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优秀18篇正文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优秀18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

(一)、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

(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的。)

(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2)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游戏:我说你想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说一说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

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2

说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说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说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说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数学总复习教案 3

复习内容:

复习位置关系和统计。

复习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复习过程:

一、总复习119页第8题。

1、先小组讨论而后指名口答。

2、练习二十七第1题。

(1)自己做。

(2)订正。

二、复习统计: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练习:

120页第一题。125页16、17题。

三、复习三种统计图的区别。

数学总复习教案 4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四、重点难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能够在轴对称图形上正确画出对称轴。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出示一张白纸,问学生怎么玩这张白纸?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通过观察老师怎样玩这张白纸,自己也来这样玩这张白纸,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展示学生的几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共同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折痕的两侧大小、形状、面积相等,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些特点,我让他们再重新沿着折痕对折,看看是否是这样的,进一步验证对称图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问学生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些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提出什么是轴?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通过看一看、画一画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称轴,应该怎样表示对称轴。

3、在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大胆猜想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折一折、比一比来验证猜想,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知道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是和不是,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更深入一步了。

5、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找对称轴,我又挑出了刚才已验证过的是轴对称图形的三个平面图形问他们:既然是轴对称图形,那可以怎样折呢?让学生挑选最有把握的一个说说,学生说出圆可以从下往上对折,也可以从左往右对折,还有的说可以斜着对折,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是否是这样的,我让他们再通过折一折验证,关于正五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说出有五条,然后再让他们通过折的方法得到验证。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判、猜”对称,深化体验

1、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的特征来判断国旗中的图案以及常见的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进一步深化轴对称的知识。

2、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测它的另一半,这是检验学生对轴对称的知识掌握的如何以及是否留意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的图形。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的图形他们并不是很熟悉,对于一些常见的比较著名的标志也不是很了解,视野不够开阔。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播放桂林山水的片段,以及蝴蝶,树叶,大雁等让学生体会对称美。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对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对称。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6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说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说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同学们,请回到你的座位上。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有的同学想搭一个城堡,还有的同学想搭其他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活动,用你手中的物品搭一搭。看你们能搭成什么呢?完成之后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搭了什么?

三、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同学们说得真好,很多同学都认识你们所用的积木的形状,那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自己分一分,然后和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同学们真棒,把这些物体分成了这样的四类: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现在我们来分别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呢?

你来说,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说得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方方正正的,圆柱有圆圆的'面,球圆圆的。

四、同学们,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呢?

同学们猜的真准确,球滚动的快。

请你把他们滚一滚,试一试。

五、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你能从教室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朋友吗?

谁能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六、你们真了不起,在教室里、生活中都能找到这样的物体。课下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数学总复习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总复习教案 8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数学总复习教案 9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二、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xxxx;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xxxx;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8:3=3.2:1.21/3:1/6=16:8

(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数学总复习教案 10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数学总复习教案 11

复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3.初步分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1.课件:位置图及对话内容、统计图。

2.实物方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图形。

实物出示七巧板。(课本第94页第2题图)。

(1)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拼一拼。

(2)你能用学过的图形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吗?

二、复习分类。

出示课本第94页的'图形。

师:该怎么分呢?

让生讨论,得出自己的思路

三、练习巩固

1、课本97页第14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

回答问题。

2、课本98页第15题。

分类后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数学总复习教案 13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4.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她们分别可能套中哪个圈?

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想。

教师展示篮球、魔方、水杯、牙膏盒、包装盒、橡皮、桂圆八宝粥包装筒、墨水瓶盒、小皮球、色子、肥皂、铅笔盒、茶叶桶、乒乓球、玻璃球、纸巾盒等。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激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学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迅速高涨,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整堂课的重头戏,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看一看、分一分,揭示概念

(1)、让学生分成9个4人小组,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按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有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4类,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让学生看得一目了然。

(3)、揭示概念,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这样安排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了,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迅速活跃起来了,不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发现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有的发现正方体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有的发现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有的发现球圆溜溜的。

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首先进行设疑,问:“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进行第二次尝试,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辩认。这一节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花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4、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有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正方体有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圆柱有蜡烛、灯管、铅笔……球有皮球、足球、玻璃球……这样举例,学生的思路开放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5、活动巩固,进一步体验特征

我安排了3个环节:

(1)、滚一滚,比一比,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滚一滚,比比看,谁滚得最快?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会滚,而圆柱只能前后滚,球可以四周滚,最会打滚。教师马上追问,谁站得最稳?让学生明白正好是相反的,最不会滚的也就站得最稳。

(2)、猜一猜,抽学生上台摸大箱子里的礼物,把摸到的感觉说一说,下边同学猜是什么。也可以让下面同学先描述图形的样子,上面学生按要求摸出实物。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知道到底藏了什么好东西。

(3)、搭一搭,让小朋友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用学具搭出各种美丽的造型。

以上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并且感受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数学总复习教案 15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数的组成,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I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使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数的组成、顺序、比大小的课件、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法以及加、减法。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读、写法,加减法。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填空题: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

(3)46里有()个十和()个一。

(4)100里有()位数,1在()位上。

2、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3)从48起,两个两个数到60。

(4)从35起,五个五个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数到78。

三、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出示计数器)

分别拨45、33、60、100四个数

(1)指名读数后,写在黑板上。

(2)这四个数里,两位数是几,三位数是几?

2.发散练习。

(1)45的个位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的个位也是5?

板书:15、25、35、45、55、65、75、85、95。

(2)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一)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谁能拨出来?

板书:11、22、33、44,55、66、77、88、99。

(3)60这个两位数有何特点?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是0的两位数?

板书;10、20、30、40、50、60、70、80、90。

(4)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的数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100,三位数)

四、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2、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问:两个两位数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十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再问:如果两个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怎样比较大小?(先看十位数,如果一样大小,再看个位数,个位数大的数比较大。)

3、课堂练习。

课本第95页1、2、3、4补充完整。

五、复习20以内加、减口算题,100以内加减口算题。

14-5=15-9=16-8=7+8=

12-5=6+9=11-9=13-4=

25+3=47-5=34+20=25+8=

47-9=68-50=85+5=74-5=

说一说怎样算: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复习100以内的笔算。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应注意什么?(注意三点:①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进位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1,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只有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课本第96页第7、8题补充完整。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

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 )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

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 )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数学总复习教案 18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