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2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学会热爱。
2、要学会奉献。
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
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
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有几个孩子进了小学后真的来看我们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当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的话和祝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当收到家长发来的新年祝福时,我们感动着;当家长给我们提出中肯的建议时,我们思索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三、教学中的成功让我体验幸福。
教师最引以为幸福的。我想应该就是教学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而且能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学还能收获成果,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当看到孩子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捧回亮闪闪的奖牌时,我们的心里是激动而又自豪的;当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有出息,当上了班长、班干部,评到了三好学生时,我们的心里是宽慰的。
四、自身的学习和成功是幸福快乐的。
经过自己的钻研制作完成了一个课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能比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听到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肯定和赞赏……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哪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类有差异的学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懊恼,但是一次的运动会,却让我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她的优点——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学生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
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感觉整天做不完的事情总在身后追着,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做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的。教师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此书吧!大师给我们的这100条建议,会使我们当老师的受益终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4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之后》,静下心来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苏霍姆林斯基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人生哲理。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之前我听过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当我在网上读到这段时,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确,有句名言说得对:"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常读书和长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涵,既不能忽视的短处,又要努力想方法补救。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读书能使我的头脑变得更丰富"。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闲暇之余读读这些建议,我们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7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8
人无完人,在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美,那么关于教师呢。
本学期,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头竟冉冉升起一轮春阳。让我感受到了平静中潜涌的力量,朴素里暗蕴的深刻,那么这本教育书集则进一步坦露了作者的教育情怀,呈现了作者的清醒思考。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书育人,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资深者所凭依的,通常亦是自身在“摸爬滚打”“斗智斗勇”中的“见多识广”与“心知肚明”。可是,面对一届届一班班一个个禀性各异、情感丰富、懵懂叛逆的学生,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怕亦难免会有懵圈无措之时。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将诸多教育现象、教学情境及师生冲突中的教育人由一个晕菜的“当局者”在不知不觉间劝慰成冷静的“旁观者”,然后反求诸己,循本溯源,终以良策化危机,以理性胜鲁莽,以真情服人心,让人心头的纠纠结结霎时如浮云飞散,且在豁然顿悟间增了智长了智慧……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 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步伐。坚守教育初心,耕耘教育梦想,读书不辍,思考不停,实践不止,并努力挣脱教育的倦怠、狭隘与伪俗,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早日抵达应有的教育高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0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虽然此刻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刻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务必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发奋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刻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总是能挤出时刻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能够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正因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还务必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习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明白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明白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构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习,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潜质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正因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刻”、“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刻”“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用心活动的资料”、“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务必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忙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1
最近我看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翻译得很好,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议,他怎有如此深的见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思想好落后,苏联在一九四几年就有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
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
再次,从此书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
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
总之,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12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3
看了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发现这是一本给教师的精神家园指明方向的书。好像与学校题目文不对题,但我还是对这本书做如下摘录与思考。
本书第一条谈到教师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郑杰说到,“教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可见,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赚大钱,就别来当教师了。当然也不会苦于生计,衣食是无忧的。既然物质方面我们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发展。
书中讲到教师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教师精神追求的基础,艺术生活的追求为教师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师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要学会宣泄,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鸣也要鸣得有价值,劳作中的健身总比单纯的健身来得有意义。同样,艺术的宣泄,一方面使我们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无意之中也创造了价值。说不定以后你的歌声,你的画作,你的文章,你的书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这层追求让教师以� 幸福的第三层是独立思想,这层追求让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太累,我们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书中有许多好的建议,我罗列一下标题:比如:让我们“现代”起来,教师要继续学习,讲演使人完美,学会倾听不容易,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这些都是从教师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方面的自我实现来达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教师要有静气,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捧着良心教书,保存天真,这些都是从教师的修养内涵上要求教师的精神追求,给教师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还将教师置于改革的潮流中,在社会、市场、改革中磨练教师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竞争的归宿,把困难当做机会,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们才不会在商品经济社会迷失自己,丢弃我们的本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去影响学生的灵魂,使其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郑杰讲到,要我们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只有我们的工作轻松,我们的灵魂空灵,我们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最欣赏里面的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后还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担心,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还有节日里,学生的祝福,课堂里,幸福的微笑。能够收获这些,我们还不知足吗?
读完之后,总之感受颇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了。让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书中讲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想想作为一个基层一线教师始终可以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三句话: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我都做到了吗,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4
寒假转眼即逝,细细思量,留下了的除了家人朋友相聚的那份温馨快乐,还有存在心底的那份收获——忙里偷闲拜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完全篇,掩卷而思,正如他自己在此书开篇所言:这是一本无害的书!他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现将读书体会归纳如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老师。
始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一直在心底深处维护“师道尊严”,于是乎在孩子们面前,我一直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希望自己的学生惟命是从。看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已是头涔涔而汗淋淋了。孩子慢慢大了,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原是郑杰写给他们学校教师的,这又可想见他是一个多么有责任感的校长。但全书更是对处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处于课程改革波峰浪尖的教师忠肯的建议。它不违避现今教育的弊端,蹲下校长并不伟岸的身躯,和教师直面困惑,寻求希望。
此中建议,你会感受到,你在真诚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帮助,而不是受支使受指责。真诚又充满了精神气,善意又充满了鼓动劲,灵动又充满了人性化。从他身上我更多看到是责任。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教师。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石,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
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四、一丝困惑:
读完此书,深感建议很有道理,令人有眼明心亮的豁然感,但当你想捧着它付诸行动时,又会迷茫起来,不知从何做起,从何入手。没有一章一节告诉你,你可以这么这么做,你应该怎么怎么走。他像高深的法师,谈经说禅,却又不指手划脚。一切尽在你的悟性中。
所以,读完此书如我等智质平庸者,还是有不满足感,毕竟道理上的明了、理念上感悟、理论上的提升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此中的环节更关键,更需要专家的“建议”。
建议诸君若有机会,浏览此书,其一“开卷有益”,其二“本书无害,不妨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愿意学习,爱学习,必须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那么如何使每一位孩子爱学习,愿意好好学习呢?
我想,我觉得首先从教师自己入手,抓住课堂40分钟,教学设计过程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新颖的情境导入,精彩的教学环节,给学生留一定的悬念和思考空间等等。但有时候对后进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43条建议时,我眼前一亮,心里又萌发出新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 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6
最近,我们一直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关于阅读,作者向我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我认识到,学生需要阅读。
书中讲到: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这一能力的心理学复杂性,就在于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发脑的内部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而相反的是,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这种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在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的词的源泉里去旅行,已� 所以,就让我们时刻牢记:孩子需要阅读,请教会孩子阅读的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7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深深感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也已经是一名任教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 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你是否在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三、你是否缺了时间?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8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哪门功课。我调查了一番,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语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读了这本书,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9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
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之后,更让我深刻清晰的了解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不易,特别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用宽容仁爱的心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
这本书分别从“师德”、“教学”、“育人”和“修养”四个方面给出四十三条建议,每一篇章都从不同的发面发人深思,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给予我们启迪。我认为这四个方面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所提到的六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相互之间都有互通之处。
通读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最受启迪是“教学篇”和“育人篇”,特别是教学篇中的建议之一“好的课堂语言室“炼”出来的”。我就对此谈谈我的想法与启迪。
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作为教师,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学语言不单单是口头上的说话,更是一种艺术,如何将所教的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他们的思维与具体形象为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又生动,形象。教学语言,是增强教师“教学魅力“的关键。
然而如何才能使我们有这样的语言呢,不言而喻,就需要“炼”,如何来锻炼自己的教学艺术语言呢,这里给了我们几点,对此我深受启发,也是我日后所要一步步攻克的`几点。
一、把话说“通”
面对一年级学生,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运用成人化的语言他们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使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把话说“活”
“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作为教师,要把课讲的生动传奇,吸引人,首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都会用“请坐下”“请……”之类的话,一个请字,就包括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拨动学生的情感。再者,就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把话说“准”
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符合现代化汉语的规范和要求。合乎逻辑,用较流利和纯正的普通话,因为小学生好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规范,科学,例如,在像小学生解释科学现象时,不能用不切实际的话去打发他们,使他们接受错误的信息,而要科学的回答。
四、把话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幽默有趣,从而克服紧张的局面,实现对教学的有效控制,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把话说“美”
美感无处不在,我们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然而语言美更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理解、想象和体验,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从而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美感体验,从而感受美。
这几点对我影响颇深,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能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认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份“精神大餐”。它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在教育中实践“爱”,把爱进行到底,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历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1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的困惑。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2
进入教师行业8年。说来惭愧,早就知道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这本书,但从未想过去认真拜读,恰逢有这个读书活动的时机,我才能真正有幸拜读这本名著。
教师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这句话真可以概括这本书。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只有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吧!书中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想必作为教师的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体会,读了这本书更是令我们倍感亲切和深受启发!
虽然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也许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奥义,但很多知识是相通的,加以应用加以改变,相信我们的教育生涯也能够在这一生中留下浓重的一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诸多的素质和条件。这些条件如下。
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爱是什么?爱是包容!我们面对的几十个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有运动好的学生,有运动不好的学生;有懂事乖巧的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许这一刻让你开怀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发冲冠,但他们都是孩子,有些事情只是他们的天性使然。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给孩子,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孩子的前面,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要期待每个孩子成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只是你还没用发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持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颗大树,把绿荫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当然,对孩子也不能放任自由,宽严有度才是爱。
第三,丰富的学识、幽默的态度和强健的体魄。
让学生感受到你强大,丰富的学识是必要的条件,人都是有趋向性的,也是有好奇心的,现代的学生不会仅仅满足有限的知识。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态度自然而然地就会朝着一个好方向发展。体育老师在严格的同时,不能没有幽默的态度。强健的体魄,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基础,是教学技能得以展示的根本。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通晓八方,让对付学生自然也是信手拈来。
读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勤读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启发!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24
应该说对教育专著,我向来不感兴趣,始�
《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罢此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下面就针对书中贯穿的观点谈谈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书籍——教师的第一至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 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哪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的最低供需比例是10:1,那么到他有15年或20年教龄时,只有通过读书去获取知识,师生知识供需比例才可能达到20:1,30:1或50:1。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二、阅读——学生的第一需要。
如果你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 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三、爱——教育成功的秘密。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理论专著,他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不断地反思和重建自我,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5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他还为费加收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以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在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时,我想,每位读者笃定会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二、重视阅读,提升素质。
关于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多次被提及。他不仅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教师更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阅读,对我而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是个被忽略的环节;我也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平时阅读时,也欠细细品味和深入反思。从现在开始,要在阅读上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写作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中提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像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魏书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都有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曾有一段时间,坚持写了十多篇教育随笔,随时记录了自己或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或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和收获。每次翻看一下电脑中的这些文章,都会情境再现且深有感触,甚至感到意外和惊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坚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若能持之以恒,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我想,我积累下来的一定会是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自身也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诸多原因,《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渗透于其中的许多思想精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仔细品味和反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6
幼儿老师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吵吵闹闹声,常常一天下来觉得身心疲惫,喉咙更是变得嘶哑,于是怎么让自己不累,轻松地来带着这些小家伙们学、玩自如,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段时,不禁让我有豁然开朗地感觉。
“常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经验证明,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将要求和相关常规要领渗透在富有情趣的儿歌中更易让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的确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幼儿园里都会表现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如果老师一味以“不可以这样……”“不能做……”不如稍稍改变一下说法如幼儿走路时不妨说:“小小猫走路静悄悄,不推不挤慢慢走”;幼儿入厕洗手时可以说:“轻轻打开水龙头,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轻轻水冲一冲,小水池里甩一甩。”这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形象地让孩子们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们长时间的玩水的行为。当每天午睡时,与其说“不能讲话,闭上眼睛”,还不如说:“轻轻闭上小眼睛,不吵不闹休息好”在老师用儿歌的形式来提醒幼儿遵守这些常规,幼儿不仅能接受,更能明确正确的行为,当这些儿歌成了约束幼儿的某些行为时,那么我们老师在带完一天下来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引导,与其埋怨他们的不懂事,不如发挥一下我们的语言智慧,寻找一些适合他们,也能够他们接受的语言指令,相信我们会越来越轻松地面对一天的带班!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7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句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写照的话语和他创造的全部宝贵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育者不单纯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议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16年参加了渝中区黄咏梅特级教师工作室后,黄老师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留给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对我来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汇。熟悉,是因为经常在各种场合都能接触到这个词汇。陌生是不会科研。站上讲台快九年的我开始有些职业倦怠,通过参加工作室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教育巨著,我找到了职业兴趣新的增长点,走科研之路,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感谢我们学校的费校长,他让我们平时撰写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小故事,积累教育战线上第一手教育教学实例。本次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与几十年,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战斗在教育一线密不可分的。处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和背后的家长,给我们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我坚信只要认真总结反思,真理之光就会有被我们发现的那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虽然短暂,却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关于教育的阐述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1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无法跨越的不朽丰碑。给教育界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段。这段论述是对新修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阐述,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以前均采用门捷列夫的生动事迹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老师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10张纸牌,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体会到了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和种类繁多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学背后发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们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渗透情感,价值和态度,收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经典的论述是我们当代教育者实现"自成长"的密钥。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论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由于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信息储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只有获得心灵认同感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前提。面临更多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来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成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会妨碍你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杨澜说过"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长"。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历程书写的人生日记,无不处处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阅读伟人的巨著如一次灵魂的洗涤之旅和享受一场精神的大餐。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通过本次的阅读,让我有一种再出发的追求,回顾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点滴,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论,留给我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来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