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我的姐姐》观后感优秀4篇正文

《《我的姐姐》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的姐姐》观后感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1

昨天下夜班,抓着我弟陪我一起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

其实最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抖音无意刷到的,通过几个简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电影上映后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样作为姐姐,在面对一些难以抉择的问题时别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绪,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和糟糕。

看过影片,我忘记了思考,也无法思考最初看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脑也处于一片空白。全片贯穿的是满满一屏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与自我间的挣扎,弟弟的稚嫩和声声哭泣。

“长姐如母”这四个字,是责任、是义务,是人生标签里一生的烙印;从一个粉肉团子降生开始,忍让就流淌在时间和生命里,需要用一生去践行。每个人都觉得,姐姐,就该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牺牲,而事实上,生活里确实不乏有这一类人。我也听过不少我爹妈讲他们姐姐和作为姐姐的他们的付出。

影片里有一个画面,让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枷锁。最后的画面,停留在因为没有底座的缘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摇晃中找到支撑续而在时间的流逝里渐渐趋于平稳。

出影院后,我弟说,大娃娃套着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远护着弟弟,永远会替弟弟遮挡风雨,他又说,感觉我们家没有影片里那么厉害,那么重男轻女。当下,我是有一瞬的无言和失语,续而,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同影片里相似的画面,慢慢的与之交汇融合。

其实整个看片儿的过程里,沉重是有的,却也难得的平静。看着熊孩子在前期各种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冲动,但是又心疼他作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原本该被疼爱宠溺的年纪,生活却充满不确定和随时被“丢弃”的恐惧焦虑;而作为姐姐,时时刻刻挣扎在责任与梦想中,现实梦境交替,是无法细数的令人心灰意冷的过往;

生活里,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点无关痛痒的指手画脚着别人无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触动我的内容是从姑妈给安然挖瓜开始,脑海不停回荡的是“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低沉的话语伴随着好似陷入回忆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着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条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进心口,也许正是这种言语和情感间隐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间“共情”。看着泪水一颗颗砸落在碗里,再被重新吃进肚子里,内心酸酸涩涩的皱巴巴难受。

“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再听到姑妈对安然说这句话,我突然庆幸安然终于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我不知道这句话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时此刻我想把它理解为是姑妈愿意给安然的一次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安然,没有绝对要按照姑妈为弟弟舍弃牺牲自我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在姑妈说出这些话时,应该也一眼望到了这个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样选择的小姑娘的未来,没有稳固的底盘支撑,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时一样,注定飘摇、零落一生。

女儿,是多少家庭里一个无可奈何的意外,而儿子,才是父母间的爱情、进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间的爱。

“你是姐姐,得让着弟弟”。这句话,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时光里?充斥在多少无可奈何的回忆中?通过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这个答案无解,我没办法写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后,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随着影院的灯照亮的瞬间,我仓惶起身离场,匆忙的逃窜,是我当下最本能的行为举措。

其实,每个人都是全新的个体,每个人都很无辜,弟弟年幼、很无辜,姐姐生为女子,同样无辜,没有人可以选择父母和家庭,这是身为子女的被动。所以,其实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种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别歧视,天生不幸,那么活着,心中也充满悲怆,试问一个心中没有爱与温暖的人,如何带给身边人爱与阳光,一代代人的悲剧,真的不要继续延续下去,不会没有人喜欢女孩,所以,让所有女孩都从出生开始就做一只单纯的小天使,“强买强卖”的买卖真是无聊又伤人。

“你是好人,却不一定每一件出于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后得到正解”;希望每一个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给予好的选择、有爱也有关怀。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2

今天下午我们去电影院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它和《你好,李焕英》一样都是催泪剧。

故事的开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为车祸而离世,只留下了一个和安然从来没有见过的弟弟安子恒,因为血缘关系,安然要扶养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离开这个城市,她不能为了她的弟弟而放弃离开这座城市的机会,她恨她的父母,从她大学开始,就再也没有动家里的一分钱,她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家里没有一点她的痕迹,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恒交给别人抚养。

安子恒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时光他的'父母离世,随后他就知道他有一个姐姐,他讨厌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妈妈爸爸,但是感情改变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抚养给别人,他也知道他成为姐姐的累赘,他偷偷联系了领养人,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原本讨厌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当真到那一刻的时候,她发现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当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恒联系领养人时,哭了,她不明白弟弟为什么这样做。

当安然来做最后的领养手续时,她没有签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给别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电影从头到尾让人笑次数少之又少,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3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当女性题材的标签烙在这部影片之上时,对女性角色饱满的角色演绎和自我意识的张扬便成为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而影片也确实在很努力地去揭露两位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排挤,刻画她们善良、勤劳、上进的形象,并与影片中充斥的大量堕落、猥琐、无能的男性形象(重男轻女的父亲,嗜赌成性的舅舅,猥琐下流的姑父,无能软弱的男友)做对比。

但当影片结束于姐姐带着弟弟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时,大团圆式的结尾不禁令人发问:姐姐的未来何如?如此虎头蛇尾的剧情构造,如此暧昧不明的收尾方式,也能从侧面洞察到本片的妥协性。

片中,作为矛盾两级的人物,姐姐(张子枫饰)与弟弟(金遥源饰)从行为到心理都存在着变迁,这可以被视作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因为人物心理历程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得核心矛盾从最初的爆发状态逐渐走向最终的和平解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姐姐对其过往遭遇的释怀,当她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由于对弟弟的偏爱而造成的对自己的漠视,她便成了家人眼中的。白眼狼;当她消解了怨恨,才能接受弟弟——这个父母眼中对自己的替代品。

姐姐从对弟弟展现出十分决绝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在面对家中长辈的时候,无论是温和的诱导还是压迫性的威逼,都置之不理。因为缺乏姐姐的前史,使得观众甚至会觉得其有些过份。但随着之后的揭示,观众得以了解其父母为了二胎生子,甚至让她假扮残疾人,也了解到为了让她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居然瞒着她篡改了她的志愿等等事件。姐姐的形象就此被树立和接受。

到此,姐姐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其之前的遭遇和现实的恶劣处境,虽然显得激进,但是合情合理。然后影片就步入了姐姐与弟弟相处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之后剧情的走向以及结尾的方式,也是姐姐最终释怀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释怀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弟弟成为了主导者。

突然懂事的弟弟

弟弟最初的形象被建构为顽皮、任性和自私,这更能够激发姐姐对其的厌恶感。但随着两人的相处,弟弟逐渐从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心智成熟的模范少年。他追问姐姐去北京的原因,然后自己打电话给领养家庭承认自己的错误,好让自己不成为姐姐的累赘。正是这魔幻般的蜕变最终打动了姐姐的心,让姐姐带着他逃离了领养家庭。

在此就有两个疑问,其一是弟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如此少年老成?从他的言语与行为上来看,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儿童所能表现的成熟心智,不仅仅是对于自私和任性的克制,更是对同理心和谋略性的把握。如果不能究其原因,只能将这一点归于创作者的异想天开。

其二是姐姐原生家庭和既往经历中所受的苦难就这么被与弟弟的短暂相处中造就的亏欠和不安抵消了?对于不抚养弟弟这一决定,想必姐姐已是深思熟虑,为了去北京读研继续自己的梦想,她甚至放弃了陪伴多年的男友。但仅仅凭借弟弟懂事的举动,姐姐就放下了一切,这难道也只能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解释了吗?

另外,对于弟弟的突然开窍,抛开其成年人般心智的缜密不谈,这种表现更像是嫁接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当我撒泼打滚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便变得乖巧懂事,这样才能得到姐姐为我准备的饭菜,也才能拥有姐姐这个庇护伞。这种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出现在儿童的成长时期。他们基于外界的反馈得知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带来自己不想要的后果,于是便改变策略。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改变,也可能只是一种策略性、功利性的行为。

当这些疑问和问题摆在面前,剧情的不合理就时刻提醒观众姐姐的意识其实就是创作者的意识,为了宣扬政治正确的亲情至上原则,创作者做了妥协。哪怕片中充斥着各类根植在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哪怕任劳任怨,被家庭所拖累的姑姑形象被塑造得多么鲜活和可悲,但最终她们都妥协了。

安然永远成不了安然,她是姐姐,她是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观后感 篇4

你等等我不行吗?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我只有你了《我的姐姐》剧情并不复杂:父母为了得到一个儿子,逼迫女儿扮演残障。在高龄终于生下一子之后,又修改女儿的高考志愿,从北京某医学院临床专业改为本地某医学院护理专业,让女儿从医生变成了护士,这样女儿离家近,可以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女儿从大学开始就和家庭决裂,独自生活。

毕业之后进入医院,心心念念准备去北京读研究生,重圆医生梦。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突然遭遇车祸,留下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幼弟。.。.。.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任何试图把它变为单一选择的尝试,都会引起很大的纷争。而且,现在网上的评论已经如此。

电影《我的姐姐》对这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表现。

一方面它表现了血缘和亲情的奇妙,其实,血缘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大概不是可以通过理性来进行理解。不管姐姐和弟弟之间如何相互厌恶,但是还是会被彼此吸引。

在父母去世之后形成的真空里,姐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会让人有相互连接的感觉,而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对方的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就如同弟弟在姐姐背上说的话一样: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姐弟分别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把对方视为自己人生可能性的一种;也分别在对方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把对方视为父母生命延续下来的一部分。这就是血缘的力量,无视这一点,就是无视人性。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这是现代社会的价值核心。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完善自我,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独立自主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社会最大的善。

现在社会里要求每一个人都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先有独立个体,然后才有事业,才有家庭。

不隶属于任何人的人,才能打工。隶属于某个人的人,只会尽忠。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企业,需要的都是原子化的人,并且不断美化自我实现,这是社会前进的最强动力。无视这一点,就是无视现实。

所以,电影《我的姐姐》里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简单答案,不是一句找人领养弟弟,自己去考研不就好了,或者是一句当然是留下来照顾弟弟,这是姐姐的责任,就能解决的事情。

如果每一种选择后面都没有强大的支持,也就没有这样的撕扯和纠葛,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电影。

《我的姐姐》不止于两难选择,它用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其中专门做了几组对比,一组是女性对于家族和家庭中男性的观察,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资源,然后他们做得怎么样?这里隐藏了非常微妙的嘲讽。

我不止是姐姐,我还是我我不知道到底是从哪一刻,姐姐开始有所改变的。

可能是从看到爸爸的皮衣破成那样还在穿着的时候。

可能是从警察口中得知爸爸心脏有问题而事故前给自己打了十几通电话都没接的时候。

可能是从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给自己洗头时爱的眼神的时候。

可能是从第一次送弟弟去幼儿园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送到门口看到弟弟孤独的背影的时候。

可能是从想要在地铁站把弟弟丢掉后看到弟弟焦急哭泣奔跑寻找的不安后的不忍心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小心翼翼趴在阳台说的那句: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小心翼翼讨好,趴在安然的背上说姐姐和妈妈一个味道的时候。

可能是从第一次吃早饭给弟弟系鞋带露出的笑容的时候。

可能是从安然像弟弟一样用口水攻击别人的时候。

可能是从弟弟说出我只有你了你等等我不行吗的时候。

。.。.。.

太多太多的时候,她慢慢开始接受弟弟。

她一开始想要逃离,无非是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值得她为之留恋和奋斗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不是她放弃了她自己的梦想,而是她找到了自己。

她不止是姐姐,她还是她自己,她是自由的。

张子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一开始希望她做快乐的女孩,经历之后发现好的不好的事情,也许都是一种好。

其实每个人心中对姐姐的人生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这也是开放式结局会引导我们思考的。

有时候我会觉得把弟弟送去那样一个条件好的家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式亲情总会给人太多无法割舍的牵绊。

主流价值观和人性的发展在要求姐姐无私奉献的同时,却没有想过弟弟长大后姐姐的现状。

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姐姐从一开始生下来就有了这样一个不可逃避的身份,注定要为弟弟放弃一些自己的东西。

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是因为姐姐和弟弟都没有错,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在消磨着彼此,难以改变或消除。

然而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正是当代女性对自我追求的理性认知,每一个女性的第一个身份都是她自己。

电影没有绝对而客观的想要去抹除这种中国式重男轻女或是二胎问题,只是在这些故事里给我们留下更多让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审判和思考的余地。

在我看来,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