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调研报告(推荐22篇)》
城镇调研报告(精选22篇)
内容导航
城镇调研报告 篇1城镇调研报告 篇2城镇调研报告 篇3城镇调研报告 篇4城镇调研报告 篇5城镇调研报告 篇6城镇调研报告 篇7城镇调研报告 篇8城镇调研报告 篇9城镇调研报告 篇10城镇调研报告 篇11城镇调研报告 篇12城镇调研报告 篇13城镇调研报告 篇14城镇调研报告 篇15城镇调研报告 篇16城镇调研报告 篇17城镇调研报告 篇18城镇调研报告 篇19城镇调研报告 篇20城镇调研报告 篇21城镇调研报告 篇22城镇调研报告 篇1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状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投资8万元,邀请北京北方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带给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抓实繁荣发展明珠商城工作。重点实施了陈庚街、杏林街南延工程和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陈庚街南延工程全长268米,宽12米,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南部路面现已硬化完毕,沿路两侧建成商铺150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所有商铺已全部预售完毕。杏林街南延工程拆迁工作正与相关单位用心协调,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共铺设便道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4盏,中华灯2座。三是示范引导,统筹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目前,占地60余亩的明珠社区一期工程1―5号住宅楼已交付使用;6―8号楼已完成100套单元房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扫尾。9―13号楼共270套单元房,第五层正在封顶。道路硬化、地热供暖、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陈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靠镇财政投入难度较大。
2、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运行潜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3、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4、明珠商城无鲜明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分类清晰、功能完善、构成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机构,吸收部分商户业主共同参与,加强市场日常管理。
3、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城内交通、排水、照明、卫生等基础条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心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市场。
5、进一步整合商城内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6、引导商户经营项目集群发展,科学分行划市,建设多条特色经营街道。
四、几点推荐
1、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用心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2、加大对非法、违章建筑打击力度,赋予乡镇执法权限。同时,在建筑方取得土地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赋予乡镇办理开工建设证明、规划许可证权限,为商城内土地开发、设施建设带给便利条件。
3、协调物价部门为乡镇办理执法证明,为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带给法律依据。
城镇调研报告 篇2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设10个乡、8个镇,总人口34.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xx年以来,西丰县紧紧围绕"以地建城,以地养城,围城兴业"的建设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投资5.5亿元,完成建安工程58.6万平方米,建成物业住宅小区17个,改造住宅小区2个,城镇楼房建筑面积达125.4万平方米。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格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为此,西丰县紧紧抓住规划这一龙头,牢固树立规划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和超前意识,做到了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首先是合理编制总体规划。20xx年,西丰县专门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县城区进行高标准航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9平方公里,达到了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规划设计目标。
其次是详细编制局部规划。把科学规划融入每个建设项目之中,做好每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局部规划。20xx年以来,共完成专业性规划4项,住宅小区及组团规划16项,修建性规划32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1项。20xx年4月,开始六安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六安新区规划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物业住宅小区,并拟在新区内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民新村,为扩大城区面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绘就了蓝图。
第三是科学编制远景规划。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目标,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的中心城市。到期末,西丰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要达到12万人,力争10到15年的时间,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完成棚户区的全面改造;开发建设六安新区,增加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市场。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土特产品批发加工市场,形成环西丰的土特产品特色区域中心,将西丰建成东北知名的土特产品集散地。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争取3年内建成辽西铁路,实现西丰与全国铁路编组联网。彻底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力争20xx年建成诚信水库,达到5万吨的日供水能力,改变西丰生产生活用水难现状。
第四是认真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重点是明确城镇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将郜家店镇、平岗镇建成交通枢纽和集贸型城镇,将安民镇建成工矿型城镇,将振兴镇、凉泉镇建成旅游服务型城镇。通过科学规划,力争形成设施齐全、品味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体制,突破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首先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本。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西丰县改变过去无偿划拨的供地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集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在土地经营方面,重点抓了五个环节:一是制定科学的供地计划。做到有序开发,有序利用,确保土地资源不断增值。二是统一同类供地方式。在土地的出让中,严格按照《行政划拨供地目录》规定的行政划拨范围供地,取消了经营性用地的协议出让。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公告,宣传挂牌出让地块的位置、土地使用条件、规划部门的要求、商用价值、长远效益以及有关的操作程序等。四是合理确定底价。委托具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底价评估,经底价确定领导小组确认后挂牌公布。五是完善政策。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则,实行了土地审批的内部会审制和挂牌底价由县底价领导小组确定制等一系列规范的文本模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供地方式、交易地点、审批程序和协议出让等几个方面的规定。20xx年以来,共对21.2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获取土地出让金9653万元。加大了土地收益管理力度,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使土地出让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20xx年以来,投资1612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北山广场、中心广场、党校广场等3个主题广场。投资20xx余万元,实施了寇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防洪工程、滨河路建设工程和寇河公园建设工程。投资2799万元,完成了对城区15条街路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自来水主管道4763延长米,排水管网16.7公里,供热管网2.4公里,架设路灯543杆。投资676万元,栽植绿化树木9.4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
其次是打破独家经营格局,吸纳民间资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体制束缚,以优化政策和招商引资为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开发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的转变。几年来,励驰房屋开发公司、凯帝房屋开发公司、洪禄房屋开发公司等民营企业陆续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西丰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20xx年以来,全县房地产开发总面积为58.6万平方米,其中全部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就达27.8万平方米,占房地产开发总面积的47%。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的同时,西丰县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将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几年来,通过市场运作,个人经营,先后建成了县农贸大厅、远景供热站、第四供热站和县果菜批发市场,打破了公用事业政府独家经营的历史格局。
第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展公益事业。认真研究上级基建投资重点,科学论证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省市建设计划挂靠,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积极申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几年来,共争取上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286万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投资370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一期工程,建成了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的净水厂,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吃水难"问题;诚信水库于20xx年10月开工,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20xx年以来,总计投资3429万元,建设西丰高中、一中、二中等教学楼8栋,其中争取上级补助1861万元,镇内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总计投资800万元,建成郜家店镇、振兴镇、柏榆乡、和隆乡中心敬老院,其中争取上级补助300万元。
三、完善政策,规范实施拆迁
拆迁是建设的前提。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是一对矛盾,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对西丰来说,镇内人口不足6万,流动人口较少。因此,西丰县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棚户区改造上,把支撑点放在了还利于民上。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拆迁政策,推动了拆迁安置工作的稳步进行。20xx年以来,西丰县先后制定出台了《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西人大发[20xx]11号)、《转发县城环委关于调整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办发[20xx]15号)和《关于印发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发[20xx]7号)等政策文件,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城市拆迁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被拆迁户可以自主选择安置形式。选择货币安置的,按照市场评估价对拆迁户予以补偿;选择回迁安置的,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安置,不结算差价。二是对划定楼位。对每个小区的最好楼位都优先分配给拆迁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拆迁户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三是确定户型。由于棚户区内居民经济条件有限,大户型楼房购置难度大,因此在拆迁时就要求被拆迁人申报户型和面积,并综合被拆迁人意见进行统一设计。四是对极特困户和伤残户,确无能力回迁的,政府和开发企业给予了适当的照顾,或提供周转房,或让利回迁。所以,几年来的开发建设,拆迁户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楼房也销售良好,没有滞压现象。20xx年以来,累计拆迁棚户区1970户、11.2万平方米,拆迁总支出达7750万元。
四、规范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工程"四制"进行规范运作,即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首先是严格进行招投标。对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全面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审查投标人的技术资质和资金能力,避免了"人情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次是严把质量关口。在建设中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对电照设备、装饰材料、钢窗等建筑材料的购置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几年来,共实施政府集中采购268宗,累计采购金额达20xx万元,压缩了建设成本,避免了"豆腐渣"的工程。第三是狠抓手续办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确保手续齐备,既达到了建设要求,又防止了各种税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五、突出重点,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
西丰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西丰实际,科学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目标:(1)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骨干建制镇为重点,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3)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途径,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4)在小城镇管理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xx年以来,西丰县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投资823万元进行凉泉镇小城镇建设,完成改造面积9278平方米,铺设地下管线260延长米,光缆500延长米,完成办公及住宅房屋改造9500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4700人。投资1890万元进行平岗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拆迁7600平方米,将镇区道路由10米拓宽到10米,新建办公楼、住宅楼1.5万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每年小城镇新增人口100人左右。投资413万元进行郜家店镇小城镇建设,完成道路改造4800平方米,建成镇内广场1.5万平方米,完成建安工程9000平方米,每年新增人口900人左右。
五、效益显著,实现多极拉动
城市建设的加快,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效益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可谓一业旺带动百业兴。在社会效益方面,每年各项建设工程可安置近5000人就业,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新增商业网点的不断增加,为广大农民经商和务工创造了条件,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不断拓展。在环境效益方面。一是城市形象美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变了西丰脏乱差的形象,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靓了,棚户区改造了,城市功能增加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城市空间大了。北山广场、寇河公园建成后,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每天可容纳近万人进行休闲娱乐,吸引了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汇聚。三是市民的城市意识提高了。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市民城市意识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爱护城市、建设城市的思想不断增强。在经济效益方面,除基建项目直接上缴税费之外,还拉动了建材、装饰装修、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民营经济的'总量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至今,基础设施建设上缴税金4500多万元,收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390万元,占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3%,有效拉动了财政增收。随着基建市场的扩大,全县建材商店发展到41家,形成了建材一条街。地产水泥、红砖、沙石等建筑材料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水泥产业累计实现产值20500万元,红砖产业累计实现产值4399万元。建筑业拉动全县GDP增长幅度达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
城镇调研报告 篇3
一、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把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来建设,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大开发和盐城大市区的辐射,拉动我县包括冈东、冈西、草堰口等三个镇在内的东部区域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我们认为县委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十五”期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固定资产增长三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省市的位次进一步提升。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决战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我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竞争能力较弱,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创新思维,采取超常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东部四镇总面积3 3.4平方公里,占全县27.2%;总人口 9.3万人,占全县24%;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5亿元,财政收入53 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工业用电量3 64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6.29亿元,分别占全县 5. %、6. %、9. %、7.2%、 3.4%,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四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所占份额,与土地及人口资源占有量不相符,明显偏低。因此,县委经过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东部四镇发展现状,结合实际,适时提出这一战略,着力推进超常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拓展建湖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是从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沿海开发是我省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拥有海岸线资源的地区只有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五个县(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具有巨大潜力的沿海开发被我市提上重要位置,目前,正按照省里“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进行沿海发展战略研究。我市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发展优势,将市区和建湖、阜宁都纳入规划范围,这为我县、尤其是东部四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的东部地区处于射阳、阜宁、亭湖和建湖四县(区)交界,大致以xx年来,我市围绕“一城三区(市直、盐都、亭湖、市开发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大市区正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我县东部区域与市区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xx镇南部与亭湖的新兴、永丰相接,集镇距市中心仅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工业用电量2 8 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7.8%、58.3%、33.4%、47.3%、42.8%、7.8%。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有各类企业 0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美昌公司的山梨酸、山梨酸钾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公司是江苏最大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新上的海利达、龙成、海天等一批纺织业项目,与金顺昌服饰、利达制衣等服装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主体经济。机械加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企业众多,门类齐全,有板材机械、矿山机械、油田机械、涂装机械、液压机械等,发展空间广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先后建成冈南大棚蔬菜、南庄苗禽炕孵等基地,兴办了恒祥食品厂、东昌牧业场等龙头加工企业,成功注册“范堤牌”商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定。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大街纵横交错;招商场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市场和全国农村大型市场,成为邻近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蔬菜、苗禽、水产等专业市场十分繁荣;宾馆、休闲、文化游乐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人。 9xx年被确定为全国和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9xx年被省命名为新型小示范小城镇, 9xx年又被确定为全省30家重点中心镇之一。社会事业较大进步,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体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校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近几年,xx镇经过克难求进,拼搏争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比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所处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拥有的资源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自我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速度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跟我县西南各镇相比慢了;跟县外市内原有基础差不多、甚至赶不上的一些中心镇横向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从自身进行比较,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比xx年增长57.5%、50. %。与东部地区其他三镇进行比较,冈东、冈西、草堰口镇地区生产总值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82.2%、75.4%、96.7%;财政收入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 27.5%、 52%、68.5%,增幅均快于。与县外周边及重点中心镇比较,新兴、益林、新坍、长荡、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 03.9%、65.9%、 04. %、 3 %、 24.9%、 52.5%、82%;新兴、沟墩、益林、新坍、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财政收入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73.3%、55.3%、77.9%、82.9%、60.5%、 43.8%、68.9%,大多数镇的增幅远远超过。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工业上的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上的蔬菜种植仅以冈南为主、苗禽炕孵仍处于一家一户传统作坊操作,特色优势没有形成。服务业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项目为主,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份额很小。益林的玻璃工艺品、富安的茧丝绸、大冈的制鞋机械、盐东的纺织、三仓的西瓜等特色鲜明,壮大一方经济。
三是项目推进亮点不多。近年来,全镇引进各类企业xx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然而建设步伐不快,到目前仅4.5平方公里,规划起点不高,实施随意性较大,特色不够鲜明,经营城镇的理念不够超前,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环境不够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形象。我们参观学习的益林镇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占一半还不足,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超过 .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该镇坚持工业集聚区与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走出一条既建区,又造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镇内东镇区、玻璃工艺、纺织工业、轻工食品、民营科技“一城四园”,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城镇亮丽点。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中心村建设大部分放在镇郊村,已建成豪华别墅型的王楼中心村、经济商住型的大东中心村、居民实用型的倪东中心村和鑫源、益北、倪东三个居民集中居住区,使中心村建设与小城镇区建设形成众星捧月新格局。该镇现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省市文明镇。
2、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冈东、冈西、草堰口位于北部,呈半月环抱状,镇域面积分别为82.4、68. 、60.9平方公里,总人口都在3.7万人左右。三镇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接近,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2.7、2.6亿元,分别占全县3. %、2.7%、2.5%;财政总收入分别为853、867、 058万元,分别约占全县的 %、 %、 .2%;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是 .2亿元,冈西略低为0.9亿元;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4、244、435万度,都占全县的 %还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在 .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在4700元左右,冈东4800元。三镇的区位条件,草堰口镇优势明显,南接,北连阜宁,xx年招商引资来看,草堰口镇新上的项目多一些,发展后劲比冈东、冈西镇强劲。三镇的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十分相近,工业方面各有特色。工业上,冈东已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天成液压件公司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县轧花厂、星宇、宇盛纺织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境内。冈西镇以土工器材产业为主,全镇现有排水板生产企业xx年产销排水板3亿米,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年创税收5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税收60%以上;近年还引进坤泰、龙华纺织、外贸箱包、机械铸造等项目,主体经济不断壮大。草堰口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道优势,引进新上银海气纺、鑫业、鑫龙纺织、金龙发纸业等一批项目,纺织基础初步形成;建筑业进一步巩固,年均实现建安产值5亿元。农业上,三个镇都以优质粮棉种植为主,冈西与草堰口镇草鸡养殖业在县内外较有影响,尤其冈西镇年饲养草鸡300万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方圆公司牵头组建的“盐阜”草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民合作组织。冈东镇常年植棉30公顷,年产皮棉40吨左右,是我市产棉大镇之一;蔬菜种植面积 0公顷,年产辣根等各类蔬菜5万多吨。三镇的集镇建设,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成区面积都在2平方公里左右,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不断改善,集镇人口逐年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县东部区域四镇尤其是xx镇在上一轮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与县内外一些重点中心镇相比,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县委提出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拉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这一战略,是十分及时必要的。东部四镇更应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同心协力,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大跨越。
城镇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环境。__县__镇座落在梧州市西北部,距__县城12公里,梧州市180公里、桂林市130公里,西接来宾市金秀县,北靠桂林市荔浦县。是梧州市、桂林市、来宾市的结合地带,地理位置优越,321国道南北贯通,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经济活跃,是梧州市的"北大门"。1993年撤乡建镇,__镇是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二)人口现状。全镇所辖9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7万人,非农业人口806人,集镇规划区人口4500人。
(三)镇域用地。全镇面积1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0865亩,占总面积11%。其中水田面积19080亩,人均0.81亩;旱地1785亩,人均0.08 亩,其余为居住用地和荒地,全镇属于山区的丘陵地区。
(四)经济发展状况。20__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46万元,农业产值20xx万元,林业收入121万元,畜牧业收入3568万元,渔业收入47万元,财政总收入377万元,人均纯收入2131元,镇内有红砖厂3家,针织厂6家,采石灰石场3处,重晶矿厂1家。镇内还蕴藏着黄金、铝锌等矿产资源。建材业是镇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业以水稻、水果、生猪、养蚕、茶叶为主,其中屯巴茶、柿子、水果起引导作用。
(五)道路交通。国道321线贯穿全镇南北,途经__、壮村、貌仪三个村委会;新忠公路穿越城区,途经本镇双垌、坝头村委会,__至四联村、谢村村委会已铺设了水泥路面,其余村委会都全部通了公路,交通便利。
二、发展现状
(一)镇区地理位置及现状用地特征
镇区位于国道321线,距县城西北12公里的地方,镇用地布局位于__河的西面,呈南北向的带状结构,国道321线的东面和镇区的西北面为丘陵山地,南北向为平原地带。镇区内道路有纵横两条道路,与外界交通联系只有__新兴大街与321国道连接。__河由北往南,穿城区而过。
(二)镇区现状。
1、人口。镇区现状居住有4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6人,外地暂住人口300人。
2、公共建筑及分布情况。
镇内除政府、镇直单位办公外,还有供销社、信用社以及商业、服务业各类主要公共建筑,近年来还投资兴建新的政府大厦、成教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敬老院,新开发建成了新兴街商住小区,并将旧电影院、供销社日杂门市部,政府旧院开发建成了商贸小区,由于新修建了24米宽的大街,铺设水泥路面、道路两旁进行植树绿化,大部分单位,商家都搬到新街上。__市场位于旧城区中心,主干道的旁边,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圩日赶集人数在15000人左右,平时有7000人左右。
镇现有__中心小学一所,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学生300人;托儿所5所,入托儿童230人;新建卫生院1所,占地面积35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职工17人。
(三)住宅建筑
镇区现状居住用地25公顷,人均55.6平方米,住宅建筑为两部分,一部分为__村的村民住宅,大多数已拆改建成砖混结构2到3层的房屋,少部分为泥砖瓦房;另一部分为__大街开发的临街住宅,大多数是3到4层框架结构的商住两用住宅。
(四) 道路交通
目前除了国道外,镇区的内部道路网络只有纵横两条,老旧街8米宽街道一条。
(五)电力、电讯
镇内已建有小水电站两座,为中良电站和峡口电站,已收归县统一管理调度,建成35千伏变电站一座,变压器总容量为4950千伏安,电源并网由县城引来,年用电供求正常。
目前,全镇九个行政村中村村通了电话、有线电视。
(六)给水、排水
给水,现状供水附近山冲水,只能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要求,遇旱季时流量严重不足。
排水,基本上为自然排放,仅主要街道及商住小区市场周边建有排水管道。
三、城镇化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__镇被列为县、市、区三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近年来,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540万元,拓宽城区街道和全镇的路网点建设,兴建了一批配套设施和部分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对旧街的改造,拓宽街道,由原来仅有3至4米扩宽为8米,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__镇总体规划始于1988年,1999年又进一步修订,并且尚未修订详细规划,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真正指导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使小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下矛盾:
1、道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断面过小,不利于交通疏散。
2、商业网点集中在交通要点上,每到圩日,交通严重堵塞。
3、市场面积过小,不利于农副产品聚散。
4、居民住房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旧城改造步伐缓慢,城镇面貌与镇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
5、基础设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镇建设发展。
6、水资源缺乏,遇旱季居民饮用水发生困难,严重制约着全镇的经济发展。
7、由于镇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8、新兴街桥头至新忠路口街道两旁需要拆迁安置,拓宽到24米。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拆迁,是直接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加快__镇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镇区周围除东面为荔梧过境公路和西北面为山地外,其余均较为平坦的水田、旱地,从空间结构发展方向上,主要向西、北方向发展。
(一)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4500人;近期人口6500人;远期人口10000人。
2、用地规模
现状用地20公顷,近期用地40公顷,人均61.5平方米;远期用地80公顷,人均80平方米。
(二)发展构思
根据镇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规划采用网式格道路结构,公共建筑布局由点转到面,并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使镇区布局更趋合理和完善。
1、对外交通,过境公路
国道321线在规划区内按30米的宽度,60米的范围控制。汽车站布置在新兴大街与国道321线的交汇处南侧,既方便车辆出入,又不穿越城区,方便群众上下车。
2、镇区道路
采用"网格"式,分三级设置: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百范文网:]。主干道,宽度24米,国道321线至敬老院为镇区生活性主干道。次干道,宽度16米,为交通性干道。支路,宽度8到12米,为商住区的内部道路。
3、生产建筑用地。在西面的山丘处,规划用地面积6.8公顷。
4、仓储。在镇区西面,规划新的仓储区,规划用地4公顷。
5、居住区。以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形式,新区开发私房为主,层数3到4层,建筑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立面的形式;旧城改造因地制宜,逐步按规划分期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6、绿化。把西面山地规划为镇区的公园绿地,沿河两边各留12米宽的绿化带,沿主要道路种行道树,使镇区绿化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7、公共建筑用地。由于原农贸市场较小,商业网点过于集中的现状,规划在镇政府后面至粮所之间布置新的农贸市场用地,同时规划一条12米宽的道路把两个市场连接起来,沿街布置商店,使商业由点到面。并新规划有体育用地、幼儿园、扩大小学、医院的建筑用地。
(三)市政设施规划
1、加油站,在镇区东秀村头设置。
2、停车场,在核心区设两处,每处不少于600平方米。
3、环卫设施
公共厕所,按3000人一座计,需要5座,规划在公共活动较密集的地方。
垃圾收集与中转站,规划垃圾中转站两座,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环卫工人与设施配套,配备环卫工人15人,运输车辆2辆,洒水车1辆。
设置垃圾场一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消防设置。在镇区给水管网上每隔120米距离,设置一个消防栓,按国家防火规范设置。
(四)工程设施
1、给水。从镇区南面古造江引水,建造一座水厂,按1000人3000吨每日标准建设,确保城镇居民生活供水。
2、排水。近期采用雨水及污水合用管道,排往__河,远期建设汗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400吨,处理后作为农田用水。
3、电力电讯规划。已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总量为4950千伏安,电源由县城变引来,用电有保障。按年增长5%,增设主变台数,扩大容量。目前电话光缆到达本镇,镇内光缆采用埋地敷设方式,实现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
(五)近期建设
为了切实抓好__镇近期的城镇建设工作,按照目前全镇的经济情况和发展潜力,近期内主要集中资金加快道路建设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逐步发展建设成为综合型小城镇。
1、在镇政府北面计划建一个农贸市场,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以带动相关项目开发,已初步设计了方案,进行招商引资建设。
2、利用__至忠良公路正在扩建的契机,争取资金,把新兴街桥头至供销社百货大楼公路两旁旧房拆迁异地安置,拓宽公路街道24米。
3、加快新忠路口两旁、农贸市场两边新村商业区以及政府旧院住宅区的开发建设。
4、抓紧和加快新住宅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5、镇汽车站建设已完成重地工作,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城镇调研报告 篇5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二是地域城镇化,三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四是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即该地方的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
我区现辖2个建制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共8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4.68平方公里(含机场4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万人,城镇化率为41.7%。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阎良城区为中心,关山、武屯两个建制镇为副中心、5个街道办事处为支撑的城镇建设体系。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产业聚集功能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关山镇、武屯镇入选“关中百镇”建设。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西安市为68.8%,我区为41.7%。相比较而言,我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两个建制镇来看,20xx年底,关山镇常住人口1万人,城镇化率17.8%;武屯镇关山镇常住人口7000人,城镇化率19.4%,城镇化建设的差距还很大。 二是工业门类单一,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区工
业主要是以驻区航空工业为主,区属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航空工业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就业门槛较高,很难吸纳农村劳动力。两镇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虽有多家农副产加工企业,但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
三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规划水准不高,内部各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同时管理相对滞后,马路市场和“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制度跟不上发展需要。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加之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许多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政策上的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动力不足。
城镇调研报告 篇6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参加医疗保险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和热门话题。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和覆盖,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参加医疗保险后带来的实惠,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就此问题我们对本社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总人口2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217人,截止到 XX年12月31日,全社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346人,其中低保人员274人,60岁以上人员 76人,(低保户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缴费的27人),残疾人 员 8人,未成年参保人员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 8674元,低保户占全社区参保率的80 %,低保户以外50岁以下 540 人,参保 35人,参保人是总人数 6 %。
二、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大,参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因为xx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县的城镇医疗保险每人每年150元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二是认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四是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三、建议
(一)、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我县城镇医疗保险步伐,积极实施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完善我县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民心工程,降低缴费标准,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加入到医疗保险当中,进一步建好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年结余款转下年,同时希望在门诊看病也要予以部分报销,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义讲透,政策讲清,程序讲明,把更多的人群逐步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
xx社区
XX年12月31日
城镇调研报告 篇7
今年10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等10个乡镇集镇开发。结合实际,我县该如何在小城镇开发热潮中乘势而上,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实际脱离,城市功能不够完善
一是规划欠长远。规划立足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地方发展都对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很快就呈现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约了地方发展。比如,乡镇的停车场问题,下水道。二是规划不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离,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卫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功能布局散乱,城市管理呈现出低效、
无序和分散。三是规划难执行。由于乡镇的城建国土部门缺少正在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面对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只能下达书面停工通知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力,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规划编制无法落实、形同废纸。一旦遇到重大项目需要征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拆迁和补偿,既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一是交通环境不佳。交通建设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交通对于城市就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交通不畅不仅使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导致城市对外资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遇到“血栓”;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集中处理处于初始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启动,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生活资源匮乏。商贸物流不够发达,产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四是投融机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多元化投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些关系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无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城镇调研报告 篇8
为进一步推进乡镇小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主动为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提供决策依据。x月x日,率建设局、规划局和国土局的主要负责人深入x镇就小城镇建设的可行性、主要工作打算和措施进行专项调研。同时对当前防汛安全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x镇位于绥宁县东北部,穿境而过,东南临,西接、,北抵。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距县城67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1个村民小组,5300余户,2万余人。镇政府所在地x村。全镇总面积57.45平方公里。有耕地1.51万亩,水田1.46万亩,旱地0.22万亩,园地1.33万亩,林业用地5.8万亩。近年来,该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初步发展,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改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该镇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商住小区规划。其中商住小区位于,旁,总面积21.49亩,总体规划了4条街道,89个门面,布局严谨,通过修建民族花桥使得商住小区和集贸市场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村庄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美化。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突破了城镇自来水工程,使得全镇三分之二的村民接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加快了电网线路的规划改造的步伐,逐步完善了村庄道路建设。
3、交通区域优势进一步改善。省道S221线穿境而过,随着等人文资源的开发推进、旅游线路的建立、省道S221的扩改完成,该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4、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该镇位于两河的交汇地区,属于经济中心地带,有诸多周边乡镇的生意人在此做集贸生意,带动了该镇的商贸零售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居住,该镇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了解,该镇现阶段商业用地供地价格应不高于县城,预估价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有意在开发区购地的大概在150户以上,其中不少是在外经商的本镇成功人士,因此老百姓有强烈的购买愿望和一定的购买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征地难度增加。该镇的小城镇开发涉及x6组35户的责任田,由于该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因此,将地征收,该组大部分群众将无地建房。该组的全体村民要求适当提高征地价格,在门面合理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卖给他们。
2、“一户多宅”现象突出。出于交通便利和民俗民风的原因,许多村民纷纷迁出老宅基地,在村组道路旁的耕地重新选择宅基地,导致原有的宅基地既没有人居住,也没有被开垦出来作为耕地,使得“一户多宅”现象突出。
3、无序建房的现象突出。源于对城市功能的追求,加之缺乏统一的村庄规划,群众私自选择宅基地,既没有统一的建筑图纸,也没有体现集中联建的风格,无章建房、乱占耕地建房现象突出。
4、违法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源于农村群众内心无限的攀比心理,借审批手续过于繁琐和时间过长,农村群众都不想也不希望通过合法的程序申请宅基地。为了节省建筑时间,加快建设进度,从而出现了抢占宅基地的现象,违法违规建房现象突出。
三、主要的意见和建议
1、改革建房指标制度。废除建房指标制,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基地”政策,制止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加大违法违规建房的整治力度,保障有大宗闲置土地可以使用。
2、加强规划编制,尤其是村一级的规划编制。要认真做好小城镇开发的修建性详规。加强老院落的规划编制,着重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要搞好村庄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危房改造、土地整治、避灾搬迁、村庄整治严格按规划进行;农村现有村落闲散用地,要切实充分利用,节约使用,特别是组织沿公路两线的村民按规划进行集中联建。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推进院落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的电网建设,突破通信、互联网建设瓶颈,着力建设好城镇下水道、防洪提和休闲广场等市政设施。
4、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采用时常化运作,通过宣传促动、政策带动,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及本乡镇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建设,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时要紧盯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走向,结合各乡镇小城镇特色和优势(种基地),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扶持。
5、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县委县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力度,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基础上,选择1-2个乡镇进行小城镇建设和集中联建试点。适当授权,加大乡镇城建办的执法力度,同时加大对各乡镇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规划和监管指导力度。
城镇调研报告 篇9
随着__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__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思路和对策
在九十年代初期,受大__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影响,铁山港区曾经飞速发展。在这段发展热潮中,修建了长41公里的北铁一级公路,完成了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新龙燃气码头、起步码头、5万吨自来水厂井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铁山港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百范文网网-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源网,经济结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及建设现状条件
(一)、自然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铁山港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西距__市中心城区41公里,是__市辖行政区。铁山港区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
铁山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处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枢纽位置,是我国大陆上离欧洲、非洲、中亚、西亚最近的港口,是广西沿海唯一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最适合建设大型工业港口的临港工业城市。
2、自然港口优势:铁山港有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岸线资源,具备优越的建港条件。铁山港是一个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形似喇叭状,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华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建港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天然的深水航道。铁山港有东西两条深槽,为天然航道,航道底宽500--1000米,水深10--22.5米。航道条件非常优越,从涠洲岛附近至铁山港港口近60公里长的外航道,天然水深均超过16米,对十万吨级航道而言,不必开挖,为天然深水航道,对二十万吨级航道,开挖度仅1—2米。由于铁山港纳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速小,港内波浪小,泥沙动力条件较弱,加上无大江大河流入,泥沙来源少,因而港口建成之后,港池航道易于维护。有关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年4月):航道开挖后,码头港池的年回淤量仅为0.07米,港内主航道稳定后年回淤量为0.04米。铁山港是华南沿海潮差最大的海区,最大潮差5.37米,可利用乘潮水位在3米以上,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区,从而大大降低港池和航道的开挖费用。
(2)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根据铁山港港口有关资料的研究,铁山港两岸可利用建码头岸线长约53公里,其中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建港线总长25公里,深水岸线6公里,整个铁山港可建1—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0个以上。铁山港底质为砂质沉积物,无礁石,滩涂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易于通过大挖大填形成人工岸线和港池,港口建设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而且,铁山港的大风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间短,可作业天数每年可达330天以上,建设大型工业港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土地资源优势:铁山港地处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0-30米,村庄分布稀少,土地以林地和旱坡地为主,约占2/3。铁山港的地基承载力较高,允许承载力20—40吨/M2,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铁山港区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适宜建高层建筑及成片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4、充足的淡水资源优势:铁山港区地表供水水源为南流江和合浦水库群,合浦水库为全国七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12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9.5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6.28亿立方米。从旺盛江水库东岭控制闸引至铁山港水厂仅需铺设输水管道19.5公里。铁山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勘察资料表明,供水可达50×104M3/天,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山港地区地质结构优良,根据科学论证和__市开采实践表明: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合理布井,不会引起海水入侵的发生。
5、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及可靠的供电保证:铁山港空运交通有__飞机场,对外连接公路有北铁一级公路及正在建设的营盘至闸口滨海公路,还有明年即将动工建设的与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自治区已经把铁山港的进港公路、5万吨级起步码头、15万吨航道疏浚等项目列入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电厂3.5万吨级航道疏浚已经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已基本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构筑了铁山港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而已完成投入使用的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__电厂给铁山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证。
(二)、铁山港区城镇建设现状条件分析
前面已论述,铁山港有优越的天然良港,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淡水资源等优势条件,但十多年来,铁山港区的城镇、港口和工业都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港口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不畅
铁山港港口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大西南,交通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港口功能的发挥。广西境内有三条铁路干线,但运输能力不足,存在多处“瓶颈”,大西南货物因此多取道东部出海。公路运输方面,广西的公路等级偏低,严重影响了运输能力。港区自身的基础设施也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港口和工业区的城市道路、对外连接的铁路及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都没有完善。
2、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城镇依托
广西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铁山港区虽然在广西沿海地区属于上游,但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则属于中下游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港口和工业区中心的兴港镇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城镇依托,不能形成良好的港口发展依托条件,制约了港口和工业的发展。
3、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作为以港口和工业发展为主的铁山港区,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1993建设的起步码头于1994年8月停建。构建城市框架的1-7号路完成了规划和征地,到目前只有1号路、2号路和4号路开始施工和部分投入使用。其他作为大型工业港口应当具备的对外铁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也因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而没有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铁山港港口和工业的发展。
4、缺乏大型工业项目的支持
受广西总体经济布局和铁山港区自身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许多大型的工业项目都落户了钦州和防城,铁山港区近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工业企业,由于没有大型工业项目的支持和带动,铁山港区的建设多年来都没有较大的起色。
二、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抢抓机遇,加快促进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
__市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铁山港区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然而在__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却错过了多次发展机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全市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进入新世纪后,铁山港区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对外进一步开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的初步确立,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国际资本寻求新出路;国内大型重工业向沿海布局发展,珠三角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转移。铁山港区作为广西的自然工业港口之一,由于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在新一轮发展潮中占有先机。实现铁山港区快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近年来,__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都取得巨大成绩,经济发展形势非常喜人,__电厂顺利建设、北生制药、恒基伟业等园区经济的建设、出口加工区的顺利封关、停缓建工程的复工处置、房地产的复苏、银滩中区改造完工,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反映出了__经济的复苏。在目前__整体经济运行趋好的情况下,铁山港区的建设形势不断好转,__电厂二期工程准备动工建设,5万吨级航道疏浚已经通过验收使用,中石化在铁山港区投资130亿人民币建设800万吨炼油项目,自治区政府已确定炼油厂选址在铁山港,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预计在近期动工建设,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总投资139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初步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预可研及评审工作,合浦水库引水工程及铁山港滨海路等项目正在紧密的实施,港区政府与新加坡腾南集团签订了总投资2亿美元的城建综合开发项目合同及总投资1.42亿元的港区4号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建设协议书,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推动铁山港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山港区已再次面临飞速发展的机遇。
(二)、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大力推进港口建设
铁山港作为__市的辅城,是__市的大型临海工业基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口岸,其工业和港口职能十分突出。加快港口的建设,对完善铁山港的基础设施,推动铁山港工业化进程和加快__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铁山港区有优良的自然建港条件,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铁山港区将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的重要枢纽港口,成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要实现铁山港区港口发展,必须争取自治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要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港口对外连接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建设,同时做好港口码头与城市主干道道路网络的配套建设,以广西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大会战为切入点,努力争取完成4号路、进港路、滨海公路、起步码头的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争取完成10-20万吨级航道的疏浚,逐步完善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增强铁山港港口码头建设的吸引力。
推进港口码头建设,除了政策的引导,还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采取灵活的市场运作方式,把部分港口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权放开,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到市场去运营,到西南地区进行招标,通过外来的投资促进港口开发建设。要把握国家将对石油经营放开的机遇,提前做好准备,统筹做好油气码头的发展规划,把油气码头规划好、包装好,做出品牌。通过油气业主码头的规划建设,营造港口码头的建设氛围。
推进港口码头建设,还可以引进经营城市理念,以港口经营权和土地合作入股,或通过企业化运作,筹备组建股份制企业进行港口开发经营,并争取包装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港口码头的建设运营。
推进港口建设,规划是龙头,认真分析铁山港区的港口建设条件,做好港口规划,是港口科学合理开发建设的关键。根据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的研究报告,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为首期开发岸线,拥有可建港岸线长25公里,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和陆域条件,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铁山港西岸湾口处的啄罗口至坡尾底-10M以上的深槽长6公里,其中2.8公里水深15-22.5M,是最好的深水岸线,规划为大型临海工业区,作为石油化工及钢铁厂基地,建大型原油泊位、矿石泊位及钢铁泊位,此段天然岸线可建5-15万吨级大型深水及中型泊位60-85个,本区陆域由挖沙吹填而成。
2、坡尾底以北至北暮盐场的岸线规划为商业港区,规划港口岸线长6.3公里,可建大中型泊位25-35个,岸线采用大挖大填的形式形成。
3、北暮盐场至石头埠为第二段商港利用岸线和港口起步区,该段岸线上已规划了5万吨级的起步码头、大型的国际客运码头,电厂5万吨级煤炭码头、3000吨级的重件码头。
4、石头埠至新龙码头2.5公里范围的岸线规划为危险品业主码头和船舶修造岸线。
5、葛麻山以北6公里范围内的岸线规划为船舶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航务利用岸线。
(三)、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根据党的__大精神,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演化。工业化是铁山港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铁山港区建区于1994年,建区时间短,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规模企业少,目前有生产能力的也仅有南康糖厂、赤江陶瓷厂等为数不多的老企业,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虽然工业在近几年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但也只有10左右的增幅,仍落后于总体经济17的增长。铁山港区建区十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项目,__电厂的建设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多年的停工后才于20__年下半年复工建设。许多上规模的对铁山港区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进展缓慢,由于没有大工业项目的支持,铁山港区的工业化进程举步艰维。工业目前还是铁山港区经济的薄弱点。铁山港区要发展,就必须要凝聚起艰苦创业和团结务实的精神,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认清形势,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铁山港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确立立足工业,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为龙头,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证,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临港工业型、海产品加工型为主的有铁山港特色的工业体系,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解放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氛围。解放思想、加快工业发展的大宣传、大发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发展工业的目的和意义,找差距、树信心、鼓干劲,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人人讲工业、个个谈发展”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共识。
3、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铁山港区投资的吸引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二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大力整顿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积极建立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环境,努力在铁山港区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4、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支撑点。__电厂二期工程已准备动工建设,中石化投资130亿元建设的800万吨炼油厂及总投资95亿元的LNG液化气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码头、原油库区、厂区的征地已经完成,厂区围墙已于近期开始动工建设。总投资139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初步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评审工作。广西液化天然气(LNG)利用项目,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初步论证工作。__恒久码头项目、哈纳利油气项目已到位大部分的建设资金。有意向在铁山港投资的大财团有美国的摩根·斯坦利亚洲及远东第一财务公司、美国史坦富资本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德昌国际集团、中坚集团、韩国东远集团旗下的新加坡科胜公司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投资的项目包括有改性沥青、S型板材、钢铁等大型项目。政府将密切关注项目建设情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的建设。以上项目建成后,铁山港区工业化的进程将实现历史性跨越。以广西炼油项目对港区总体经济影响为例,简要分析重点项目建设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建设期及投产期,具体分析如下:
1)建设期
在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按其可研报告来分析,需要完成的建设投资为815654万元,建设期为三年,估算每年平均完成投资271884万元,铁山港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炼油厂进入建设期后将有突破性的增长,如表3.1.4所示。
表3.1.4
单位:万元
1999
20__
20__
20__
20__预计
20__年均增长
固定资产
投资
2870
3850
6616
16482
281184
179.1
炼油厂
建设期
271184
由此上表可以预见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增长推动是如此巨大,将给铁山港区带来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考虑到炼油厂的建设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其推动效益将呈直线增长。
2)投产期
在炼油项目投入生产运营后,第一年开工率为80,形成产值1406813万元,第二年后开工率可达100,可形成产值1758517万元,如表3.1.5所示。
表3.1.5
单位:万元
1999
20__
20__
20__
投产1年预计
投产2年预计
工业总产值
59297
67494
69849
78962
113
1858517
炼油厂
生产期
1406813
1758517
炼油项目投产后将在短时间内将铁山港区的工业总产值推上新台阶,并在此后的相当时期内保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是铁山港区工业发展有力的支撑。通过以上对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抓紧跟踪和服务好重点大项目对铁山港区是如何的重要。这些项目的顺利建设对推动铁山港区工业化的发展有如重型***的作用。
5、立足铁山港区的实际,项目建设“抓大不放小”。即在铁山港区发展外延上,立足于铁山港区工业化尚处于前期阶段的实际,在项目建设时要本着先发展再完善、先发展再提高、先发展再规范的理念,坚持项目建设“大中小一齐要,高中低一起上,内外资一样引”。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不论资金主体成份,不论资金入股构成比例,只要项目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税收、有就业,有利于地方发展,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污染,都敞开大门,积极引进,鼓励发展。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铁山港区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区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集中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要形成合作紧密的配套产业链、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支持和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城镇化就是这种需要的结果,也是这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城镇化进程同样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城镇的人口相对集中,便于社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教育,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公民劳动、教育以及政治、经济权利自由等等得以充分实现和有效维护。
近几年,是广西城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区城镇化水平已由1997年的19.7增加到20__年底的33。铁山港区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广西的平均城镇化水平略高,但比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8还低几个百分点。铁山港区区辖三个镇南康镇、营盘镇和兴港镇。当中,三个镇只有南康镇和营盘镇城镇依托功能较强,南康镇的城镇发展迅速。兴港镇和港区政府行政中心的城镇依托功能都较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铁山港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依托不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义重大。要切实把城镇化战略摆到主体战略的地位,要分层次梯度推进,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加速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冲破思想禁区,用开放的思想与措施搞城镇化建设;以开放的姿态,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用新思路、新观念、新措施来解决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对于铁山港区来说,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点,除了加快港口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关键还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南康镇是铁山港区的重点和示范,南康镇每年的建房户达一百多户,私房建设投资额达二千余万元,积极引导好农民的住宅消费,引导好南康镇的城镇建设,对启动南康镇甚至铁山港区的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康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近年来连年获得乡镇“南珠杯”评比第一名。进一步优化南康镇城镇格局,对引导居民的建设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在新区的建设中,一定要认真编制好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对于已建成的小区,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此外,还要着重抓好行政中心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与新加坡腾南集团签订了总投资2亿美元的城建综合开发项目,增强行政中心的城镇依托。行政中心是铁山港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的建设程度体现了铁山港区的党政机关的水平和外在形象,把铁山港区行政中心建设好,把它建设为品位高、配套好、环境优的政府办公中心。可以营造出作为西南重要出海通道的铁山港区的良好的政府形象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对促进铁山港区的建设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要以南康镇的小康示范建设为带动,加快营盘镇、兴港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要尽快地完成营盘镇、兴港镇的城镇总体规划。抓住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搬迁小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兴港镇行政中心的建设,带动兴港镇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兴港镇的城镇依托功能。
(五)港口、工业化、城镇化的相互推动,共同促进铁山港区的发展
对于铁山港区来说,港口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港口码头的完善,可更好地带动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同时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港口、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三者的相互推动,将共同促进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__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__市铁山港区分区规划,20__
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__市岸线利用规划,1994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4
城镇调研报告 篇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城镇化新市”的安排部署,为科学编制我县发展规划,县政府根据县委关于规划编制课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集中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我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我县期间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概况
以来,我县以“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强镇,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生态宜居的新榆社。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对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综合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指导城乡居民布点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XX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控规覆盖率达到50%;3个乡镇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占总数的33%。二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交通、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完成漳源大道、凤台路、东升街、新建西街、南王村至云竹,北寨至郭家社、云竹湖环湖路、笔架山环形旅游路等城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硬化小街小巷55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4.75平方米;建制镇主要道路简易硬化,全县275个建制村,有246个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公路里程达797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建成社城、箕城乡镇客运站;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供热厂南北各1座,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1座,建制镇建成了简易供水设施、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9.64%、88%;新建文峰小区、东升小区、府西新区、东顺苑、东花苑和廉租房等居民住宅小区,居民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较XX年的19.6平方米增加了8.4平方米。三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区二级以上天气突破300天,绿化覆盖率达36.2%,人均绿地占有率达到11.6%。四是城镇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总之,期间,我县城镇化发展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XX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2.6%,预计XX年城镇化率达到36%。
(二)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县是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漳源大道、文峰园、东河治理、东河公园、街巷硬化、供热管网、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山水生态型特色城市初具雏形。县城居住人口由1990年的2万人左右集聚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效应也初步显现。云竹、郝北、社城3个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开始起步,云竹镇完成了主街道拓宽、排水排污设施的配套建设,郝北、社城完成了街道绿化及亮化,3个建制镇均配套建设了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图书室、网络文化站,改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了一批突出个性特色的县城近期建设、园林绿化系统、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塑造了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3个建制镇也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新农村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云竹镇立足云竹湖旅游开发,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和餐饮服务,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大镇;郝北镇立足电厂和规划中的工业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业大镇;社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加工、流通大镇。近年来,各级领导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抓建设工作、社会各界关注建设工作、人民群众支持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主导产业初步确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3.1%、9.4%、37.5%,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一产上,在抓好传统种植业的同时,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开发优势产品,重点发展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设施大棚蔬菜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核桃和酥梨为主的干鲜水果产业、以河峪小米、小麻油、蜂蜜及杂粮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林果、瓜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二产上,紧紧围绕“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发展绿色食品”的调产思路,积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以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关联配套型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为辅,龙头带动型产业格局,XX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8亿元。三产上,我县着力打造“城市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太行山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大力改善城乡商贸设施水平,健全服务“三农”为主的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以云竹湖、悟云山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三产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截至XX年底,全县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9个乡(镇)镇区占地面积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占地面积分别为箕城镇6平方公里、云竹镇2平方公里、郝北镇0.2平方公里、社城镇0.3平方公里。“镇镇像村”的现象较普遍,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XX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6%,与全省城镇化率45.99%和全市城镇化率43.5%比较,分别相差9.99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2、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导致城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小。截至XX年底,我县城镇人口共计5.69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5万人左右(含箕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及暂住人口)、3个建制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分别为0.4万人、0.14万人、0.15万人;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低于1500人。
3、城镇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无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弱;城镇规划和管理滞后,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进度不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导致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城镇化质量普遍偏低。目前,除云竹镇相对具有了小城镇雏形外,其它乡镇仅仅是停留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减弱了人口就地转化的能力;过小的镇域范围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无法体现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
4、缺乏产业支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矿产资源匮乏,辖区内特别是各乡镇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水平低,工业规模小,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农业型城镇比例较高,小城镇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无主导产业支撑,城镇工业化进程缓慢、水平低,集聚效应不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5、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优惠,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后劲乏力。
(四)发展机遇和趋势
期间,省、市将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我县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的总目标,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战略,紧扣省委提出的“提速、提质”主题,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围绕“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和更大、更好、更美”的目标,积极推进以大县城战略为主的城镇特色化建设步伐,以大县城(大城区)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合并组团为方向,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强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特色型城镇魅力,构建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大县城格局和新的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宜居城镇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注重提升城镇化速度,又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发挥规划先导性作用。
2、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大城区和4大城镇组团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大县城构建作为全县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大县城建设力度,既要尽力而为,着眼大县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解决影响大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带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
3、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动的原则。将推进城镇特色化与工业新型化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布局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提速提质。
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大县城、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等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大县城和小城镇各组团间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建设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加大城镇绿化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省、市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布局,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部门、行业和乡镇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政府在制定规划、统筹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吸纳民间各类资金参与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三)主要目标
1、城镇化水平。围绕“更大”的目标,到XX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到达47%左右,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88万,年均增长0.24万。其中,县城人口达到6万,镇区人口达到0.8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2、城镇化体系。XX年,初步形成以大县城为核心,4个城镇组团为支撑,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大县城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个建制镇雏形基本形成,山水生态型特色大县城框架基本成型,在全市及全省地位有较大提升。
3、城镇化质量。XX年,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山水生态型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大县城重点围绕“更好”和“更美”目标,城市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保持省级卫生城市,力争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努力建成全省园林城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以上,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城镇空间布局
结合我县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发展向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区和4个大镇集中。实施“大县城”和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大县城(含箕城镇与郝北镇)建设,培育壮大云竹与河峪、社城与西马、兰峪与讲堂、北寨4个城镇组团,构建“一城四镇四组团”城镇空间框架。
“一城”即由中心城区、箕城镇、郝北镇构成大县城,是全县城镇体系的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XX年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万人。
“四镇”即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镇;%e
城镇调研报告 篇11
一、主要成绩
来宾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解决中央提出的三个1亿人中的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五个基本的经验。
1、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要基本能满足1/3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来宾市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50万人以上,目标是5年内实现30万名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至少要安置10-15万人从事制造业,余下的从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部分也可依托高铁、城市群的推动,到周边较发达的南宁和柳州打工。为此来宾市结合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了工业园区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和脱贫三大攻坚战。
2、城(镇)区学校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需求
来宾市是从一个县城建立起来的地级市,具有县城便利吸纳农业人口的特征,高中全部在城区,初中大部分农村子女迫切要求到城区就读,小学进城就读的量很大。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通过解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安家是当前城镇化最快、最现实的举措,也是顺势而为的民心工程。
3、城区房价要通过降成本基本调控在农民进城购房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
来宾市是从一个农业地区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但工业还很不发达,要吸引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吸引农民进城安家就业,必须推行低房价政策,要让他们买得起房。该市实施了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壮大发展,保障有效的商住用地供给,把房价控制在大部分农民购房无多大压力的区间(3000元/m2以内)。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流转要基本达到让大多数农民放心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水平
要想让农民放心进城,就必须保障其在农村的原有利益。来宾市率先在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5、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基本满足进城农民的需求
进城农民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启用社会保障一卡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人口只想进城不想迁移户口
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土地制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政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既想保留农村户籍、享有农村权益,又想在城市打工挣钱、享受城市生活,农村要有房、城里也想有房,造成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的现象。
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度大
1.资金保障困难。该市是新建市,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扩张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力资金投入。
2.PPP项目筛选难度大。该市财力有限,之前新建、在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项目最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推广建设,大多属于公益性项目。
3.可用抵押资产不足。市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明显不足,且土地价值不高,抵押值小,从银行融资难,融资额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差距大。
3、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该市工业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撑不够。部分领域仍然得不到政策支持,如热电联产政策和扶持铝加工、碳酸钙产业政策等;全市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
4、市级难以开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自治区实施财政省管县后,市本级财政没有权限参与县(市、区)税收分成或集中县级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测算和下达县(市、区),进而影响了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的建立。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需要,项目落地困难
一方面是建设规划跟发展规划不同步编制和调整,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了,但建设用地规划不调整,很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该市的不多,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相当规模的产业项目用地、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作为支撑;同时,该市大项目不多,能挤进自治区重大项目由自治区统一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很少。
6、就业和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来宾市有大量需转移就业的城乡劳动力,本地企业也缺工,从历年该市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有近30%的岗位要求具有初级工以上的技术。然而,该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单一,导致很多技术岗位招不到工人,求职者找不到理想的岗位。
城镇调研报告 篇12
近年来,湖北各地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中心,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同时,湖北的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快湖北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xx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xx.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xx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xx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xx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xx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4.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现阶段,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对新入户的居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坚持不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推进“百镇千村”工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机制,吸引城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充实到乡镇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去;进一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镇调研报告 篇13
中心城镇是指中心城区以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xx区的中心城镇主要是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区委、区公所驻地并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辐射功能的小城镇,它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支柱。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作为经济欠发达的xx区应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典型示范作用,以推动全区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一、中心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大环境的逐步完善,xx区中心城镇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中心城镇已成为人口、产业的集聚地。
中心城镇的“门槛”相对较低,是农民转换身份,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首选,近两年全区农民进入中心城镇置业安居已成热潮,全区中心城镇商品房开工面积由20xx年的2万余平方米猛增到20xx年的10万余平方米,而且购销两旺,一房难求,中心城镇的人口迅速增长,其中恩阳镇区的人口已突破4万人,清江镇区人口已突破3万人,其余各中心城镇人口已接近或突破1万人。中心城镇人口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其作为农村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不断完善,商贸活跃繁荣,城乡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中心城镇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心城镇商贸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恩阳、清江等大镇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恩阳镇辐射带动了周边20余个乡镇的发展,清江镇辐射带动了周边10余个乡镇的发展,其余各中心城镇在一定区域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中心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区领先。
中心城镇由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据20xx年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区12个中心城镇(含作为交通枢纽的兴文镇)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居全区前列,这些中心镇的城镇化率、道路铺装率、路灯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都居全区的领先水平。其中恩阳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试点镇,清江镇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级重点试点镇。玉山、茶坝、曾口等6个中心城镇被确定为省级试点镇。
4、中心城镇是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支点。
我区的城镇化率从20xx年19%提高到20xx年26.6%(不含市商贸园),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要缩少这个差距,除了加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外,中心城镇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提高全区城镇化的总体水平,同时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必须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
二、发展中心城镇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中心城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体现为:
1、产业优势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相当一部份中心城镇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中心城镇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等方面,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布局以及同类行业竞争,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均不明显,已有的食品加工、酿酒、缫丝等产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效益不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业支撑,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中心城镇就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入中心城镇后,其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依然不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身份得不到有效转换,中心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将大大减弱。
2、投入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运作渠道不畅,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大多数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以乡镇财政投入为主,在乡镇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财政投入仅基本满足城镇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中心城镇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的愿望显得不切实际,敢于先行的乡镇均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挫折。例如,茶坝镇和花丛镇在负债打通了城镇新区的道路后,就再没有后续资金投入,新区的配套建设停顿,无人到新区建房开发,政府投资无法回收,土地无法复耕,给历届政府遗留了大量问题。
同时,中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小,无法挤入国家项目盘子,因此,靠项目来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3、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不好。
由于投入不足,历史欠帐等因素,全区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比较滞后,相当部分中心城镇供水设施简陋,自来水水质不达标;没有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污染严重;车站、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益设施不配套,城镇管理难度增大;新区配套功能不完善,新建房屋主要集中在旧镇区,房屋越建越密,规划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难以改善。
4、规划理念落后,指导意义不强。
目前,各中心城镇的工作重心已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城镇规划意识比较落后,长官意志代替规划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城镇居民的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化,违法建设有所抬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规划手段有限,规划人员的规划理念落后,规划水平不高,个别城镇还在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强。
三、发展中心城镇的思路。
总的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区城镇化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体系。
1、迅速完善xx区城镇体系规划。
力争经过近10年的努力,xx区逐步形成“一超”、“两特”、“两大”、“七中”的多级城镇体系。“一超”就是一个“超大镇”恩阳,按县级城市的框架来规划建设,镇区人口突破10万人,辐射带动xx区西部各乡镇。“两特”就是两个“特大镇”,即清江和兴文镇,清江镇区人口突破5万人,兴文镇区人口突破3万人,辐射带动xx区东部各乡镇;“两大”即两个大镇渔溪和曾口,镇区人口分别突破2万人,把其余7个中心城镇建成镇区人口突破1万人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型城镇。最终形成以为中心,以中心城镇为骨架,以乡镇集镇为支点的城镇网络体系。
2、依托,促进恩阳、清江、兴文与中心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鉴于恩阳、清江、兴文三镇在全市所处的特殊地位,三镇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和三镇自身发展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完全可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首先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发展战略上的融合。巴中城市总体规划将恩阳、清江、兴文镇定位为副中心,三镇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体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的意识,积极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依据城市区域分工,合理确定符合三镇自身发展规律的方针及职能定位,从而强化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在交通体系上,应尽快建成巴中至恩阳、巴中至兴文、清江的快速通道,完善三镇镇域内交通道路网络,力争恩阳、兴文到巴中的车程不超过10分钟,清江不超过20分钟,只有与中心城区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与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尽快完善恩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恩阳过境路建设,早日发挥恩阳作为工业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兴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火车货运编组站建设,使之成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再次是促进三镇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恩阳、清江、兴文镇在产业发展上应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增加就业机会,转变农民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在产业布局上的融合,一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特色果蔬、花卉、畜牧等产业要主动成为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二是凭借与中心城区在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挥自身在城乡之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迅速实现与中心城区的经济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尽快确定中心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消除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原则,将全区中心城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根据xx区实际,中心城镇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工业强镇”、“经贸大镇”、“历史名镇”、“农业强镇”四类来分类指导,“工业强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的城镇,比如恩阳镇。“经贸大镇”主要布局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的城镇,比如清江等镇。“历史名镇”主要布局在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一定知名度的城镇,以发展旅游和相关产业为主导。“农业强镇”主要布局在农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
4、扩大投资渠道,完善中心城镇投融资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在城市建设与中心城镇建设的投入政策上要作出适当调整,给予中心城镇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二是运作好中心城镇的土地资源,实现以地生财。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城镇规划是调整城镇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规划上要舍得投入,编制好高水平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充分地发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其次逐步推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让市场决定投资者,让市场决定地价,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政府土地收益要返还中心城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严格执行以“开发带公建”的政策,中心城镇应逐步停止零星建设,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入有一定实力的开发企业,逗硬实施以“开发带公建”的政策,由开发企业承担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建设。
四是加大城镇建设配套费、城市维护费等城市建设费用的征收管理力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城镇调研报告 篇14
一、基本情况、经验与体会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
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
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在管理方面:现全区7个集镇,共有建设管理人员30人,城卫办人员27人,城监人员40人,环卫工人131人,城镇管理人员比较上两年增加12%。有洒水车2辆,垃圾运输车32辆(其中汽车6辆、手拖26辆),城监执勤用车30辆(其中汽车4辆、摩托车26辆)机械设备配置比上两年有所改善。在垃圾清运处理方面,除原来附城已达到全天保洁的垃圾处理标准外,在近两年先后有石角、洲心、横荷与市环卫处签订了集镇垃圾代管协议,使集镇达到了全天保洁的标准。由于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各建制镇的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区近两年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得以快速推进,我们认为主要经验与体会有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自XX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两份文先后出台后,区委、区政府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亲自抓,并亲自主持召开规模较大的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各镇能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把领导精力从过去抓具体经济项目为主逐步转移到以改善环境为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来,如源潭和石角两镇,拿出过百万元来搞创省卫生镇达标,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即使更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解决;
二、搞好规划是前提。如果没有规划,就成了无序的建设。城镇建设必须首先编制出既科学合理又适度超前的规划,并且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有序地推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础。朝阳花园小区的改造,使该小区成为旧城区最繁华的小区。石角镇开通了镇政府通往清三公路的府前路,不到两年,就使道路两旁和龙城大洒店一带拔地而起。龙塘搞好了环镇公路和新集贸市场、小广场及影剧院等配套建设,带动了附近周围商品房的开发。横荷建成了荷兴市场之后,很快就在附近形成了一个分散性的小区。实践证明,搞好了城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是根本。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投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政府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收更多外资投入城镇的开发建设,这样,城镇才能得以快速发展。
五、以创优达标为动力是促使当地政府提高城镇水平的有效途经。我区近年有几个镇成为省卫生先进镇,甚至有些很快就成为省卫生镇,他们主要是通过根据各镇的不同情况,制定一年一度的城镇创优达标计划来促使政府有计划有目标地认真抓好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调动基层政府搞好城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经。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旧城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城镇交通道路窄,路况差,断头路多、交通网络不完善。旧城区现往东的出口只有先锋路,主路面宽为13m,南北贯通的只有桥北路,主路面宽为19m,西出口只有环城路,主路面宽为12m。主街共有曙光路、环城路、松岗路、先锋街、南门街、北门街、学宫街、大观街及下濠基、城北路、松鹤街等几条又窄路面又烂的街道。其中最宽的先锋路和环城路是19m,最窄的学宫街只有13.4m,北门街主路面只有10m。因北环路未建成,城北路目前还是一条断头路,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的上廓街、下廓街等江北一带,目前能够通车的只有南门街和下濠基,交通非常不便。桥北路是旧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但,能够与这条路接通的只有曙光东、先锋中和松岗路3个进出口,且全城交通都是平面交叉,所以这些进出口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的现象。现在旧城确实存在难进难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区人流物流的发展,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2、停车场少,车辆乱停乱放严重。虽然停车场有51个之多,但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整个旧城区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2.46万㎡,且分布很不合理。在车流人流密集的学宫街、大观街、上廓街、下廓街和南门街、北门街一带,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6200㎡。由于缺少停放和保管车辆的地方,导致开汽车的人怕到这些地方,骑自行车、开摩托车的只有把车放在人行道和甚至停在机动车道。车辆的乱停乱放,一是造成交通受阻,二是影响市容街貌,这是旧城配套设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其他配套设施亦不够完善。除了道路和停车场严重不配套之外,旧城区内的下水道、集贸市场、游乐活动场馆、园林绿化等亦很不配套。下水道大部分没有达到雨污分流的标准,且有不少渠道是堵塞非常严重的,造成遇大雨暴雨不少地方受浸。集贸市场总体容量不足且还分布不合理,导致不少地方经常出现以街代市和以路代市的现象。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但活动空间小,公建设施不配套,整个旧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山公园是可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地方,没有一个象样的体育场馆,绿化率也严重偏低,主街两旁相当部分建筑物档次不高,乱搭建亦非常多,这些都是造成城市品位不高的重要因素。
4、市政建设资金紧缺。本来高基里一带的因雨污积聚造成大量蚊蝇滋生和不少房屋遇下大雨受浸、牛巷和下廓二街一带无路灯等严重的市政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但,由于我区自XX年5月开始接管旧城市政建设管理以来,旧城有5亿多元的工程办理了开工报建,按正常收费,应有2500万元的市政建设配套费收入,但,由于上、下廓改造、小区连片改造和很多项目以老企业改造等名义减收或免收,实际只收到557万元,而市政建设改造项目投入1100多万元,致使现在还有500多万元的市政建设工程款应付未付,所以造成很多应及时解决的市政问题未能得以解决,且给今后市政建设管理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5、占道经营和乱张贴严重。由于一贯以来养成的习惯和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上执法不严,所以造成市区内商店占道经营和到处乱张贴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导致城市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品位的意见
(一)关于搞好旧城区建设改造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实施意见
1、对先锋路、曙光路、环城路、南门街、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松岗路、松鹤街、城北路、下濠基等主街道的机动道路面和人行道进行全面改造。已经改造和正在改造的有北门街、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曙光路、先锋路。一是把以上街道的机动车道路面全部改造成铺进口沥青或花岗岩石的标准,将可限制大型货车行使的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几条机动车道铺花岗岩石,其余街道全部铺进口沥青;二是把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铺花岗岩石和镶花岗岩路沿石,为解决摩托车、自行车无处停放的问题,人行道能扩宽的则尽量扩宽。建议除桥北路两旁人行道为8m、松岗路为2m、下濠基为3m之外,其余主街道两旁人行道的宽度均为5m。机动车道改窄后,将某些街道由现在的双行线改为单行线,以解决机动车道改窄后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
2、搞好主街道两旁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在进行主街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的时候,同时抓好各条主街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建议:一是除保留大观街、学宫街、曙光一、环城二、桥北路、北门街、松鹤街几条主街的绿化树之外,其余主街两旁的绿化树进行重新规划种植,实行一街一树、大小一样、间距统一的绿化布局;二是对城北路、环城一路、大观街、学宫街的路灯进行建设改造,把现还是单边路灯的建成双边路灯,将现还是水泥杆柱的路灯改成品位较高的路灯,根据大观街、学宫街绿化树比较高大的特点,在这两条街重新安装上灯杆高度在5m左右的庭院式路灯。
3、搞好主街道的两旁美化。一是把两旁的架空线全部改为地埋线;二是清理所有乱搭建的骑楼、雨蓬、广告牌等违建物;三是拆除临街所有防盗网或将外网改为不超出窗台的内网;四是委托装饰公司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按现代化城市标准搞好街道两旁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工作;五是成立专业队伍,采取得力措施,对乱张贴者进行惩罚,从源头上解决市区内特别主街两旁的“牛皮癣”问题。
4、搞好停车场的建设。重点解决大观街、学宫街、南门街、北门街、上、下廓一带无处停车的问题:一要做好新建停车场的规划,今后,这一带改造,凡大型的建筑群体,都应考虑要有地下停车场的设计;二把清师附小和大观小学合并,待下廓到新北江桥的防洪堤全段建成取消城内堤围之后,原下濠基堤围占地留空改路,利用大观小学的地方改建多层的大型停车场。
5、搞好交通路网的建设。一是建成北江河边新桥至三桥的全线通道;二是搞好松岗加油站至新北江桥路段的北环路建设;三是以麦围大街为轴线打通桥北路至城北路的通道。通过搞好以上几条主干道的建设,把旧城区现在环状的交通网络改为网状的交通网络。
6、搞好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一是针对原旧区一带未实行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存在问题,在进行主街路面改造施工的同时,重新按新的规划要求先搞好下水管道的建设再进行地面施工,以免在今后完成了路面改造后再搞下水道改造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浪费;二是对东风主干渠、下廓街、西门塘小区等下水管道堵塞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治理;三是在德兴渠附近设立抽水站,解决今后锦绣清城项目建成后集雨面积减少,市区泄洪能力弱,容易造成市人医和天湖塘一带受浸的问题;四是搞好高基里及古城、清郊一带城中村的排雨排污管网的建设改造,完善城中村的排雨排污网络。
7、抓好广场、绿化、体育场馆等公建设施的建设。绿化和灯饰等对提高城市品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绿化和灯饰的建设改造问题。今后,旧城改造:一要进一步降低建筑密度,多留空间,利用空间建设广场、绿地;二要规划好文化体育场馆建设,使市民有较多休闲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去处;三要解决好因开发商资金不足而造成的“烂尾楼”问题。
(二)关于修正旧城区建设管理政策措施的意见
要加快旧城区建设改造速度和提升旧城区城市品位,应对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政策措施作相应的调整:
1、提高旧城改造准入的门槛。今后凡负责旧城改造的开发商,
必须向政府部门预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待搞好全部回迁安置补偿和工程竣工之后才予以退回,以减少因拆迁改造造成的社会矛盾和出现“烂尾楼”现状。
2、尽量限制单体开发改造,积极鼓励小区式连片开发,以此来促进提高建设改造后的环境综合质量。
3、取消老企业改造、小区连片开发等减免市政建设配套费的优惠待遇和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行专款专用。
4、由政府垄断城市土地的经营开发权。政府成立一个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经济能力的专门机构,并拨给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具体负责旧城动迁、拆迁、安置、补偿、回迁、土地拍卖转让等工作,代理政府直接承担起征用土地和安置补偿的经济责任。今后,旧城的建设改造,先由该机构经调查制订出认为有开发改造价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计划方案,经政府审批后统一由该机构组织实施。该机构把经批准的开发改造计划方案通过宣传媒体向社会公布,待地块全部完成动迁拆迁工作之后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由政府垄断土地开发权,直接经营土地,将经营收入投入到旧城公建设施建设。
5、继续抓好“两违”查处。重新组建查处市区范围内的违法违章建设专门机构,把补办证和违法建设的罚没收入用于旧城公建设施建设。据粗略调查统计,1998年的市区查处“两违”,只是重点查处了松岗的古城、清郊两地,且这两地还有相当部分当时没有补办手续,加上其他地方的“两违”,大部分业主都愿意补办手续,估计继续查处旧城“两违”,可以收到1200一1500万元。此外,新市区范围内的小市、洲心、横荷三个地方,在1988年至1994年间的抢建的,就有5600多座,占地44万㎡,建筑面积达289万㎡的“两违”未查处,估计查处收入会超过5000万元。
6、推行公建设施“谁投资,谁收益”的政策,积极鼓励开发商投资大搞停车场、体育活动场馆、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建项目的建设。
四、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发展工业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发展要以发展工业为基础,推进城市化进程亦会带动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我们认为,省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各项政策措施要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以民营经济的发
展带动城镇的发展。
(二)要积极鼓励农村的集约化经营,使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对农民进城贸工经商等要给予以各方面的政策优惠。
(三)政策措施上要支持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形的企业大量向欠发达地区的城镇转移。
(四)在经济上省政府要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搞好城镇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给予欠发达地区政府有更大的经营城市自主权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
城镇调研报告 篇15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当前全社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就业、上学、求医等一些重点、难点、热点的社会民生问题明显缓解,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开始显现实效。但民生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它受到一定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具体工作中,也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现就陶庄镇困难群体的民生情况作以下调研报告。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
陶庄镇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对象、孤儿、特困残疾家庭、特困优抚对象、低保边缘户、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等。其中:前四类人群已纳入定期社会救助范围。截止今年9月底,我镇定期社会救助人数达到429人,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
(一)困难群体的成因
从掌握的情况综合来看,困难群体成因主要有六种因素:(举例)一是失业致贫;二是家庭缺乏收入来源致贫;三是大病致贫;四是年老体衰等生理原因致贫;五是重残致贫;六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致贫,如婚变、超生、服刑等。如:改革发展产生一些遗留问题。一是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无地农民越来越多,土地管理和土地征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安置途径单一,采取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方式,一些被征地农民处于“失地、失业、失保”的境地;征地补偿较低,大多数没有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些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企业改制问题。其中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企业重组、兼并、破产后资产处理和职工安置问题,企业改制中引发的职工利益保护,拖欠工资、工龄买断引发的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二)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了保障,但其在社会的生存和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心理上仍然承受着巨大压力。
一是生活难。基本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靠低保金过日子,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年龄在40-50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很大。有些农民在城市缺乏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领,生活非常艰难。二是就业难。相对于其他群体,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能力较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存在就业无门问题。三是就医难。大部分有病无钱医,特别是重症病人根本看不起病,现在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但报销比例偏低。合作医疗也必须是先自己拿钱看病,然后进行报销和救助。四是教育难。主要是子女上学问题,有限的生活费用很难支付起高额的教育费用。五是住房难。
二、困难群体救助情况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行应保尽保。自1997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制度日趋完善。低保标准经过了多次调整,截止XX年10月底,全镇共有低保对象298户394人,月发低保金49110元。从XX年起,增发了物价补贴,今年1-9月按人发放城镇410元,农村255元。对困难人员开展医疗救助,从XX年开始对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100元的门诊医疗券,五保对象每人每年2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的问题。1-9月共救助21人22次77274元,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度过难关。将所有低保对象纳入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从学校获得国家助学金,对品学兼优困难家庭子女考取大学、高中的,通过慈善救助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0多人。通过开展“和谐爱心手牵手,回报社会献真情”结对帮扶活动资助56名学生。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及“结队帮扶”捐助等活动。对其他困难群众制定了相应的救助政策。
(二)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
把健全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努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把审核关,并定期走访,动态管理。各级均采取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集中审批申报的办法,建立了社区(村级)民主评议小组,逐步形成了民主评议审批审查机制。
三、困难群体救助有待研究改进的几个问题
(一)救助范围有待进一步界定
现行政策往往只有一个标准,没有实行阶梯式救助的办法,造成一些边缘群体生活困难程度反而大于低保户,需要引起重视。国家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扩大低保范围。
(二)救助资金有待进一步增加
各项社会专项救助标准虽有所增长,但伴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物价上涨等原因,也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
(三)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脱困,社会救助层次较低。
(四)互助平台有待进一步夯实
群众互助平台建设较为薄弱,慈善团体社会影响不够,形式比较单一,工作难以拓展,削弱了社会互助效果。
(五)救助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而放宽低保准入政策,如:老上访户缠访户、突发事件受害者,其中一部分人员严格讲是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也都纳入了低保,有些困难对象已脱贫,村干部为了不得罪群众而任其领取低保金,导致社会上议论“该吃低保的吃了,不该吃低保的也吃了”,造成负面影响。
四、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措施
(一)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围绕社会救助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对现行救助政策边缘群体中的特困家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今年1-9月共临时救助18500元。
(二)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
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我们倡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自身取得收益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转变工作思路与观念,在变输血型救助为造血型救助方式上积极探索,在救助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救助服务上不断改进,在救助实效上加强跟踪。
(四)搭建社会互助平台
发展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部门结对、领导结队帮扶机制,政府预算基本经费,确保正常运转。
(五)规范救助行为
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打造社会救助的“阳光工程”。
无论是强民生还是重民生;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民生为本的重大举措,旨在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和谐富足的生活。陶庄镇在这条道路上不段的摸索寻找着一条适合的道路,在为群众寻找解决方式的过程中不停的探索着,勇敢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城镇调研报告 篇16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20__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xx年,兴建世纪大道;20xx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xx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xx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城镇调研报告 篇17
最近随市政协“推进城镇化进程”课题组视察走访了几个县(市)区,对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的分析
1、行政区划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目前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力度,本市两区规模偏小,行政体制各自独立,矛盾错综复杂,行政区划规划与城镇规划不
相协调,造成“一城多府”、“城中有村”、“乡中有城”,迟迟未被纳入城镇管理范畴。如三元区的城东乡下辖村分列四个街道,梅列区的徐碧乡下辖村分列三个街道。这主要是缺乏区域协调机制,相邻地区各自为政、盲目竞争、事权、财权不够明晰,区政府又职能不全,没有土地、规划、权责不配套,造成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
2.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容量存在矛盾。
一是不同法律之间、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如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与现行的土地法规有不相容之处,操作起来遇到法律规定的障碍。又如我国的宪法、土地法都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当然由国家进行支配。而宪法、民法也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或毁坏。两者的权益保护效力均等。列东老街拆迁改造在列东村集体土地未征为国有就直接开发,违反了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的附着物”的规定,就是极典型的有关政策法律问题。
二是土地征用补偿费问题。国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标准较低,与城镇国有土地的补偿费用及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利益在现值上得不到弥补,在征地使用权流转和置换上存在一些障碍。
3、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的矛盾。
一是城镇发展面临用地紧缺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在政策上急待解决。
二是现行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现行的用地政策,实行的是一整套严格的现反,要求在行政区域内实行耕地的动态占补平衡,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制约了城镇发展的空间。
三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相协调。两个规划分属两个部门,由于职能各有侧重,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难以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对城市土地市场用地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四是城镇土地收益未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国家政策规定城镇土地收益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镇土地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4、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市政治、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并且严重阻碍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梅列区正在开发的列东老街、龙岗小区、明辉花园等6片,三元区正在开发的下洋花园和龙船巷两片等都进展缓慢、等待观望。其中,列东老街应拆迁104尸,63户不同意拆迁;下洋花园应96户拆迁、6家单位拆迁,目前未拆83户、单位4家;龙船巷应拆迁77户,未拆迁1户。主要反映:
一是政府在旧城拆迁改造中,没有正式批文,常以会议纪要代替行文,应规范并正式形成批文;
二是市里缺乏强制拆迁手段,遇到钉子户,委托的市拆迁公司力量较弱、力度不够大;
三是部分拆迁户要价过高,异地安置的地块无法满足;四是拆迁难,难在手续不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办法难变通。被拆迁户则反映: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补偿费太低;计委超越权限批准立项,集体土地未征用为国有即进行商品房开发;拆迁许可证不合法;原老街一期开发安置的房屋质量差,采光、结构不好。由于开发商未向政府交清土地出让金,到今安置户有的房产证、土地证尚未拿到;开发商自恃特殊,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不主动与拆迁户协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究其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内不少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需要。条款上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内容上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混淆了国家土地征用开发与商业土地开发的两种性质,导致了《条例》中规定的条款模糊性,出现两种性质均可通用的条款,形成政企不分的弊端。
②政府参与商业土地的拆迁工作,赋予了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就会使人感到有“强拆强迁”之嫌。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拆近单位或个人常打着政府代理人的旗号进行拆迁活动,因为利益之间的关系,请求当地政府和法院、公安等部门参与拆迁活动。一旦发生拆迁纠纷,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被拆迁当事人也觉得由政府解决问题更有办法,政府不可能不管。拆迁矛盾转化为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法院等部门变成了拆迁单位的一个前期工作部门,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使政府作出的房屋拆迁行政裁决的居间地位受到动摇,裁决的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③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的补偿标准过低,房屋所有人的积极性不高,对拆迁房屋产生抵触情绪。
④安置方式单一,对房屋使用人仅规定了实物安置—种方式,导致了被安置房屋地点等的条件不满。迟迟不搬迁,影响拆迁进度。
⑤将户口因素作为确定安置面积的标准。在买践中被一些人所利用,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⑥对拆迁单位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拆迁人取得拆迁许可
证后抽逃资金,导致安置房不能及时建设、补偿安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人口合理流动的根本症结。过分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过多限制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农民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房租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二、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问题确实很多,其原因除了立法滞后之外,还田于我国历文和现实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能奇希望一朝一夕就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进程加快了,国家许多政策都在相适应进行调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针对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对策如下:
(一)提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识和法制意识;适时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应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总体战略摆上突出位置,进行超前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相关政策。对原有一些制约城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加以调整,对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要适时完善,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要认真落实到位。从我市具体情况出发,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加快制度创新。
(二)要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全局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一是城镇化必须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必然会涉及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应处理好行政区域之间的全局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局部利益,理顺辖区群众利益。二是城镇化进程涉及诸多部门的工作,既需要在政策上作较大调整,兼顾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完善,也需要加大本部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力度。
(三)要摆正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强化上地管理又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同时我国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但随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矛盾,所以应注意摆正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的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内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就应协调好;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要一致;三是城镇土地收益要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城镇土地市场化运作要逐步规范,搞活土地资本运营。要认真执行不久前刚颁布的《福建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
(四)规范房屋拆迁管理程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新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于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主要有四个方面新的规定:一是取消了拆迁方式中的统一拆迁。目的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管理与市场主体剥离开,政府要依法行政,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依法从事建设活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对拆迁中属于民事关系的行为,原则上不干预的原则。对于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去规范;三是对于一些涉及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增加了若干规定,要求户屋拆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了拆迁的行政管理程序。
(五)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因此,必须在抓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把城市管好。加强公安、工商、城建、卫生、环保、交通等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针对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房地产、规划管理等方面,制定可供操作的规定措施,规范城市管理行为;重点要在加强社区建设上下功夫,把经营的理念引进城市管理中;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政策,建立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集聚机制,如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等。
城镇调研报告 篇18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城镇调研报告 篇19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1、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2、城镇经济:__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__元,增长_._。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____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3、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_—_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
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
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请记住我站域名/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
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四)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增加城镇发展功能。
发展城镇一定要重视聚集人气,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城镇的质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聚集人气,吸纳能人,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要对制约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聚集人气。允许进镇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离地进城的自由。积极引导“富工又富乡,进厂又进城”,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把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五)以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为载体,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市民从农村转移而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城镇文化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把育人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开展以干部为表率、城市为龙头、农村为重点的富有时代特征、体现__特点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__、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信用双桥建设,引导市民强化诚信意识和城市意识,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要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镇中建设各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管理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与城镇文明对接、体现__特色的.“诚信、开放、自强、奋进”的城市“气”和“神”,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城镇调研报告 篇20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今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围绕加快推进阳谷县城镇化进程进行专题调研。我局在深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我县目前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发展现状和经验,分析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区面积扩大了7倍,人口增加了5倍,城镇化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提高到20__年的38%,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建设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特色城市品牌,制订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工作中,坚持用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寿张镇、阿城镇两个中心镇为次中心、13个乡镇、中心村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我县现辖12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县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规划区面积64.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39平方公里。20__年底全县总人口80.4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5.12万人,建制镇驻地非农人口18.4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8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8.13∶57.56∶24.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48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17元。20__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4.25亿元,占GDP2.48%。
(一)城市定位和功能分区特色显著。
20__年,我县在聊城各县市第一个修编完成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位为聊城南部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提出了“东扩北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东扩”是跨越京九铁路向东依托凤祥工业园发展新工业园区;“北展”是跨越黄河路依托谷山路向北发展新的行政文化生活区。我县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是:东到闫楼镇东界,西至金线河,南到南外环南1公里,北到凤祥路北1公里,县域范围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景阳冈景区、祝家庄景区、海会寺景区、古阿井景区和古东阿古城遗址等风景名胜区为规划区。目前,我县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4个布局板块。
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下,近年来,我县相继编制完成北部中心区、老城区、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2.9%。同时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热力工程、防洪排涝、排水等专业规划。城区水系、燃气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当中。
(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20__年以来,以谷山路的综合改造为起点,拉开了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完善、大发展的序幕。县委、县政府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城建投入,每年都拿出相当资金实施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沟渠治理、排水管网、美化亮化、小区开发等工程相继实施并竣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原则,埋设了各种管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式发展,实现了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小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改造开发了6条宋式古街,建设了3座宋式牌坊,1平方公里具有浓郁宋代风格的古城核心区初步形成。
截至20__年底,我县城市道路总长度为131.2公里,总面积为370.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17平方米;设供水企业1个,日均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101公里,供水普及率99.15%;共有排水管道144公里,服务面积18.39平方公里,排水管道密度7.83公里/平方公里;路灯共计6156盏,种类分为高压纳灯和节能灯两种,亮度达到200流明,年度耗电量120万度,电费总计80万元;现有3个公园、8个广场,总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道路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绿化面积为77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6.22平方米,现有园林绿化水车3辆,机械化修剪率40%;现有2座热力发电厂,供热管道总长度45公里,集中供热面积为93万平方米,至今县内无生物发电厂;城区燃气由阳谷三山天然气公司供给,供气管网总长度为70公里,总用气户数为14040户,供气普及率为98.63%;城区建有1座污
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设有2处垃圾处理厂,其中1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目前日处理能力200吨,垃圾处理率为100%。城区共有垃圾清运车28台,机械化清扫95万平方米,公厕16座,环卫工人257名;城区共设置公交线路11条,公交汽车113辆,日运送能力1321人;城区建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5个,人均住房面积34.95平方米;建有体育馆1处,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8000人;建有影剧院1处,总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能容纳观众数940人。目前我县城市会展中心还未建设,还没有购买除雪机械。
(三)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重点实施了以“绿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靓城”工程,狠抓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市政公用设施日常修复,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亮化方面,城区80个主要临街单位的办公楼体全部安装了灯亮设施。大力开展了门牌广告亮化整治,统一设置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拆除;绿化方面,积极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格局;净化方面,坚持“清扫工人年轻化、着装规范化、车辆统一化、值班轮流化”,主城区街道晚10点前基本实现了无乱倒垃圾现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
目前,住建局下属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和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区各项管理工作。城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卫生保洁均实行了“建管分离,管养分离”。
(四)村镇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加大对乡镇驻地建设的投入,镇容镇貌有了较大改观,增强了聚集和辐射功能。各乡镇都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目前15个乡镇全部重新修编完成驻地总体规划,全县876个行政村拟合并为112个农村社区。启动了农村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启动整村迁建50多个村,建设新居。
城镇调研报告 篇21
一、XX区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近年来XX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xx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4元,均高于广XX区、XX市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94.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区城乡低保惠及3346户7609人,年支付低保资金约793.6万元;农村五保对象234人,供养水平超过自治区标准,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连续三年实现刑事案件发案大幅下降(xx年刑事发案比xx年下降29.9%,xx年比xx年下降19.8%,xx年比xx年下降12.7%)。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区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1.小街小巷建设滞后。XX区目前有112条小街小巷尚未硬底化,有371条小街小巷尚未安装路灯(随着建成区的扩展,以上数字还会增加),"行路难"、"安全隐患多"是群众反映得最多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已硬化的道路也因多年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坏烂。
2.排洪排污设施不完善。遇强降雨一些低洼地段容易受淹。尤其是东起四川路、西至地角内港,全长约4公里的独树根垌排污沟,由于沉积了大量的淤泥,排洪能力已大大下降,每逢大暴雨,排污沟途经的北海村便会受淹,积水甚至深达1.5米。一些居民区的下水道也由于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导致污水四溢。
3."城中村"改造推进缓慢。XX区现有"城中村"17个,村庄占地面积约2129.8亩。村内建筑杂乱无章、参差不齐、布局混乱,道路狭窄、拥挤难行,基础设施不配套,"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与周边整洁的市容市貌形成强烈反差。XX区从xx年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但因为相关政策未出台等多种原因,推进缓慢。
4.城市维护费补助不足。市对XX区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核定城市维护费支出基数为300万元,XX区是中心城区,城市维护任务较重(城市保洁面积为950,925平方米和农村 155条自然村),特别是"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单是全区的保洁就要超过300万元的费用,还有垃圾的清运、整治、绿化工程、亮点工程、小街小巷的建设等,至少需要500万元。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1.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近十多年来,全区共被征用土地38629.1亩,被征地农民36574人;被征地后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55亩,其中62%的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后人均耕种面积达不到0.3亩。由于"以土地为保障"、"靠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大量被征地农民就业无着落、生活无保障等问题日益严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劳动就业竞争力低下,就业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自谋职业困难。初步统计,我区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率约为7%,富余劳动力即不充分就业率为3.5%,两者合计10.5%,比率较高。
2.最低生活保障跟不上物价上涨。目前我区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80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83元/人·年。面对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未相应提高,相形之下,贫困居民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实际已经降低。
3.城市居(村)委干部补助标准低。目前我区居委干部(不分城市及镇)年均工资为8640元(720元/月人),除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实际居委会干部领到手是500-600元/月人;村委干部工资为5300元/年人。而且我区居委没有城市和镇级之分,全部为城市居委。目前物价飞涨,居(村)委会干部补助标准过低,与他们工作的付出形成极大反差。
(三)教育方面
1.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我区小学大多集中于北部湾路以北的XX区(市区学校共有15所,其中北部湾路以北就占了10所),这些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多、部分学校班额过大
;而东、南部的新建区学校少,整个城区学校布局已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2.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市郊、海岛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相比市区学校偏低,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现都体弱多病,工作力不从心,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区没有招聘、录用人员的自主权,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开始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3.中学教研力量薄弱。我区仅管理2所初级中学,中学教研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少,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4.农村初中控辍保学任务艰巨。由于村民对国家义务教育法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上对部分贫困生助困渠道单一,助困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地角、涠洲两所农村中学控辍保学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医疗卫生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发展不平衡。XX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市直医院、专科医院、街道(乡镇)卫生院、厂矿医院和民营机构举办,各单位的人员素质、经费投入和建设规模不同,导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心和站达不到建设标准要求,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自有的业务用房,只能采用临时租用的办法解决。随着XX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已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卫生需求。
2.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不够明确。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城区的管理权限、范围,各级分级管理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监督、疾控等相关机构没有给予建立,城区卫生方面的责、权、利得不到落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度比较大,影响了城区卫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3.新农合政府配套经费不到位。按中央的要求,参合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各级政府补助80元/人/年,但目前各级政府的配套补助方案还没出台,经费未能按时到位,群众看病报销难。
(五)社会安全方面
1.刑事案件发案偏高。尽管三年来我区持续保持刑案数下降超过10%的比例,但案件数仍偏高,特别是"两抢一盗"侵财案件所占的比重大,一些恶性的抢劫案件、持枪杀人案和入室盗窃杀人案等,影响恶劣,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各种项目开发建设中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纠纷,涉及面广,易引发集体上访和事件。尚未改制的16家国有(集体)企业或者债务较重且关系复杂,或者属于"三无"空壳企业,改制推进难度大,下岗职工意见很大。此外,还有一些突出的信访问题,如涉法涉诉案件、水库移民问题、企业军转干部的待遇问题及一些"三大纠纷"等。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市区内存在相当数量的油、气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作为中心城区,有宾馆、酒店、大型超市、学校、车站、广场等众多人员聚集场所,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重大事故。北海内港堆积的大量淤泥和生活垃圾未得到清理,加上废弃船只,造成严重的航道堵塞和消防安全隐患。此外,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改善民生的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教育作为民生之基、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物价指数相衔接的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减少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冲击。落实好城市低保,对低保对象实施差别救助,提高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施,探索建立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对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务农农民等5类人群,力争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争取扩展到城镇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努力解决关停并转企业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重点推动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参保,把符合规定的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呼吁市里尽快出台建设项目被征地农民补偿方案,对被征地农民在工作、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作合理安排。
(二)努力增加城乡就业。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区、街道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技能促就业计划,培养农业、海洋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创业人才,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创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切实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争取将享受政策的对象范围扩展到了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中的"4050"(女40岁男50岁以上)人员,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长期失业人员,安置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工作,鼓励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争取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复员转业军人。
(三)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扩大教育经费来源,争取市政府提高教育附加费返还比例,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和旧城改造进程,推进XX区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尽快在XX区增设小学,消除XX区就学盲点。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实现"一校一特"、"一校一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进出机制,增加城区学校教师编制人员,以适应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给公立学校带来的就学压力。
(四)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分工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镇(办)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尽快落实"合管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扩大新农合资金投入范围,抓紧完善新农合财政收入补助出资机制;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提高对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开展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示范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区人口计生服务水平。
(五)深化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理顺"属地管理"和"属人管理"的责任关系,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畅通渠道。积极探索治安防范工作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新途径,努力构建情报信息、社区防控、治安巡逻、企事业单位内部防控等四大网络体系。深化严打和专项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的高压态势。五是重视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和网络建设,发挥治安岗亭、社区警务室、调解室在维护社区稳定和治安防范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投入,完善社会治安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的能力,积极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等科学高效的治安防范网络。
(六)打造宜居城区崭新面貌。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纵深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健全环卫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营造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快旧城改造,将辖区 "城中村"改造成为与城市风貌相协调的文明小区;将城市社区建设的成熟模式向农村社区延伸,稳妥地推进"村改居"社区的转型与改革。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XX市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世界花园城市创建活动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配合加快城市主干道和小街小巷建设,配合推进"断头路"、"半截子"道路修复工程,完善道路网络,改善路面状况,逐步建设一批街心花园
城镇调研报告 篇22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经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由原来的近100个乡镇调整为现在的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如何紧紧抓住头20年这个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强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20__年,我市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4.7。
(一)改革开放为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规划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从只建设不规划、到边建设边规划、到先规划后建设,再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从单一的城镇建设,到推进山水园林城市(镇)建设,到培育城市(镇)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人们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重要形式。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据专家测算,以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可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将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不但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空间,而且还可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强农村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的城镇建设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西部,多数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村民聚居点建设落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基本保持着若干年来的传统和习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社会上重工、重商、轻农的意识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农村没有吸引力、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激发基层人民群众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热情,从而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小城镇必须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__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自然负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不高。许多城镇缺乏独特风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城镇管理落后,脏、乱、差的顽症难以克服。二是城镇功能不尽完善。一些小城镇至今没有必要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必要的园艺设施等公益设施。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镇资源闲置,历史包袱重。近年来,各地乡镇通过较大规模的撤并,被撤乡镇所在的行政资源大多闲置,街道社区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历史债务包袱沉重,许多乡镇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此,面对乡镇城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既是我们工作的题中之义,又是当前小城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措施
(一)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80年代全国交通状况均较差的情况下,国家关于设置乡镇建制的门槛较低,规定总人口2万、非农业人口超过20__人的乡就可以建镇。近年通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撤并,乡镇规模普遍增大,有利于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格局,在总体上要以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兼顾一般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和重点扶持。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全面推进、重点开花,形成先进带动,学、比、赶、超的良好局面。
(二)规建管并重,提高城镇档次
城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镇档次,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增强城镇吸引力。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规划,认真完善城镇建设用地、道路、
环保、绿化以及社会公益设施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现代山水园林城镇建设。严格规划管理,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查处必严,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连续和严肃性。
2.高水平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城建法律法规,完善城建审批手续,严格建筑监管,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二是要高质量建设,要严格建设资格审查,积极引进技术过硬、信誉较高的建筑企业从事开发建设活动,依法公平、公开、公正发包城镇建设工程,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要量力而行、分期搞建设,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在城镇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发或保护好城镇人文资源,丰富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五是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的关系,依法征地、依法拆迁、依法安置。六是加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商业网点、医疗网点,加强城镇灯饰、园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七是加强城镇公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城镇物流。
3.高规格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三)经营城镇,努力拓宽城镇投融资渠道
一是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建项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三是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当前,面对许多小城镇在发展初期各类问题和矛盾突出的现实,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好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因为没有发展,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但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首先要针对各类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有的地方基础条件,人文、自然、地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发展的空间大、难度小;有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缺乏、信息闭塞,发展相对则较为困难。各镇要善于分析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宜发展旅游则大力发展旅游,多元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中,要紧跟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切实将城镇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各城镇之间要坚决杜绝“一窝蜂”,每个城镇都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打造最能城镇的特色经济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法治服务型政府
要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坚持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统一,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以服务为主并不是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精兵简政、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面审批方式为重点审批管理。行政管理要找准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强化审批责任追究、事故责任追究,努力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各镇街政府应从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及方便民众的层面出发,建设职能科学、运转协调、服务周到、高效公正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分流富余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三要”(要钱、要命、要粮)干部为“三务”干部,要务实、务廉、务公;改计划管理为工作引导、信息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提供市场信息分析等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人治”向法治转变。加大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力度,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建设、环保、交通、卫生、消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将城镇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发展中,要坚持法制高于一切,不合法律、不合规定的态不要表,违法事、违规事坚决不做,以法制管人、以法制管事、以法制树国家机关权威。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须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方可施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以城镇发展为带动的城乡统一协调的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