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10篇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借鉴。
内容导航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4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5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9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0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49~50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
118
-57
61
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5、学生独立完成“239-57”。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6、学中做完成教材第52页的第1~5题。
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准备: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二年级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二年级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二年级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二年级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二年级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二年级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二年级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二年级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篇4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 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 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
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
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资源: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由于毫米非常短,你能借助铅笔进行比画,在尺子上找出1mm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吗?
3、请找出3mm的长度与同桌互相判断找对了没有。再找5mm,8mm呢?你能找出10mm的长度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1、引入:除了米和厘米外,我们今天又学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那如果要测量书桌面的长,我们选择毫米做单位,大家认为合适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p>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
“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