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9篇】正文

《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9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是整理的探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参考文献: 篇1

[1]张瑜。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品牌:理论版,2010(10)。

[2]陈曙霞。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转变[J]。考试周刊,2010(28)。

[3]崔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1(1)。

[4]李玉兰。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09(34)。

[5]杨文成。推进新课改之初中语文教学应如何落实“以人为本”[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5)。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篇2

1、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课堂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课堂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听讲和学习;而教师也只是负责讲课,缺乏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活动,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长期在被压迫的课堂气氛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如此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对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教师对此全然不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样语文阅读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完成的,而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传统的教师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文中的每段表达的意思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3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

(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

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

(1)默读和“速读”习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

(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

(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

(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

(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

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 篇5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的怪圈,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

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的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了一学年的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取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也就是管得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化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集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了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而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

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一般会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起始分可设为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由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示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论文 篇6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如何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与教师的作用。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体现“生生互动”的精神,那么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优等生2人,中等生4人,学困生2人),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调整。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我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个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等各一名,组内每位组员都是发言人,每位组员明确各自职责,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采取组长负责制,记录员负责记录每节课本组的意见和组员的学习情况,记录每节课每位组员的表现及发言情况。在每周五下午周会时,由各组组长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时表现好的组员,班长汇总每周的优秀小组(前两名),学校每周出光荣榜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的基础与教师的点拨

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由学生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小组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与教师的监控

在预习新知识之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然后由各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长把组员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后让其他组员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对小组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明确要求,并进行方法的指导,防止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借机闲聊、干别的事情,完不成学习任务。

4、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与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达到活动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及时更换自己的角色,(导演、听众、演员)以适应学习小组的变化。 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要进行交流,也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的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本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本课时的目标,突出关键问题、重点、难点,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并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5()、合作学习小组练习与教师的评价

课内反馈检测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用预先在学案上设计好的练习题,从习题的难易层次,从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再板书出自己的答案,生生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解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讲,师生互讲等手段来解决。

二、合作学习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追求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组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从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练习等方面加强和充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拓展、变式题。通过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理解,使认识范围更广,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团结互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由于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组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组员的共同努力,由此在学生中要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这也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习质量。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7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篇8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运用灵活的手段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课堂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而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懂得如何维持课堂秩序以及把握教学主体,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学生经常处于被压迫学习的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和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3、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各小组都要有好、中、差的同学来编排小组。千万不能把好的同学编在一组,差的同学编在另一组。一般每个小组可设置两名组长,正组长由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当,副组长由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当。即使是后进生,只要他的组织能力强,教师也可任命他为副组长。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对于语文来说,一个人的思维也许不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和实施,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9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几天的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

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校的语文教学能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