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项目工作总结 >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五篇】正文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通用5篇)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狠抓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xx年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总量4.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0.45亿元,信贷资金1.14亿元,产业带动建档立卡农户5.53万人。目前,完成规模种植茶叶5.3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28公里,蓄水池63口。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基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资金、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注重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做优做实专合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三是做精做细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引导城镇小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

(二)注重回引创业,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川明参、恩阳芦笋等独特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重点在建设用地、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招商企业予以充分优惠,并重奖投资额度大、销售收入高、税收入库多的有功企业。对招商落地企业,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挂联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全方位服务招商企业。二是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借鉴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民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针对在外成功人士特点专门制定推介项目库,积极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农,带领乡亲增收致富。三是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提升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水平,推动贫困群众创业。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相结合,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容量,积极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引导农民朋友积极投身巴山新居聚居点、重点镇、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广大贫困群众就地务工、家门口挣钱。

(三)强化服务保障,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设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项基金,重点从奖励资金、项目整合、金融扶持等方面,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项目和资金扶持。二是加大项目整合。整合新农村示范县(区)、扶贫连片开发、乡村道路、小农水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坚持用地优惠。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其所获得经营权的土地上,按照审批规划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修建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的,其占地按照农村三类建设用地或设施农用地办理相关手续。

(四)创新建设机制,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权量化、分红、租金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同时,探索反租倒包零租金机制,对农户入股的原承包地,在不伤害已栽植苗木的前提下自收自种黄豆、花生等矮杆作物,并免收租金。二是探索产权改革推动机制。围绕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体系,规范搭建县(区)、乡、村三级交易平台、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产权评估机构,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八权一股”证书,规模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是建立市场带动机制。按照市场法则,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思路,重点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进培育现代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会员制销售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贸对接”,支持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深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实现农产品线下实体营销、线上网络营销、举办节庆营销、借力境外营销等相结合,增加销售额。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较弱。

(二)产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地处盆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发,金银花、核桃、茶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经常遭受干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产业基础较为脆弱。

(三)市域经济总量小,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所辖县(区)均属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市域经济总量小,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业经济和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产业经营水平低,现代农业体系不健全。因利益驱动,企业与农户彼此缺乏信任,产销协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刚刚起步,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经营集约化,在推动土地规模上求突破。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贫困山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税收优惠、金融贷款、“四荒”开发等方面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抵押、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

(二)企业集团化,在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求突破。树立集团经营理念,打破地域界限,有效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资源,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以县为单位,培育一批又发展潜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逐步改变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局面,努力提高效益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品牌市场化,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实力上求突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尽快出台区域品牌管理使用办法、积极争创1-2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驰名品牌和商标,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贫困群众依靠特色农产品增收致富的路径。

(四)经营标准化,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求突破。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是用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技术化。鼓励经营主体健全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生产体系。探索利益分配市场化机制,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服务者之间通过市场机制联结在一起,以追求产业整体利益,推动广大贫困群众增收。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 篇2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计划安排,x年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乡村、村、村共3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实施扶贫连片开发建设。项目区有农户737户,农业人口2809人,其中劳动力1665个。建设期限为x年9月至x年9月。

项目概算总投资3491.12万元,其中:申请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市、县级财政配套13.4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237.05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工投劳1740.67万元。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及贫困程度

(一)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项目区属县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建设前,已建成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仅为5.0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为787亩;农业机械拥有量仅为26台,机耕面积1388亩;年施化肥60.25吨;仅建成沼气池133口;仍有1776人处于饮水不安全状态。二是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共有通村公路29.68公里,仅硬化0.8公里;通社公路16公里,均未硬化;入户路仅有59公里,大多数农户仍存在出行难的问题;所有农户均通电,年人均用电量34.33度;654户通电话。三是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项目区共有村小2所,小学教师5人,学生304人,入学率仅为96%;村卫生所2所,医务人员3人,结核病患者2人;有村务活动室3个。

(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项目区是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面较大的区域。农户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远低于同类地区水平。项目区内现有贫困户144户,贫困人口578人,分别占项目区农户及农业人口的19.54%和20.58%。项目区内“无房户、危房户”户达44户(其中:无房户25户、危房户19户),生活较为困难,占项目区总户数的5.97%;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水平欠发达。因此,贫困人口急需从各方面给予帮扶。只有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二、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特别是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作为我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市县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以来,全乡共实施区连片扶贫开发3个村,其中省级贫困村1个,市级贫困村2个。

通过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饮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农村贫困现状得到进一步缓解。2175人和2.27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得到改善,2809人通路困难得到解决,44户156人告别了危房,85户318人基本生存环境条件得到解决,新增灌溉面积885亩,改善灌溉面积3520亩。3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由实施前的4260元增加到x年的6301元。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村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乡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村、户,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报账制。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三个村均以发展蚕桑作为支柱产业来抓。

5、坚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参与,坚持依靠农民群众主体投入力量改变贫困面貌。成立了乡、村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乡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行了乡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部门联系挂钩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采取多种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最大限度地以农民群众作为投入主体实施扶贫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乡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由此导致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进而使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匮乏。

1、区位不优。乡北与巡场。全境山高道窄,远离省会市府,无铁路,也无水路,仅有时有泥石流相阻的回恒路、孝恒路与外相通,乡村路多为过去的茅草便道。

2、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绵绵山脉呈网络状连接,岗岭起伏,丛峦叠障,地理气候特殊。海拔544-1101米。全年温凉多湿,洪涝、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灾害频繁发生,中低产田(地)面积大。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 篇3

我县xx年年度科技培训,在扶贫开发协会的大力扶持下,顺利完成了培训活动内容,本活动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现将培训完成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完成情况

1、养殖业培训

根据我县农民在生猪饲养中存在的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无防病意识等问题,为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提高农民的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养猪饲养培训,共计5期,受益300多人次,每期培训15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演示,培训内容包括建盖厩舍、选购良种仔猪、科学配料、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

2、种植业培训

通过以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能够基本掌握养猪、种茶技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对种养业的管理能力,减少了发病死亡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 篇4

我镇以工代赈易地扶贫移民项目工程于20xx年10月启动实施,在县局和镇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镇移民办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移民扶贫这个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工程实施的各项要求,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确保了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圆满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现将三年来实施该项目做如下总结。

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共建成老安坪和新街移民安置点2个,完成移民搬迁51户191人,其中:老安坪安置点16户62人,新街安置点35户129人,2个安置点都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具体建设内容:

1、房屋建设情况。搬迁和新修房屋51幢,其中老安坪安置点16幢,新街安置点35幢,老安坪点房屋为木结构,新街点房屋为砖混结构;房屋总建筑面积6472 m 2,其中住宅5992 m 2,生产用房及附属建筑480 m 2,移民人均占有住宅31.37 m 2,搬迁后新修房屋估算价值达210万元。

2、道路建设情况。建成主要道路2条,总长580米,其中新街公路为水泥路面,长420米,宽7.5米,建筑方量为2360 m3;老安坪通寨公路长160米,宽6米,为砂石路面。

3、输电线路建设情况。架设10kv输电线路560米,低压线路800米,改造低压线路200米,实现移民户家家通电。

4、新铺设老安坪自流引水管道1.8千米,日可供清洁饮用水达30吨;改造自来水工程一座,包括改造输水主管路300米和新建提水站1座。

5、建成沼气池17口,均能顺利产气。老安坪点移民户家家用上了沼气灶和沼气灯。

6、参资建成新街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解决了新街移民集会、议事和学习场所。

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国债资金使用包括四大块。一、移民建房50万元;二、水、电、路393090.65元;三、沼气工程16480元和精神文明中心建设工程15万元;四、管理费用857元。项目工程共投入资金21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国债资金96万元,移民自筹资金109万元,镇人民政府匹配资金10万元。

三、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以来,我们经常到移民户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认为,项目实施效果明显,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改善了项目区迁出地的`生态环境。51户移民户来自10个村生态条件恶劣的16个村寨,人地少,坡耕地比例高。迁出部分人口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特别是大溪沟16户整体搬迁后,生态得以恢复。借退耕还林东风,16个移民村寨因迁出人口而增加退耕还林面积170亩,荒山造林200亩。

2、因为项目的实施,迁入地实现水、电、路三通,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为稳步增收奔小康提供了基础。

3、拓宽了移民就业领域。两个安置点处在或靠近工矿区,70%以上移民劳动力由原来单纯从事农业转向从事二、三产业,没有出现因耕地减少而返贫的现象,相反因劳动时间增加了,收入提高了。

4、移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收入稳步提高。搬迁前,移民户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搬迁后,由于劳动力转向报酬高的工矿业和服务业,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xx年前10个月,51户移民户人均收入达1000元,最高达2500元,最低达900元。总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例由搬迁前的10%提高到70%以上。

5、移民思

项目扶贫工作总结 篇5

我县20xx年度科技培训,在扶贫开发协会的大力扶持下,顺利完成了培训活动内容,本活动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现将培训完成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5乡2镇36个村委会36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为1353.57平方公里,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5%,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县总人口23651户87428人,其中农业人口18415户67811人。人均纯收入1080多元,人均口粮370公斤左右。虽然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二、完成情况

培训工作自20xx年10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培训计划,培训范围涉及5乡2镇7个村委会1100人次,开展养殖业(养猪)培训、种植业(种茶)培训,培训经费15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1、养殖业培训

根据我县农民在生猪饲养中存在的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无防病意识等问题,为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提高农民的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养猪饲养培训,共计5期,受益300多人次,每期培训15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演示,培训内容包括建盖厩舍、选购良种仔猪、科学配料、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

2、种植业培训

要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就是茶产业开发,目前我县茶叶种植面积有3.5万亩,但我县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无生产技术,导致管理不善,单产低,效益差,需要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茶业种植培训,共计16期,受益800多人次,每期培训20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开垦、茶苗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

通过以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能够基本掌握养猪、种茶技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对种养业的管理能力,减少了发病死亡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