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汇总4篇】》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精选4篇)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1
中秋冷知识——拜月
要知道,古时候的中秋和如今的中秋并非同一概念。在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假日。尽管如此,这一天,也是唐代“小姐姐”们的狂欢日。当时,“女子拜月”就像是自拍一样的仪式感。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冷知识——古人的中秋Freestyle
在文化大盛的唐宋时期,赏月和写诗成了古人们的中秋保留项目。文人雅士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宋代文豪苏轼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有月下的意气风发,也有月下的“宝宝心里苦”。《八月十五夜月》《月夜忆舍弟》……
“诗圣”杜甫可以说是月夜思乡第一人,不是因战事滞留外地,便是被朝廷安排到异地上班,打不破“月圆人难圆”的魔咒。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2
民俗周村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周村古商城融合着百年商业文化的积淀,所以体验民俗,非此莫属。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3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和美中秋,人月两圆。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节日,是一个温柔漫溢得最不像农耕节日的节日。月饼里的香气也好、高速路的喧嚣也罢,人伦亲情才是这个节日“C位”上的正咖。美好生活的小确幸,家国两旺的大团圆,叫人眼里有光、让人心里生暖。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等契机,传统节日文化亦迎来热火朝天的“复活季”。涵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便是水磨的点滴功夫。20xx年的中秋来临之际,各地亦是举办了诸多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广西举办了第十届“我邀明月颂中华”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决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为民众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比如山东景区在中秋节期间组织了拜月、赏秋、享半价等活动……从社区到学校,从农村到街头,浓浓的文化味、热辣的中国风,在线上线下的普天同乐中,营造出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我们的节日”。
中秋节不一样的仪式感 篇4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中秋拜月的仪式流程
1、沐浴更衣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
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
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均分月饼和西瓜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