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考察报告4篇》
做好对外宣传。各级团组织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基地开展的相关业务,加强自身建设。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现代化手段和优质服务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以带动青年创业致富。
健全青年创业体系,为整合青年创业资源。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那么,这种集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为一体的成长平台,否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
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得到全面发展,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1搭建创建平台。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2争取财政支持。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3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其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1管理成本较高。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2融资渠道单一。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3存在惧贷心理。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制约规模扩张。农村就业问题是国务院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4政策支持不足。如何发挥基地作用,凝聚团员青年力量,引领新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这不仅仅是团组织和金融部门的工作任务,成长更离不开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产业项目虽获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以部门为单位针对项目设定,缺少对整个创业基地的专项扶持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优秀青年创业项目难以落户,基地抗风险能力不足。
缺少科技支撑。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5人才难以引进。不仅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参与。但是多数基地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且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能够引入优秀产业项目,留住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的人才,也是关系基地建设成败的一项因素。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成败事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那么如何实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呢?
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1统一思想认识。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难,2创新担保模式。难点更在融资。农村青年创业者由于缺少财富积累,初期阶段大多缺少资金,又无有效抵押物,借贷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是基地创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决:
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或成功人士出资冠名赞助、县农业担保中心划出专项资金、农村创业青年共同筹集。担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担风险责任,1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担保基金。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由县农业担保中心负责具体事项运作,但考虑农村青年经济承受能力,建议担保中心免费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担保。
采用集中授信、随用随贷原则,2建立农村青年创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联保贷款可由5名以内员工组成。由乡镇团组织根据基地青年资信等级情况推荐,并完成初评估。由于创业项目在基地内实行集中管理,辖内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情况相互了解,采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强了风险可控性。同时,不同行业联合重组,允许种植户、贩销户和养殖户相互担保,也降低了因季节性因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3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信用社必须创新流程、简化手续,特别是对10万元以下的支农项目,可以通过发行丰收小额贷款卡等形式,实行“额度一次核定,担保、抵押一次落实,贷款分次发放使用”真正做到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服务。
支持基地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事关农民增收、农村长效发展,3实现支农倾斜。对解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农村信用社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农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重要意义。关于基地青年贷款担保方式可以通过上述基金或联保等方式予以解决,客户经理的薪酬考核中要视同抵押贷款,促使客户经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还不应过份强调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而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哺农村发展,主动下调基地创业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入驻创业。
做好典型推进。农村青年创业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4加强政策引导。只有将金融保障和多方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遇到各项困难和问题。因此,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应当受到政府部门关注,农口等政府职能部门应为基地引进专家、学者做好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人行、信用社应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基地全程了解农村青年的生产经营情况,根据资信评估数据建立对农村青年的信用档案;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基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工商登记等,引导农村青年落户创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
(4月30日)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十一五”,同时谋划“十一五”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促进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川省提出“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标。各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今年开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湖南省重点是抓好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培育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福建省的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江西赣南的百万亩脐橙生产基地都在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四川省提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猪肉加工出口基地。二是推动发展龙头企业集群。目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002亿元,下一步重点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示范,完善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湖南省提出在全省166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3亿元基础上,继续着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十一五”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福建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产业化“百龙千亿”工程,将集中力量从更高层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三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各省普遍重视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工作,这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163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814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2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81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为继续扩大劳务创收规模,“十一五”四川省将着力实施品牌劳务工程,推动“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品牌劳务的发展,并逐步向高端劳务市场和海外劳务市场延伸。贵州省有40%以上的县,当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全县财政收入,“十一五”贵州省将继续把劳务创收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计划五年完成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带动全省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四是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五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成为农民联结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四川省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万个,有会员278万人,间接带动了近800万农民,“十一五”末,四川省经济合作组织将突破2万个。湖南省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十一五”规划扶持发展,今年将确定1000个进行重点培育,以示范促发展,力争到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全省30%以上的农户将成为合作组织会员。江西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新经济组织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一年时间新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314家,经济组织体系已经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赣州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赣州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十一五”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厦门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十一五”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和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赣州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四)要因地制宜推动村庄整治。内地五省的经验表明,不论经济发达的村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只要尊重农民意愿,找准办法,都可以通过搞好村庄整治,较快地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我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规划,乱堆乱放乱建,人和畜禽混杂,人居环境差等,当前解决这些问题要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要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加强农村水电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庄整治的着力点,通过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推进农户改圈、改厕、改水、改房和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对已经有基础的小康示范村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提高村庄现代化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民收入较高的村庄,要适度超前制定整治规划,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整治的重点要放在旧村改造上。同时,要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当地村庄布局,推动一些偏远村组就近合并,实行小村变大村,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脱离实际,搞大拆大建,盲目攀比。
(五)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要切实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五个省通过成立强有力领导机构,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区学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只有强化组织领导,才能加强各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要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一个突出重点,通过宣传报道,正确引导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进一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加快农村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农村发展体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流通等方面对农村的支持,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考察组组长:代宁祥(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
成员:王玉龙(伊犁州党委农办主任)
张晖(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政协副主席、党委农办主任)
杜春林(阿勒泰地委农办主任)
马朝鑫(自治区党委农办处长)
徐涛(自治区党委农办副处长)
(执笔人:徐涛)
xx年年11月5日至11日,我们前往重庆市九龙坡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学习考察,重点学习两地区的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两地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其成功经验对我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九龙坡区和温江区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探索以“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农民变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社会保障,解决户籍难题。今年2月,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措施,以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权益不平等问题,选择西彭、白市驿和华岩等三个镇作为重点突破区域实施改革。
在解决农民住房问题上,九龙坡的思路是用农村宅基地来换住房。经报批同意后,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作为第一个试点,这三个村有740亩属于农村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小区建筑密度,只用原来20%的建设用地,就可以解决全部农民的住房问题,安置1200多户,平均每户100平方米(主要户型为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新建住宅成本价每平方约900元,售给农民580元,差价部分从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农民原有的旧房拆迁补偿每平方米270元,加上旧房面积比较大,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农民不花钱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城市小区住房。
在解决承包地问题上,九龙坡区规定,农民变市民,在享受市民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在用宅基地换住房后,这三个村剩余的3000多亩耕地统一流转到花卉园区,由园区统一招商用于发展花卉产业。考虑到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稳定等实际情况,其土地流转的收益仍归农民所有。当地农民如果仍种粮食,每亩地每年收益仅400元左右。九龙坡区花卉产业占重庆市场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优势。花卉园区与农民商定,每亩地流转费用1500元,其中100元为村级工作经费,50元为社(村民小组)经费,流转后农民每亩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农民比较满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九龙坡农民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学。区教委以农民变市民人员实际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其子女在九龙坡入学的,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就业扶持。农民变市民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适龄劳动者,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再就业援助等政策。三是养老保险。农民变市民人员在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按自愿原则,规定分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入保门槛更低,农民也可选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变市民人员符合城镇低保规定的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农民变市民人员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仍享有退出时集体积累资产分配权利。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农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对净资产进行量化,对农民变市民人员分配股权,实现股权参与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农民变为市民后每个人所享受的城市社会保障,平均每年财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过程中,九龙坡区委确定了“三个可行”的原则:合乎情理、不违背基本法律,就可行;群众满意、能确保社会稳定,就可行;不谋私利、能促进城乡统筹,就可行。除了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龙坡区城乡统筹改革还涵盖以下内容: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管理体制改革、活跃农村资本市场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务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温江通过“土地换社保”和“两股一改”办法,建立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制度,加速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多形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居区集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激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由农村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关键问题。温江区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简称“双放弃换社保”);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民委员会改社区居民委员会试点工作(简称“两股一改”),为农民转市民走出了一条新路。
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郫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