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讲话稿 > 思想宣传 >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推荐3篇)正文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推荐3篇)》

时间: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通用3篇)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 篇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电信络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络等通讯工具和信息平台,给不特定人群造成恐慌,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通过银行进行转账实施的非接触式的一种诈骗。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与同学们有关的诈骗形式,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识破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1、利用QQ等络聊天工具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盗号和强制视频软件盗取号码及密码,随后登录盗取的QQ号码与其亲友聊天,然后以急需用钱为名借钱诈骗。

2、利用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某款络游戏进行游戏币及装备买卖,在骗取玩家信任后,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或者交易后再进行盗号的方式诈骗。

3、上中奖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QQ用户、邮箱用户、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

4、利用上银行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制作与一些银行相似的“钓鱼”页,盗取银信息后将现金取走。防骗对策是在登录银行页时务必检查是否是该银行的,同时要管好自己的银证书,避免在公用计算机上进行上交易。

5、购诈骗。防骗对策是购时一定要选择有信誉度的购物站,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轻信商家的图片和商品评论。尽量使用支付宝、U盾等安全支付工具,拒绝与店主私下交易。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诈骗形式,如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实施电信诈骗、冒充亲友以车祸、吸毒被抓实施电信诈骗、绑架恐吓实施电信诈骗、群发银行卡透支、消费短信实施诈骗等等。

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只要我们能牢记“一二三”就一定能识破不法分子的骗局!即一个原则:接到陌生电话短信坚决不紧张,保持警惕二条途径:向10报警咨询或询问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认真甄别三个坚决:坚决不轻信陌生人话语,坚决不泄露自身账户密码,坚决不向陌生人账户汇款。同时,希能把今天学到的防骗知识带给家长、长辈们,让我们一起构筑一道防骗墙!

谢谢大家!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 篇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把坚定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源于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指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处理好科学与价值、主导与多样、本土与外来、批判与包容四对关系,从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1.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科学性也即真理性,是指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这个过程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认知理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获得科学性的认识。价值性即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呢?说到底是科学的理论。科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永葆活力,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建设一直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乏了价值属性,这样的文化就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堆积,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和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科学回答的是文化内容的真假问题,价值回答的是文化的导向与评价问题。另一方面,科学与价值又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科学是价值的基础,价值内含于人类的科学认知活动中,人类的认知活动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价值的评判。因此,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既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明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主导与多样的关系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主流文化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它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向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在我国,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主导性的。这也强调了主流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主流文化多样性,否则整个文化体系就会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化,不同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和互动成为常态,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因而,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扩张、文化入侵更加隐蔽,意图削弱我们民族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动摇。但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明确,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性与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机统一的。

对于文化的主导与多样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主流文化对于多样性的文化具有引领、整合功能,而多样性的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则具有促进、补充和完善作用。一方面,只有贯彻“双百”方针,保证多样文化平等地自由地展开争鸣交锋,才能激发创造精神,拓展文化视野,繁荣和兴盛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思想文化上的混乱。总之,处理好主导与多样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要坚持以“一”导“多”,以“一”带“多”,并最终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从而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文化的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也即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本土特质是文化活力之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要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质,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但本土化不是民族保守主义、排外主义或夜郎自大,更不是谋求民族文化霸权,而是兼容并包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以自己民族的形式加以改造,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最本原的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最根本的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追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深刻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凸显着民族特性。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其他国家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一方面,应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理念历久弥新,仍然对现代道德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提供着经验借鉴和智慧启迪。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高远追求,修身养性的道德型塑等。另一方面,应该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吸收借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古为今用”,又要坚持“洋为中用”。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应该兼收并蓄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都是文化自信的显著表现。正如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4.批判与包容的关系

在哲学的意义上,批判是一种否定。没有否定,就不可能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一般意义的批判,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即在否定中有肯定,在批判中有包容,在变革中有继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批判是先进文化诞生的助推器。但否定如果不包含着肯定,事物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新事物只有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才能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的批判,要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摈弃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否定与肯定、批判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优秀文化,本身具有批判性的特质。正如马克思曾经宣称的那样:“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考察人类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具有包容性和整合力,它就越丰富强大,历久弥新。世界上曾出现了多种灿烂的文明,然而仅中华文明奔腾不息,从未间断,迄今仍然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归因于中华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熔铸各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面对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要处理好批判与包容的关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成分,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勇于自我革命思想宣传范文 篇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开启了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当前,只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1.确保党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着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切实把党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张变成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确保党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新时代坚持党管农村原则,就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确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就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落实到位。必须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党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就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宣传者、贯彻者、领导者、动员者、推动者的作用,确保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党的要求及时到达基层一线,转化为党员、群众的行动和力量。

2.锻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力,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社会各类群体,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振兴。

确保有效覆盖是锻造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力量的前提。要按照“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的原则,不断扩大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把党的组织机构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进一步加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各个层面的覆盖密度,形成条块结合、覆盖各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或是专业协会中,也可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中建立党组织。

提升党建质量是锻造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力量的关键。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要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做、反复抓,真正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要严肃党组织生活,把党的组织生活作为查找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按照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的原则,不断创新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农村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构建同心同德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有效发挥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作用是锻造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力量的重要目标。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岗位上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关爱、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干事创业激情,使其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要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走前头、作表率,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夯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党的群众凝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乡村振兴之中,把党关于乡村振兴的正确主张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依靠农民群众创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伟业。

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绝不能让农民成为旁观者,而应让农民成为主力军,成为主要受益者。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也是由乡村的独特属性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所决定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根本,实现农民群众生活富裕是关键。要始终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心中,不断提升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让群众能够感觉到组织的魅力和力量,感到劳动有干头、生活有盼头、前程有奔头,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来,还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些政策在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一些地方农民仍存在就医难、养老难、子女上学难、补贴补偿到手难等问题。正如所指出:“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以扎实的作风,打好农村精准扶贫等攻坚战,确保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在农村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

4.优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格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切实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发挥党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域情、体现时代特征、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确保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从而最广泛、最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与关键手段。优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格局,必须深化乡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保证。只有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环境。优化新时代乡村振兴治理格局,必须以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为保障,加快涉农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着力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厉行德治,通过道德评价从内心情感约束人们行为,是我国传统乡村治理的有效经验。优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格局,必须以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为基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道德规范融入乡规民约,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注重树立宣传新乡贤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大力提倡推广移风易俗,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总之,农村要发展,党建是关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力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发挥党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