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正文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

时间: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三国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三国历史故事1

店埠,是安徽省肥东县的城关镇,原属合肥市。它是怎样得名的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曹操父子的故事

那时,三国纷争,曹操领兵在合肥与吴国孙权对垒。这一带地势低凹,不利驻军。曹操就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合肥筑了个点将台(即今明教寺),沿途堆些土堆,垫高一些地方。取了土的地方,便成了塘,垫高的地方,便驻扎军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驻军和打仗了。曹操很高兴,便把它叫做“垫步”,并且亲笔写了“垫步”两字,让石匠刻出,留作纪念。

民工很多,可是这儿没有做买卖的,大家生活很不方便。衣服破了,没地方买针线缝补,烟瘾来了,没有地方买到烟草……一句话,民工是人不是牛马,哪能只做工不安排好生活呢!石匠衣服破了,正咕哝着:“衣服破了,要有个店,买点针线缝补该多好!”一听说叫他刻“垫步”的石碑,心里喜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把“垫步”听成“店铺”了。他接过曹操写的纸,随手放下,先去凿那石碑。等碑凿平,曹操那张“垫步”的纸,早让风吹跑了。他于是一锤一凿、一笔一画地刻“店铺”两字,心里想:丞相可真关心民工啊!

曹操的二儿子曹植也在军中,他人聪明,性情随和,有时跑到民工处玩玩。这天,他跑到石匠处一看,见石匠篡改了父亲的字,大吃一惊,说:“石匠师傅,你怎么把‘垫步’错刻成‘店铺’,这可有杀头之罪啊!”

石匠一听也吓坏了,便把自己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一五一十都照实说了。曹植连连点头,说:“有理,有理!不过‘铺’字不如‘埠’字,我来写,你来刻。这样你就不会有欺上之罪啦!”

石匠听曹植这么一讲,高兴地连说:“好吧,好吧!”

当下曹植便写了“店埠”两个字,交给石匠师傅,自己就回到父亲那里去了。

第二天,官员来收碑,一看“垫步”变成了“店埠”,大吃一惊,便把石匠绑起来问罪。

石匠说:“这是世子曹植叫改的。”

官员不相信地说:“你的罪已够大的了,还攀上世子,真是胆大包天!”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石匠押赴法场。

正要开斩,曹操父子来了。原来,头一天,曹植回去,未找到父亲。曹植放心不下,一清早又去找父亲。找到父亲,便把民工的想法和石匠改刻石碑的情况一一禀报了。曹操听后,连连点头说:“这是我一时欠考虑。石匠师傅改得对,他没有罪。”

曹操父子急匆匆地赶来,看到石匠正要受刑,曹操立即命令士兵放了石匠,转身又对官员们说:“从城里搬一些铺子来,就在这里做买卖吧!”

这样,店铺搬来了,生意非常兴隆,渐渐地这儿成了一条街。从此就叫“店埠”了。

  三国历史故事2

河南省鄢陵县的马栏镇有一个议台村,村里有一座五亩大、两丈多高的大土台,叫议事台。说来奇怪,议台村周围的土都是黑胶泥,唯独议事台的土和当地不一样,是黄色的莲花土。更奇怪的是,每逢夏夜,远处蛙鸣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而议事台周围却一片宁静,台上连一只嗡嗡叫的蚊虫都找不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把汉献帝从东都洛阳劫持到长安,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宫室被烧尽,庄稼被毁光,君臣只得睡在大街上。老百姓没有吃的,都出城挖草根、剥树皮度日。曹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洛阳城一时难以恢复,自己的几十万大军也面临着断绝粮草的危险,心里非常着急。他想:许昌地处平原,又有古都鄢陵,城郭宫室都很完整,不如迁都许昌。他禀明汉献帝后,献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曹操便率领大军,向许昌进发。

部队经过鄢陵县马栏镇时,曹操想要和部将商议怎样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但马栏镇一带却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曹操就传令行军的士兵,每人用战袍兜一包马栏镇的黄色莲花土,继续前进。当部队走到现在的议台村时,曹操见地势平坦开阔,便命令士兵将土倒下,堆积起来,筑成了一座大高台。而曹兵取土的马栏镇西南角,却形成了一个大洼,这洼至今还在,叫皇家洼。那座大高台就是后来的议事台,因为筑台的土是从马栏镇取来的,所以和议台村的土不一样。

高台筑好后,曹操就召集将领们在台上议事。当时正值夏季,台下的水洼里有许多蛤蟆,黄昏时分蛤蟆呱呱乱叫,弄得大家连说话都听不清。曹操嫌蛤蟆碍事,生气地站起来一挥手说:“讨厌,青蛙不鸣!”他的话音刚落,蛤蟆就再也不叫唤了。直到现在,议事台周围见不到一只蛤蟆。老百姓都说,蛤蟆怕误了曹丞相的军机大事,全都搬家了。

曹操和部下商议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如何解决粮草的办法。夜深人静时,曹操就在屋里看书思考。这时虽说蛤蟆已被赶走了,但夏夜的蚊子更是厉害,它们乱飞乱叫乱叮人,搅得曹操心烦意乱,他把袍袖一拂又说:“讨厌,蚊虫远飞!”话音刚落,蚊子也销声匿迹了。据说直到现在,曹操住过的那一片地方,都没有蚊子。

曹操一时想不出解决军粮的办法,就决定招纳天下贤士,共议发展经济、统一天下的大业。招贤榜写好后,曹操派人四处张贴,但是一连几天都没人揭榜应召。这一天,眼见天快黑了,还是没有人来,曹操心里烦闷,便走下高台,到田野里散步。这时,远方天空中忽然白光一闪,耀得曹操眨了一下眼睛,等他睁眼细瞧时,只见田埂上有一位老叟扛着锄头向他走来。老叟见了曹操并不回避,反而笑嘻嘻地问道:“丞相,何事愁眉不展?”曹操便把心里想的事说了。老叟听罢微微一笑,说:“不知丞相的招贤榜招不招山野村夫?”曹操听老叟话里有话,又见他白眉白须,仙风道骨,便说:“不论人才,只图良谋。”然后把老叟请上高台,躬身施礼说:“请教老丈有何良策?”

老叟站在高台上,用手一指台下广阔的平原,说:“如今天下群雄纷争,鄢陵地处中原,又有沃土良田,丞相有几十万大军,何不在这里屯田练兵,养精蓄锐,待来日讨伐孙权和刘备,一举扫平江南,何愁天下不统一呢!”

曹操听罢,满心高兴,便备了酒席,和老叟议古论今,谈天说地,一直到夜半。这时,曹操疲倦了,仰天打了个哈欠,正想请老叟回房休息,老叟却不见了,只见一道白光隐遁到东方空中,化作一颗明亮的金星。曹操这才知道:老叟是太白金星,特地下凡来指点他的。

后来,曹操在鄢陵广行屯田,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操练。这年,鄢陵获得了大丰收。曹操充实了力量,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物质基础。

据说,曹操和太白金星在高台上相聚议事后,就把高台命名为议事台。议台村也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三国历史故事3

三国时,安徽亳县出了两个大能人:魏王曹操、神医华佗。

你别看戏台上把曹操画成奸白脸,其实他的能耐可不小!文韬武略,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就是有一条不好,疑心大,动不动要杀人。

这一天,魏王正在府门议事,忽觉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头痛得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手下人慌了,忙请来太医,扎针吃药拔罐子,折腾了半天,一点用也没有。夫人卞氏求神问卜,哭得泪人儿一般。可是哭也哭不好老头子的头痛病呀!还是谋士荀!有点子,他想起了神医华佗,立刻派人去请。

华佗是城北七里小华庄人。说起他的医术,真是高明极啦!再难治的病,经他一治就好。开膛破肚,刮骨疗毒,麻药一抹,一点不痛。

这天,华佗正在外乡看病,曹操派的人赶到了。华佗一听有人请看病,又见来人火烧眉毛的样子,还有啥说的——去呗!

华佗连家都没回,就骑马登车,日夜赶路,来到魏王府。

只见曹操躺在床上,头上勒个带子,脸像白菜叶子,虚汗直冒,知道病得不轻。他赶忙洗手净面坐在床前。免不了一望、二闻、三问、四切,如此这般一看,随即取出一根七寸银针,照头上穴道扎下去。曹操只觉得先酸后麻,遍体生津。说也怪,曹操的头痛病,说不痛咯噔一下就不痛了。

曹操好高兴,他爱才呀!心里想:俺老乡有这样的能耐,我这病就不犯愁了;有他在身边,日后行军打仗也是我一条臂膀。他执意不让华佗走了。他赐给华佗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华佗坚决不受;又许他高官厚禄,华佗一口谢绝。曹操犯难了:俺老乡想咋呢?

华佗想回家。他睡着锦床绣被像睡蒺藜窝,吃着山珍海味还不如杂面锅饼。晚上一合眼就回到了小华庄:前院李嫂子的老闷气要治呀,后庄王二哥的老寒腿要扎呀……左邻右舍的乡亲盼他呀。华佗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眼睁得越大,一熬一夜,一熬一夜。华佗再也撑不住了,天一明去见曹操。他编个瞎话,说临来时自己的妻子正病着,要回家看看。

曹操满心不想让华佗回去,可是人家妻子病着不让回去张不开口呀!他就让华佗回去了。临走时曹操再三要华佗赶紧回来。华佗才不想再来呢!老百姓离不开他,当医生的咋能光为你一个人治病呢?

一而再,再而三,交罢新春三月三。曹操不见华佗回来,心中着急,派州官府县连催几次,华佗就是不来。曹操又听说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给东吴大将周泰开膛破肚,可气坏了。噢,你想治好他们的病,好来收拾我呀?

这一年,曹操正领兵打仗,忽然得了混脑痧,头痛得死去活来,就又想起了华佗,立刻派人去请。手下人知道他记恨华佗,又怕请不来,就问他:“怎么请呢?”

曹操说:“三百石麦、三百匹罗,飞签火票请华佗。”

“他要是不来呢?”

曹操又说:“先是礼,后是兵,华佗不来就不中!”手下人得令而去。

华佗来不来呢?来了。一不是畏曹操权势,二不是贪曹操的东西,他认为曹操是个人物,在这乱世之秋,少不了他,死了可惜。他把三百石麦、三百匹罗,周济了邻里乡亲,告别妻子上路了.

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说。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

曹操沉不住气了:“华先生,我得的啥病?”

华佗说:“你得的是混脑痧。”

曹操说:“快给我扎针吧。”

华佗说:“扎针不济事。”

曹操说:“那就吃药吧。”

华佗说:“吃药不管用。”

曹操急了:“难道没办法了?”

华佗说:“办法虽有不好用。”

曹操说:“你说出来看。”

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嘘!——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华佗呀华佗,我几次三番催你不来,来了要劈开我的头。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不容分说就叫人把华佗砍了。

华佗死了没有呢?没有。他成了神啦!神医气得不得!你身为王公大臣,这样还得了吗?——华佗决心给他治好病,再教训教训他。

再说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咔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然后取出脑子搁在药水里洗了洗,又把头缝好。说也怪,头痛病说好就好了。曹操以万金酬谢,华佗说:“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一心救黎民;我不记怨,不记仇,但愿你别再杀无辜。”说罢,深深一揖,飘然而去。曹操忙伸手去拉,却不想一股湿漉漉的东西泼在手上。曹操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几个随军医生也守在大帐里。曹操想想梦境,看看眼前,将信将疑。反正病已好了,也不必深究了。

过了几年,曹操回乡祭祖,咱亳县人(那时候叫谯郡)当面不敢讲,背地可没少骂他。有人说:“华佗医术高明,王大头的混脑痧,就是劈开头治好的,曹阿瞒错杀了好人!”曹操又不是聋子,这话还是刮到他耳朵里去了。他派人找来王大头,当面一问,可不!十年前王大头得了混脑痧,华佗在曹巷口开药铺,就是那样给他治好的。亲眼所见,王大头的头皮上还有一道疤痕呢!

曹操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他这个人兵败赤壁,八十万大军报销了,没掉一滴泪。为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可眼下,他哭了,老泪吧嗒吧嗒直掉。

他打算给华佗修座庙,拨十万两黄金,请五百名能工巧匠,庙要修得富丽堂皇。那时候,咱亳县人早想着给华佗修庙,都因为怕曹操治罪,想修不敢修。眼下,一听说曹操要修华佗庙,谁不踊跃呀!背着行李窝头,一下来了几千人。街坊乡邻,这个捐五十,那个捐一百,一下子集了好多钱。

正说要破土动工,大伙梦见了华佗。他还是平日那个样子:身背青囊,手拿虎刺,像刚从哪里治病回来。他慈眉善目地对大伙说:

不要青砖琉璃瓦,

不要金妆玉塑身,

华佗一生唯清苦,

清堂瓦舍济世人。

既是神医这样说,大伙都同意。曹操呢,当然完全遵命。就这样,在城里盖了一座庙: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华祖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三国历史故事4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

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三国历史故事5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隆中。诸葛亮下了卧龙岗,帮刘皇叔烧新野,战赤壁,夺荆州,下西川,建立了蜀国。司马懿则投了曹操,后来也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和诸葛亮常年对阵,到底是计差一筹,常常败阵。葫芦谷一仗,差一点没叫诸葛亮把他们父子烧死在谷内。司马懿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

一天,司马懿正在发愁,忽听哨探报:“诸葛亮已死,葬在定军山,听人们传言,天书随葬墓内。”司马懿大喜,速命再探。各路哨探所报相同。司马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计要扒墓盗书,以解心头之恨。他安排了各路接应人马

司马懿带领人马来到定军山,只见半山腰新建一座飞檐高挑的殿宇,殿前有一块大牌坊,牌坊上方有一块大石匾,上面写着“诸葛武侯之墓”六个大字。朝牌坊后面看去,静悄悄空无一人。司马懿正要迈步进去,猛地又连退几步,心想,莫非诸葛亮在此设下埋伏?就命令兵丁进内查探。不一会,兵丁出来禀报说:“里面确无一人。”司马懿这才放心大胆穿过牌坊,走进大殿。

大殿里迎门立着三尊神像,左边一个童子怀中抱把剑,右边一个童子手上捧张琴,再看中间这尊神像:头戴丝纶巾,身穿八卦衣,手拿羽毛扇,三绺长须,面如冠玉,飘飘然如神仙临世,正是那名震三国的诸葛孔明。司马懿一见这诸葛亮的神像,不由得他不想起空城计、八卦阵、葫芦谷旧事,心头一股无名火起,真想立时推倒这神像。但转念一想,他已是死去之人,从此以后,世上谁能与我匹敌?念在同窗之谊,我就拜他一拜吧!就命令兵丁燃烛焚香。司马懿走前几步,拜在诸葛亮像前。谁知这一拜,那身子就像在地上扎了根一样,再也起不来了。司马师、司马昭急忙上前搀扶,也搀不起来。司马懿惊得魂飞魄散。正在绝望之时,抬头看见殿顶梁上有几行小字:“念在同窗谊,饶尔一命归,脱尽盔和甲,方可离此地。”司马懿忙叫两个儿子帮他脱尽盔甲,这才站起身来。他又命令兵士掘开地皮一看,原来下面埋着一块很大很大的吸铁石。

司马懿恼羞成怒,想不到诸葛亮死后还差点儿害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越想越气,哗啦抽出青锋宝剑,恶狠狠砍断诸葛亮塑像的手和腿,又命两个儿子和兵丁一齐上前,左边推倒抱剑童子,右边推倒捧琴童子,正中间再推倒诸葛孔明之像。只听扑通一声巨响,诸葛亮的泥胎倒地,下面却现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几行字:“可恨同窗友,毁像情不留。赠书姜伯约,与师报此仇。”

司马懿看罢碑文,一阵冷笑,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大殿后边,只见一座青石扣顶的大墓。他左看看,右瞧瞧,前后左右查看一遍,没见什么疑迹,就命人打开墓门。这司马懿生性多疑,生怕再中了诸葛亮之计。但天书就在眼前,别人进去,他又不放心,就决计冒险进墓。他命令兵丁点起火把,让司马师仗剑前头开路,司马昭在后紧紧相随,他自己居中。父子三人进到墓内,深一脚,浅一脚,东摸摸,西看看。司马懿摸到棺材头里,猛地碰着一个小盒子,心里一阵高兴,随即怀抱书盒,连忙出了墓门,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让两个儿子把兵丁带到一边,自己才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盒。只见里面还包着黄绸子,掀开黄绸,啊,正是老师的那部奇书!司马懿心花怒放,正要掀开书本看个仔细,猛想起当年就上过老师的当,如今可不能再中诸葛亮的计。他脑子一转,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哼,我从后边倒过来看。”随即把书翻转,一页一页倒着看了起来。司马懿看书有个习惯,好用手指沾唾沫翻书,只见他翻一页,用手指沾沾唾沫,翻着翻着,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头晕恶心,猛看书的天头上有一行小字:“害人反害己,毒毙司马懿。”司马懿看罢,肝胆俱裂,不由得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司马师和司马昭见了,慌忙跑到跟前,司马懿哭诉道:“可恨诸葛亮,死后还要害我呀!”父子三人抱头痛哭,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语。霎时药性上攻,司马懿一口鲜血喷出,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两眼一瞪,命绝身亡。这件事叫“泥诸葛治死活仲达”。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