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优秀2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内容导航
《司马光》教学设计 1《司马光》教学设计 2《司马光》教学设计 3《司马光》教学设计 4《司马光》教学设计 5《司马光》教学设计 6《司马光》教学设计 7《司马光》教学设计 8《司马光》教学设计 9《司马光》教学设计 10《司马光》教学设计 11《司马光》教学设计 12司马光教学设计 13《司马光》教学设计 14《司马光》教学设计 15《司马光》教学设计 16《司马光》教学设计 17《司马光》教案 18《司马光》教学设计 19《司马光》教学设计 20《司马光》教学设计 21《司马光》教学设计 22《司马光》教学设计 23《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25《司马光》教学设计 26《司马光》教学设计 27《司马光》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提问: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提问: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提问: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司马光》教学设计 3
康康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学设计 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3
这也是一种创新——《司马光》
[案例]一年级《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生读句子。
老师将“举”字换成“拿”字,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句子。换掉好吗?为什么? 通过朗读比较
生:因为是一块大石头,司马光“拿”不动,要用“举”。
生:我有补充,用“举”字,说明东西很重,用“拿”字说明东西很轻。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是需要我们“搬”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拿”的呢?
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既然较重的东西用“举”,那么司马光搬起来的那块石头一定很大,课文为什么还要说‘举起一块大石头呢’?这个‘大’字应该去掉! ”
我心里一楞: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有很多同学摇摇头,有可能没有理解那个同学的看法
我说:请这个同学将你的看法再说一遍,好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说得有道理吗?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有没有谁不同意去掉“大”字呢?想想看,为什么你不同意呢?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举行“小小辩论赛”,同意去掉的站着发言,不同意的坐着发言,我们来听听,谁说得最有道理。
一场小小的辩论赛紧张地进行着,小辩手们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这个‘大’应该留着,从图上来看,花园里有许多石头,花园里的石头对于小小年纪的司马光来说都是很沉的,他都得‘举’,司马光肯定是在这些石头中挑了块最大的,因为只有用最大的石头才能砸破缸,才能救出小孩。”还有的说:“只有大的石头才能砸破大水缸。”
我的反思: 学生的见解多精彩!他们能大胆地提出去掉“大”字,这是成人不会想到的;而要保留“大”字的见解也有理有据。因此充分地信任学生可以使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学生独特的发现和见解无一不与教师的循循善诱有关。我想:如果学生不经历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恐怕不会提出“大”字的去留问题。而当学生提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首先要充分肯定这个学生,又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其他学生重视并思考这个问题,并相机引导学生反驳这个看法,而不是盲目跟从。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课堂小小辩论赛,营造了活跃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
潘越
转载;id=69
《司马光》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 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找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司马光》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自由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或《道边李苦》,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平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提问: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提问: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提问: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 脑筋的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一个聪明又机智的少年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咱们一(6)班,他就是司马光。咱们一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吧。(齐读课题)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司马光姓什么?司马光姓司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姓叫做复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他们的姓是复姓。比如:上官婉儿,诸葛亮。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因为司马光要带领咱班同学攀登智慧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闯过读文关、识字关、写字关,就可以到达最高峰,人人获得小勇士的称号,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 读文关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小时候见义勇为的一件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85页。
1、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司马光特别想听一听6班的孩子读课文,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宝宝,把课文读一读。要求:1级音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是朗读小达人。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读文关)
三、 识字
司马光把词语宝宝请到了大屏幕上,让词语宝宝和我们来一场对抗赛呢!
带拼音读:
1、1级音量同桌互读
2、小老师读(奖励最佳小听众)
去拼音齐读
1、齐读,读出温度
2、开火车读识字
司马光来到了现代,有许多汉字都不认识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苏老师先来抛砖引玉,我来讲解救字,求加反文旁就是救,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救的偏旁是反文旁,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反文旁的字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反文旁的前世今生。反文旁由攴字旁演变过来,在金文中,它就是木棍的样子,因此,带有反文旁的字都与棍仗或鞭打有关。你能想到哪些带有反文旁的字(放、牧、收、救)
花园里的花开了,但是,你把生字宝宝介绍一下,让同学们记住,它们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司 吓 慌 块 劲
指名让学生上台讲解,做种花朵的游戏。
司马光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哥呢!
四、 回文
朗读接力赛
1、面对突发事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4、司马光夸咱班的孩子真机智!
我们都非常喜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人把它编成了歌曲,咱们邀请司马光来跳跳舞吧。
五、 写字
到
讲解,组词,观察,书空,描红,写字。
六、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司马光奖励大家做一做手指操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师备)多媒体课件。
2.(生备)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与生一起空写"光"。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看课件(动画),注意听、注意观察。
3、再听读,自己可小声跟读。特别要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5、(课年展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看课件,齐读第四段)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看课件)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四、练习(课件出示)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
①把小朋友拽出来;
②在缸里,拉他出来;
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
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
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
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
(2)“瓮”与“缸”。
图片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
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
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4)众皆弃去
如果你的朋友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做?那文中的小朋友离开去干什么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解释呢?(大家都被吓坏了,连忙离开跑去找大人帮忙。)
教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添加自己合理的理解。
(5)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情境表演,加深理解。
②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之”。
4、交流表达,感受人物品质。
落水的孩子获救了,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四、走近古文,发展语言
1、文白对读,体会文言文特点。
(1)出示古今文章,师生文白对读。
(2)交流、总结文言文的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3)学生朗读无标点、竖排版的课文,深化理解。
2、角色体验,灵活讲故事。
(1)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吗?
(2)如果要把它讲给弟弟妹妹,你会用什么形式讲呢?
(3)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教师提示:给不同的人讲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司马光》教学设计 12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情分析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借助注释和图片,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图画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司马光对朋友的爱,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学会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2、教师板书课题
3、师:请大家拿出右手跟随老师的书写笔画进行书空,一笔横折钩,二笔短横,注意起笔要超出第一笔的起笔处,落在中竖线,压着横中线和竖中线和上面的短横对齐写一个小小的口
4、师:我们要想写出漂亮的字体就要遵循书写的要求(屏幕显示书写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带着这些要求,按照老师刚才的提示在田字格里写一写这个半包围结构的生字吧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书写拍照上传用PPT投影,请学生起来点评
6、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7、师:读得真响亮,司马光就是咱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角,你们猜猜他姓什么(学生回答)
8、师: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姓(课件出示《姓氏歌》)
9、集体朗读(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10、师:同学们一个字的姓氏我们称他单姓,像诸葛,东方,这样的两个字的姓氏就叫复姓,司和司马作为单姓和复姓都出现在《百家姓》,刚才回答司马的同学,恭喜你答对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司马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当然,还有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课件出示课题和课文)
11、师:这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相比,有不同之处吗(课件提示:1看语言和现在说话是否相同2看字数,生明确语言不同,字数很少)教师明确,这种和现代文语言有区别,文字更简洁的文章我们叫它小古文(文言文)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读一读自读提示?(指名读出自读提示)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到102页,带着这些要求自由地读两遍吧!
2.师:已经读了两遍的同学请你们举手告诉老师(师环顾全班),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给大家读来听听,请你们听仔细每个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课文,师范读一遍)
3、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啊!接下来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课文,将“庭,瓮,跌,没,皆,弃,持,迸”用红体字标出来)
师:这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拼读一下这几个字?(指名当小老师拼读)
课件出示其中三个后鼻韵母的字
师:刚才大家拼读的时候这三个后鼻韵母读得好极了,谁愿意给大家再读一下(不够好,来,跟着老师读一下)
课件出示去拼音的八个字
师:这几个字里面躲着一个多音字,请大家找一找
(学生明确“没”)
课件出示没的两个读音以及释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结合释义选择这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指名把正确的读音带到句子里读一读)
课件出示去拼音的八个字
师:来,我们这一组同学开小火车读出这八个字吧
4、(课件出示课文:在“戏于庭”“登瓮”“足跌”“没水中”“皆弃去”“持石”“水迸”下方划上蓝色横线)
师:请大家自由练习读读这几个划横线的短语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再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读看吧
5、师:大家现在都已经读准了字词,对读好句子就更有信心了,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们肯定比第一遍朗读时有了明显的进步
6、(课件出示例句“足跌没水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来,请看大屏幕,我想邀请一个同学和我读一下这两句(指名和老师逐一朗读,学生先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和我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学生读得也很有节奏感可以说:老师觉得他读得棒极了,除了字音标准,你们还知道老师为啥夸他吗)
生回答:语速,快慢等
师:文言文的诵读像我们的乐曲一样,是有节奏的,所以要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例句“足跌没水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请大家根据停顿自由读一读这两句
师:谁再来为大家读读这两句(指名两生读)
7、(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符划分的课文)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有节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8、课件出示蓝色和红色两种字体的文言文原文
师:你们越来越棒啦,下面我来找一个合作伙伴,我读蓝色部分,你读红色部分
师:你和老师配合读得真有默契,奖卡送给你,下面大家和同桌像我们刚才那样一人读一句自由练习一下吧!
师:大家练习得怎么样啦?谁能和你的伙伴合作诵读一下呢?(指名2对同桌合作读,随机发放奖卡)
师:刚刚两对小伙伴读得都很不错,我想请全体男生和女生合作一次,让老师看看男生女生谁更棒
9.师:我们班男生女生读得都好极了,既有节奏又有感情,像乐曲一样动人悠扬,不如我们找一首古典乐曲,在曲声中感受传统文化文言文的吧
三、合作探讨,自悟文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文中插图,联系前后文试着了解故事大意)
1师:同学们在音乐中读得真美啊!下面我们放松一下来做个“连连看”的游戏吧
(课件出示五幅图和文字)
师:请同学们看看,每一幅图片都有它的朋友,你能帮它找到吗?
(指名连线,完成游戏)
2师:游戏做好了,我们来了解一下故事内容吧
3(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一句话)
师:老师给大家开个头吧!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做游戏,咦,同学们,你们猜老师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庭院里做游戏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注释)
(课件出示剩下的四幅图和相关语句)
师: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诗和文言文,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图片四个同学一小组说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等一会儿请你们派4个同学根据剩下的四幅图谈谈文言文的故事内容
4(逐张出示图片,文言文以及注释,课件上把注释嵌入文言文)指名4个同学结合图片和注释讲故事,教师相机鼓励
师:请你看着第二幅图告诉大家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指名讲图二)
师:天哪,有孩子落水了,小伙伴们什么反应呢,来,你来给大家说说(指名讲图三)
师:这可怎么办呢,谁来说说接下来出现了怎样的转机(指名讲图四)
师:谁能说说故事的结局呢(指名说说图五)
5师:你们真的棒极啦,结合注释和图片就能说出这个文言文小故事了。这次老师想要对你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五幅图连在一起讲一讲,而且还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故事大王评价标准:声音响亮;叙述完整;有感情)
师:自由地试试吧,我们一起期待故事大王的出现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指2名讲故事)
师:你们觉得他们说得好不好,根据屏幕上的评价标准说一说(相机给故事大王和评价者发放奖卡)
四,夸夸司马光
师:幸亏司马光及时相救,落水的孩子才得救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夸夸司马光呢?
生回答:乐于助人或机智勇敢,聪明冷静等(教师相机提炼并板书)
五.再读课文,体会语言美精神美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文言文,领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美,司马光的品德美,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曲声中大声诵读吧(师生齐读)
(播放音乐,齐读课文)
六.课后拓展,激发兴趣
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懂得借助两种方法去了解文章内容,你们知道是哪两种方法吗(集体回答并板书看图片看注释)
师:我们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了解更多的文言文内容。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司马光长大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幼年热爱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请大家课后运用看注释和看图片的方法了解一下文言文内容,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司马光教学设计 13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 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自由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 (友 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 、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 块
太阳( )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田字格里)
慌了 哭 叫 喊 跑 举 砸 友 古
得救 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 14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为学生这个单元的习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2.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既提出了朗读目标,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跟读”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但也有其缺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初步跟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
3.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提出了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又指出了达标的方法兼过程目标“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明了教学程序的安排。因此,讲故事适宜安排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知道了解为什么这样停顿的之后。
4.课后练习题3,关键是学生交流后老师的小结,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因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借助一定的条件复述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句的意思,这些训练,学生也已有过多次的实践,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对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
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谁呢?(PPT出示司马光的图片,简介复姓司马和司马光。资料见《教师用书》。)那么,课文讲述了司马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关的练习,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导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在语言上,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有所不同,但与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读到的古人的名人名言是相同的,比如,很多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读懂古诗和古人的名人名言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借助注释,思考: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简单说说。)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司”“持”。
(3)“跌、弃、持”口头组词。(注意引导组与课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的词)
(4)PPT出示会写字词“庭院、登山、众多”复习认读。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其中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事情。
2.小结:这篇文言文课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完整清楚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借助注释,就粗知了课文的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并把课文读正确了。
三、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但是,这篇课文的朗读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朗读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谁还记得朗读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的停顿吗?(指名回答。预设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对了,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子中间以词语或短语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要求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差异,所以读起来,会感觉又不一样。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
出示任务:留心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课文停顿的地方画上“/”。
用较慢的速度朗读两次,朗读的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反馈指导。
PPT出示朗读的停顿,订正是否这样画停顿。
3.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用较慢的速度带读两次,再用正常速度带读一次。
4.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指名二、三个朗读后齐读课文一次。
6.出示任务:对比以前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停顿,同桌交流一下,这篇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什么不一样?
7.反馈指导。
预设:
以前课文句子中间的停顿是没有一个字就停顿的。
四、了解句子意思,通顺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导语: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汉语言多是使用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即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词语,朗读时候,句子中间的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但是这篇课文朗读起来,句子中间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呢?我们把课文的句子变成现代的语言,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出示任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说一句意思后,PPT出示意思;与课文句子比照着朗读。)
预设:
群儿/戏/于庭:(司马光和)几个同伴在庭院玩游戏。(板书:戏于庭)
一儿/登瓮:有一个同伴爬上大瓮。(板书:登瓮)
足跌/没/水中:失足跌入大瓮沉没在水里。(板书:没水中)
众/皆/弃去:其他的同伴全部不管跑掉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举起石头击打大瓮使大瓮破了一个大洞。(板书:持石破之)
水/迸:(大瓮里的)水涌了出来。
儿/得活:那个同伴得以活命。(板书:得活)
提问:了解了句子的意思,通过比照着朗读,你知道为什么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吗?(指名回答。预设: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
3.小结:是的,文言文多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很多单音节词,因此朗读文言文,除了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格外留心句子中间的停顿,以词语或短语做停顿单位,不要读破句子。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你能不看着停顿,能正确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吗?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朗读,师生评议。
5.导语:刚才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同学好像已经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大家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出示任务: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6.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背诵,师生以词句间停顿为重点评议。齐背诵一次。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背诵课文
指名和齐背诵。(板书:第一课时板书)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感悟课文主题
(一)复习句子意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了课文句子的意思,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指名逐句说,PPT逐一出示。(预设见上一课时。)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导语: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就能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1.要补上故事发生的时间;2.讲故事时可用动作助说话。)
个体操作。
2.(PPT出示听故事交流要求)四人小组讲故事,互评交流;推选代表在班上讲。
听故事交流要求:(1)留心听,评议标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2)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好些。
小组代表讲故事,师生评议交流。
(三)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那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出来的。
3.小结:课文用三十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写完整,写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导语:三十个字,就把事情讲述完整,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任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小组长注意小结,并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3.小结: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在语言上,与我们现在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大多数词的意思与现在的基本相同。不同的一般有:(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四、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知识能力点见教学过程中的导语和小结)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庭”,里面是建字底,不是走之底;“登”,右上部是撇、撇、捺;“弃”,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六、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第一课时
《司马光》教学设计 15
作者:吴海磊 转贴自: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88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作者:吴海磊 文章出处: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
学习目标:【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16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来一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听完之后,请告诉老师这是讲的谁的故事? (看动画,听朗读课文)
2、交流答案。问:司马光姓什么?
3、引入复姓:诸葛、东郭、淳于、欧阳等,让学生边看卡片边读。
4、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
(各种形式学习生字)师领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猜读等。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交流
2、齐读1段,点拨:交代了时间、人物。
3、齐读2段,点拨:交代了地点。
4、自读3段,点拨: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课中操,放音乐《乌鸦喝水》
5、看课件,其他小孩有什么反应?指导读4段,读出慌张语气。
6、学习5段,司马光怎么做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请同学表演。并提示这是事情的经过。
7、学习6段,齐读。事情结果如何?
8、小结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2、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怎么做?
⑴假如你被锁在教室里,该怎么办?
⑵ 在超市里,遇到一位迷路的小朋友,你可以怎样帮他?
五、讲司马光《警枕》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司马光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司马光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司马光》教案 1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3、指导说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提示)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司马光,最后。
[低年级小朋友的概括能力不强,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说得较有条理。]
过渡: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自读,想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2、指名读,交流,相机理解个别词语,朗读句子: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古时候:距离现在很远的时候,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距离现在近一千年前。)、地点(花园里)、人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
提示,比较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远处有一口水缸,缸里有水。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师:是啊,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真是太危险了。
[第一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存在的隐患。但发现这些内容要让学生归纳出来有些困难,站起来的小朋友都是读文中的句子。经过思考,修改如下:每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故事是由什么引起的)、经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和结果,读读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哪些内容?]
过渡: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可你们知
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读读第二小节,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
2、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缸?(指名说,强调“在假山下面”,“大”,“装满水”)一位小朋友掉进这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呢?(指名交流)
[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水缸”是为了让学生再次进入到情境,感受掉入水缸的小朋友的危险。]
3、是啊,这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真是“千钧一发”(出示词语,领读)突然发生这们的意外,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4、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喊跑)
(1)他们会怎么喊呢?
(2)小朋友们有的都急哭了,有的大喊救命,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来帮忙,急坏了的小朋友还可能会怎么做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3)小朋友们真是急啊,你们看到这们的情景心里急吗?那你们一定能读好这一小节。(自由读,指名,男,女,齐。)
过渡: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读读第三小节,把写司马光动作的词圈出来。
2、指名说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3、比较句子:
司马光没有慌,他拿起一块大石头,砸那口缸。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低年级学生要他们独立找出一句话里的重点字词,比较困难,把重点字词点出来,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容易感受到重点字词的作用。]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1)指名。
(2)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3)一起读好这句话
5、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小朋友们,你们此时的心情怎样?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被救了,我们也松了一口气,可多亏了司马光了,谁来夸夸司马光?
2、司马光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点也不慌,我们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形容(出示:“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方寸不乱”领读)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出示:“多谋善断”领读)。
3、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4、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齐读全文。)
[“多谋善断”这个词语是指“很有智谋,又善于决断。”课堂上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能司马光在当时也想到了,这是他的有智谋,但这些办法中用石块砸缸在当时是最好最有效的,司马光善于决断,总结下来,司马光是个“多谋善断”的人。可以看出重点是在办法的好坏、是否有效上,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在对比中突显司马光的“多谋善断”。修改如下:
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他想出砸缸救人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出示:“多谋善断”领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 19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 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自由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 (友 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 、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 块
太阳( )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 20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掌握歌词内容并感受到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特点。
2.幼儿通过掌握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尝试根据不用的角色,用合适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游戏情境。
3.幼儿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感受游戏的趣味性。
4.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5.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完整音乐和分段音乐。
2.教学挂图。
3.知识准备:已熟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完整欣赏音乐,回忆故事情节。
师:我们都听过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呀?
这里还有一首歌,也在夸奖他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内容和结构。
(1)在这首歌里发生了几件事呀?
(2)教师小结,出示图片。
(二)重点分析和欣赏B段音乐,尝试用动作和表情表现音乐情境。
1.重点欣赏、分解B1段音乐,并进行动作创编。
情节一(B1段)引导幼儿围着水缸玩游戏。
2.情节二(B2+3段)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落水和救人。
3.情节三(B4段)引导幼儿表现得救后的心情。
4.完整进行游戏,与幼儿共同分解什么时候变换动作。
(三)完整欣赏音乐,并表演游戏。
活动延伸
课后和好朋友也玩玩这个好玩的游戏,并且学习司马光机智,勇敢的精神。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幼儿自己感受理解音乐和表现音 幼儿能在游戏中表现故事情节,也能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整节课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活动时我的一些语言引导不够明确,还有上升的空间。
《司马光》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司马光》教学设计 2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23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 脑筋的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一个聪明又机智的少年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咱们一(6)班,他就是司马光。咱们一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吧。(齐读课题)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司马光姓什么?司马光姓司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姓叫做复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他们的姓是复姓。比如:上官婉儿,诸葛亮。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因为司马光要带领咱班同学攀登智慧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闯过读文关、识字关、写字关,就可以到达最高峰,人人获得小勇士的称号,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 读文关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小时候见义勇为的一件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85页。
1、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司马光特别想听一听6班的孩子读课文,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宝宝,把课文读一读。要求:1级音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是朗读小达人。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读文关)
三、 识字
司马光把词语宝宝请到了大屏幕上,让词语宝宝和我们来一场对抗赛呢!
带拼音读:
1、1级音量同桌互读
2、小老师读(奖励最佳小听众)
去拼音齐读
1、齐读,读出温度
2、开火车读识字
司马光来到了现代,有许多汉字都不认识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苏老师先来抛砖引玉,我来讲解救字,求加反文旁就是救,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救的偏旁是反文旁,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反文旁的字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反文旁的前世今生。反文旁由攴字旁演变过来,在金文中,它就是木棍的样子,因此,带有反文旁的字都与棍仗或鞭打有关。你能想到哪些带有反文旁的字(放、牧、收、救)
花园里的花开了,但是,你把生字宝宝介绍一下,让同学们记住,它们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司 吓 慌 块 劲
指名让学生上台讲解,做种花朵的游戏。
司马光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哥呢!
四、 回文
朗读接力赛
1、面对突发事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4、司马光夸咱班的孩子真机智!
我们都非常喜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人把它编成了歌曲,咱们邀请司马光来跳跳舞吧。
五、 写字
到
讲解,组词,观察,书空,描红,写字。
六、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司马光奖励大家做一做手指操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 2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 2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 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 )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组织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设计 2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1
《司马光》教学
课始,让学生复习了生字词语,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和小伙伴一起到花园里玩,结果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其他小朋友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司马光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你知道了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小朋友?
生: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
生:其他小朋友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去找大人。
师:你来表演一下这些小朋友。
(生作哭状)大人,大人……
师忙打断:不会叫大人吧!
生:叔叔,叔叔……(笑嘻嘻)
生2:叔叔叔叔……(作哭状)
师:这样才像真的。不能笑嘻嘻的。那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朋友。
这样做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