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通用7篇)正文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精选7篇)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1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

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2

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腐儒恶绅,粉墨登场。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笔者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习惯劳民才子的琐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郎。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时候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父亲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仪,字少卿。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父亲去世后,杜仪继承的,便是这一点产业,计值几万银子。

初识杜仪,善恶不分,凡有人来求,一掷千金。文人傲骨不屑与官宦为流,让人又爱又恨。娄管家在世时尚能让偌大产业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后几年之内变卖家产一贫如洗。

后迁居南京,清风明月淡如水,品茗咏诗游山玩水,好不快活。世人皆笑,不可学天长杜仪。照我说确实学不得,有些风骨情怀不是模仿就能得来的。

普遍的读者对杜少卿褒贬不一,其中大抵不过批之善恶不分或纨绔败家。这是普世的价值观,用于杜少卿这样有趣之人的身上,实在让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浑浊,反而清醒异常。只是他不愿被红尘乱事所扰。有钱也好无钱也罢,不过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罢了。

他放浪形骸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古时,携妻同走是伤风之举,杜仪哪管其他,前有良辰美景侧有甘苦之妻,但愿长醉不复醒,好一个自在风流!

又说,从安庆回南京时没有盘缠全仗韦四太爷资助。这一囧事全然被他称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觉得有趣。得此妻子,真乃大幸你不愿做官我随你,你要说笑我便陪你,你要败家我不曾言语,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季苇萧得闻他前日携妻同游,劝他“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杜少卿答曰“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这等可爱人儿一生浪漫,怎么还能叫人说他不是呢。

高翰林评价杜少卿,杜家第一个败类!说杜父做太守,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说杜少卿败光家业不求上进。还言道,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要说这高老爷进士出身,一生功名利禄也无他错,却全然不晓得你是你,万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独一。亏得他在说这段话之前还叹息“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当真讽刺至极!

不知杜少卿听到那句,不可学天长杜仪会是怎样的笑态。不可不谓,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这样追求仕途只为升官发财之人,多的是匡超人这样忘恩负义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这种欺世盗名之辈,多的是严贡生这样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于生计贪图私欲的为非作歹,但是别忘了这世上还是有萧云仙杜少卿不可不谓这红尘乱事之中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3

读过书的人似乎往往被赋予了高尚的光环,殊不知读书人也是人。

一个人的秉性养成,是众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结果。先天遗传,后天养成,而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会,从其所读。古往今来,斯文败类,数不甚数。究其原因,更是纷繁复杂。

读书,的确是培养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为人处世,往往需要的是,社会的磨练加上对自我的批判。却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能靠书本习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应该有所修整。读书人虽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不能因其丰富的知识量而断定他的为人。现不是已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论断吗?其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敢于怀疑,读书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称颂的。

这里,我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读书对人有没有用,而是读书究竟对人有多少用?或者说,读书对人的品格养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积极作用?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试问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没有杜少卿的无私豪壮,也没有马二先生的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更别谈萧采的那一身本事。

当我们因作者的讽刺,笑话书中人物时,请别忘了自己。倘若自己处其一般境遇,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4

《儒林外史》读后感车间标语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正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是没钱供你念书啊!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第一天,王冕便来到秦家放牛,秦老爷对母子俩十分客气,而且之后十分照顾王冕。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冕在休学后,并没有放下读书。他经常在有空时拿自己的工钱去书贩那里买两本旧书看看。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5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侮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6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篇7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