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 > 企业的信息管理【精选9篇】正文

《企业的信息管理【精选9篇】》

时间: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的信息管理【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1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工作流相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主要包括广泛地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企业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决策提供信息化依据,具体而言,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企业商务流程信息化和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浪潮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是产品必须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发达国家逐渐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对企业发展而言,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管理整体资源管理的目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信息包括商务流程信息化和企业运作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将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完成财务、生产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结合,从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当前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人力无法完成企业的管理。为了实现竞争化优势,需要企业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体化。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结合企业的性质与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与方向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前的机械、冶金、制药、电子等一定数量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通过ERP等软件对企业的人事与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大规模的信息化改造相对有限,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逐步加宽,除了企业财务管理之外,企业的物流、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等也逐步开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已经感受到管理信息化的压力,企业逐步开展全面信息化建设。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挂件时期,新形势下,传统企业改造、行业结构调整等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企业发展而言,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长方式转换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新形势下,为了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我国逐渐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进行转变,为了满足我国企业调控发展的宏观方向,需要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2)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的生产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能力较弱,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强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当前企业面临着国内与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国外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相对全面,为了实现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引入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不断增进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减少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从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新形势下,我国已经具有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外部条件。在信息工程技术方面,CIMS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构建自动化、虚拟化、集成化的现代制造流程,对企业信息管理的技术、人与组织、经营管理等进行集成管理,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除了信息管理系统之外,我国的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已经初具规模,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开展,而且企业管理的软件开发不断发展,财务软件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向ERP进行转型,能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除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之外,国家也逐渐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其中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提供政策支持。

三、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需要以系统化的思想,从前期准备开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的项目管理与员工培训,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

(一)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细致前期准备工作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分析竞争对手与企业的信息化的差别,分析影响企业信息管理的因素,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从以下角度确定信息化策略:(1)财务策略,采用成本效益评估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评估,确保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信息化费用进行评估,分析信息化的效益,选择最优化的信息化管理策略;(2)前期管理,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前期任务是影响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采用合适的需求评估,全面分析企业的需求,以供应链管理为指导思想,分析新系统的信息技术,坚持审慎规划、小步快走的原则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确保管理信息化效益。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的主体意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需要在企业高层持续性的参与和明确的支持下,对现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需求,精心地选择ERP系统,对企业运营的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生产模式等进行管理,选择相对成熟的ERP软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系统的可用性与适用性。

(二)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为了规范化过程管理,需要按照整体规划实行过程研究,对过程研究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每一阶段的责任人、测试、验收以及资金投入都要清晰准确,确保必要的信息沟通。在新形势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治理中,需要进行以下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1)制定项目计划,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成本和预算计划等方面的内容;(2)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借助ERP系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与销售管理结合起来,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按照计划进行支付管理,推动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规范化,将项目职责规范到人,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3)严格时间管理和有效的计划控制,对时间与成本进行分析,严格控制项目流程,制定整体实施计划、上线切换时间计划,严格执行项目时间管理,定期汇报项目流程,严格评审、监控与阶段评价,采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养,将监督贯穿于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实施效益。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2

一、引言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以来,至今已20多年了。在这20多 年里,监理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如今已经在我国的建筑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纵观监理行业走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 地方。尤其现在的管理手段仍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状态。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发挥其更大的作用,那么,我就此现状谈几点自己的看 法。

二、监理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

几 十年来,监理企业一直沿用现场管理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以纸质资料为主,而公司对各工程的掌控还停留在上级派人检查和下级汇报两方面,对信息化的应 用微乎其微,各工程配备的电脑也只是便于本工程的事务处理,与公司的信息化联网几乎没有。在这种状态下,就造成了公司实际的掌控力度不够,工程的安全性主 要依赖于现场总监、监理工程师的素质,这就给工程的安全性造成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纸质资料量大、分类多、易丢失、易散乱,若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录入电脑,会给工作带来损失。2.资料的整理因人而易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处。

3.资料上存在的问题可能被现场人员忽略而得不到处理。 以上几点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够,未实现信息的联网,这样就造成了

1、工程参建各方(业主、质检站、监理公司)无法随时随地的获取工程信息。

2、对于区域跨度大的工程公司更是鞭长莫及。

3、 直接影响公司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各工程的实际情况而无法及时下达指令,进行管理。

三、信息化管理的深入 现 如今监理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大规模的企业不断涌现,其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区域跨度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管理模式明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当 今社会对监理的依赖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那末,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品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才是我们企业未来作强做大的核心。

可 是,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想,除了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员工素质、奖励机制、培训制度外,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信息是企业对工程控制的 基础,是企业决策的依据,也是各单位协调的媒介。引入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信息联网,并逐步进入无纸化办公,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那深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它的实施模式和策略有三种: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重要性 影响

一、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背景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和公司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工具,通过对大量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借助以上活动用来提高企业和公司的综合效益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日趋走向成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已经是被捆绑在一起的两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对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许多大型企业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要想与世界接轨,在全球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做到规范化的管理,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在企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保证企业健康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传播的范围使得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那么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很多的公司都在运用信息化中的互联网技术等工具进行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把企业真正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盛行更说明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与子公司的地理距离会越来越远,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各个子企业与子公司做到更紧密的联系,就必须要采用信息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在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和公司的竞争过程中不落下风。

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当今时代的代名词,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的辅助,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工具可以对企业和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ERP的管理思想是当今时代一个较为新颖的思想,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为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管理变革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综合运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技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组合形式,以使得调整后的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们在整合之后的作用,利用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努力达到“少投入、高收益”的终极目标,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优化。

2、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执行力,公司的运作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到上行下效,从而提高其管理效率,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之中传统的组织架构是“层级式”的,这就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式是从下向上,然后领导的决策又从上向下逐级传递。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进行传递,由原来的“逐层传递”方式转变为“水平传递”,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就从所谓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向“扁平化”的结构方向逐步发展,自然而然,管理效率就会相应的提高,企业的命令执行力也会变得更加有序,执行力加强,企业的管理效率就会进一步提高。

3、促进管理过程的公平化和透明化

有了信息化的工具,我们就可以创建更多的类似于信息化平台的工具,这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企业的决策与企业的重大行动,从而可以让员工和其他人为企业的决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企业和公司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当今社会,很多的企业和公司为了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都尽可能的创建更多的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公开本公司的部分决策与重大实践活动,比如:企业日常的开支,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旨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讲,信息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利用好了信息化的工具,才可以完善这个项目,使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遍布于企业的每个角落,优化企业的管理,使管理过程更加的透明与公正。

4、革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理念与思想会逐步被社会所遗弃,残酷的企业竞争就如同大自然食物链中弱肉强食的规律一样,没有“利刃”就无法存活,这种“利刃”就是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信息化的发展能从本质上变革企业的管理思想。信息化能广泛聚集大众意见,“集聚效应”有很大概率能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短时期内进行频繁的更新换代,过滤掉陈旧的观点,筛选出符合时展的思想,信息化的交流能进一步开阔企业的视野,使企业能更快的走向国际化,与整个世界接轨,获取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

5、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可以使企业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比较传统的理念中,大多数企业和公司在信息获取,工作交流等方面更多的是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去完成,这样企业将会相应的增加更多的开支,进而使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现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企业可以选择用信息化的工具来代替原来需要花费劳动力才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和公司的成本,又可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有效的运行,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的提高,比如“微信”等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应用。由此可见,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4

基于信息管理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

1 引 言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动态不确定性中。隐藏在企业不确定性背后的各种危机正在不断地增多,并日益由隐性状态上升到显性状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危机一旦爆发,在传统媒体的推动以及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短时间内就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1]。

2 信息与危机管理

目前,对于危机管理研究更多的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研究采取何种措施和策略可以成功化解危机,但这些研究大多都没有考察信息在危机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信息的危机管理。

2.1 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c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日本学者龙泽正雄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的危机过程,强调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由此可以得出危机管理是一个过程。

2.2 信息在危机管理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信息管理可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看作是一个获得信息、传输信息、产生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企业只有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才能驱动其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就要十分重视信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罗伯特·希斯指出,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情况的能力,即管理人员需要能够迅速地从常态下的行为与思维方式,转换到非常态下如何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来。在许多情况下,这就需要信息来确认目前是否处于非正常情况。鉴于此,他认为在危机管理中,信息是首要因素,如果缺少信息的话,面对谣言和挫折所导致的冲突会不断升级,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管理就会变得更加无效[2]。

实际上,危机的影响过程就是一个危机信息的传导过程,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根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企业能否将信息管理融入到危机管理之中,用信息管理的思想来改造危机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应对危机的效果。

3 危机信息管理

根据上面的定义,所谓的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件整体性的监测、预防或处理的动态过程。本文将从危机事件的预测、预防和处理3个方面阐述如何管理危机信息及采取何种相应的策略,使得危机给企业带来最小化的影响。

3.1 危机监测中的信息管理

一般而言, 企业的征兆信息有:①员工有不满情绪;②令人失望的财务结果;③顾客抱怨;④年龄过大的ceo或高层决策者;⑤忽视人、会计师或税务问题;⑥顾问的建议;⑦不健全的环保过程;⑧研究和投资的减少;⑨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计划;⑩没有持续的计划; 没有经营计划; 没有危机管理计划等。先期征兆信息实际上就是企业中不知不觉出现并能爆发危机的潜在问题和弱点。企业一旦出现以上12 类问题中一项或几项,管理者需引起关注并对此进行分析,防止危机的爆发。

3.2 危机预防中的信息管理

危机预防主要是对随时可能来临的危机作好物质、人力、心理以及对策等方面的应对工作。企业可以根据之前其他企业所发生的危机案例作为学习对象,另一方面需要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由于危机的破坏性极大,对企业极具威胁性,因此利用信息管理来预防危机的发生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1。

3.3 危机处理中的信息管理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时,企业要立刻采取抑制行动。危机一发生,媒体以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披露、传播危机信息。企业内外公众包括竞争对手,都在翘首关注企业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时如果企业反应迟缓,不仅会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还会影响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信心,甚至给公众不负责任的印象。实际上,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往往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甚至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所有危机管理者的梦想。

3.4 危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危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目前很多企业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多少经验做法可供参考和借鉴,因而,企业在开展危机信息管理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①对信息不够重视。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在危机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危机信息更是漠然置之。②信息管理缺失。没有意识到信息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在应对危机时重视甚至运用信息管理,不会将信息管理与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危机信息管理理念和方法。③危机预防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对信息和信息管理重视不够,造成危机发生前不注重对危机诱发因素信息和征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发生危机前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工作,缺乏一些必要的危机预防所需的信息资源。④危机信息处理不当。危机发生时,很多企业试图掩盖真相,欺骗公众,没有真诚坦率地在第一时间公开真实信息,这会给外界一个不负责任的形象,危机也可能会进一步蔓延和恶化。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5

所谓企业信息管理是指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生产等服务而进行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储存、交换、检索、利用、反馈等活动的总称。

企业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传播、存贮和利用的过程,对企业的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战略规划,对信息活动中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过程,力求资源有效配置、共享管理、协调运作,以最少的消耗创造最大的效益。

1、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和信息管理也要和国际接轨。企业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的延伸。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管理者及时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及时进行决策。因而,企业信息化不但要重视技术研究,更要重视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分散、浪费和综合效率低下,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因而,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2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手段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同物质、能源一起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支柱。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信息,开发、利用信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方面为企业作出迅速灵敏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抢先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及时有效地制定竞争措施,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1.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和保障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企业之间除了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价格的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竞争。谁抢先占有信息,谁就能把握市场动向,优先占有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占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能力的关键指标。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把市场销售、产品研究开发、生产联结在一起的信息网络。该公司根据当天遍及全球各地千万个销售商的销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修订第二天的生产销售计划,然后把计划传送给全球150多个生产厂家。生产厂家按计划生产,各地的销售商就按时、按量收到所需要的定货,这种管理模式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2、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性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2.1 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2.2 具有决策的支持性

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2.3 动态特性

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分析

3.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缺位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企业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目前许多企业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3.2 信息资源管理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只是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提出将信息作为资源来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上,还停留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数据的处理上。信息还没有真正成为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3.3 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在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对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地提取、集成,决策人员面对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信息总会感到无从判断,久而久之信息资源就成了摆设。另外,经验决策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这使得信息投资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4、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建议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了解企业战略方向及各层次的需求,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搜集。

(2)制定合理、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使得信息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分工有序,各尽其责,提高原始信息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做好信息分类,按照企业部门编制索引,便于查找检索。

(4)保证渠道通畅,包括信息收集的渠道,和通知决策者的渠道,以便于及时的告知决策者,并且收集反馈做出调整。

(5)最快速的收集最新信息,及时做出修改与分析。

结束语: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掌握必要的信息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6

关键字: 物业管理企业 业主 信息交流

作为物业管理中的两个基本主体——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他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所称的信息交流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对业主就物业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咨询、投诉、要求等做出反应,以及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为自己提供的各项服务做出反应的信息互通的全过程。那么物业管理企业应如何搞好与业主间的信息交流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广大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呢?我个人认为:要控制好此项信息交流的全过程,应特别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物业管理前期介入阶段。

其实,早在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前期介入中,就与潜在的业主进行信息交流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营销的宣传过程与潜在的业主进行信息交流。根据目前各地举行房交会上,很多客户在咨询楼盘情况时很多都提及今后楼盘的物业管理情况。于是有人得出这样一个论断:"昨天购房是远地段、选价格,今天购房是选环境、选配套,明天购房就是选物业管理了"。部分先知、精明的开发商已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市场招投标选择一些服务和品牌较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并已逐步开始将小区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卖点大包装,同时这也就为物业管理企业与潜在业主间的信息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信息交流还体现在物业的规划、设计、修建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站在业主的角度,将业主对物业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进行提炼,向设计或建设单位进行反馈,对物业的整体施工质量进行监督,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是在与业主进行潜在的信息交流。

二、物业接交、业主入伙阶段。在这个阶段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物业接管验收。此时物业管理企业从开发商处接受物业,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的共用部分、共用设施、设备等进行验收,对业主所购房屋从专业角度进行较细致的初步验收,指出不合格处要求开发商整改。2、交房前的准备工作。重点做好物业的整体清洁,设置各种标识牌。准备办理业主入伙手续的相关资制等等。设置合理的入伙流程,现代人生活要求要简单方便,入伙手续的办理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整个入伙过程便利性。同时办理入伙手续是业主们第一次直接正面接触物业管理企业的过程,第一印象的好坏对今后的管理至关重要。3、办理业主入伙手续。物业管理企业要及时将物业自用部位交予相应业主,同时将入伙后应遵守的各类公约〈如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公约等〉、须知〈如各项费用、交费时间等〉、物业管理服务方式、物业管理服务具体内容等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告知业主,同时根据业主填写的资料、反映的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如,有些企业通过业主在入伙时填写业主信息动态,通过这种信息表,了解目前内小区业主车辆的拥有量,从而制定车辆管理方案。4、迎接业主装修、乔迁、入住。装修管理控制是物业管理中的一大难点,物业管理企业装修管理人员要细心的以专业的角度协助业主出谋划策,便于业主今后的使用和日常的维修。要做好业主正式入住时,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亲切问候、祝贺,对增进双方的了解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日常管理服务阶段。曰常管理服务阶段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接触最频繁的阶段,要搞好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物业管理企业必须"主动出击",主要应做好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即对"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这“PDCA”的过程控制。要做好这一过程控制,我个人认为可以分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收集。信息的收集,包括被动收集信息和主动收集信息两种。所谓"被动收集信息",主要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中相应的信息主管部门在日常值班时,由业主主动"上门'反映情况而收集到的信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要搞好"被动收集信息"工作,值班的安排十分重要。首先得树立"业主的休息时间,正是我们的上班时间"的观念(特指对住宅小区区的物业管理)。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就得在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好作息时间,确保(特别是在休息日、节假日)能够及时的受理业主反映的各种问题。还有做好信息的传递工作,在考虑成本下往往值班人员并不一定是问题解决的主管人员,因此要做好信息的登记和传递工作,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相应的部门真正体现物业管理企业为业主服务的宗旨。所谓"主动收集信患',主要是指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以回访不定期的上门征询意见、满意率问卷调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业主恳谈会等等形式主动的与广大业主交流、沟通,从而收集到各种信息。

(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了三个步骤,即信息整理、信息再传递、处理结果返馈。所谓"信息整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中的信息主管部门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根据自身管理方式加以分门别类的处理,如按专业分类〈保安、保洁、维修、绿化、客服〉、按服务性质分类(常规服务、专顶服务、特约服务)、按迫切程度分类〈紧急、较急、普通〉等等。所谓"信息的再传递",是指将分类整理后的信息按分类形式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督导处理。所谓"处理结果返回",是指相关部门将信息的处理结果传递返回信息主管部门。如有些物业管理企业往往成立客服中心,由客服将收集来的业主信息进行发射到每个相关部门,客服负责监督处理,相关部门又把信息处理的结果返回到客服,然后由客服进行信息的反馈。

(三)信息反馈。是指物管理企业中的信息主管部门将业主所反映信息的处理结果以各种形式及时反馈给业主。即使是因各种原因经努力仍未能解决的,也应向业主讲明原因,充分尊重业主的"知情权",避免因信息的"有去无回"而造成业主的种种误解,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同时好要对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区分信息内容的出现是偶然性的或是必然性的,或是潜在性的,对于这三种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纠正或是预防。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物业管理企业应做好回访工作,可根据业主所反映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回访方式,以便能收集到进一步的信息适时调整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最终彻底的解决问题。

为了把握好整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我个人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信息的收集要灵活、全面。在收集信息时,应主动、被动相结合,多方式、多渠道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如在住宅小区内,分区块管理、对业主定期进行走访,通过全区域的业主满意度调查等形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也是主动的方式之一。

2、信息的处理要及时、高效。即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要"急主所急,想业主所想",尽快、尽力的为业主排忧解难。

3、信息的反馈要适时、真实。即应根据信息的"轻重缓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如实向业主反馈信息。

4、信息传递的通道要便捷、畅通。即信息传递的通道应尽可能的缩短,同时尽可能避免因各种原因而阻碍信息的传递,便问题得不到解决。

5、信息传递的内容要清楚、准确。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能拖拖拉拉、含含糊糊,甚至完全"变样',使得事倍功半,既浪费人、财、物力,又失信誉。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7

关键词: 信息集成 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 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 business 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 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 data management)、BPM(business management)、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EII(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ECM(enterprise content 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 enterprise into enterprise system”, 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 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 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 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8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指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管理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转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管理与组织方式及业务流程等,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1]从广义上讲,企业在管理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属于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但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20世纪80年代所指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它是对以往单一职能或者多种职能的信息系统的综合概括,其本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有机整合。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企业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捕捉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因此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并不乐观。来自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多种因素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供在企业中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正在由点向面逐步实施,已经形成一支推进信息化管理的中坚力量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许多企业领导仍然把信息化管理等同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财务会计电算化等一般工程技术项目。部分企业领导虽然能正确区分这一点,但他们对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也有部分企业对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主要依靠的是硬件,事实上软件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大相径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这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具备早期单一职能信息化基础、信息化队伍较强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高于本土企业。[2]

第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对企业领导层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不足,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的培训不足,对社会上大量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推广、监督不足等方面。

第三,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例如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与企业生产动作不兼容,目前企业可以选择的用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数量众多,价格较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这超出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部分软件供应商在设计软件时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测试,使得这些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完全不兼容,对于企业来说,这样不仅不能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反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暴露了数据安全问题。如果企业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感染病毒或遭恶意攻击,就会出现企业信息数据丢失、网络服务器崩溃、财务报表无法处理等一系列数据安全问题。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涉及企业生产运作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升级、不断完善的原则和规律,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引导与服务。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领导层需要突出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员工则需要适应信息化管理与日常工作的频繁衔接。

2.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中介团体在交流成功信息化管理案例、推介先进信息化管理软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咨询、指导和评价。因此,要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于流程改造、管理诊断、软件实施和项目监理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环节的社会化中介机构。此外,还要制定对相关信息化管理应用软件的供应商、监理商、实施商的评价和认定的规范,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重视公共网络安全认证、网上支付、信用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3.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没有相应的人才队伍,企业将很难实施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操作能力。企业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还必须有相应的IT机构和企业信息主管。企业要采用引进和培养同时进行的策略,培养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4.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兼容

企业还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坚持结合本企业实际,通过反复比较、关注软件供应商成功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评估软件供应商及其提供的软件,选择经济、适用、与日常生产经营相兼容的信息管理软件。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企业在其内部构成企业内部网,致力信息共享,使得企业高效快速运行。另外,企业不断挖掘外部信息网络,形成了庞大互联网的一部分,由此企业就必须加大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敏捷化、全球化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住信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准确、有效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使得信息化成为优先级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当前企业管理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企业的信息管理 篇9

[关键词]企业 会计信息管理 失真 治理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符合真实的情况,没有反映出会计主体的真实经营成果或者财务状况。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之基础,也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与其他各方开展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在开展会计工作中,应当全面而准确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情况,提供真实而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而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直接关系到信息运用者所作出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有效。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当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与不良因素也在企业会计领域当中得到了渗透,导致会计失真问题变得愈来愈普遍,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失真的现状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会计信息之形成和提供违反了客观、真实的原则,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之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原始凭证的失真。部分企业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够完整和规范,甚至采用制作假原始凭证之方法,让非法收支转为合法。其二是原始凭证的各要素填写不够齐全,导致收支资金渠道难以准确划分,混淆了成本与专项基金之间的界限。其三是财务账目管理相当混乱,在会计账簿的设置与会计科目的应用上,未能严格依据财政部之规定进行设置,导致会计核算缺少系统性,账目十分混乱,账表与账实严重不符。其四是会计报表虚假,主要表现为脱离账簿人为调整报表的数字,甚至为应付检查而编制两套报表,一套是自用的,而另一套则是对外提供的,造成报表使用者难以了解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五是收入、成本、费用及资产等的失真。收入失真表现为截留、转移及坐支收入;成本失真可表现为多列或者少列成本,甚至还会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费用失真主要表现为应当进专项资金的却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可表现在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难以反映出企业各项资产之实际数额,导致资产管理混乱和家底不清,进而造成账实不符。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将对国家与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不仅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会影响与破坏国家经济政策之制定及宏观调控政策之执行。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也会降低了企业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影响到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助长了企业内部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及企业改革之进行。

二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的原因探讨

一是企业会计存在造假行为。企业会计的造假行为肯定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造假之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企业偷逃税款、私自设立小金库、贪污挪用等等,但是,最终均是为了内部小团体及个人之利益,主要包括了会计营私舞弊、夸大经营业绩及工作失误等三种形式。会计营私舞弊是因为没有相对应的经济业务,纯粹是靠玩弄数字游戏,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所导致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夸大经营业绩是指企业会计人员通过不公平、不合理却合法的业务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让会计报表从表面上看起来达到预期目标,是一种故意的和经过精心策划而难以让人发现的行为,这会造成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实施错误决策。会计营私舞弊与夸大经营业绩的动机就在于要获得某一种资格或者是免于被处罚,同时还有一些政治动机与职位动机等。会计工作失误主要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因为计量、确认、记录及报告等方面出现了无意识的错误,导致会计人员错误理解地运用了会计准则及核算制度,由此而造成了工作上的失误。

二是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如今各企业的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基本上均由企业自身进行设置与配置,企业财务人员的职务、工资及福利等待遇均是由企业内部决定。在如此体制下,企业财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时,往往会受到本企业领导之制约,假如企业负责人要求会计人员服从其指令,财务人员就有相当大的可能会被迫地充当造假的工具,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目前的企业干部考评、任用与提拔机制不够科学,造成少数干部为了在任期之内谋取私利,或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之所需,或是为了应对工作考核,就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故意违反财务管理制度,故意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三是会计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虽然已相继制定或者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是因为这些法律法规是依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常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即法律法规之约束因为本身所存在的滞后性,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经济业务时往往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可能性。同时,以上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空洞而且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导致在实际之中缺乏可操作性,加之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会计确认计量上存在不确定性,客观上也会导致会计核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埋下了隐患。

四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已建立起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及国家监督等三个层次的会计监督体系,但是,在企业外部监督中,除一部分股份制企业及外资企业等注册会计师实施会计报表年度审计之外,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开展会计报表年审,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会从本部门的利益考虑,对下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的办法,导致难以对企业进行科学规范的监督。税收及工商部门常常只能从本部门业务的角度上实施单方面监督,这就给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带来了相当大的可乘之机。

三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的治理措施

(一)加快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一是要强化票据管理活动,严肃查处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的各类行为。要通过注重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规范会计处理的全过程,建立与完善各项制度;要积极推广会计电算化工作,不断提高核算与稽查的水平。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先进技术,开展科学而严密的会计核算与税收征管工作。要注重改革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进一步排除人为的会计处理之干扰,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二是要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说是企业为保护自身资产的安全

与完整,确保其经营活动能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内部规章之要求,充分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防止营私舞弊与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的内部所采取的一种彼此联系的方法。各企业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内部的审计组织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内审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政治思想素质。要通过巩固内审职能,不断拓宽内审的领域,明确内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失真所应当承担监督责任与行政责任。

(二)逐步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要建立起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而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经济之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动态性与连续性,所以,会计制度之改革不但应当考虑目前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体现出市场经济之发展趋势和规范化之要求,从而能够指导与规范持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事项之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应当在广度与深度上下一番工夫。在广度上,要能够覆盖到持续不断拓展的新会计领域及新会计分支,要规范以上会计领域的各类会计行为。在深度上,要在构成层次上具备完整性,从而适应于集团化的经营与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其结构层次也在不断增多,要让企业内部的核算制度和办法层次能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还应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与健全现有已有的企业财务规章制度,依据国际会计准则中相关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之规定,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尝试企业会计委派制

尝试实施企业会计委派制,能够减少会计人员对本企业领导之依附,实现强化会计监督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之目的。所以,应当在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之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会计委派制试点。应当说,会计委派制虽然十分有利于保护财产所有者之利益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为保证有效执行服务与监督之职能,同时还应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委派人员管理机制。由于会计人员是经济人,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难免会产生道德危机感,甚至逆向选择的行为。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起一系列的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的制度,让报酬和会计人员很好地履行职能风险相对称;其次是形成切实可操作的企业会计人员职责与权利管理之制度,从而保障其能够正确地履行受托之责任;最后是要建立起会计人才市场,以此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与良性流动机制。

(四)大力推进诚信教育

法律与信誉始终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大条件。和法律比较起来,信誉机制确实是一种成本更加低廉的维持交易秩序之机制,尤其是在一些法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唯有信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的造假行为,不仅要依法加大惩罚的力度,而且还应强化诚信教育,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诚信工程建设:首先是要致力于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都应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尽量减少地方的保护,不断提高当地政府的信用度,从而杜绝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浮夸现象,切实将诚信作为本地区和本部门进行考核的一项政绩指标;其次是要建立起信用档案。鉴于我们的信用档案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将违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便于公民进行查询,以增强企业与个人的诚信意识。最后是要注重诚信教育。应当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诚信教育,从而促使其做到以诚信为本,以操守为重,真正不做假账,从而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

(五)不断提升造假成本和降低造假收益

按照企业经营者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并致力于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学假说,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一定会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可见,获取收益是企业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最重要目的。所以,要让企业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风险成本大大高于风险收益,从而有效防止企业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切实加大惩罚的力度,有效降低造假企业及其经营者之声誉。一定要着力加大对于造假企业及其责任人员开展经济处罚或者刑事处罚之力度,让造假者付出倾家荡产、职位不保,甚至声名狼藉之代价,让造假者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其所得之收益。如此一来,方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会计信息造假屡禁不止之势头;其次是要建立起市场退出机制。要快速构建富有成效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不遵从行业操守与不守信用的企业或者个人,应当将其驱逐出其造假的相关行业;最后是要逐步加大企业经营者职业化与市场化的力度,并对企业家实施声誉评价。鉴于声誉是企业经营者在经理人市场当中获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较好的声誉十分有利于企业经营者的长远发展,而不良声誉则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者被经理人市场所淘汰,甚至会毁掉其经营的事业。所以,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持续推进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与市场化之进程,从而形成一个由相关机构定期对企业家的业绩与行为实施考核,以评定其声誉的机制。对于企业家之劣迹,应当随时公布出来,促使其他企业经营者能够守法经营。

(六)建立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国外的经验充分证明,民间审计制度对于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有效。尽管我国存在名目繁多的监督管理部门,而且隔三岔五就进行检查,但是,这些检查常常是为了实现一种特定的目的与利益的行为,监督的成本较为高昂,而且对于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我国当前体制下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缺陷,危及到了社会审计之独立,尤其是上市公司之会计信息造假更加具有欺骗性与迷惑性。所以,一定要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发展,切实增强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独立性,积极提高注册会计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尽快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高、良好信誉、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从而担负起社会审计监督之重任。同时,还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开展抽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应果断进行处理。

(七)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

各监督部门应当切实加强部门问的协调与配合,妥善处理好监督检查所存在的交叉、重复与执法疏漏等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出社会监督应有的作用。为此,要积极完善企业的独立董事会制度,不断加强对公司所进行的外部环境监督。企业独立董事主要是指不在本公司担任除董事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而且和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各主要股东之间也不存在有可能妨碍其开展独立、客观判断之关系。企业要通过积极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促成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以便于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力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