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14篇)》
记叙文阅读题的答题要点(精选3篇)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高分套路 1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4实用类文本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命题特点
1.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 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阅读理解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2
1.基本阅读理解能力。这里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广义上的能力,既包括阅读力、理解力。还包括由其延伸出来的鉴赏评价、迁移运用能力。从思维上说,既是对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考查,也是对抽象思维的考查、既涉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又需要判断、推理等能力。这也是阅读理解考查的核心能力。
2.基本常识掌握能力。基本常识包括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答题模式比较固定,也可作为常识来记背。它们是阅读理解提升的基础。
3.基本答题策略能力。答题策略能力实际上就是表达的能力,包括答题公式、答题技巧。答题公式为作答提供角度和方向,答题技巧为答题提供方法。当然,答题模式也可作为答题策略,它为答题提供规范。
高考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和套路 3
高考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和套路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高中记叙文范文: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韧,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及套路是什么 4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
首先,考说明对象及特点。
(1)明确说明对象的方法是看标题,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如果题目中没有或没有题目,就要抓首括句、中心句。
(2)说明对象的特点,有的在文中用一句话归纳,如:《苏州园林》,有的则需要多句话归纳,语言最好简练一点。如:《中国石拱桥》。
其次,考说明方法。
一考辨析。请说说常见的说明方法。
友情提示:1、“举例子“不是“举列子”。
2、“列数字“不是“例数字”。
3、“打比方”、“作比较”、“ 举例子”和记叙 文、议论文中的有些方法实质上相同但说法不一样,一定要注意。
二考作用。可能叫你说说某种方法的作用。如:
举例子:非常具体地说明了什么……的特点。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的特点。
打比方: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的特点。
再次,考说明顺序。
一般让你回答某段或某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时间、空间不用说,可以找标记。难的是逻辑顺序,它有很多种。一般地,如果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基本上可以定为逻辑,填写时就直接填上“逻辑顺序“四字。如果实在问具体是哪种,那就只能慢慢去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仔细一点,还是不难看出的。常见的有: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等。
最后,考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是前提,这个考点主要是问答题。一般问法是:句中或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当然,一般不能去掉。接下来可以这样答:
1、加点词突出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特点。
2、加点词表示推测,去掉了就与实情不符合。
3、加点词表明了……的程度,去掉了就……
4、加点词说明所引用的(资料、事例等)不一定可靠,去掉后太绝对了。
等等。最后都可以加上这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另外,还可能考到生动的说明。如果段落以描写性为主,极可能叫你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生动、形象),形容词的作用(形象、具体),动词的作用(准确的写出了什么什么)等等。
当然,说明文还有其他的考点,如结构啦、层次啦、归纳中心啦、信息筛选啦等等,有的是其它类文章也会涉及到的,有的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不能再讲了,下节课再说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3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5
一、答题窍门口诀
散文阅读,无非就是为了答题和得分。
然而,散文内容千变万化,唯有核心不变。
答题窍门口诀:做阅读在原文找答案,跟着中心走,要啥啥都有。一定要知道文章的中心,在运用答题术语,紧扣中心回答。
考试阅卷时,老师只看答题点给分,看得很快,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强调中心,不然答再多也是无用的!然而,答题点往往都与中心紧密关联,所以,文章的 中心 就是你答题的 重心!!!
二、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预测及策略
1. 散文选文仍然会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品还往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既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注重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
2. 抓好阅读能力训练。
A注意整体阅读策略:
一看“ 标题”二抓“文眼”三抓线索:时间、空间、物品、事件、事理、感情等均可 四看创作背景。五抓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和中心句。
从内容上看,要抓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如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B强化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即要先明确技巧(“怎样写”),再分析作用(技巧本身的作用)
3.抓好散文阅读知识积累,准确记住常用答题术语。
4.抓住成都中考常见散文题型答题技巧,进行针对训练。特别注意以下题型答题模式。
(1)不同的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2)概括文章内容。
(3)题目含义及作用。
(4)使用不同人称的好处。
(5)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6)写作手法及作用。
(7)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三、特别注意以下题型答题模式
1、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例题1:“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例题2:.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5分)
答:(5分)不矛盾(1分)。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1分)。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1分);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1分)。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语意相近即可)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例题3:10. 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 , 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 A、B、C 三处中任选两处 , 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6 分 )
答: (6分 ) 示例:A 这几句话从父亲 “ 劈手夺桃子 ”“ 瞪我一眼 ”“ 掏桃子 ”“ 蹭了蹭 ” 这些细节描写 ( 动作描写 ) 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 或 : 这几句话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 , 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
B. 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 “ 我 ” 能考上县中而由衷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
C. 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 表现出父亲为“ 我 ” 的成长而感到的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 , 也显出父亲对 “ 我 ” 深深的爱。 ( 任选两处分析 , 每处分析能准确指出描写手法计 1 分 , 能围绕此方法结合文意分析且言之有理 , 可计 2 分 , 否则酌情扣分。 )
2、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例题4:9. “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 我 ”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 我”感动的具体内容。 (4 分 ) 第一次感动是: 第二次感动是:
答:(4 分 ) 第一次感动是 : 父亲不偏心 ,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读书; 第二次感动是: 在烈日下,看见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语意相近 , 扣住重点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 ,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中尚没有出现标题含义理解的题目。②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 。
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 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文 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5、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退缩,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在一个一个的实现,从而达到目标。
例6、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参考答案]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解题指导]此题着眼于考查考生对文章题目以及文章行文线索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答题时,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解题误区]分析不全面,要点有遗漏。
4、使用不同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 是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文章中,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真实亲切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
第二人称:使读者有一种与作者对话沟通的感觉, 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故事中的人物称作“他”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种写法发挥空间相对要大,可以从多方面叙述、描写,充分说明和分析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动。
5、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分析: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吴婕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 6
一、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段意的归纳
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三、插叙的作用
1.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1.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2.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3.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4.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 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 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 公式:
(1)……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2)……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议论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7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找论点的方法:
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如果题目由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构成,则要到文中寻找中心论点。
方式:
偏正短语,如“成功的秘诀”,则在题目上加“是什么”,论点是文中回答的句子;
并列短语,如“敬业与乐业”,论点则是二者的关系:“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在文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语言标志入手,一些在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的文章,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
在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此外,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补写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答题要点:
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二。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__论证的方法+论证了__观点+效果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给出一个论据添补到原文中哪一段合适题型
结合原文的关键词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说出该论据与原文上下文的关系。格式:论据写了。的内容,与原文第x段的__观点一致,并引出了下文的论证。
四。文章的中心论点:
1.文章标题点名中心论点(是完整的肯定的判断句)。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一般有总而言之、简而言之、总体来说等提示性词)。
4.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5.将各分论点概括。
6.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生动
1.严密性:“__”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好。因为“__”词有__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生动性: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加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六。分析段落的作用
1.开头的作用
格式: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通过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引出。的论题),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结尾的作用
格式: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七。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格式:正如文中所说,__(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__(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__(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古诗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8
整体把握全诗的大致内容
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例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扬和反衬手法来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的美好品质。
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论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一个细小的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
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的警策之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词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数句之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字为眼者。它能提挈全诗,统领整篇。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发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9
1、“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_×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_×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_×事物、_×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_×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按下面思路揣摩: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3.“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这种题型,我们首先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然后结合上下文弄清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人物、写作手法等分析。
4.“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小说的主题,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6、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0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古诗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1
1、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古诗文鉴赏题五种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及套路是什么 12
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3
一、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概括景物的特点
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概括。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技巧)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②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③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④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⑤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1)内容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作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三、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作用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四、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答题基本格式表达技巧+具体内容+表达效果。
五、鉴赏小说的语言
(1)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角度: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②遣词造句角度: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2)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
六、鉴赏小说的标题
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高中小说答题有什么窍门
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地理答题技巧及套路 14
地理答题技巧及套路
1、最重要的一点是仔细审题
不管是做什么科目的题,首先做到的就是要认真的、仔细的审题,清楚题目要求,然后再分析题目信息。不仔细审题就很容易掉进题目的陷阱里,这也是很多同学经常把会做的题做错的原因。
2、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做题的时候主要的信息都来源于题干,有些信息比较直观,解起来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一些,而有些题的的信息则是隐藏起来的,这就需要你去挖掘了。在地理考试中,题干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图表题,每个点都和图中的信息联系紧密,如果你不会分析图表,那么这道题就很难做出来,相反的如果你善于挖掘题干信息,那就很容易做出来了。因此高三学生在平时做地理题的时候,应该培养自己的读题和解题能力。
3、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桥梁
如果从高考的角度分析,学习地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多么深奥的地理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所学内容都串起来,解题的时候也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分析和解解答。
很多同学之所以地理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认真学习,或者是知识点掌握的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知识清楚每个知识点单独的用法,如果解题的时候需要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学生就不会做了,原因就在于学生们熟练的调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弱,所以遇到复杂的题就不会分析了。因此高三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学习知识不能太死板,要注重运用。
地理提分技巧有哪些
1.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学生要进行概括归纳,整理编织知识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2.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各有什么特征?”一题中包含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自然带的概念,第二个是气候的概念,第三个是植被的概念。学生要搞清不同的内涵,根据每个概念的含义准确地答出其特征。
3.弄清概念的层次或关系,把概念串联起来记忆。例如,地质构造分为皱褶和断层,皱褶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注意把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增强记忆。例如,“地壳与岩石圈”,前者是莫霍面以上,后者是软流层以上;“时区与区时”,前者是空间概念,后者是时间概念。
5.掌握浓缩概念的方法,利于记忆。浓缩概念的方法,就是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例如,“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有用矿物、富集、利用,矿产的概念也就容易记住了。
6.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学生要把各种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要认真领会。要精选精做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如读等值线图,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7.要学会图文转换,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明确读图分析的思路,经常做图文变换的练习。
地理备考技巧有哪些
1、多练选择,熟能生巧高考地理中的选择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点。尤其是这两年以来,地理选择题往往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难度,经常会出现开头错,步步错的不堪局面。做好地理选择题,除了回归原理,以图带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题海中总结规律。要准确发现自己在若干环节方面的具体问题,分类训练,各个击破。
2、回归原理——地理,讲得就是一个“理”字地理的学科基础是建立在一系列最基本、最原始的地理原理上的。地理地理,顾名思义,讲得就是一个“理”字。回归原理,指的就是重新接触、温习、理解、深化地理学科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3、以图带题、以题带知识——无图不成题地理学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图立意,包括概念图、示意图、地形(貌)图、三维图、行政区划图、等值线图等等。图里面有着无比丰富的各种信息。一点一划,一折一弯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洞天。以图带题,再以题带知识,是一种非常高效、便捷的学(复)习方法,也是夺取高考地理新胜利的不二法门。
4、规范答题,张弛有度文科生要训练自己这样一种能力,即就是:一个问题,你既可以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也能用一段话把它说明白。要多说你要能纵横捭阖,贯古通今地侃侃而谈;要你少说你也要会用极少的词句把这个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表现描述解释得清楚、明白。
在地理二卷中,受答题时间、书写空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要用尽可能准确、精炼的词句把题目要求的(当然也是我们企图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要做到规范答题,不说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