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精选四篇)正文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精选四篇)》

时间: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精选4篇)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所用教材是《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是一首国乐精曲。整个乐曲以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调悠扬而抒情。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听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意韵。

2.熟悉音乐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主题的演奏活动。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乐曲的情感体验。有效的组织好学生参与演奏活动。

学法指导: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听为本,重情感、美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自由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

整堂课以“皓空美景”为情境背景展开。其环节包括“初步感受——主题欣赏——参与快乐的小乐队——拓展欣赏”。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主动的学习音乐,并从中使自己的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初步感受。轻快的音乐,让人轻松充满遐想。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两幅图,一静一动。教师提问;“你觉得刚才播放的音乐更适合表现哪幅图?为什么?”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教师出示课件,两幅图对比明显,学生能轻易的感受出不同,为听赏奠定一个基调。再次聆听音乐,听辨主奏乐器及了解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听辨出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是音乐欣赏课一个内容,而运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第一部分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选图画、说音乐;听辨主奏乐器及演奏形式;取名字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设计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使学生通过音乐

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完成对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及认识。达到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

第二部分,主题欣赏。为了完成好教学任务我做以下设计:唱熟主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旋律的特点(既民族五声调试);找出节奏上的特点(即切分节奏)。并用这个节奏型随音乐律动。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能轻易地并背唱音乐主题,并为后面的音乐活动做好准备。通过主题音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及认识。

最后一部分:拓展。欣赏多种版本的《彩云追月》。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不同的修饰手法展现出了别样风情。通过这一环节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又折服于中国民族音乐悠长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自豪感。

以上是我对歌曲《彩云追月》的教学设计和理解。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 篇2

听完窦雅鲲老师的《晚钟》一课后,感觉一节课内容充实、方法灵活、情境巧妙,使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达到了高效课堂的标准。

1、内容:内容紧凑、条理清晰,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例:从音阶—分组发声训练—旧课分声部演唱、新课学习、师生互动演唱、口风琴展示,环环相扣,在声音训练和口风琴技能上表现尤为突出。

2、情境:课前准备创设新颖。

例:有律动的进教室,并交替进行表演,英语问好,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课程中部当学生稍有松懈,教师组织学生二声部合唱,使学生即将松懈的注意力在一次集中起来。

3、方法:教师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提问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由浅入深、有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在课堂的各环节中。

例:讲到《晚钟》时,播放课件,使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意境,在学生自主唱谱后填词唱,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打手势学生演唱)。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窦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一点点贴近主题。

例:想让学生用歌声表达出情感的时候

师问:衬词都是什么呢?

生答:Hm、当。

师问:当、当、当……像什么呢?

生答:像钟,很沉,仿佛教堂深处传来的钟声一样,很美。通过这样的问话,学生头脑中会出现一幅教堂深处钟声四起的美丽画面,在歌唱的时候自然会流露出来。

学生在声音的表现上和口风琴的演奏上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可见窦老师在教学中是成功的。

学习了金玲老师讲的《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感觉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比较细腻,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歌曲,并且通过歌曲中叙述的小故事,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1、情境:提问式设置,巧设情境。

例: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认识她呀?

生:想。

师:我们一起去她家做客好不好啊?

生:好。通过这种问话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跟随老师一起进入课程的学习。

2、内容:内容有教育意义,富有情感、生动活泼。

例:师问:小乌鸦的妈妈老了,小乌鸦跑到哪去了呢?

生答:给妈妈捉虫子去了。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像小乌鸦一样,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生答:能。

3、方法:采用教唱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例:循序渐进、形象的学节奏。

背书包的小学生(卡片)小兔子5454小乌龟×—

走走蹦蹦跳跳爬

动静结合:前半节课学生都坐着演唱,后节课通过加打击乐器,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通过“乌鸦反哺”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像《小乌鸦爱妈妈》一样去爱自己的妈妈。金玲的《小乌鸦爱妈妈》是成功的一课。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 篇3

邱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流畅清晰,特别是在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上有独到之处,以下是我对该课的一些感受,与各位交流。

一、教学内容构思巧妙,教学素材处理科学。

《多元的时代》这一课,邱老师从《波莱罗舞曲》和《对大地的崇拜》两首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现代音乐作品入手,让学生从音乐表现的手段上,理解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不同之处。通过一个音乐素材的不断变化,比如《波莱罗舞曲》就选用《永不停跳的舞步》(20__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视频)和《电声大提琴的波莱罗舞曲》两个作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演绎同一首乐曲,把教材里的作品做一个多元化的处理,既具有时代气息,又紧扣“多元”的主题,使同学们更全面立体的理解什么是“多元”。又比如通过《春之祭》的首演之争,过渡到“谭卞之争”教学内容的整合十分巧妙。执教着能根据教学的需要精选并提炼出一些很现代的素材,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可见执教者对素材收集的独到积极和对教材高超的整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高效。

邱老师的《多元的时代》这一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是十分的灵活多样,首先,邱老师针对学生接受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采用以讲述、对比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精选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其次又综合运用了引导法、启发法、问答法、欣赏法、探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助,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层次的挖掘教材的利用价值。此外,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贯穿始终,如文字及音乐节奏型的展示、声音文件的播放、音画效果的呈示,高效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活动。整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高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互动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节奏紧凑有序。

我们可以感受到邱黎苑老师对该课的环节设计也是颇费心思,在导入的环节,我们没有看到什么花哨的东西,而是采用了看起来似乎是很老套的`复习旧课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的运用在这里又显得那么的必要,它体现了执教者良好的教学习惯,把知识做横向纵向的联系、延伸与梳理。在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音乐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要素:节奏(规整或复杂)、和声(协和或不协和)、旋律(清晰或混乱)、速度、力度、情绪、音色等方面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突破了常规教学中单纯欣赏教材作品的做法,执教者大胆的加入精心挑选的“一材多变”拓展欣赏内容,使教学内容丰满而立体,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思维的积累,为后面的思考与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做了有效的铺垫。在思考与探究环节,邱老师引用了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的话:各美其美(各有长处)、美人之美(欣赏别人的长处)、美美与共(文化共存相互尊重),天下大同(美好和谐)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拓宽音乐视野,尊重多元文化。体现出执教者深厚的教学功底。

总之邱黎苑老师执教的《多元的时代》一课,目标明确,构思巧妙,过程流畅,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执教者从人文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现代音乐的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进行思索,提出人要创新思维的思想,教学即有高度也很有深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是深入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一节好课。

小学音乐课晚钟评课稿 篇4

一.优点:

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能围绕自己设定的课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出,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董建玲老师"感受音的强弱"这节课中,课前老师发给学生的"小物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音的存在;教师把粉笔头放在鼓上,然后敲鼓。鼓声小,粉笔头在鼓上轻轻震动;鼓声大,粉笔头从鼓上跳下来。把音的强弱形象化、具体化,由此突破了教学难点。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整堂课都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给学生们充分的练习机会,并将教师的讲解换成多媒体的呈现,加深记忆、这一切都是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张丽老师的"龟兔赛跑",她用拍手开火车的游戏导入新课;陈雪莹老师用美丽的孔雀开屏的课件导入新课;康德霞老师的"超级模仿秀"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让学生表演,学生非常乐意。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上课、下课利用音乐。既使课堂开始和结束有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康德霞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音乐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感兴趣。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与灵感,即兴创作。比如,张丽老师让学生编故事;陈雪莹老师让学生给歌曲编舞蹈;董建玲老师让学生创作声音强弱的小作品;康德霞老师让学生改编歌词。

5、注重个性发展:

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条件。比如,几位老师让学生改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6、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如: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7、面向课堂上的全体学生:

面向在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张丽老师让全班学生都置身于"龟兔赛跑"游戏中;康德霞老师让学生每人手里都有小乐器,让全班同学动起来。

8、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

老师还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用肢体语言,表情,以及夸奖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以暗示,既可以掌握课堂的节奏,给每个同学以练习和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被关注的感觉,与学生保持亲善友好的交流关系,教师的语言充满了亲切感。老师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有许多次鼓励学习的言语和动作,给学生很大的自己效能感。比如,康老师上课时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董建玲老师在让学生做达标题时,有意选择了这样的录音,做对了说"我真为你高兴!"或"你真了不起!";做错了说"请再做一遍。"或"你累了吧?"。这些语言已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这是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

9、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0、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比如,张丽老师通过让学生学习"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学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做人道理;陈雪莹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系列小片,教育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环境;还有董建玲老师,在课结束时让学生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11、教学评价:

在每段活动结束后,教师都有及时地总结和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有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进度和思路。

二、不足:

1、个别课没有实效,只是流于形式。时间分配不当,课的前奏时间花费太长,新授内容处理仓促,还没等学生掌握新授内容,老师就让他们忙于下面的游戏和改编活动。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

2、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没有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没有突出对新授内容的训练。致使有的课目标达成不好。

3、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们都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应让他们走进课堂。

三.建议:

1、教学目标要明确: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和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要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轴,有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

2、突出教学重难点: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设法在教学活动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突出新授内容的训练,在学生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扩展,才能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3、求实:课要上得有实效,不要流于形式。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要偏离主题。

最后,愿我们的课堂教学华而又实,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