官,大学生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与智慧,交给了他们最爱的祖国和人民。
但是,高尚的另一端,丑陋并不可被忽视。他们犹如雪原上的困兽,冲撞着我们每一个善良的人的心脏。2010年,驾车撞人后大言不惭的李刚之子、为情所困残忍杀害同窗的李博、撞人后杀人灭口的药家鑫,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反面教材,更需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
这些案例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优劣并存的现状,我们无法用单一的尺度评价概括我国当代大学生现今的道德水准。这符合大多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规律,我们应该公平、公正地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前景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品质,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拥有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于每一位大学生十分必要。基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鱼龙混杂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仍有待提高。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人类是生活的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亦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品质。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既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
生命的精神品质,在一大部分程度上由人的道德品质呈现。
也许我们可以不拘小节,但我们必须明辨大是大非。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树立的信仰。然而只有信仰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信仰化为行动,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高尚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然而要想将之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更需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由善入恶易,由恶入善难,只有将善良进行到底,才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贵,从而当之无愧地得到他人的尊重。
今天,我国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加强不容忽视,道德品质的锤炼刻不容缓。
现今,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从法律的角度加强每一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展开大学生道德模范认定,各种鼓励措施激励着每一位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各项措施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止步不前,道德品质的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贵永无止尽,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道德高峰。
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种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一种持久的精神事业和传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追求。
大学思修论文范文(精 篇7
今天一天的流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式。虽然是星期六,虽然只有几家公司有上班,但是,调查结果让人担忧。
早早的在3-108集合,开始了今天的计划————市场调研之外贸公司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就是关于外贸公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什么要求。
顶着烈日,我们踏上了前往外贸公司的旅途,首站——东方大厦。由于东方大厦是多个小型外贸公司组合成的大厦,我们信心满满,能够提前完成今天的任务。但是,不幸的是,在经过40多分钟的奔波之后,我们打通了第一家公司的电话,可惜,由于今天是星期六,他们没有上班。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一下子士气有点下降,但是我们不放弃,坚信还有公司能够接受我们的调查。所以,我们就准备进入东方大厦开始地毯式搜索。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保安以不相信的态度对待你。在留下身份证号码之后,终于允许我们进入大楼。到达东方大厦第30层,我们开始了一层层的寻找。每下一层,我们的心就多凉几分。有一家公司,只有一个人在,有一家公司,只有一个人接受我们的调查,剩下的,全部大门紧闭。
从东方大厦出来以后,我们在犹豫是否要继续。但是本着尝试就有希望的信念,我们抵达了今天的第二站————国信大厦。
同样是一些小型公司的组合,我们还是很容易就进入了国信大厦。而且,保安以非常热情的态度对待我们,这让我们很欣慰,同样搜索了30层,但是这回我们记住公司所在的楼层,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这里做成的唯一一份调查,同意我们英语专业学生来这个单位实习。并且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填写了调查问卷。
一个早上,居然只完成了四份问卷,这让我们对一天的完成量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但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我们继续寻找下一个调查对象。
下午,经过短暂休整之后,我们寻访了两家大公司,但同样的,保安经过仔仔细细的询问以后,要求留下身份证号码。这让我们感慨,现在,连做个调查都十分困难,那寻找工作呢?
抵达公司之后,由于是陌生人,所以我们被委婉的拒绝在门口。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得以进入公司进行问卷。之后,10份问卷很容易地完成了,接着马不停蹄,打道回府。
经过一天的奔波,经过一次次碰壁,我们觉得,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第一:公司的要求十分高,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又要求有工作经验,而且口才应酬能力要很好。第二,由于大学生的泛滥,想要找一份适合自己而且又满意的工作,实在是希望渺茫。就像我们在某家公司中看到的一个应聘女生,她脸上犹豫担心的表情,实在让我记忆犹新。
大学思修论文精选 篇8
《利用历史教学,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应试教育导致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解题步骤,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本文结合作者的历史教学的经验,谈了几点教学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四、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看过“大学思修论文精选范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