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传记读后感(优秀7篇)正文

《传记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

传记,无论是自传,还是对他人的传记或评论,都属于叙事的范畴。传记作文的写作你都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传记读后感(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传记读后感 篇1

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在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看完了《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蒙古草原迷人的是那里的狼,有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草原狼!

翻开这本书,全书有几十个神秘的“狼故事”,我被书中的蒙古小狼带进了辽阔的草原,跟着精灵般小狼的成长经历,我也开始了一个神秘又奇妙的旅程……

在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狼在没有任何“狼教”的情况下竟然为自己挖了一个藏身的避暑洞。它的小爪子一个前一个后,真可以称为“一级挖洞师”和“洞穴设计师”。其实我知道这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本领。虽然它离开了亲人失去了自由,但它的野性、狼性和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是永远不会丢失、放弃的!

我看过很多寓言故事,里面的狼都是十分凶残。这本书里的狼却十分圣神,它不屈不折,它无以伦比,它重情重义,它机智聪明。它那不服输的心理,尤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带给我心灵强烈震撼和感动的狼。

读完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狼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也许正是人们愚昧无知,才使现在的草原找不到草原狼。小狼虽死,草原狼虽消失,但是它们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篇2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传记读后感 篇3

在汉武帝时期,一位史官忍辱负重,历时,终于写成一本史书,这本书叫史记,这个人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书放火给烧了,对史实的民间传说也说法不一。司马谈就想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帮父亲去各地访察,回来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派去南方安抚当地的一些国家,完成后回来,这是父亲病重,临终前父亲还念念不忘史书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司马迁用业余时间写史记,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了,便让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发现司马迁打自己的好处坏处都写,不禁大怒,就借他给李陵说情便把他打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司马迁忍辱负重,艰难的写着史记。历时19年终于完成,从此史书上便没有了对司马迁的记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宫刑。也正是这种信念,使它能够忍辱负重写完《史记》。还是这种信念使他明白,从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属于自己了,他还属于父亲的遗愿,属于《史记》,虽然他在现实中遭受冷落,但司马迁在史书中有权利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司马迁看不起碌碌无为的人,也看不起受宫刑的人。所以当他遭受宫刑,只为了一个愿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记》,在他自己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皇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 篇4

原本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没想到昨晚通宵读完的书现在仍盘踞着整个脑子,于是乎决定将读完这本传记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说起明太祖,脑海中跳出的词便是:杀戮成性、猜忌心重、文字狱、长相丑陋……一系列似乎没有褒义词,甚至选择这本传记的原因也是因为传记的作者——吴晗,而不是传记的主人翁——朱元璋。听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是真的对明太祖没有太多的好感。可是这样的感觉在我读完这本传记后有了很多颠覆。

先说传记的文字,从《海瑞罢官》开始接触吴大师,一直喜欢吴大师夹叙夹议的叙事风格。当然也是这样的原因在众多的传记中让我选择了这本。通篇读完,还是很喜欢这种平易朴实的笔法,毫不晦涩难懂,白话的可以。虽然这本传记写的年代较早,字里行间也透露着那个年代的气息,但总的来说,是一本吸引我的传记。

接着说到传记的主人翁,太多的电视剧,太多的野史使得我对这个明太祖一直有嗜杀成狂的印象。但是读完传记,我才发现,其实他也有平民天子的很多通性,年少的清苦、年轻的努力、成年的拼搏……真的,没有哪个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被打上“嗜杀”烙印的皇帝的偶像竟然是“刘邦”。其实,朱元璋当皇帝之前也是个坦诚、英勇、睿智的统帅,有功劳推给大家,有赏赐分给众人,更是得到了将士的拥戴。历史其实可以这样解读……

与其说朱元璋是幸运的,不如说他是努力的。年少时的瘟疫,不得下选择做和尚开始,朱元璋都是努力的,努力的打水,努力的做事,努力的忍气吞声,所以在家人都死绝的情况下,他坚强的活下来了。

青年时,参与红军。虽然说幸运地得到郭子兴的垂青,而一下子跃成“朱公子”,但是婚后的朱元璋仍是努力的。用书中的说法就是“从小流氓迅速成长成红军大帅”,这也许会借了“养女婿”的光,但一定不是全部。所以在n多将领中,朱元璋脱颖而出,甚至在郭子兴死后顺理成章雄踞一方。

但最后,登上帝位,朱元璋仍不可否认的是个勤勉的皇帝。他铁腕反腐,辛勤办公,没有娱乐,也没有休息。虽然他脾气暴躁,虽然他猜忌心重,虽然他自卑的可以,但是他仍是努力的,努力的希望能巩固自己家的“万世基业”,甚至是看到自己的子孙谦逊,希望能靠自身为后代排除一切他认为的障碍。

另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努力的。也许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让他这辈子都活在没有文化的阴影下,也许自己也感到自身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明太祖强调“德”和“才”两方面。如果说在建设国家上,朱元璋逊色于后来的康熙大帝话,在教育子女方面,朱元璋绝对更甚一筹,从太子到皇太孙,到后来的明成祖,一个个皆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尽管如此,努力的朱元璋虽然自我来说是成功了,但是留给历史太多恐怖的记忆,从文字狱到各种各样的刑法,从嗜杀功臣到建立锦衣卫,这段历史太沉重了。沉重的让人不忍心去读这段描述的文字。

从个人的进取角度来讲,朱元璋是成功的,从底层一步步走向最顶峰。但是他的个人成功带给中国历史太多的白色记忆。所以,我只能无限钦佩其努力的态度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其他,我想没有其他了。

传记读后感 篇5

读完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以后,我被哈尔威船长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在从南安普敦河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与装有五百吨小麦的“玛丽”号货船相撞。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指挥得当,放下小艇使乘客和船员们安全获救,而他自己却与老船同归于尽。

文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哈尔威船长即将沉入海中的那一段,他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只是屹立在他的岗位上,与人们告别。哈尔威船长,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虽然死了,但他的形象,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想想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人: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老人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售票员已叫着让座,可旁边的人们却视而不见。这与哈尔威船长比起来,真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连这样的举手之劳都不做,在危难关头,还怎么“舍己救人”?让我们再想想,想想那些在大火弥漫时,奋不顾身地冲进火里,救出许许多多生命的消防战士。他们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与那些你推我搡的人真是天差地别。

当我合上书时,眼前浮现出指挥有方的哈尔威船长正在指挥船员们进行救援工作,他那专注的神情,好像要救的只有乘客和船员,忘了还有自己。我想:我们要以哈尔威船长为榜样,学习他那种舍己为人,心中只有他人的崇高品质以及他那遇事不慌,遇难不惊的大无畏精神。当别人有难时,不分你我,竭尽全力地帮助他。

看书可以学到的知识、道理真多!

爱因斯坦传记读后感 篇6

爱因斯坦传记读后感

《爱因斯坦传记》读后感

读了《爱因斯坦传记》后,我仿佛看见一个忙忙碌碌的身影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实验。爱因斯坦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每个人的天资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学习上以及各方面可能会出现优劣之分,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把做好的手工制作品拿出来,同学们交的作品各种各样,有布娃娃,有帆船模型……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说:“这是我第1、2两次做的,刚才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一个人成绩好当然最好,但我觉得暂时的'成绩差也并不是不行。我们知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就是在小学里留过级吗?但他还不是靠艰苦自学成才了吗?

不过,我也不是说“差”可以引以为豪。某些人本来成绩不错,由于自己不用功学习等原因而变差的话,那确实是不好。我只是说像爱因斯坦做小板凳那样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终有一天他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到达梦想的彼岸。

“科学宝座人人能坐。”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己。我们现在也许不如别人,但将来我们或许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一名作者,一位医生……听听古人的教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相信,只有我们能振作起来,我们一定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 篇7

早就看完了这本书,春节回家时看的,很快就看完了,比历史书写得详细一点,比一般的传记粗略得多。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朱元璋传的书,肯定不是这个版本,比这个详细得多了。还是小孩子时主要是看里面的故事,但是看完一部分好像书被爷爷奶奶藏起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时金瓶梅都没有被他们藏起来,为什么单单不让我看这本书,不过前年过年回家又在柜子里面翻到了那本书。

很多人说这本书是写给当时刚开始的领导人看的,难怪有的地方写得那么粗略,却带有很多政治方面的评论。领导人的出身和过程是和朱元璋差不多的,所以他想从他身上学到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来很多领导人的政策和作为都似乎有些朱元璋的影子,但是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不会停在某个时代,当时的知识在后来的时代中肯定会有需要适应和改变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从来都不会是一个人书写的,哪怕他有再大的权力和能力。

貌似现在关于明朝的电视电影题材相对都比较少,去山东孔府参观时,导游说到朱元璋的出身卑微,领导人拿他自比,所以孝陵得到了保全。朱元璋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干出一番事业的,最后某就帝业,除了时势造就之外,本人的气质、性格和抱负也很有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介草民也能翻天覆地,所以登上帝位之后,对于其他人的反叛就显得更加担心,对于权力的巩固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其中很出名的就是锦衣卫,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那颗不得安宁的心。而也许正是对于别人很谨慎,家里人却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港湾,他成了历史上很少把皇子关系、皇位继承、后宫关系等处理得还算成功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时,皇室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影响帝国的事情,他与马皇后的故事也得到了后人的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