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正文

《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

时间:

在不同的季节当中就会出现不同节气,这些节气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季养生应重在养什么

01.养阳气

春天大自然的阳味会慢慢的回升,阳气也会逐渐的旺盛,养生应该侧重于养阳,因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时机,可以选择清补或者补的饮食,对于体质虚弱或者正常人群来说,可以选择黑芝麻核桃,绿豆薏仁或者荞麦等。清补主要是指选择偏凉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以及荠菜。

02.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的人群在春天容易出现虚火妄动,从而加重了病情,这类人群可以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可以选择莲子粥,赤小豆粥,大米粥或者青菜泥等,千万不能吃一些油炸以及多脂肪、甜腻的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会加重,此类人群可以选择蜂蜜等养阴的食物来辅助治疗疾病。

03.养气

老年性的慢性支气管炎,春天是阳气生发的时节,人体的阳气也会慢慢的生发,此时应该扶助阳气,饮食方面应该多吃一些大葱香菜,大枣黄芪等,另外也应该多吃一些具有补肾养肺以及祛痰健脾的食物,比如百合大枣,蜂蜜核桃,莲子以及枇杷等。

04.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时候容易出现头晕目眩,易头痛,每天可以坚持吃500克的橘子或者香蕉,也可以把100克的香蕉皮彻底的清洗干净放在水里面进行煎服,也可以把10克红枣和250克芹菜放在水里煎服代茶饮用。

05.养肝

春天容易出现肝火旺盛,肝气旺盛时会直接影响到脾脏,所以在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人群,如果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会导致肝阳偏亢,饮食方面要以辛温为主,千万不能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多吃一些野菜或者蔬菜。

06.养胃

在春季饮食方面尽量不要吃一些含嘌呤及肌酸比较丰富的食物,比如牛肉汤,鱼汤肉汤,菠菜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液分泌,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了胃肠的负担。

07.养肾

对于肾功能不佳的患者来说,在春天是养生的最佳时间段,此时可以多吃一些强肾配方以及补肾的药膳,能够有效的缓解肾功能损害,做好生活中的调理,饮食方面以甘味为主,可以多吃一些黄瓜,香瓜或者山竹等。

二十四节气属于春天的节气有

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赶邪佞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在立春的三候中,东风是八凤之一,即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易学,广莫风对应北方坎位、条风对应东北方艮位、明庶风对应东方震位、清明风对应东南方巽位、景风对应南方离位、凉风对应西南方坤位、阊阖风对应正西方兑位以及不周风对应西北方乾位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

惊蛰,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