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考历史题13个答主观题的方法》
主观题总是无从下手?没有思路,是大多学生的通病,其实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
①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②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③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
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初中历史的人物
一、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并不十分陌生,但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对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还不能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梳理历史线索及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历史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不仅要让学生记忆史实,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传授基础知识,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只专注于能力的培养,最终对能力的训练只会流于形式。要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史论结合。
二、要结合中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的特点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时要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设置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触景生情法。特定的历史情景会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发现。历史教学要善于创设这种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去,引发历史性思考,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时,先介绍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而美蒋准备发动内战,蒋介石假和平,三次打电报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和平的情况。由此,将学生引入那个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其思考:如你是毛泽东,去还是不去。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思考和探究以解决问题。
2.兴趣教学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还要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美妙动听的音乐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会产生萌动创新的意识。如,为了让学生理解1977-1978年中国“在徘徊中前进”,我把当年“你办事我放心”、“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等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有的想到了“”虽结束,但个人崇拜现象还存在;有的想到了“左”的错误仍在继续等。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疑问教学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对资料的观点敢于怀疑,才有可能创新。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质疑,老师也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研究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开展题为“我眼中的曹操”、“我看拿破仑”等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历史学科中贯穿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是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历史教学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自然发展。
做高考历史题13个答主观题的方法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答题小技巧,这三个答题套路要知道
2.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主观题应该分“四步走”,注意“传承与创新”
3.2019高考历史有哪些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成绩提高的方法总结
4.文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5.高考文综怎么分配答题时间 文科生做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