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4篇)正文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4篇)》

时间: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通用4篇)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

布鲁克林在哪里?那里有棵怎样的树?在那儿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走进了《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世界。

这本书主要描写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弗兰西一家一开始非常开心,虽然和弟弟尼雷常常挨饿,家境清贫,可是总能感受到父亲在生活中播撒的快乐种子,一家人幸幸福福的过着好日子。父亲约翰尼酗酒后,由于被人嘲笑,他痛不欲生,最后在医院救治无效死亡。在丈夫过世后,家里更加困顿,母亲凯蒂生下妹妹劳瑞,挑起生活的重担,越来越坚强。弗兰西在失去深爱他的父亲后,面对偏爱弟弟的母亲,面对贫穷在学校饱受的鄙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她用自己的坚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为自己的家庭梦打开另一扇窗,最后这个家庭非常圆满、温馨。

我觉得这本书很不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生存的书,它告诉我们弗兰西的日常生活是怎样悲伤,怎样快乐。虽然弗兰西和弟弟尼雷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可在谈到不用吃苦的妹妹劳瑞时,反而表现出同情,可惜她没有见过充满柔情而快乐的亲生父亲,可惜她体会不到那份苦楚中甜的滋味。这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生活中受困、受穷,也不能失去骨气,失去乐趣,失去希望。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弗兰西星期六会去图书馆借书,星期天下午她会拿着借来的书,坐在太平梯口,藏在浓浓的树荫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闲暇时光,可以让她忘却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弗兰西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的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什么有很多男孩子喜欢弗兰西?就是因为阅读让她变得高贵,有知识面的人是能将生命的道路变得更宽、更广的。这告诉我们,爱上阅读,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多彩。

这是一棵普通的树,这是一棵不起眼的树,这还是一棵顽强不屈的树,即便遇到再多困难,也能努力抬起头看到天堂。我会深深地记着这棵布鲁克林的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

相比较于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我觉得它的英文名更准确一些,“A Tree Grows in Brooklyn”。“Grow”,成长,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更推荐给高中生的原因,他们既有对这本书的理解力,又有继续成长,被这本书影响的空间。“It was the only tree that grew out of cement.”这棵树在贫瘠的土地努力生长着,蓬蓬勃勃地向着天空,就如同主人公弗兰西一样,一点一滴的成长。

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并不像其他书一样,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让我去想、去思考,可能因为一方面我已不是书中的那个年纪,另一方面生活背景又很不一样。读这个故事不能把自己的经历与之吻合,而应该把自己带入到她的生活当中,去体味她的成长,随后把这种感觉带回到自己的生活。

让我放下书去品味的地方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弗兰西去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重新触摸那些旧日时光。她想记住它们的样子,但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生活。成长的经历逐渐塑造了你现在的样子,但我们需要用更多新的经历去填充新的生活。我不愿意一成不变的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人和事,我想要去探寻,去拥有新的眼界与能力,这也许就是我想往更远处走一走的原因吧。当到过一座更丰富的城市,看过一所更好的大学,了解过一种不同的生活,最起码会想去尝试一下吧!

书中还有两方面很重要,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尊严。教育是改变一生的基础,弗兰西喜爱读书,喜欢上学,自修课程。另外是除了知识外的教育,对性格、思考方式的影响。尊严则是指在贫穷当中依然骄傲快乐的生活。(具体请看书)

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而这本书显而易见的主题就是成长,是经历了更多的人和事,逐渐的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追寻它的过程。那么主人公的成长会带给读者什么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最终的想法是,成长并不能带来什么,而是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遇到的事和主人公的思考,带给读者的体会与影响,这才是成长的故事的魅力所在。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身世或许很不幸,他们的父母或许不宠爱他们或者过早去世,他们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

弗兰西就是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亲偏爱弟弟,深爱他的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在学校受人轻视。她就如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

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整本书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转的民谣飘荡在夜空里,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几分涟漪。它不是阳春白雪,只能在华丽的宫廷中歌唱;它或许是下里巴人,在贫民窟肮脏的街道上、破烂的衣衫旁,高亢地唱着生命的歌。

弗兰西是一个孩子,但是她饱尝了大人们为生计奔波的艰辛:卖垃圾、购物、打工……是这些让她成长起来的。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记忆犹新: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学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为他们玩泥巴馅饼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肮脏、沾满泥巴的弗兰西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鄙夷:“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但弗兰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

护士很吃惊:“我真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话她居然都懂。”

为什么弗兰西应该不懂?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知书达理”、“有文化”的权利吗?这个护士出身于布鲁克林,可是当她飞黄腾达以后,她选择了忘本——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着:“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树”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树吗?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只要你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书就会茁壮成长,抵达天堂——这就是天堂树。

我们的心中,是否有这样的一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4

在我们的心田上,有这样的一棵树,它默默的成长着,装点着我们的心灵。

——题记

孩提时代,我就喜欢读书,到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书的海洋中已经飘泊了很久,唯独这一本《布鲁克林有棵树》,深深的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小说讲述了诺兰一家人的生活,展现了小女孩弗兰西和其弟弟坎坷的成长历程:母亲偏爱着弟弟,父亲深爱弗兰西却英年早逝,家境贫寒,在学校饱受轻鄙……成长的味道虽如此无奈,小小的弗兰西却始终勇敢、坚强的面对一切,她的自尊和自强,为她打开了人生的另一道门。

文题中所提到的树,是一棵臭椿树,可它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天堂树,也许,它是成长在弗兰西心中的一棵树。一次又一次,我斜倚在柔软的床头,沉迷在这神奇的文字里,读到心动之处,在心灵颤动的瞬间,总能捕捉到这棵树的影像,甚至嗅到它清新、温暖的味道,它的每一片树叶,都记录了弗兰西成长的故事……

小心翼翼的摘下一片树叶,捧在手心,凉凉的,涩涩的,我又看到了弗兰西和她弟弟第一次打预防针的情景:医生拉过弗兰西的手,厌恶地说:“脏,脏,脏,从早到晚都是这样,护士,你来看看这胳膊。”护士也附和道:“我知道,多糟糕啊!医生,我对你表示同情,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这时,我愤恨地想着:这些人的良心真是被狗吃了,你们难道没有孩子吗?太没有同情心了!然而,让我震惊的却是弗兰西的回答:“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还有,你跟他说了也没什么好处。他是个男孩子,你说他脏,他也不在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有骨气、有尊严的话,宁肯自己忍受侮辱而不让弟弟受到伤害,她的善良,她的勇敢,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一种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春天,站在天堂树下,微风轻柔地拂过,摇曳着的枝叶,诉说着弗兰西单纯的梦:“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还有书……”弗兰西的梦想,平凡而简单,可是那样的纯真与澄澈,这样水晶般透亮的心灵,带给一种别样的美丽,我的心里,甜甜的,润润的。

秋天来了,却有一片叶子迟迟不肯变黄,那就是爸爸对弗兰西深深的爱。弗兰西伤心时,总能在爸爸那里找到安慰,正是爸爸,满足了她转学的愿望。毕业典礼上,爸爸已死,不抱任何希望的弗兰西却看到了桌上爸爸早已写好的卡片: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卡片上的话语,早已走进弗兰西,一份感动氤氲在你,我,弗兰西的心灵深处……

这棵心灵之树,是弗兰西用坚强浇灌的,载着弗兰西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载着沉甸甸的爱和梦。

你找到了吗,你的心灵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