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工作文档 > 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精选6篇)正文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精选6篇)》

时间: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精选6篇)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1

一、实施背景

新颁布的20xx版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在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决定在全校二年级和五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五年级数学为主,二年级数学为辅助实验年级进行课改实验,在有了初步经验和成果后全面铺开。

二、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20xx版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尝试教育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为目标,力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品牌。

三、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用来给学生们来展示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口算比赛、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或者诵读数学公式和定律等等形式多样。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通过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和表现带给学生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组织的好的话会成为师生的最爱。

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也就是课前要完成的前置性作业。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话,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教学流程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

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1、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言。2、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3、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4、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不要让一个问题没完没了扩展出去,注意收局)“放”(比如有些重点或难点可以拓展)“引”(引导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往本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方面作点拨)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口述式、文字式、评“星”式、称号式等,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上述的流程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有环节。作业批改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是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1、作业种类

可分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

2、作业数量

(1)数学课堂作业本。配合每天课堂教学布置有代表性的有层次性的作业,要求课堂上留出1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2)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原则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45分钟。

课外作业应当能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跟完成实践作业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比较——这些积极思维活动应当贯穿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

(3)错题本。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个错题本,把每天做错的题写在上面,并及时改正,老师要做到当天批改。

3、作业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精选,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重视系统训练,体现梯度,做到题量适当,难易适度,并注意分层要求,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适当的必做题作业和选做题作业。

4、作业格式、书写用笔

(1)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楚,如有作图、制表、横线必须使用直尺画。

(3)1-4年级作业一律用铅笔书写,5-6年级作业要用碳素笔书写,要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5、作业的批改

(1)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字迹要工整。

(2)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应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做到当天批改。

(3)教师批改作业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且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工整。批改符号大小要适中(2厘米左右)。

(4)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帮助,对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要给予鼓励。批改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面批面改,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其增加信心,不断进步。

(5)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做好摘记,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个别辅导。

五、实施步骤

为了在全校扎实推进数学课堂改革,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避免只是形式上适应,缺少实质上的改变,准备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一)准备阶段(9月中旬---10月中旬)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尝试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等知识,做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清晰理念。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对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心中有数,并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课堂改革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实施阶段(20xx、10——20xx、6)

在实验班级尝试应用“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六环节教学法”,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并逐步改进完善。

(三)阶段性总结(学期末)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验证效果,和兄弟学校间交流,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向其他年级和学科推广。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2

一、方案的提出

1、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为目的的熟练性训练(如题型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长效性目标。总体看来,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标准》已明确把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了课程目标,但发现“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并未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2、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过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同时《标准(实验稿)》也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单独的学习领域。因此,“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应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加深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学习的实质必然要求

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活动经验,将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即有一颗“数学的头脑”,对从小培养这些未来公民的创新能力有着基础性作用,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公民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它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体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各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党的xx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其中一个要求。最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应是教育的研究者,有助于数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薄弱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课程目标的变化,尤其是史宁中、张奠宙等数学教育专家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点关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但是,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进行个人阐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内涵及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为深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关于“经验”一词,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数学活动经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数学活动目的、数学内容、数学活动行为及其方式的转换以及数学活动环境等方面的感受、理解、领悟和体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智慧、情感、观念等内容组成的有机组合性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进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可以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分为过程性数学活动经验和结果性数学活动经验两个层面的内容,也可简单地将它分为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性数学活动经验,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与动作技能性数学活动经验等层面的基本内容。狭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特指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

三、理论依据

1、“课程之父”泰勒提出了经验的重要性:经验是课程编制的基本素材,“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2、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应该深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对“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出清楚的界定,第二如何进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特别是应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教学之间的关系。

3、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认为“基本活动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个体对已有经验素材加工的深广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经验的品质。基本活动经验包含策略性内容,模式性、方法性内容与体验性内容等成分;同时,又可以区分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思考的经验与复合的经验”。

4、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单肖天和辽宁省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景敏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从维度上分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又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意义在于: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彰显个性化的学习,生成课程资源。其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增加交流的机会,开展反思与评价”。

四、研究目标

1、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构建形成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促进学生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策略;

3、通过课例研究,整理出各年级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4、通过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对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研究的内容

1、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内涵。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经验”。

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探析“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

2、促进学生积累各种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1)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因此,应设计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味”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说:购物活动、测量活动等。

(2)积累“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地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的特征是模拟,在假想的模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比如:做一张数位表,取9颗围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中摆数。这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而大量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3)积累“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是由纯粹的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是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比如:圆锥体积的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圆柱体积的推导等。

3、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框架研究

从学生经历的具体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逐步形成的对数学活动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数学活动过程的一些倾向性价值判断;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学观察、数学发现、数学猜想以及如何验证、归纳、交流与讨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构建数学活动经验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六、研究思路

1、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目标和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学。

2、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经验积累。

4、考虑积极的数学活动形式

任何数学活动形式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有效的活动形式。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活动形式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活动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采用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究竟怎样通过数学活动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活动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自主选题——确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展示——活动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验证对策,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实施和落实。

八、预期成果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整合小学数学课堂,建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数学化思维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

实验的成果展示形式:

1、实验活动的图片、音像资料。

2、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分析记录。

3、优秀论文集。

4、优秀数学活动方案集。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主持人是我校校长,也是我校唯一的一位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很强,获得并发表过多篇文章,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过深入的钻研。参加本课题的教师都是我校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其中区学科带头人3名,有区骨干教师5名;这中间有教务副主任1名,教科室主任1名,高年级数学教师4名,中年级数学1名,低年级数学教师2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精力,近几年在学生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有多人次获奖,对学生的学习力有着深入的研究。旨在通过此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对此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将全力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征求多方专家和教研人员对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研究提供指导。

十、课改小组成员架构

褚裕锋:课题管理、资金;

王琴:课题管理、课题实施、统筹、资料、分析、研究报告

蒋飞、陈海勇、李海燕、孙家俊、刘志全:课题实施、分析、资料、统计;

徐安斌、刘军:课题成果汇编。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3

一、方案的提出

1、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为目的的熟练性训练(如题型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长效性目标。总体看来,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标准》已明确把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了课程目标,但发现“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并未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2、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过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同时《标准(实验稿)》也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单独的学习领域。因此,“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应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加深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学习的实质必然要求

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活动经验,将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即有一颗“数学的头脑”,对从小培养这些未来公民的创新能力有着基础性作用,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公民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它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体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各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党的xx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其中一个要求。最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应是教育的研究者,有助于数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薄弱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课程目标的变化,尤其是史宁中、张奠宙等数学教育专家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点关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但是,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进行个人阐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内涵及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为深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关于“经验”一词,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数学活动经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数学活动目的、数学内容、数学活动行为及其方式的转换以及数学活动环境等方面的感受、理解、领悟和体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智慧、情感、观念等内容组成的有机组合性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进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可以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分为过程性数学活动经验和结果性数学活动经验两个层面的内容,也可简单地将它分为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性数学活动经验,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与动作技能性数学活动经验等层面的基本内容。狭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特指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

三、理论依据

1、“课程之父”泰勒提出了经验的重要性:经验是课程编制的基本素材,“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2、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应该深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对“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出清楚的界定,第二如何进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特别是应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教学之间的关系。

3、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认为“基本活动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个体对已有经验素材加工的深广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经验的品质。基本活动经验包含策略性内容,模式性、方法性内容与体验性内容等成分;同时,又可以区分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思考的经验与复合的经验”。

4、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单肖天和辽宁省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景敏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从维度上分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又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意义在于: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彰显个性化的学习,生成课程资源。其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增加交流的机会,开展反思与评价”。

四、研究目标

1、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构建形成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促进学生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策略;

3、通过课例研究,整理出各年级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4、通过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对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研究的内容

1、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内涵。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经验”。

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探析“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

2、促进学生积累各种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1)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因此,应设计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味”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说:购物活动、测量活动等。

(2)积累“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地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的特征是模拟,在假想的模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比如:做一张数位表,取9颗围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中摆数。这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而大量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3)积累“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是由纯粹的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是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比如:圆锥体积的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圆柱体积的推导等。

3、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框架研究

从学生经历的具体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逐步形成的对数学活动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数学活动过程的一些倾向性价值判断;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学观察、数学发现、数学猜想以及如何验证、归纳、交流与讨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构建数学活动经验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六、研究思路

1、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目标和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学。

2、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经验积累。

4、考虑积极的数学活动形式

任何数学活动形式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有效的活动形式。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活动形式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活动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采用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究竟怎样通过数学活动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活动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自主选题——确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展示——活动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验证对策,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实施和落实。

八、预期成果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整合小学数学课堂,建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数学化思维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

实验的成果展示形式:

1、实验活动的图片、音像资料。

2、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分析记录。

3、优秀论文集。

4、优秀数学活动方案集。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主持人是我校校长,也是我校唯一的一位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很强,获得并发表过多篇文章,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过深入的钻研。参加本课题的教师都是我校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其中区学科带头人3名,有区骨干教师5名;这中间有教务副主任1名,教科室主任1名,高年级数学教师4名,中年级数学1名,低年级数学教师2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精力,近几年在学生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有多人次获奖,对学生的学习力有着深入的研究。旨在通过此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对此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将全力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征求多方专家和教研人员对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研究提供指导。

十、课改小组成员架构

褚裕锋:课题管理、资金;

王琴:课题管理、课题实施、统筹、资料、分析、研究报告;

蒋飞、陈海勇、李海燕、孙家俊、刘志全:课题实施、分析、资料、统计;

徐安斌、刘军:课题成果汇编。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4

一、实施背景

新颁布的20__版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在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决定在全校二年级和五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五年级数学为主,二年级数学为辅助实验年级进行课改实验,在有了初步经验和成果后全面铺开。

二、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20__版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尝试教育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为目标,力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品牌。

三、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用来给学生们来展示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口算比赛、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或者诵读数学公式和定律等等形式多样。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通过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和表现带给学生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组织的好的话会成为师生的最爱。

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也就是课前要完成的前置性作业。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话,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教学流程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

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1、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言。2、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3、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4、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不要让一个问题没完没了扩展出去,注意收局)“放”(比如有些重点或难点可以拓展)“引”(引导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往本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方面作点拨)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口述式、文字式、评“星”式、称号式等,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上述的流程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有环节。作业批改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是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1、作业种类

可分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

2、作业数量

(1)数学课堂作业本。配合每天课堂教学布置有代表性的有层次性的作业,要求课堂上留出1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2)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原则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45分钟。

课外作业应当能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跟完成实践作业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比较——这些积极思维活动应当贯穿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

(3)错题本。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个错题本,把每天做错的题写在上面,并及时改正,老师要做到当天批改。

3、作业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精选,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重视系统训练,体现梯度,做到题量适当,难易适度,并注意分层要求,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适当的必做题作业和选做题作业。

4、作业格式、书写用笔

(1)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楚,如有作图、制表、横线必须使用直尺画。

(3)1-4年级作业一律用铅笔书写,5-6年级作业要用碳素笔书写,要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5、作业的批改

(1)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字迹要工整。

(2)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应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做到当天批改。

(3)教师批改作业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且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工整。批改符号大小要适中(2厘米左右)。

(4)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帮助,对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要给予鼓励。批改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面批面改,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其增加信心,不断进步。

(5)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做好摘记,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个别辅导。

五、实施步骤

为了在全校扎实推进数学课堂改革,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避免只是形式上适应,缺少实质上的改变,准备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一)准备阶段(9月中旬---10月中旬)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尝试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等知识,做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清晰理念。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对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心中有数,并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课堂改革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实施阶段(20__、10——20__、6)

在实验班级尝试应用“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六环节教学法”,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并逐步改进完善。

(三)阶段性总结(学期末)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验证效果,和兄弟学校间交流,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向其他年级和学科推广。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5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5、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6、实验教材的培训学习,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体现的理念精心挖掘教材内部的创造性因素。

7、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吸取好的经验为我们所用。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合理选用教学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体现在:课前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者(体现在: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与评价)、合作者(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意见,师生平等、互动和分享)。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做到: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与他人合作交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关注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

(5)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其产生的背景,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小学数学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基本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这里的训练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做到当堂达标,树立“堂堂清”的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依据课标教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编写体例,对于新授课来讲,我们可将整堂课整合为以下五个教学模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7)挖掘数学思想,注重策略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如“化归(转化)”、“数形结合”、“建模(数学化)”等数学思想和“画图”、“列表”、“操作”等策略方法挖掘提炼出来,并让学生认识和掌握。

2、教师教学规范

《小学教学常规》对教师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教师除照此执行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促进专业发展。首先做好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理念,明确目标,掌握内容,了解其实施建议。其次学习好数学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掌握体系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感受思想方法。再次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向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迈进。

(2)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备课一般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学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的整体实现。

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围绕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课的形式既要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又要做到格式规范、纲目清楚。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统一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网络备课。要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写出教后记。

(3)规范上课,注重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与学生彼此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开放、互动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改革教学方式,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自主评价提供空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关注个别差异,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4)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要科学合理。作业的布置应力求科学、合理,要精心选择和设计,重视布置课外阅读、观察、考察、实验等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要用好数学《助学》。严禁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不能以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作业习惯,作业批阅与反馈要及时,提倡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批阅、评价、修改作业,培养自我检查,自我订正的和能力。

(5)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既要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又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学会学习。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6)积极撰写数学博客,发挥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们要用好这一信息平台,通过亲身参与,与专家交流、与同伴互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学生学习规范

《小学生学习常规》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作为数学教师除督促学生按其执行外,还应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与规范。

(1)认真和勤奋。认真仔细、勤奋努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好学的学习品质。

(2)倾听与思考。要培养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倾听的习惯,既要倾听教师的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要眼、耳、手、口多感官并用,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探究与合作。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同伴的成果,具有团队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4)表达与交流。能用数学语言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思维,学会与人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即要用自己的心灵去经历、去感悟。

(4)反思与质疑。《标准》对学生学习中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4、教学评价

(1)关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一节好的数学课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人而异,应更具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实际情况、当地的教学条件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适中,难度要适当。

②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

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标志为:教师投入,学生兴奋,看学生的参与程度。

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

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其标志为:教师的耐心与倾听,师生平等、互动和分享。

⑤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⑥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好的课堂教学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

(2)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如何做好学生的学习评价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取激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基于课标的要求,评价时应做到:

①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评价时按照标准中所描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不同的层次要求进行评价。基本技能包括运算、测量、作图、数据收集与整理等,要从正确性、熟练程度和方法策略方面进行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以学段目标为标准,可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下表是第一学段有关运算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指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

②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评价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思考包括对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评价。问题解决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能否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能否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具有回顾与反思的意识等。

③情感态度的评价。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程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兴趣,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质疑问难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等。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的方式进行。

④关于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的合理性,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⑤评价的主体与方式。评价的主体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测验、口头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袋等。每种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可从作业、测验中

了解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课堂观察可了解学生的过程与态度,成长记录袋了解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5、考试评价

考试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语应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1)考试的方式。

①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

②单项考试与综合考试。单项测试如计算、解决问题、操作等。如对计算的评价,应先求好再求快,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试题的命制。

①基础性全面性。无论是平时测验还是阶段测验,都应以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四个领域的内容为依据。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考察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探索性灵活性。一张试卷除有计算、填空、判断、选择、作图、解决问题外,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试卷编制应重视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