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合集34篇)》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精选34篇)
内容导航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4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5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6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7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8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9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0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1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2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3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4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5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6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7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8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9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0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1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2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3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4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5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6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7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8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9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0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1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2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3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4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
这是冯骥才先生写的《维也纳三个画面》中的一个画面,我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课时完成。第一次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难理解,通过多读课文,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这节课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呢?说来惭愧,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在我们校长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每段都有可供语言训练的点。基于它是一课时要完成文章,不可能每段都教。我选择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个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而前三个画面中对应地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于是就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今天这样一节课。
今天的教学,训练点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标都达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缩句练习,及体会“非……不可”这组关联词,第二自然段的当堂背诵优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学会用各种好词形容盛开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话的作者写法,这些基本目标的顺利完成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
但在这节课中,我犯了一个常识性的毛病,就是忽视了讲解法运用。以前讲解法是传统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都忽视这种方法,就怕被人评论成“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导学习法,自读自悟法,引导读书法等等。但我认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理解力还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老师就可以运用讲解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完成把“辽阔”一词换成四个字词语的练习时,学生一下没有想到,不会回答,当时我也有些慌乱,就选择让孩子回家去想这种做法。而过后,我就在想,其实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什么我不在课堂上就当场教给孩子一些跟“辽阔”意思相近的词语呢?比如“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等,再让他们把词放到句子中去读,去体会,这样孩子们不也能学到新的知识?显然,这比让他们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多地去运用了。
我想一节好的课,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只有空架子,而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去引导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使之成为言语的主人。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
1、课堂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整堂课都处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师生交流融洽,学生学习轻松,效果显而易见。这又一次地证实了我的观点:课堂导入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起始环节,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开头开得好,接下来的文章也就好写了。
2、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的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管是探讨问题、欣赏分析、观察研究还是合作练习、相互评价,我都把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我预设的情境中生成超出我预想的效果,取得更令人满意的作业成果,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3、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竞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独舞的场景,虽然作品效果都很不错,但一起展示出来欣赏时就显得有点单一了,如果作品中有两人舞蹈或多人表演,那画面效果可能会显得更为丰富、充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我指导时的疏忽。不过,如果表现多人舞蹈的形象,会给学生制作带来难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制作也更需精细,一课时的时间是不够的,这或许可以安排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为一种巩固基础上的提高训练。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4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5
课文里该点到的地方由于紧张和不熟练忘掉了,比 如,“乘着温暖的春风”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有的同学可能理解为,雷锋助人为乐给别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还可能理解为雷锋精神如温暖的春风一样吹遍全国各 地,还可以这样理解,当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间是3、5日,正好是春天,所以作者写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由此出点到3、5日是学习雷锋日,3月是学习雷锋月.刚好我们也生活在三月里,可由此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雷锋的活动。 再一个我需要反思的地方是课堂时间的把握上,可能是电脑感染病毒,操作课件过程中总是被卡,或反应迟缓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现了拖堂。
总 之,这节课我感觉上得很不成功,通过这节课让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经验少的年轻老师需要更多学习,并在不断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学习锻炼中多反思,改正缺 点,吸取经验,最终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完美。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给我的上课锻炼的机会和通过评课这种方式让我进步的机会。我真诚希望老师们多给我提出宝贵意 见,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6
小学生期中考试后的总结与反思方法 经过了忙碌而紧张的期中考试,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心得与体会。不知道大家考试中有没有遇到这样那样的收获和问题呢,或者拿了高分,或者不太理想,或者对解题有了新的体会……我们知道考试过后的总结对成绩的提高很重要,下面来看看小学生期中考试后总结的三个步骤。
(一)整体总结
首先,建议大家先对自己的期中考试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想必同学们对自己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至少有一定的期待。那么,这次考试,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是否是你这段时间学习状况的真实反映。建议同学们问自己几个问题:
1.名次、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
2.如果上升,是因为题目适合你(有些同学遇到比较难的题目成绩会比较好,有些反之),还是同水平的同学出现了失误,还是自己的水平真实上升了。
3.如果下滑,问题又出在哪里(下文将进行更详细论述)。
(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期中考试总结最重要的一环。这里有两种情况很可怕,一是根本不进行总结,那么你下次可能还掉在相同的陷阱里。第二种情况是就题论题进行总结,这样的结果是你下次可能掉在一个相似的陷阱里。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首先,同学们拿到卷子后,应对自己答这份卷子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回想。请同学们细细浏览卷子中的每道题。注意,此时你关注的,不应只是错题。而是包括你答起来不流畅的题,思维有障碍的题,以及凭运气做对的题。这些题都是你的软肋。
其次,同学们应着重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如果只是这道题做错了,改正了。那这样的总结只是让你多会做一道题而已,下次类似的题变一变形,可能又错了。殊不知,一道题错了,可能是你相关的知识体系就没有搞清楚。 所以,同学们应该做的是,由点及面,对这部分题涉及的知识做一个更深、更广的复习。英语错了一道考察冠词的单选题,那你是不是对冠词这部分知识就没掌握好?物理一道大题的受力分析又错了,好好想想你的受力分析是不是一直就存在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为什么不以这次期中考试为契机,把这部分知识疏漏处赶紧补上呢?如果又是应付了事,下次一定还会出问题。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三)考试技巧总结
考试技巧的总结上,高三和初三的同学应尤其注意。请同学们再次回顾整个考试过程,这次你的回顾重点是在考试技巧上。请同学回想,也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
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或者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么能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3.具体到每门学科。英语是否没有时间看完整个阅读?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等等。
通过考试技巧的总结,想必同学们自己就能明白,在这次考试中,如果你能怎样安排时间,安排答题顺序,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你总结的记下来,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经验。高三和初三的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每一次考试当成是最终考场上的真实演练。
进行这些总结后,同学们不要忘了,有一项工作是必需的: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总结到你的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7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8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
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9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
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平时课上,更多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我们也不定期举行一些吟诵展示课,学生会设置情境,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吟诵,很努力地去穿越时空,与古人做精神结合。将吟诵带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
只不过现在仍处于研究状态,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复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诗歌,价值与现行教学法结合,达到现代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总不至于是条错误的道路。我想,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的发现这是条必然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0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1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 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3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然后启发学生: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知道雾凇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并任选一个造句;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出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总结全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奇观,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1)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说感受时,孩子们说得非常单一。(2)品词、品句、品章法不够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的美,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读,没能在读中感悟雾凇的美。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没能很好地利用视频理解“饱和”的意思,没能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雾凇形成的缓慢和雾凇的奇异景象。(3)组织语言能力和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我设计的问题比较零碎,学生难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学中应变能力不强,没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4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课文通过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5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
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
“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7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8
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19
《荷花》一课,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在第二课时的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体会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为主。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的几个中心问题: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整段文字采用怎样的结构来写?划出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几个好词。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学习要求,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2节,在文中圈圈点点。
基本能概括出三种不同形式的荷花姿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但在仿写这一环节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优美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文字读来干巴枯燥,没有好的形容词来修饰,说明平时的积累不够;有一部分学生流于纯课文的模仿,缺乏自己的想象力,形式结构太过雷同课文;而大部分学生的素材范围狭小,仅限于几种花卉,说明学生课外知识欠丰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知较少。。凡此种.种,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0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1
授课之后,还有很多遗憾留在心中。首先,我的教师个人素养还需要提升,在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学上,虽然我事先的准备充分,但是由于我的个人素养的不足,所以,我还需要多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学意识还需要转变,我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足,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不充分,在学生感悟困难的时候,我就比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学生,而忽视了怎样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一个高超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很好的引导学生。
还有,我的课件利用不够充分,我制作的课件和本诗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设计环节上不够完美,所以,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出最佳作用来,课后,我反思,可能学生会对那些画面留下印象,但是这些画面由于缺乏了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学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将课件的播放能够选择最佳时机,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我的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希望今后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提高和积累,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取经,让我的水平不断提高。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2
这节课比较重视双基,有改句式、填空题。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比如:讲完到岩石的字时,出示小练习:岩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矿物3幅图,先出示图,再出示名称。讲岩石上的图画时,练习题一样。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第2至5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6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7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在教学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时,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出小动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同学们都能很快找到,我相机板书“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接着指导学生感情诵读,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重读,我还提醒学生看图,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朗读。
然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我扮演小露珠,进行说话练习,拓展思路。“假如你变成了一只小动物,你想变成什么?你会怎样和小露珠打招呼呢?”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部分学生说得很好,任倚影说“你早哇,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小露珠,我是小蝴蝶。”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通过自读,同学们很快就找到“让植物们显得更加精神”“让植物更加生机勃勃”,部分学生还说出了“小露珠让植物们更加美丽动人”。接着我问:“小露珠让植物们更加生机勃勃,植物们会怎么感谢小露珠呢?”学生说“谢谢你小露珠,让我这么美丽”“谢谢小露珠,让我这么精神”……
第四部分(第7自然)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首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说得真好,“我读懂了植物们喜欢小露珠,关心小露珠”。在讲到植物们“都想把小露珠留住时”,我问为什么, “小露珠把植物们装点得格外精神,植物们舍不得小露珠。”…….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植物与小露珠之间的相互关心。
虽有一些让人欣喜的地方,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很遗憾。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4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5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6
一、本节课我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在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读句、读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识字,是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为什么让小鸟轻点叫?从而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感悟到上课要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二、本课应用歌曲和鸟叫的视频的导入,我觉得很成功,从视觉和感官上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课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学习进行的也较好,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小诗,深刻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涵,从而轻松的进行背诵,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讲,读文中识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初步了解什么是“押韵”。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7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触较多,现简单介绍一下;
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善于导入激发兴趣。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大学时期保留了很珍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精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朋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和蔼一种侮辱的发牢骚,分别试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侮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准备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非常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按照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讨论--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喻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喻要有意蕴.同时告诉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如果没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备.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处理的善于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8
为迎接4月份的学校教学比武,我选定了敬一丹的《不用搀扶》这篇课文。从备课到上课,冒红姣校长、易春林主任、王伟老师和我的师父赵芬琪老师以及组内的老师们为我听课、评课,先后上了四次,试教三个班。在这里对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将此次上课的收获记录如下:
一、 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听了《中彩那天》这堂课,感觉流程很清晰,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匆匆准备了一下,在104班试教了第一次《不用搀扶》。感受是太乱,想抓的知识点太多,用郑老师的话说是“头大尾大身子小” 。自己也感觉重点不突出,讲究花架子,不实在,就是走流程。直到第三次在105班试教,才真正做到,重点段重点说。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再进行全班交流,接下来带着体会读书,读得流利,正确,有感情。还是要实在,正如冒校长说的,一堂课,只看学生,不看老师。只看课堂,不看表演。还是要注意课堂的实效性,课堂的生成性。所谓的花架子是行不通的,课堂要讲究实在。让学生在一堂课里确实要有提高,才是一堂好课。
二、 文本钻研要深入。
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文本,作为老师,自己应该先吃透文本,这是本次上课的最大收获。上课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以往上课,总是师父手把手教,一个一个环节改,一句一句话改,我很有依赖性,加上自己听课听得少,总以名师的几堂课依葫芦画瓢,没想到是东施效颦,不但效果不好,还丢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上课就在背教案,记教程,只想快点把教程结束,学生收获少,如蜻蜓点水,教学没有落在实处,上课顾及的学生面太窄,总是几个学生在唱独台戏。自己对教材没有吃透,也就不知道该让学生学到哪个层面,心中没数。比如,在理解帕尔曼四次站起来这一举动时,要从中体会到帕尔曼不怕困难,顽强,有毅力的精神品质。当时,我也不理解,我只粗浅的认为这应该只是作秀,只是帕尔曼不想在大众广庭之下丢面子,故意不要别人搀扶。我自己都没理解,学生怎会有深刻的体会。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举动的背后,我查找了不少资料,包括帕尔曼的身平和个人事迹,我这才了解到:帕尔曼4岁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但他的腿疾没有阻碍他对音乐的痴爱,反而更促使他加倍努力学习电子琴,终有成就。在成名之前,他只是在小酒店为人演出,人们边吃点心边听他的演奏,简直是对他的音乐的亵渎。在这里,人们是来欣赏他的音乐会,是对他高超琴技的一种莫大肯定和尊重,他当然要感谢每一个来欣赏他演出的观众,以表达他对观众的尊敬。这样一来,我就更好了把握了文本。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29
对于这节课的练习,自认为处理得有点粗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进行精心设计;二是讲评得也很马虎。
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上周末才定下来,本来按我的计划,我是准备上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后来因为学校规定要搞同课异构,和本年级组刘老师一起商量确定了上课内容。本周一,感冒得严重,所以在准备上匆忙了些。在讲评上,我原来没计划安排学生上黑板演板。但后来感觉学生完成得比较快,有时间,加之对学生还是不是很放心,所以还是指名了学生上台演板。在演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已经下课,讲评的时候有些细节没有关注到。比如对“以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这奉不若人也”这个句子,当时只发现学生把“以”字翻译掉了,却没有发现,其实这个句子还应补充一个主语“我”。
认真做一点事,静下心来做一点思考,总会有一点收获。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0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
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说的呢?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再让学生说说人们会责怪些什么?还让学生想象风娃娃还会做哪些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踊跃发言。如:风娃娃会给人们吹风带来凉爽;春风吹得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娃娃有时会把房子吹倒;风娃娃会吹起地上的沙子使人的眼睛很疼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呢?”在教学的最后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课文思想的升华,是让孩子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低年级就坚持让孩子这么感受这么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对将来孩子的学习是有益的。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1
从阅读文本入手,然后欣赏视频,感受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感悟“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以及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最后拓展到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升华情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排比句的句型练习,为习作打基础。
以文本为桥梁,让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相关语句,在“层层剥笋”中破译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感悟“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领略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巧妙渗透排比句的句型练习,为习作打好基础。拓展到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失败。
全班学生数75人,男生40人,女生35人。学生共同特点:聪明、活泼,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敢想敢说。但语文素养两极分化较严重:有的学生爱思考,会归纳,善表达;有的学生性情浮躁,粗心大意;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怕动脑,怕表达。总之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都还有待于加强。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2
《竹影》这篇文章是被我们组公认的一篇比较难讲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争论不休,最后我们拟订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备课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
首先,我的设计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体味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那就是艺术的美。
其次,对于课文的讲解,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2、从这些活动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全文表达了什么主旨?此过程采取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从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发散讲解的语句相对就多了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到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比较活动环节,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结果却显得是教师在自我展示 。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3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的心情。
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
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未选择的路反思总结 篇34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