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汇编三篇)》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通用3篇)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1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xx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七、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日期:20xx年X月XX日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江苏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苏教版三种呈现方式下教学方式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它在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课题研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呈现方式”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的文本是在以这三种方式呈现;“学习方式”是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以这三种方式来学习教材;“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用这三种方式来教教材。
(2)“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一大鲜明特色。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界定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4.理论假设
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就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支撑性理论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关于主体教育理论
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的文献资料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的论著《发展性教学论》;施良方、崔允漷博士的论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主体教育理论的这些基本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3.关于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是:“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及实践源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因而体验式学习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觉悟并发现,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
以上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体验”的重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对苏教版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各种教学呈现方式下相应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各专题具体的人文内涵来确立,如“向青春举杯”,充满热烈的气息、青春的活力,较适合“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而“月是故乡明”,则是精选表达家园之思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对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阅读中,真正体验家、家乡、家园的精神价值,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不同人文内涵的专题、板块或文本以与之适应的学习方式呈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尽管苏教版教材因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其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对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加强对教材中这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需求,它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4.开展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方式的研究,能够为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好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指标
1.从理论分析层面上深入探讨阐述三种呈现方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研究重点是探讨论证三种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从实践操作层面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具体研讨总结三种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研究重点是通过对三种呈现方式的各种课型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探讨,总结提出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从对教与学进行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与三种呈现方式相适应的评价设计原则和评价工具。重点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即该如何评价)和应采用的评价工具(即该用什么尺度进行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由下面6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01: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式教学;
子课题02: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问题探讨”式教学;
子课题03: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子课题04: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教学;
子课题05:建立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学网站,推动苏教版语文教学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理论学习心得”,要求在观摩课、研究课之后形成“教学反思”,在听课和听专家报告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2.比较研究。既要将苏教版三种教学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比较的对象,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在三种呈现方式内部进行相互比较,总结出各自在教学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3.案例分析。分别以三种呈现方式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形成以“课题”、“课型”、“教法”、“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评议汇编”、“活动总结”为主要内容的“案例分析”资料。
4.文献研究。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八、研究过程及成果
1.《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指导下,通过对苏教版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组编写了必修部分5个模块的《模块学习纲要》,以指导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
2.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形成了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浦其伦、盛志峰、钱志惠等先后应邀至南京、徐州、泰州、淮安、宿迁、常州、无锡以及山东、浙江等地介绍苏教版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建议或课题网站建设情况。
3.课题组成员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柏俊荣、钱志惠等先后应邀在省苏教版教学研讨会上开设示范课或研究课。课题组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开设了对内对外研究课和公开课,录制了10节研究课,开展了网络评课研究活动,开设了12节公开课。夏雷震老师开设的“问题探讨”式教学公开课《雷雨》,其《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1期。
4.夏雷震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图片两组》被录制为光盘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材服务中心、江苏电子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成为新课程教学培训示范课。钱志惠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被杭州教育学院和南京市教研室录制为新课程培训光盘,唐江澎教师开设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教学实录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5.课题组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就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定向观察,开展听评课活动,共撰写课堂观察案例8个,其中曹维明教师执教、浦其伦老师等组织开展的“文本研习”课《季氏将伐颛臾》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共计2万余字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4期。
6.在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22篇,获奖论文15篇、教学设计5篇、教学案例3篇、教学实录1篇。
7.课题组网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建设取得阶段成果,截至20xx年11月,已积累新闻805篇、文章25562篇、教案4662篇、课件6536个、试卷2375套、素材1530个,拥有免费资源34053个、注册会员92531位。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在新教材使用和课题研究中,各种问题不期而至。“量大、类杂、选文不够典范、学习方式拘定又过多”,一些老师对新教材提供的三种呈现方式不能理解,“教无定法,学无定律,何以苏教版要在每个板块里规定学习方式”。这些许多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执教者遭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同样遇到了。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课堂阅读教学范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2、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观点
(一)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形成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二)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目的
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本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论证实验成功的可行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理念下课程培训及各项理论学习,并明确成员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2、第一阶段:年月——年月。研究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并让实验教师上好研究课。
3、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并在校、区级活动中上好研究课。
4、第三阶段:年月——年月。逐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诞生自己的模式名称,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实验、推广,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上好汇报课。
5、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最终形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写出总结性论文,并以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到今天,全国各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各地及有关专家已总结出了部分经验,并产生了可以参考的理论文献。《新课程改革列丛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课题组成员中、青年结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又都从事在教学第一线,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年月结束实验,并最终以理论总结报告、论文、观摩课、学生成果等形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