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读《红楼梦》有感(优秀8篇)正文

《读《红楼梦》有感(优秀8篇)》

时间: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这次为您整理了读《红楼梦》有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读《红楼梦》 有感 篇1

小时候读红楼,是最最普通、庸俗的观点:宝钗完美,黛玉小心眼。这样如此错误不堪的观点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过了几年,再读红楼,心中所想又不同了:宝钗普普通通,黛玉值得人可怜。这种想法也过于偏激。

直到最近,我看了那么多专家的观点,网上的那么多资料,做出了自己的准确判断: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奴仆,最终被“主子”害死了;黛玉是封建礼教的被利用者,封建礼教就是要用黛玉这样的人物“杀一儆百”。

她们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

有人说宝钗的冷漠。其实,那是封建礼教逼得,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林黛玉就可以叛逆呢?”其实,你应该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宝钗,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你能保证你不会遵从封建礼教?林黛玉毕竟不是凡人,可是薛宝钗是凡胎!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宝钗的冷,理解她的遵从封建礼教。

我曾经看过曹慕容写得一篇《谁是最痛苦的人》,曹慕容认为是宝钗更痛苦,林黛玉是站在痛苦上,宝钗确是痛苦的六次方!说的好啊!黛玉虽说在人世的生活并不如意,可那是姻缘注定,是宿命。她本来就是下凡历劫来了,何况报完灌溉之恩后仍然可以重返天界,与宝玉做天上夫妻呢?但是宝钗不能够拥有这样的幸福。这就已经是一种痛苦了。

我从来不认为宝钗的城府有多么多么的深,我觉得那确确实实是宝钗的一片真心。宝钗的这些所作所为是符合封建礼教的,也是封建礼教中的标准好女孩儿的标准,所以宝钗对于众姐妹如同清泉流进心窝。但是宝钗不可以在柳湘莲失踪后表现过分的热情,那是有悖于封建礼教的规则的,所以她表现的如此冷漠。

我也从来不认为黛玉是心胸狭窄的,她其实是挺爱说爱笑的,但是她的身子弱,弱不禁风啊,再加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只能让她处处怀疑,这是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冷漠无情!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把这本书看完,花了我一个寒假的时间,突然发现,哪个冬天好冷。我合上书,心里很失落,也很疼痛,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却又无法拒绝。

绛珠在菊塌上奄奄一息的时候,神瑛在怡红院里娶着新嫁娘,一个在绝望中寄寂寂故去,一个在欢天喜地里洞房花烛,这一悲一喜的对比更加这个故事的悲哀,有谁能够明白这其中的无奈呢?我带着我所有的心情走出了这本书,想着,如果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又会发生怎样的转折?久久都想不出结果,一个定格在脑海中的悲剧,我找不到一丝空隙去想象它变成喜剧的样子。

这样小心翼翼的刻骨铭心伴随着梦已远去的悲调,刻在了西方河畔的三生石上,只为了那对苦人儿的苦命。想想这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奔波于滚滚尘海,谁又曾想过为了红尘的纯去守住心灵的空净?谁会为了请爱的真去逃离喧哗的'夜?而这逃离又不是挣脱生存的束缚,而是一缕魂逃开了肉体,去追逐空,明,净,去追逐人性的似水无华。

他们去追逐了,可是好的开头却无法预示美的结局。

于是,看完这满纸的荒唐言,流下了那一把辛酸的泪。

读《红楼梦》 有感 篇3

开辟鸿蒙,谁为精神?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衷,

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周汝昌)

——题记

皓月的清晖在红色的琉璃瓦间跳跃,品完红楼,一抹不一样的感动漾于心中。在美丽的红楼阁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如水般婉约的女子,朝我羞涩一笑。

一回抽花瓶签,她抽到了牡丹,下边是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宝钗当之无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丽,而这美丽宛若带刺的玫瑰,刺痛着自己的心扉。本来,她冰雪聪明,是大观园里惟一能与黛玉相提并论的才女,但封建礼教让她不得不处处掩饰自己的才华;本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的写照,但她却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来,她善良,但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她冷漠对待金钏儿的投井,一心只想着怎样取悦王夫人。虽说如此,但宝钗以自己的理性赢得大观园上下一致好评。她做事有分寸,懂得察颜观色,对每个人都很热情并与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不同于黛玉的孤傲。宝钗,你把爱与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众!

你寄人篱下,被无形的牢笼束缚着,你渴望真挚的爱情,你悲叹自己的命运。于是,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你曾在元妃省亲这般热闹非凡的时候,落泪焚稿,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令你惆怅。在水边,你写下了《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控诉社会的黑暗,不断与现实做斗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宝玉说。于是,你选择了水,在水边,你为自己洗一身清洁。寄人篱下,谁能了解的苦楚?众人的冷落不是虚构。不信,请看书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们家一年从头到尾的生日时,就是记不起何时是黛玉的生日,并拿黛玉与身份卑微的戏子相比,以此来取笑她。大观园的生活对于黛玉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而黛玉骨子里的敏感与自尊使她对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哀叹,或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或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都是黛玉孤独的写照。善良真诚,谁能发现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诚的,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狭隘的心胸不过是捍卫自己自尊的表现。教香菱写诗,为自己误解宝钗而真诚道歉,为金钏儿的死泪流满面,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诚的表现。木石前盟,谁能体会其中真挚的感情?从宝玉一句"你且站住"牵引出的情谊,成了黛玉精神的寄托。他们彼此爱护、赏识,以为会是天长地久,但当得知宝钗与宝玉正在进行婚礼时,她的病情更加恶化,在即将玉消石陨时,颤颤巍巍地道出一句"宝玉,……包含多么深的情!

"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偷来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诠释了你的才华。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你写出了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的思念,写出了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回"的无奈,述虞姬的"黥彭甘受他年醢,钦剑何如楚帐中。""都缘倾福生前造,更有同归慰寂寥"的绿珠以及"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羈縻女丈夫"的红拂。多才的你,对他们的理解,化作了红楼一角的一束灿烂。铭记你风骨远胜一朝的绚丽的诗篇;铭记你揽锄葬花的孤独;铭记你如镜如珠的眼泪。黛玉,一曲红楼,唱出声声叹息。一本《红楼梦》读懂眼泪,读懂你温情的善良,读懂那破碎的美丽。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辉,月光游离在红色的琉璃瓦中。当许多都已沉寂。猛然发现,红楼一角,你正朝我羞涩一笑。

经历的一切哀愁,快乐和无奈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清香永远萦绕在身边。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绚丽,花的灵气带给了我们别具风格的美,我怜宝钗,也惜黛玉,为她们的才气与智慧拍手叫好!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读了《红楼梦》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是曹雪芹著作的,在封建社会下,还是农村,那么艰苦,没有笔,没纸,就凭着他那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都写出了前80篇。后来他的徒弟高鹗被他师父打动了,帮助他师父完成了后四十四。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事物,才能有这么的默契,写得那么好,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体会到是那么的感人,是他用心去体会,胸有成竹了,深入进去了,才能沉醉其中,看出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写这部《红楼梦》。自己妻子过世,爱子夭折,竟然还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有这么大的举动,这么多的汗水都没有白费,这么多的安慰都自于他的心底,在四大名著中最感人的,对于他的比喻还在心里,有时想到却说不出,很多…………

在我们这高科技时代,不在那么陈旧腐败,但这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要学习他坚忍不拔、执着、勇往直前,废寝忘食等好品质,更要珍惜今天的阳光,今天的时光,今天的万物,等待明天的万物,珍惜自己,让自己的想象一小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环境,让现在的社会更接近高文明社会。

让社会文明和生活发展更好,更加完美。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人觉得林黛玉哭哭啼啼,不解人情;有人觉得贾宝玉女声女气,不求上进;还有人觉得王熙凤心狠手辣,不懂温柔。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的是我眼中的宝玉、黛玉和宝钗的故事。

宝钗从出场开始就招人喜欢,她性格开朗乐观,知书达理,相比林黛玉之下,更受欢迎。她有一个小金锁和宝玉的通灵玉是一对儿,大伙都说这是金玉良缘。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林黛玉她也有一块玉,她的玉上刻的字和宝玉的才是一对,所以宝玉初见黛玉的时候才会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尽管大家都说这对金玉良缘是一段好的姻缘,但是我觉得这段“金玉良缘”却是一段悲伤的缘分。在红楼梦这书中,作者一开始就布局,从贾府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在引导着这对“金玉良缘”,特别是在贾府家道中落的时候,为了攀附其他三家名门世族,其中薛家和贾府最熟,贾府上下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在明知宝玉喜欢黛玉的情况下,骗宝玉娶薛宝钗,导致黛玉伤心过度,病情加重,在宝玉婚礼当晚就死了。黛玉的死对宝玉有了很大的打击,宝玉至此一蹶不振,一言不发,慢慢地颓废了,最终出家为僧,远离世俗。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的描写宝钗最后的结局,但是因为黛玉、宝玉的爱情让宝钗这个婚姻一开始就铺上了悲伤的色彩。最后,因黛玉的死也注定了宝钗和宝玉没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我对宝钗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宝钗总能用自己的方法让人感受到快乐。可是我又觉得她有点可怜,因为她所有的行动都是被人安排好的,她只能服从,从来都不能自己选择。

除了宝钗,《红楼梦》中每个人的结局都不一样,可都是悲伤的,我不知道是因为那个年代造就的,还是因为人物的性格造就的,最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林黛玉,她是多么有才华,又美丽,又心思细腻的一个人,她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却活成了一个悲观的人。也许是封建社会的缘故,不能让一个女孩子敢爱敢恨,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我想如果他们都生活在现代,或许她们都可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了。

读《红楼梦》有感 篇6

《红楼梦》中的凤姐是个双面人物。一时难分好坏。在贾母眼中,王熙凤是她的得意之人。在贾元妃染病时,让四女眷进宫,贾母还专门选了凤姐呢。这是因为她经常在贾母面前说说笑笑,奉承贾母,让贾母高兴,凡大事小事都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时间长了,贾母自然喜欢她;不过,在邢夫人眼里,凤姐就变坏了,在兴儿对尤二姐说凤姐坏处的时候,邢夫人说了一句——“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鸹一窝儿”;在仆人眼中,凤姐更坏了,不知有多少背地里说她的坏话。兴儿说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在贾宝玉的亲事上,凤姐看王夫人的意思是让宝玉娶薛宝钗,就不断在贾母面前提金锁,最后定了这门亲事。之前凤姐见贾母疼林黛玉,以为林黛玉是配贾宝玉的,就在贾母面前提林黛玉的好处,所以,宝玉到底喜欢谁不是她关心的。

对丫头,凤姐是毫不留情面的。那次贾琏出轨,与鲍二媳妇混,凤姐问那个小丫头,小丫头不说。凤姐先让她跪下,又扬手打脸,幸亏丫头说了,要不然还要用红烙铁来烙嘴。小丫头听说凤姐还要用簪子戳她的嘴,吓得小丫头一边躲一边说。可见凤姐的“辣“处。

凤姐还很有心计,当周瑞家的把人们议论贾府的事告诉凤姐之后,凤姐并没觉得可笑,反而有点怕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又是个虚名。”之类的话,就看出了凤姐的与众不同之处。虽然如此风光得意,但凤姐确实为家中的事累得半死。那次夏太监打发人来要二百两银子,把自己的金项圈都当上了,虽说是摆样子,但也表明贾府真的没钱了,又偏偏碰上了极爱花钱的丈夫,哪有不败之理。凤姐为了把持住家,竟累死了,可见凤姐也不容易,金陵十二钗上写:凡鸟偏从未世来,谁都爱慕此生才。可见凤姐也有才。

“双面凤辣子”这个绰号,凤姐真是当之无愧。

读《红楼梦》有感 篇7

早有通读红楼梦的愿望了,小时候喜欢看西游记并且把它看到滚瓜烂熟,稍大一点对水浒传感兴趣,再大点就热衷于三国演义。惟独把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给冷落了,甚至连电视剧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想这可能是强烈渴望通读它的原因吧!

读红楼梦有感 篇8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它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心事。

我们可以在其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哀伤,甚至在最悲伤最茫然的时候,它就如同佛经一样,会给予你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当头棒喝。

父亲的去世让我对生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有了更大的困惑。面对生死,尤其是亲人的去世,很多事情是无法想通,也想不通的。

心里有很多东西都交杂在一起,悲伤的、无措的、茫然的、不愿相信的,就像身处在两个时空的交界一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会有这种交界的感觉,在“人还在”和“人不在”的两个世界间游移。

理智会告诉你“人不在了”,可感情会告诉你“人还在”;自己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人还在”,可是身边不断安慰你的人却分分明明在说“人不在了”。

我想亲人去世的时候,人大概都会有一段时间处在这种交界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