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韩愈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通用24篇)正文

《韩愈的著名文学作品有哪些(通用24篇)》

时间: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

韩愈是哪个朝代 1

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势愈渐衰落,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宦官专权,政坛的萎靡之风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坛风气。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蓄势待发。

这一场见证时代的革新运动,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针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唐朝所掀起的这场思想文化革命比欧洲早了近十世纪。

韩愈等人举着“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一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并在社会上兴起了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盛行一世的骈文,这无疑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__新运动。

拓展延续 2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

韩愈简介资料 3

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随后,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试。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骈文家。陆贽以骈文名世,同时对古文也极为在行,并尝试将古文文法融入骈文。韩愈虽然为了考试违心的习学骈文,真正偏好的却是古文风貌,所写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终于一举得中。

考中进士意味着韩愈获得了入仕资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职,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试。贞元八年(793)年,韩愈返回河阳老家与卢氏女完婚,并取得吏部博学宏词考试的资格,随即赴长安应试。

这段时间里,韩愈曾尝试与官员交游,写过《与凤翔邢尚书书》、《应科目时与人疏》等文字,他有名的“相须”、“相资”之说就是在此时提出的。他的干谒书函,始终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那就是健全国家发现人才、引用人才的'制度。

在第一次博学宏词试中,韩愈在被中书省复审后驳下落选。这一则是因为他不肯效仿“浮嚣之徒”游于公卿之门,专事干谒的举动,二则是他的古文主张及文风依旧不能被接纳。随后的考试依然如第一次一样失败,韩愈生活的窘困也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马厌谷》、《苦寒歌》都是他在此时的作品。

长安十年,未得一官,韩愈在愤懑忧伤的心情中回到河阳,与卢氏相守。乡居生活诚然清苦,却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中,他的思想开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问题。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阳官员云集之处,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里得到一些机遇。从贞元十一年到贞元十八年,韩愈的仕宦生涯不过是两入军幕,在官职上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学问道德的理论基础,却是在此阶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及《师说》、《答李翊书》等文章,都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再入京选官,得到祠部员外郎陆傪的引荐,授四门博士。四门博士是四门学的学官。这一职务,与韩愈“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对工作也极为竭力尽心。当时,韩愈在京师已经有些名声,学校学生以外,慕名而来,求学问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问必答,凡登门称弟子者,他一概不回避师徒名分,这又大悖于当时士子耻于求师的风气,因此招致许多非议。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迁为监察御史。但当年即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连州阳山。

阳山处岭南穷荒之地,韩愈在当地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有许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离去时,当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得到命令,离开阳山,于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参军。这一职务实则属于职掌猥杂的俗吏,因此韩愈对此愤愤不平,极为不满。

判司江陵未满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韩愈感到有了回归长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领到朝中“国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担任此职。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员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斗争,随后为息事宁人,被改官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韩愈在繁剧的政务中坚定地与不法军人斗争,兴教育,整顿风俗。元和六年(811),韩愈调任职方员外郎。自此时到元和十三年(818),韩愈一直在长安为官,达到他一生仕宦的顶峰。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预备奉迎法门寺佛骨,这是宪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礼佛活动。历来坚持反佛的韩愈感觉无法坐视倾城的崇佛狂潮,于是上表切谏,即后世极为有名的《论佛骨表》。言语辛辣,充满轻蔑嘲讽。这篇上书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长安,长安士庶的佛事活动达到最高潮之际写的,文中更有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一类的话,宪宗见书而盛怒,韩愈则因此被贬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贬时,韩愈已在晚年,且体弱多病,又在荒僻之乡,境遇极苦。但他在任中勤于王事,终于职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代潮州官员中,在职仅半年的韩愈不过是来去匆匆的一个,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响却是最大的,也是最为潮州百姓爱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长安任职。长庆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长安靖安里私第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韩愈代表诗词 4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韩愈的故事 5

韩愈走马牵山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经典诗词 6

《合江亭》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

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

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郡课。

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

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

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

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韩愈代表诗词 7

《酬别留后侍郎》

唐·韩愈

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

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

韩愈代表诗词 8

《朝归》

唐·韩愈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韩愈经典古诗词 9

《短灯檠歌》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黄帘绿幕朱户闭,

风露气入秋堂凉。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夜书细字缀语言,

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吏部开锁 10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诗人韩愈简介 11

韩愈出身不差,是在一个官宦世家,但是在韩愈出生没多久父亲就死了,韩愈就跟着长兄生活,韩愈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积极,根本不用人来催就能自己主动学习,因此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在当时,文坛上流行复古风,推崇杨雄、董仲舒的写作风格,韩愈也深受影响。

在韩愈20来岁的时候,他曾经三次考取进士都没有成功,直到第四次才考上了进士。在当时,还不是那种考上了进士就能当官的年代,考上进士只是说明你有资格当官,但是能不能当上还要看机缘,看上面的权贵肯不肯帮你,韩愈几次给宰相上书都没得到回复,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也数次失败,因此在795年的时候,韩愈离开了京城。

离开京城之后,韩愈已经是年近30了,但是却还是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也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出仕为官的梦想,就剑走偏锋,选择了先去地方节度使手下担任幕僚,但是当时的幕僚生活其实一年都不好,非常的死板,而且相比起直接考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来说要想到中央当官更加困难。在这段时间,韩愈一边工作,一边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几年之后,韩愈回到了长安,再次参加吏部的考试。这次韩愈通过了铨选,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央从政生涯。

后来韩愈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为人正直不阿,所以受到了不少贪官奸佞的排挤,屡次受到贬谪,但是韩愈还是不改自己的性格,一直坚持着正直的作风。后来在824年的时候韩愈因为身体不适告别了官场,之后病逝在了家中。

韩愈经典古诗词 12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

朝代:唐朝|作者:韩愈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

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诗人韩愈经典古诗 13

《知音者诚希》

韩愈〔唐代〕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韩愈的故事 14

镇州劝降名人

韩愈三月二十五日到潮州,十月便调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被调回京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转任兵部侍郎。长庆二年,他单身匹马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春天,镇州(在现在河北省)发生了叛乱:节度使田弘正被部下杀了,叛将王庭凑自任节度使。唐穆宗派兵去征讨。谁知道一仗打下来,官军不仅没打下镇州,大将牛元翼的一路人马反而被叛军包围了。唐穆宗赶紧同大臣们商量对策。由于朝廷没法增派更多的军队,只得同意让王庭凑当节度使,同时决定派一名大臣去劝王庭凑解除对官军的。包围。

“众卿,谁愿负此重任?”唐穆宗问。

大殿里一片沉默。谁都清楚,同这些叛军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

“难道无人替朕分忧吗?”

话音刚落,韩愈站了起来:

“臣愿去镇州。”

“你去后见机行事,不一定要进王庭凑的军营。”唐穆宗说。

“臣既然要去,岂能只顾个人得失而观望不前呢?”韩愈斩钉截铁地回答。

韩愈来到叛军军营,只见到处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杀气腾腾。韩愈从容地进入军帐坐定,一边品茶,一边威严地盯着王庭凑,好半天一言不发。王庭凑倒沉不住气了,说:“韩大人,镇州之乱,都是下边将士所为,并非我的本意。”

“朝廷已经同意你做节度使,为何还包围牛元翼将军不放呢?”韩愈郑重地说。

话没说完,一群叛将围住了韩愈,气势汹汹地质问道:“我们为朝廷卖过命,立过功,哪点对不住朝廷?为什么把我们当做叛贼?”“田弘正待部下太刻薄了,所以我们全军不满。”一个叛将申辩说。

韩愈严肃地说:“可你们已经把他杀了,连他全家都给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要说的是,归顺还是反叛朝廷,你们今后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好好想想吧!”众人果然哑口无言了。半晌,王庭凑才问:“现在我们怎么办?”

韩愈缓和了口气说:“只要撤除对牛元翼军队的包围,就没事了。”

“好,好,我马上照办。”王庭凑说。

韩愈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同年九月,他转任吏部侍郎,不久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韩愈简介资料 15

【诗人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人物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轶事典故】

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韩愈名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7、圣人无常师。——《师说》

论说文 16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马说》被选入初中课本。

诗人韩愈经典古诗 17

《青青水中蒲二首》

韩愈〔唐代〕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历史上韩愈的简介 18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诗人韩愈经典古诗 19

《听颖师弹琴》

韩愈〔唐代〕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一作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被明 在韩愈和柳宗元的主张下,古文运动盛起一时,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宋朝的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也是推崇韩愈等人的主张,遂成为宋时古文运动的核心。到了明代,这些人物自然会被联系到一起。明初的朱右第一次将以韩愈为首的八大家的散文编集在《六先生文集》中,“唐宋八大家”之名才渐渐形成。

明朝初期的朱右所编撰的《六先生文集》实际上是“八先生文集”,是因为他将“三苏”合称为一家。这八位先生就是我们现在常称的,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八位。到后来的明朝中期,唐顺之所撰的《文编》也是只取这八人的文章,明末的茅坤根据前人的编撰,辑录了《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正式被人们接受并�

之所以韩愈在明代人眼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是因为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主张学习先秦散文的书写形式,反对当时弊端尽显的骈体文。浮华奢靡的辞藻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唯有散文能够扛起大旗。所以韩愈是掀起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是八大家中后起者所跟随的人。同时,韩愈的作品也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人学习提供了方向。

两入幕府 20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七月,韩愈因为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董晋逝世。韩愈旋即应徐州张建封聘担任其幕僚。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韩愈经典诗词 21

《朝归》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

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

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

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韩愈的故事 22

韩愈的自信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写的文章和当时流行的骈文风格迥异,骈文讲究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而韩愈写的文章注重当时口语的提炼,明白晓畅。

24岁那年,韩愈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当时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陆贽,陆贽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写骈文闻名。当时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论》。“不迁怒不贰过”这话出自《论语》,大意是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韩愈看后,下笔成章,很快就写好了一片洋洋洒洒的'散文。主考陆贽是骈文高手,自然不喜欢韩愈的风格,仅看了几行,就把卷子丢在一旁。韩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落榜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年后,韩愈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试题与上一次的试题一样,依旧是《不迁怒,不贰过论》,主考官同样还是陆贽。韩愈呢,还是把上次的那篇散文依旧一字不落地写在试卷上。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仔细地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文的味道,若不仔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韩愈的故事 23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