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案优秀12篇》
电影《长征》是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长征》教案 1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
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长征》 2
合川市南津街小学校杨渝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弄清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 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 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本诗的作者毛泽东是每一位同学都并不陌生的, 而同学们所知道有关他的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那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学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
教师: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诗是他于1935年10月红军胜利之后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吗?知道是什么人?知道经过了那些地方吗?知道的路有多长吗?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师:(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教师:在我们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之后,共同步入,与那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路。(学生看书,听教师激情朗诵了全诗。)
教师:听老师朗诵后,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作者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二、巧用电教,培养自学、表达能力,细读激情。
教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是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谁来说说呢?(多名同学来说,只说重点词语。)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刚才同学们纷纷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词语,稍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试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学生:(读诗之后)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画中心句,使学生抓住诗的主线。]
教师: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诗的中心句。刚才有同学举出这两句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谁能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为他解答呢?
学生:“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教师板书: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师:这两位同学很详�
教师: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那无数的艰难困苦都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那种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是啊!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来这种感情呢?
学生:(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教师:请大家试读。(试读之后)谁来为大家范读?(指名来读,教师指导朗诵)[“试读—教读—会读”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诗的前两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的步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大屏幕出示“四字学习法”: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四人自动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余下的诗句。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互说互述,互相检验,总结概括,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讨论学习)[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请同学们坐好,让我们来交流各学习小组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们小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五岭、逶迤、细浪、泥丸”四个词语不理解,然后我们查字典讨论后是这样解释的——(组员解释词义 )“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间。“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滚动着的小泥丸。(教师板书:
五岭 浪
乌蒙 丸)
学生:对于“逶迤”、“磅礴”我是这样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浩大的样子。
教师:这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过去。
教师:“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四个词语分别写了山的什么?
学生:“逶迤、磅礴”两个词语是写乌蒙山和五岭山的高大雄伟。“泥丸、细浪”是指高大雄伟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波浪、滚动的泥丸一样渺小。
教师:写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红军把“五岭”和“乌蒙”看做“细浪”和“泥丸”?这样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生:“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使我体会到了红军路途的艰难困苦。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豪迈气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范读)[在解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讲述了红军中的哪两次战役么?
学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教师:请同学们看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段。
学生: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教师板书:金沙 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断。
(放映过程中教师激情描述背景)泸定桥头被上刻着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冲过对岸,夺取战斗的胜利。
教师:看完电影,对于诗的第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给人以寒气逼人的感觉。
(教师板书:大渡 寒)
教师:“暖”与“寒”两个字你是如何体会的呢?
学生:“暖”字体现出了云南五月初温暖的天气,也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及胜利的喜悦。一个“寒”字生动的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那惊险悲伤的场面,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这两句诗既写了胜利的喜悦又写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学生:前一句喜悦,后一句悲壮激昂。(学生试图体会,教师指名范读)[通过“暖”与“寒”的对比,使学生体会了红军胜利的喜悦及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更喜”如何理解?(更使人欣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
(教师板书:岷山 喜)
教师:(播放《雪山》、《过草地》电影片断,简述红军的最后艰难历程以及红军翻越雪山之后的喜悦原因)《草地》茫茫的草地,你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过雪山》一九三五年五月底,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九月十七日翻越了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的最后征程。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
教师:翻越雪山意味着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
学生:尽情欢呼,欢呼雀跃,笑逐颜开……
教师:对于全军上下的笑逐颜开,作者又是如何描述的呢?(尽开颜)作者用“尽开颜”三个字准确的概述了红军欢庆胜利的喜悦场面,谁现在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呢?(高亢)
学生试读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诗意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本诗在节奏上的特点,在书上试画出来。(学生练习来读)
教师:(出示节奏表)请同学们对照节奏表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如果有画错节奏的请改正。
教师:(学生朗读后)谁到前面来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请三、四名同学朗诵诗,适当点评。)
教师将毛笔书法作品—作为奖品送给同学。[运用激励手段,更加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歌曲,让我们去领略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学唱歌曲,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小黑板: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摘自:重庆合川南小 (作者:杨渝
《长征》 3
25 长征
歇台子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王林)
《长征》 4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语文十一册
长 征
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
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
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
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
《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
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
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
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 、和 、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
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
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
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
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
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
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
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
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
米左右,终年积雪。
《长征》 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北上抗日。在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4)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5)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第 1 2 页
《长征》 6
教学目标 :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诗的内容,会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预习课文。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初读课文,交流相关资料,质疑。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3.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搜集到的反映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交流。讲一讲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小故事等,对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大体的了解。
二、布置预习
1.查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
1.说说学习生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2.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4.提出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大体了解诗意
1.多读几遍课文。
2.讲讲全诗的大概意思。
二、细读课文
全班交流的形式学习全诗。
1.让学生自己讲讲每句诗的意思,师生共同补充。
2.每讲完一句诗,就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读一读,大家评议后再读。
3.学生随时提出问题,老师组织大家讨论、交流、解疑。
三、谈感想
1.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途中几次重大艰苦的斗争?
2.学习了这首诗,你向红军学习什么?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2.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五、总结
1.小结同学们学习的情况。
2.教唱这首歌。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是一篇精读课文。课前教师注意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记录片或故事片,让学生搜集反映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增加对初步的大体的了解。课上注意教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1、初读——大体了解诗意;2、采用各种方法细读——弄清每句诗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归纳中心,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探究活动
开展读故事,讲故事的活动。
活动主题:《读、讲、颂英魂》故事会
活动过程 :
1、开展读故事活动,向大家推荐书籍。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荐、自荐。
3、组建评审小组,设计评选条件及评选奖项。
4、定期开展活动。
《长征》 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北上抗日。在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长征》 8
2-1-28 本文刊《盐阜大众报·建湖新闻》
长 征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15课《长征》。谁愿意 帮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一学生举手)好,请你 来。
师:课前老师提示大家去做几件事,是哪几件事?
生:把课文读通顺,搜集和长征有关的资料。
师:相信大家一定做得很好。请两位同学读读课文谁愿意?他们读得怎么样,可以从字音读得是不是 准确,句子读得是不是正确这两个方面去评价。
生:(读课文并评价)
师:很不错,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现在我们再集体读一遍。
生:(读)
师:不错,很有精神。现在交流一下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红军长征方面的资料。谁先打头炮?
生:(介绍《四渡赤水》)
师:四渡赤水,是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击 敌人的最典型的战例之一。这个材料好。
生:(介绍《巧渡金沙江》)
师:金沙江山高水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未用一枪一弹,就渡过了江。足见红军的--
生:(接答)机智和勇敢。
师:这个材料典型。
生:(介绍《过大雪山》)
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风雪严寒,唯有我们的工 农红军能做到。这个材料不错。
生:(介绍《过草地》)
师:夺人性命的草地,红军走过来啦!这个材料感 人。
生:(介绍《惊人的数字》)
师:应该说这些平平常常的数字,记录着--
生:红军经历的千难万险,记录着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师:时间关系,大家搜集的材料还很多,就不再一一 介绍了。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红军很了不起,那么大的困难都克服了。
生(2):长征路上,红军遇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都没有把它当一回事。
师:(点击长征地图)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从---------------
生:(边看图边说)井岗山出发,经过11个省,走了------------- 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顺利到达 陕北的吴起镇。
师: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 地朗诵了这首诗--(点击课文、录音)
生:(听录音朗诵)
师:朗诵结束,全场一片沸腾,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现在同学们自己再去读读课文,我想 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自由读课文,同桌再互讨论讨论等会儿交流学习体会,谈自己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学、讨论)
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 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 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 确,这叫--猜读法)
师:现在可以交流了吧?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师: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
生(1):我觉得"腾细浪"的"腾"字用得不够准确。
师:(感到突然)啊,不准确?你是怎么想的?
生(1):如果用"腾"字的话, 就应该是"腾大浪",因为"腾"的幅度比较大。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2):我认为比较准确。"腾"字,可以突出五岭山 脉逶迤起伏的样子。
生(3):我认为不够准确。"腾"给人"奔腾咆哮"的感觉,与细小的波浪搭配在一起,肯定是不合适的。
师:非常遗憾,唐老师教了30年书,长征诗也不知读 了多少遍了,从来就没想过毛主席写的诗有什么 不妥之处,这个"腾"字到底用得准确不准确,很 有必要在课后查查资料,好好研究研究。这位同学能提出这个问题,敢向伟人挑战,能有这样的发现,很不简单。希望继续发扬下去,相信鲜花 和掌声将会永远陪伴着你。(众鼓掌)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红军过五岭山脉、乌蒙山、岷山、金沙江都写了如何不怕的内容,过铁索桥为什么不写呢?
师:这个问题老师是有准备的。(点击"飞夺泸定桥" 录相)看了
《长征》 9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诗的内容,会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初读课文,交流相关资料,质疑。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3.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搜集到的反映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交流。讲一讲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小故事等,对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大体的了解。
二、布置预习
1.查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
1.说说学习生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2.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4.提出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大体了解诗意
1.多读几遍课文。
2.讲讲全诗的大概意思。
二、细读课文
全班交流的形式学习全诗。
1.让学生自己讲讲每句诗的意思,师生共同补充。
2.每讲完一句诗,就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读一读,大家评议后再读。
3.学生随时提出问题,老师组织大家讨论、交流、解疑。
三、谈感想
1.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途中几次重大艰苦的斗争?
2.学习了这首诗,你向红军学习什么?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长征》 10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合川市南津街小学校杨渝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弄清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 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 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本诗的作者毛泽东是每一位同学都并不陌生的, 而同学们所知道有关他的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那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学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
教师: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诗是他于1935年10月红军胜利之后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吗?知道是什么人?知道经过了那些地方吗?知道的路有多长吗?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师:(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教师:在我们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之后,共同步入,与那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路。(学生看书,听教师激情朗诵了全诗。)
教师:听老师朗诵后,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作者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二、巧用电教,培养自学、表达能力,细读激情。
教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是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谁来说说呢?(多名同学来说,只说重点词语。)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刚才同学们纷纷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词语,稍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试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学生:(读诗之后)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画中心句,使学生抓住诗的主线。]
教师: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诗的中心句。刚才有同学举出这两句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谁能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为他解答呢?
学生:“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教师板书: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师:这两位同学很详�
教师: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那无数的艰难困苦都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那种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是啊!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来这种感情呢?
学生:(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教师:请大家试读。(试读之后)谁来为大家范读?(指名来读,教师指导朗诵)[“试读—教读—会读”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诗的前两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的步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大屏幕出示“四字学习法”: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四人自动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余下的诗句。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互说互述,互相检验,总结概括,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讨论学习)[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请同学们坐好,让我们来交流各学习小组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们小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五岭、逶迤、细浪、泥丸”四个词语不理解,然后我们查字典讨论后是这样解释的——(组员解释词义 )“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间。“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滚动着的小泥丸。(教师板书:
五岭 浪
乌蒙 丸)
学生:对于“逶迤”、“磅礴”我是这样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浩大的样子。
教师:这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过去。
教师:“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四个词语分别写了山的什么?
学生:“逶迤、磅礴”两个词语是写乌蒙山和五岭山的高大雄伟。“泥丸、细浪”是指高大雄伟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波浪、滚动的泥丸一样渺小。
教师:写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红军把“五岭”和“乌蒙”看做“细浪”和“泥丸”?这样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生:“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使我体会到了红军路途的艰难困苦。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豪迈气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范读)[在解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讲述了红军中的哪两次战役么?
学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教师:请同学们看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段。
学生: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教师板书:金沙 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断。
(放映过程中教师激情描述背景)泸定桥头被上刻着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冲过对岸,夺取战斗的胜利。
教师:看完电影,对于诗的第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给人以寒气逼人的感觉。
(教师板书:大渡 寒)
教师:“暖”与“寒”两个字你是如何体会的呢?
学生:“暖”字体现出了云南五月初温暖的天气,也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及胜利的喜悦。一个“寒”字生动的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那惊险悲伤的场面,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这两句诗既写了胜利的喜悦又写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学生:前一句喜悦,后一句悲壮激昂。(学生试图体会,教师指名范读)[通过“暖”与“寒”的对比,使学生体会了红军胜利的喜悦及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更喜”如何理解?(更使人欣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
(教师板书:岷山 喜)
教师:(播放《雪山》、《过草地》电影片断,简述红军的最后艰难历程以及红军翻越雪山之后的喜悦原因)《草地》茫茫的草地,你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过雪山》一九三五年五月底,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九月十七日翻越了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的最后征程。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
教师:翻越雪山意味着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
学生:尽情欢呼,欢呼雀跃,笑逐颜开……
教师:对于全军上下的笑逐颜开,作者又是如何描述的呢?(尽开颜)作者用“尽开颜”三个字准确的概述了红军欢庆胜利的喜悦场面,谁现在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呢?(高亢)
学生试读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诗意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本诗在节奏上的特点,在书上试画出来。(学生练习来读)
教师:(出示节奏表)请同学们对照节奏表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如果有画错节奏的请改正。
教师:(学生朗读后)谁到前面来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请三、四名同学朗诵诗,适当点评。)
教师将毛笔书法作品—作为奖品送给同学。[运用激励手段,更加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歌曲,让我们去领略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学唱歌曲,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小黑板: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长征》教案 1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长征》 12
合川市南津街小学校杨渝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弄清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 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 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本诗的作者毛泽东是每一位同学都并不陌生的, 而同学们所知道有关他的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那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学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
教师: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诗是他于1935年10月红军胜利之后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吗?知道是什么人?知道经过了那些地方吗?知道的路有多长吗?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师:(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教师:在我们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之后,共同步入,与那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路。(学生看书,听教师激情朗诵了全诗。)
教师:听老师朗诵后,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作者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二、巧用电教,培养自学、表达能力,细读激情。
教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是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谁来说说呢?(多名同学来说,只说重点词语。)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刚才同学们纷纷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词语,稍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试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学生:(读诗之后)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画中心句,使学生抓住诗的主线。]
教师: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诗的中心句。刚才有同学举出这两句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谁能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为他解答呢?
学生:“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教师板书: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师:这两位同学很详�
教师: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那无数的艰难困苦都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那种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是啊!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来这种感情呢?
学生:(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教师:请大家试读。(试读之后)谁来为大家范读?(指名来读,教师指导朗诵)[“试读—教读—会读”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诗的前两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的步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大屏幕出示“四字学习法”: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四人自动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余下的诗句。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互说互述,互相检验,总结概括,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讨论学习)[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请同学们坐好,让我们来交流各学习小组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们小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五岭、逶迤、细浪、泥丸”四个词语不理解,然后我们查字典讨论后是这样解释的——(组员解释词义 )“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间。“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滚动着的小泥丸。(教师板书:
五岭 浪
乌蒙 丸)
学生:对于“逶迤”、“磅礴”我是这样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浩大的样子。
教师:这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过去。
教师:“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四个词语分别写了山的什么?
学生:“逶迤、磅礴”两个词语是写乌蒙山和五岭山的高大雄伟。“泥丸、细浪”是指高大雄伟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波浪、滚动的泥丸一样渺小。
教师:写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红军把“五岭”和“乌蒙”看做“细浪”和“泥丸”?这样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生:“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使我体会到了红军路途的艰难困苦。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豪迈气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范读)[在解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讲述了红军中的哪两次战役么?
学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教师:请同学们看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段。
学生: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教师板书:金沙 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断。
(放映过程中教师激情描述背景)泸定桥头被上刻着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冲过对岸,夺取战斗的胜利。
教师:看完电影,对于诗的第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给人以寒气逼人的感觉。
(教师板书:大渡 寒)
教师:“暖”与“寒”两个字你是如何体会的呢?
学生:“暖”字体现出了云南五月初温暖的天气,也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及胜利的喜悦。一个“寒”字生动的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那惊险悲伤的场面,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这两句诗既写了胜利的喜悦又写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学生:前一句喜悦,后一句悲壮激昂。(学生试图体会,教师指名范读)[通过“暖”与“寒”的对比,使学生体会了红军胜利的喜悦及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教师:“更喜”如何理解?(更使人欣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
(教师板书:岷山 喜)
教师:(播放《雪山》、《过草地》电影片断,简述红军的最后艰难历程以及红军翻越雪山之后的喜悦原因)《草地》茫茫的草地,你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过雪山》一九三五年五月底,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九月十七日翻越了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的最后征程。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
教师:翻越雪山意味着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
学生:尽情欢呼,欢呼雀跃,笑逐颜开……
教师:对于全军上下的笑逐颜开,作者又是如何描述的呢?(尽开颜)作者用“尽开颜”三个字准确的概述了红军欢庆胜利的喜悦场面,谁现在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呢?(高亢)
学生试读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诗意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本诗在节奏上的特点,在书上试画出来。(学生练习来读)
教师:(出示节奏表)请同学们对照节奏表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如果有画错节奏的请改正。
教师:(学生朗读后)谁到前面来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请三、四名同学朗诵诗,适当点评。)
教师将毛笔书法作品—作为奖品送给同学。[运用激励手段,更加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三、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歌曲,让我们去领略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学生学唱,在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学唱歌曲,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小黑板: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