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总结推荐三篇》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总结(精选3篇)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总结 篇1
一、经济形势
上半年,我县农村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春耕备耕、春放春养、春植春造、防疫检疫和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护林防火、防汛抗旱、资源保护等工作措施,全县农、林、牧、渔各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升温,粮食总产有望再增。
去年,在中央、省委出台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粮食生产扭转多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今年,中央、省委继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对农民的激励很大,全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继续升温,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今年我县粮食总产可望达到2.3亿斤,比去年增加20__万斤,增长9.5。具体的测算如下:一是扩大面积增一点。红薯、玉米等旱地作物比去年扩大1.5万亩,增加粮食产量900万斤。二是提高单产增一点。通过加强管理,力争水稻、玉米、红薯三大粮食作物亩平单产提高30斤,增加粮食产量1000万斤。三是发展避灾农业增一点。地膜玉米比去年扩大2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00万斤。四是扩大良种增一点。通过扩大水稻、玉米、红薯等大宗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增加粮食产量100万斤。
(二)农民增收势头较好,农民收入有望再次大幅度提高。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上半年,我县农村人平实现现金收入达892元,同比增163元,增幅22.5。从全县整体情况分析,今年我县农民人平纯收入增150元是有把握的。一是粮食增产增收。通过实现粮食增产20__万斤的目标,可增收980万元,人均29元。二是发展养殖业增收。充分发挥生猪养殖商会、山羊养殖商会的辐射作用,建好养殖示范乡镇,扩大养殖业的规模,全县生猪出栏可增3万头,山羊出栏可增2万只,肉牛出栏可增1800头,网箱养鱼增8000口。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50元以上。三是发展林果业增收。通过采取加强管理和水果的分级包装等措施,林果业这一块农民人均可增收10元以上。四是发展打工经济增收。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今年可新增务工人员5000人,增收20__万元,人均59元。五是落实政策增收。通过落实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全县农民可减负增收680万元,人均20元。通过以上五个渠道,农民人均可增收168元,扣除灾减因素,可确保人均增收150元目标的实现。
(三)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板块经济效益日益凸现。
今年以来,通过政策促、部门扶、市场引、能人带、干部帮,我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充分发挥养殖商会在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商会,猪、羊养殖规模扩大。目前,我县养猪商会共有会员230户,比去年底增120户,预计到年底,会员可达到300户,会员出栏肥猪4万头,全县生猪出栏20万头,比去年增加3万头。20xx年底,我县山羊养殖商会共有会员32户,目前已达到70户,预计年底可达到100户以上,会员养羊3万只以上,全县山羊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生猪养殖大户徐赐进,今年可出栏肥猪20__头,实现收入28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上交税费16万元;山羊养殖大户黄崇淼,今年可出栏山羊400多只,实现收入12万元,利润6万元;洪港镇留咀村的阮云来养牛60头,养羊100只,预计可实现收入20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二是充分发挥富水库区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网箱养鱼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我县共有养鱼网箱1.3万口,今年计划新增20__口,达到1.5万口。由于网箱养鱼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非常高。据统计,今年我县养鱼网箱达到2.1万口,比去年净增8000口。网箱养鱼已经成为库区人民继发展柑桔之后的第二次创业,在有的库区村组,网箱养鱼不仅是农民脱贫的好门路,而且成了致富的好项目。燕厦乡港口村今年新增网箱4100口,户平20口,人平4.7口,预计户平可增收6000元,人平可增收1430元。
三是充分发挥我县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庄园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县从事庄园经营并已具一定雏形的庄园户有35户。全国劳动模范、大路乡青年农民陈志远经营的葡萄园,总面积300亩,去年接待游客2680人次,实现收入85万元;预计今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实现收入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四是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楠竹、水果业。20xx年,全县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四乡六业”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狠抓了楠竹基地和水果基地的建设,全县共新建楠竹基地1.5万亩,水果基地0.98万亩,楠竹和水果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去冬今春,全县开工农水工程1269处,完工1269处,完成土石方105.2万m3,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
二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得到加强。元—8月份,安排29个项目,覆盖10个乡镇、27个村,1300个农户,6000多人;目前,已启动实施25个项目,竣工24个,受益4650人。其它在建的工程项目7月底前可全部完成。8—12月份,在17个村,安排19个项目,解决1100个农户,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生态家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计划全年完成500户的任务,目前已启动182户,完成126户,建池126个,改厕1020m2,改厨1580m2,改栏1960m2。
(五)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社会进一步稳定。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两补一减免”政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越来越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为实现全年增产增收的目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的威胁大。目前,我县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旱情和病虫灾害,抗灾夺丰收,抗灾保规划的任务比较艰巨。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过高,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的增收有一定的影响。据调查,农膜、钾肥上涨15,尿素、磷肥上涨20左右,碳氨上涨30左右。
三是农村债务重、化解难,大多数村被沉重的债务所累,无力发展公益事业。
四是农民对政策是否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心存疑虑。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确保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2、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工作。一是立足抗灾促增收;二是加大调整促增收;三是发展打工经济促增收;四是抓好流通促增收;五是落实政策促增收。
3、抓好防汛和抗旱工作,防汛抗旱两不误。
4、抓好森林防火道的建设。
5、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6、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7、抓好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扫尾工作。
8、抓好秋播生产。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总结 篇2
冷水滩区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毗邻两广,素有“湘西南门户”和“潇湘第一城”之称,现是永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城镇人口32万人,下辖9个街道、9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1个农业开发区,186个行政村,20xx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8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9.12亿元。全区公路总里程2318公里,其中县道134公里,乡道315公里,村道1869公里,共有客运企业3家、客运车辆417台,货运企业12家、货运车辆2786台。近年来,冷水滩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坚持“小财政”建设“大交通”,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20xx年以来,新建农村公路760公里,提质改造县乡公路284公里,提质改造村级道路56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通班车率均达100%。“四好农村路”逐步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现就我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区以“建好、管好、护好、营运好”农村路为目标,做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开创了“四好农村路”建设“345”模式,即创新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长效化,养护精细化,运营多样化”的“四化”标准,实现了“进村主干道提质扩面、25户以上自然村通组路、农村公路有效管护、路域环境提升、电商物流进村”五个全覆盖。
1、坚持“三个强化”,高品质建设农村公路。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工程,科学规划、全力保障、精细管理,逐步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牢固树立“大交通”理念,注重全面系统谋划,将交通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城,与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美丽乡村等工作相结合,推进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着力优化农村公路布局,坚持公路建设、安防工程、水保绿化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确保农村公路“建成一条、达标一条、见效一条。
二是强化保障支撑。我区虽然是财政小区,却始终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以“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路修”的决心,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社会资金参与的筹资模式。两年来,累计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共建成120公里扶贫路、80公里产业路、22公里旅游路。
三是强化质量监管。牢固树立高品质建设就是最好养护的理念,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推行交通工程“质量首件制”,即在每一分项工程中,选择第一施工项目作为首件工程(如第一段路基、第一根灌注桩、第一片空心板)并将首件工程的每一道工序作为首件工序,编制严密的操作规程,确保质量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落实责任公开制,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养护责任人进行立牌公示,方便政府监管和群众监督,保证农村公路建管质量。
2、坚持”三个发力”,高要求管理农村公路。始终把农村公路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创新管理方式,拓宽管理范围,切实做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一是在管理机制上发力。20xx年在全区各乡镇设立乡(镇)交通管理站,落实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五有”保障,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并在村级设立路政信息员,负责维护村道设施、反馈路况信息,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的路产路权保护网络,确保农村公路通畅和设施完好。同时,将农村公路管养,爱路护路村规民约与乡风文明行动相结合,提高群众管护意识,形成农村公路人人管护的深厚社会氛围。
二是在管理模式上发力。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的原则,积极推行“五道五治”(对辖区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五级道路”逐一建档摸底,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五治”行动)和“路长制”,将农村公路管养、路域环境整治等纳入乡镇中心工作范畴,并设立考核机制,提升乡镇管路护路积极性。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任示范路路长,班子成员担任其他乡村路路长,负责做好公路养护及路域环境整治工作,确保道路安全通畅,营造“畅、安、美”的通行环境。
三是在路政执法上发力。交管、公路、交通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对货运车辆“逢车必检,逢超必治”,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行为,并将治超范围从国省道延伸至农村公路,完善限载、限高、限速等设施和标志,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年限,确保道路交通安全。20xx年共检测车辆58675辆,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68辆,车辆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1%以内。
3、坚持“三个到位”,高标准养护农村公路。多措并举保障资金,想方设法养护公路,确保农村公路持续畅通、健康运行。
一是资金保障到位。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养护资金增长机制,每年按10%的.增速来保障养护资金,20xx年区财政统筹安排620万元作为公路养护资金。同时,积极探索交通扶贫新模式,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员公益性岗位,共安排96名贫困户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实现了“扶持一岗、脱贫一户”目标。
二是公路列养到位。我区创新“36字决”养护标准,即路基完整稳定,路面平整干净,路肩整齐平顺,边坡整洁美观,水沟排水通畅,桥涵防护坚实,通过“春排水、夏除草、秋整治、冬修补”季节性重点养护,全面提升养护成效。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道、乡道优良率分别达到85.94%、83.32%。大力推行路段精品化,在全面提升养护标准的基础上,梯次推动农村公路养护换挡升级,先后建成农村公路样板路26条84公里。
三是奖惩问责到位。建立农村公路的政府绩效考核、行业综合考评,专项督查等全方位考核体系,切实把行业行为上升至政府行为。一方面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另一方面按照养护“八无标准”,建立了养护考核清单,制定《冷水滩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加强行业部门监管,形成覆盖全面、标准规范、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落实不力的乡镇,予以问责,促进了养护责任的全面落实。
4、坚持“三个融合”,高水平运营农村公路。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客货运输和农村物流发展新模式,农村客货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与完善农村客运网络相融合。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采取在伊塘、上岭桥两个镇先行试点的办法,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在进村公路沿线增设候车站(点),扩大镇村公交和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进程。目前,乡(镇)客车通达率100%,村民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农村群众到中心城区的时间缩短了48.2%,到乡镇的时间缩短了41.6%。
二是与“降本增效”相融合。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加快推进区、乡、村物流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服务站对交通、供销、电商、快递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全区共建成交通管理站9个,村镇交通服务站126个,农村物流站点140个,物流降本增效创下新高。
三是与“交通+”相融合。深入推进“交通+产业”,依托农村公路网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目前,全区新建蔬菜、柑桔、西瓜、白茶等基地等20多个,带动全区农业总产值以年均4.6%速度增长。深入推进“交通+旅游”,将公路建设与区乡村道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让公路融入环境,引爆了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小吃、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业态。近两年来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深入推进“交通+民生”。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民生事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我区农村公路连通村民安置点26个, 连通学校、医院、敬老院约100多个,惠及贫困群众8000多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区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较,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改造提质任务艰巨,建设资金缺乏。上级下拨的公路建设资金有限,地方需要配套的资金数额较大。二是交通运输管理、运营服务水平和品质有待提升,尤其是智慧交通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三是农村公路养护水平亟待提升。治超“省道治理硬,县乡村道治理软”现象仍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以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推进我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1、突破瓶颈,进一步建设好农村公路。科学规划、依法实施,加大农村公路在交通建设投资中的比例,对全区剩下的75个非贫困村143.1公里进村主干道提质扩面,高品质、高标准打造。加快农村候车亭、交通服务站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等建设,提高群众交通出行条件。
2、依法治路,进一步管理好农村公路。继续推行“路长制”管理,进一步加大爱路护路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管护意识,形成农村公路、人人管护的深厚社会氛围。按照依法治路总要求,加强巡查检查力度,加大巡路频率,消除各种路障,大力推进超限超载治理,完善治超手段,持续保持治超执法高压态势,确保治超站点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1%以内。
3、完善体系,进一步养护好农村公路。分级分段明确养护主体,层层落实主体责任,继续将农村公路日常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配套资金,建立养护质量数量与养护经费拨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对于农村公路大中修等专业性工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专业化养护队伍承担。加大农村公路应急资金的投入,确保水毁、崩塌道路能得到及时的修复。
4、创新机制,进一步营运好农村公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稳步推进镇、村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在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二级综合客运站建设,加快推进区、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物流业水平。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总结 篇3
一、经济形势
上半年,我县农村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春耕备耕、春放春养、春植春造、防疫检疫和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护林防火、防汛抗旱、资源保护等工作措施,全县农、林、牧、渔各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农
民种粮积极性继续升温,粮食总产有望再增。
去年,在中央、省委出台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粮食生产扭转多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今年,中央、省委继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对农民的激励很大,全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继续升温,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今年我县粮食总产可望达到2.3亿斤,比去年增加20__万斤,增长9.5。具体的测算如下:一是扩大面积增一点。红薯、玉米等旱地作物比去年扩大1.5万亩,增加粮食产量900万斤。二是提高单产增一点。通过加强管理,力争水稻、玉米、红薯三大粮食作物亩平单产提高30斤,增加粮食产量1000万斤。三是发展避灾农业增一点。原创:地膜玉米比去年扩大2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00万斤。四是扩大良种增一点。通过扩大水稻、玉米、红薯等大宗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增加粮食产量100万斤。
(二)农民增收势头较好,农民收入有望再次大幅度提高。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上半年,我县农村人平实现现金收入达892元,同比增163元,增幅22.5。从全县整体情况分析,今年我县农民人平纯收入增150元是有把握的。
1、是粮食增产增收。通过实现粮食增产20__万斤的目标,可增收980万元,人均29元。
2、是发展养殖业增收。充分发挥生猪养殖商会、山羊养殖商会的辐射作用,建好养殖示范乡镇,扩大养殖业的规模,全县生猪出栏可增3万头,山羊出栏可增2万只,肉牛出栏可增1800头,网箱养鱼增8000口。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预计农民人均可增收50元以上。
3、是发展林果业增收。通过采取加强管理和水果的分级包装等措施,林果业这一块农民人均可增收10元以上。
4、是发展打工经济增收。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今年可新增务工人员5000人,增收20__万元,人均59元。
5、是落实政策增收。通过落实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全县农民可减负增收680万元,人均20元。通过以上五个渠道,农民人均可增收168元,扣除灾减因素,可确保人均增收150元目标的实现。
(三)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板块经济效益日益凸现。
今年以来,通过政策促、部门扶、市场引、能人带、干部帮,我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
1、是充分发挥养殖商会在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商会,猪、羊养殖规模扩大。目前,我县养猪商会共有会员230户,比去年底增120户,预计到年底,会员可达到300户,会员出栏肥猪4万头,全县生猪出栏20万头,比去年增加3万头。20xx年底,我县山羊养殖商会共有会员32户,目前已达到70户,预计年底可达到100户以上,会员养羊3万只以上,全县山羊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生猪养殖大户徐赐进,今年可出栏肥猪20__头,实现收入28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上交税费16万元;山羊养殖大户黄崇淼,今年可出栏山羊400多只,实现收入12万元,利润6万元;洪港镇留咀村的阮云来养牛60头,养羊100只,预计可实现收入20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2、是充分发挥富水库区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网箱养鱼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我县共有养鱼网箱1.3万口,今年计划新增20__口,达到1.5万口。由于网箱养鱼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非常高。据统计,今年我县养鱼网箱达到2.1万口,比去年净增8000口。网箱养鱼已经成为库区人民继发展柑桔之后的第二次创业,在有的库区村组,网箱养鱼不仅是农民脱贫的好门路,而且成了致富的好项目。燕厦乡港口村今年新增网箱4100口,户平20口,人平4.7口,预计户平可增收6000元,人平可增收1430元。
3、是充分发挥我县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庄园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县从事庄园经营并已具一定雏形的庄园户有35户。全国劳动模范、大路乡青年农民陈志远经营的葡萄园,总面积300亩,去年接待游客2680人次,实现收入85万元;预计今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实现收入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四是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楠竹、水果业。20xx年,全县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四乡六业”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狠抓了楠竹基地和水果基地的建设,全县共新建楠竹基地1.5万亩,水果基地0.98万亩,楠竹和水果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1、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去冬今春,全县开工农水工程1269处,完工1269处,完成土石方105.2万m3,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
2、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得到加强。元—8月份,安排29个项目,覆盖10个乡镇、27个村,1300个农户,6000多人;目前,已启动实施25个项目,竣工24个,受益4650人。其它在建的工程项目7月底前可全部完成。8—12月份,在17个村,安排19个项目,解决1100个农户,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3、是生态家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计划全年完成500户的任务,目前已启动182户,完成126户,建池126个,改厕1020m2,改厨1580m2,改栏1960m2。
(五)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社会进一步稳定。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两补一减免”政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越来越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为实现全年增产增收的目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
1、是自然灾害的威胁大。原创:目前,我县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旱情和病虫灾害,抗灾夺丰收,抗灾保规划的任务比较艰巨。
2、是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过高,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的增收有一定的影响。据调查,农膜、钾肥上涨15,尿素、磷肥上涨20左右,碳氨上涨30左右。
3、是农村债务重、化解难,大多数村被沉重的债务所累,无力发展公益事业。
4、是农民对政策是否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心存疑虑。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确保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2、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工作。一是立足抗灾促增收;二是加大调整促增收;三是发展打工经济促增收;四是抓好流通促增收;五是落实政策促增收。
3、抓好防汛和抗旱工作,防汛抗旱两不误。
4、抓好森林防火道的建设。
5、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6、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7、抓好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扫尾工作。
8、抓好秋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