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下册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正文

《小学下册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2、交流汇报

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

4、感情朗读,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交流藏戏资料”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六、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齐读三个反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改成: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

七、朗读全文,体会写法

1、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2、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八、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九、作业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人物不同面具不同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剧情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20xx年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指名领读整首诗。

3、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把《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任务呈现: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想解开这个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 )朝诗人( )。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 ),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 )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读读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4

教材解读:

《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谈论志向的情景,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

“观水”取自于《荀子·侑坐篇》所记述的孔子和子贡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论志”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教”和“师生论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很合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 意味深长 司空见惯 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第八自然段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分组听写词语

(1)阳光普照 桃红柳绿 翩翩到来 草色青青 绿草如茵

(2)波澜起伏 不知疲倦 奔流不息 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3)意味深长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手舞足蹈

2、利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泗水河边的________真美啊,令我们如痴如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二、解读“游春”,识君子

1、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潺潺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9自然段,找出孔子那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

2、交流

出示“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水是真君子啊!”(指生读)

3、理解这句话

(1)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水是真君子啊!)

(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联系孔子的话想想填填。出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德行,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情义,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志向,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善施教化,因为

(3)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4)这段话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事实上,孔子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的。是眼前的水,调动起了他这么多的感概!找一找,孔子眼前的泗水是怎样的?试着揣摩孔子的内心,把孔子没有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6)水,生活中随处可见。课文中用了那个成语?

(7)让我们走近这位“真君子”,去感受它的。伟大。(齐读这段话)

(8)哪些人是君子?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4、其实,孔子就是一位真君子

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

5、齐读第8自然段

三、领悟用心,指名志向

1、孔子意味深长地给弟子们谈水,弟子们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9——19自然段,边读边想。

2、交流

(1)子路是怎样回答老师的询问的呢?能把他的志向和水的品质联系说说吗?子路的话该怎么读呢?(子路:像水一样有情义,和顺温柔、和朋友有福同享。朗读时要表现子路是歌急性子)

(2)颜回呢?(像水一样默默无闻,滋润万物,不为自己表功。朗读时要表现颜回的温文尔雅)

3、同学们,假如我们跨越千年,来到了泗水河边,来到了孔子的身边,成了孔子的一名弟子,你能谈谈自己的志向吗?

四、拓展阅读,亲近孔子

1、孔子是一位不凡的老师,他循循善诱,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来教育学生。孔子一生中留下许多经典的名句,被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练习7”中就有孔子的名言。

2、出示孔子论学习的名言,学生诵读、积累。

板书设计

孔子游春

循循善诱 有德行

充满智慧 有情义 真君子

有志向

善施教化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5

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6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文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教学本课采用“明确目的,提出问题,默读、探究,交流汇报,仿写练笔”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所学的阅读知识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1、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戏剧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板书课题)

2、阅读文前的“连接语”,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开说明这些特点的。)

【设计意图】

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更容易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奇葩骚扰夯筑竹篾闽西南粤东北树满寨,花满园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新词,唯读通顺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或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呈正方形,防热、防潮,简单、别致,是绿色的世界。)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

四、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思考,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认真聆听同伴的见解,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能力。

五、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六、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的写法,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地方民居。

【设计意图】

这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表达方法、积累的词语模仿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民居名称客家民居傣家竹楼蒙古包…

建造环境崇山峻岭中竹林中————

建筑成因防范盗匪骚扰防热、防湿————

形状结构圆形围屋或土楼呈正方形————

建筑材料石灰糯米饭竹篾茅草木板————

鸡蛋清竹片木条

文化内涵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吉祥平安家道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