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遥望那家乡的小山村》
家乡是永远的温馨的港湾。无论游子飘泊何处,都始终走不出家乡父老的视线。而家乡,是游子心中恒久的牵挂。
我的家乡王坑,是绍兴县嵇东镇的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山村。那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农舍散落在溪两边的小山坡上。家乡资源稀缺,村民靠一点薄田、几亩山地度日;青壮劳力以外出打工为生。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全村70多户人家,培育了50多名大学生。
家乡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真正改变家乡命运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那年,我在乡里的中学读书;说来有趣,我初中是在乡办学校读的,后来乡中又成为“戴帽”高中,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乡里的第一届高中生。由于师资缺乏,原先的初中教师“升格”为高中教师,且大多出身“民办”;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但高考制度的恢复,犹如一场春风吹醒了解冻的大地。一九七九年,我终于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师范生。我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名大学生,当时,在村里、乡里引起了轰动。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平台。报考大学的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村干部调侃说,考上大学,就为村里“贡献”了几分田、几亩地;户口迁出小山村,不再争抢村里的田地,着就是对村里的贡献。自从1979年起,村里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而且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博士、硕士也并不鲜见。一时间,“王坑现象”名闻遐迩;王坑,也成为“秀才村”的代名词。
家乡人自强不息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我。大学毕业,我成为山区一所中学的教师;后来调到县级机关,十五年前,又成为市级机关的一名干部。家乡人以奋斗为荣。我的学弟学妹,并没有吃安稳饭,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追求上进,不断取得收获。有的在北京发展,有的在南京谋职,有的在上海就业。
一个家庭出一名大学生,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当考上大学成为常态时,就可以改变全村人的命运。五十多名大学生,正在彻底改变着我家乡的面貌。尽管近几年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变得异常艰难;但是由于家乡的学子大多学业优秀,多数在城市就业。他们在城市买房、结婚、生子,成为标准的城里人。有的大学生经济条件改善后,或出资为家人翻造新房;或在城里另购住房,接父母到城市居住。
家乡,正在因拥有众多大学生而发生着变化。尽管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很不容易,但投入与产出也成正比。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就拥有一份薪金,这是打工的收入所无法比的。大学毕业,对当事人来说,有着命运、前途的改变;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收入来源上的改变。我的家乡,尽管还不富裕,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大学毕业后拥有了薪金,反馈给家庭时,家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个家庭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一批接着一批。三十年过去了,第一代大学生的孩子大多在城里长大,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一代人命运改变后,对下一代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家乡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学子,使家乡的故事变得多姿多彩,使家乡的经历变得富有传奇。
这就是高考制度的恢复给家乡带来的机会。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变革的一个缩影。家乡,也永远牵挂着游子的心。经几位家乡在外工作的大学生的努力,在网上建起了一个qq群,名曰“根在王坑”。这个qq群,网罗了全体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在网上交流、互动,纷纷为改变家乡面貌出谋划策,提供帮助。XX年,当家乡扩建通村道路时,“根在王坑”qq群发起募集捐款倡议,一时间响应者众。我个人为此捐款一万元。如今,进村公路变得平坦、宽阔,还安装了路灯。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它的命运却和共和国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考,给一个小山村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遥望那家乡的小山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