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正文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时间: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池上白居易】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原文

项鸿祚〔清代〕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蜡炬:蜡烛。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一霎:一会儿。

赏析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作者介绍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原文: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译文:

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深,草木繁茂枝丫纵横交错。

荒落之处几只小船散乱的停放着,篱笆疏散好像是一个小小江村。

闲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家里酒窖的门一打开顿时香气扑鼻。

整日困倦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

注释:

阴交:私下交结。

野渡: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

篱落:篱笆。

慵闲:慵懒闲适。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 3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品简介

白居易诗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池上》这首小诗明白如话,描述了一个小孩子偷撑小船。偷采白莲的生活细节。

小娃偷偷地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可是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水面上留下了一条浮萍被船儿荡开的长长水线。

据说这首诗作于公元八三五年,时任太子少傅的白居易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诗中所写,只是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平常情景,但细品之后,能体味其中丰富的情趣。

诗词赏析

前两句叙事,简要描述小娃撑着小船偷采白莲之事。简单地描述之中,蕴含丰富的内容:因为是小娃,所以只能撑小� 一个“偷”字,写出了小娃瞒着大人悄悄去采白莲时紧张和小心翼翼的心情。而“偷采白莲回”一句,既写出了“偷采”的结果,也令人想象出小娃采得白莲后兴高采烈。得意忘形的情态。

后两句写景,重点描写小娃采莲回来时,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关键是“不知藏踪迹”一句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因为是“偷采”,当然需“藏踪迹”;但为何“不知藏踪迹”呢?一是因为这娃毕竟是“小娃”,二是因为已经采得白莲回了,当然会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了,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怎么还会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呢?

四句诗从小娃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色,有行动,有心理,细致逼真,富有情趣,一个天真幼稚。活泼淘气而又可爱可亲的`小娃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这首叙事小诗,同样通俗平易,富有情趣。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译文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