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最新10篇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最新10篇》

时间:

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在全国各地吹响了。这里是勤劳的小编惊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10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试行),结合我们六(2)班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特拟定“小学语文课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下面,我仅从我们六(2)班的同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习(生疑)、展示、反馈”三个模块来作一交流。

一、预习(生疑)

预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创设了师生互动的平台,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预习课,解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预习的时间根据文章篇幅的长短而定。

1.预习的步骤:

首先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目标确定:师生共同研讨确定目标,教师可以加进自己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性措施,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性的完成。教师的参考书、集备活页等也可拿给学生参考。

目标由教师板示或口述提出,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提出。如果适合分到学习小组,可进行分配任务,以此提高预习的效率。

2.预习课的主体: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小组内同学对桌排位,以六人或八人为宜,选出有能力的一名学习小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并监督完成。小组的成员组成均衡搭配,实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兵练兵的目的。预习的方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作用:资源共享,疑难内化。

3.老师的作用:

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

疑难反馈:筛选有价值问题,班内共同解决。

成果记录:利用(预习笔记(双色笔记),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4.预习的保障措施:

可以通过建立预习笔记课堂研究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

对一篇文章的第一感知往往会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激励我们的求知欲望,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根于“预习”。

预习的时间,可以撷取一节新授课的剩余时间,可以是晨读的时间,也可以是单独的自习课时间,随时、随地、随堂预习。预习目标的达成,可以有以下这两种方式:

(1)。各组不同目标,组内相同。

一篇文章先经确立目标,各个学生涉及大概后,可以肢解给不同的组来重点研究,这样学生的各种学习参阅资料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各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本组的“研究课题”,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及达成简单的共识,也大大分解了繁琐内容的难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各组相同目标,组内不同。

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合作优势,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例如在学习《古诗二首》时,可以让组长在组内分配任务,两名同学负责查阅作者简介,另两名负责积累整理作者的其他诗作,剩余几名组员共同探讨诗词的内涵及诗旨所在。待各自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完成后,组内再一起修补完善、传阅参考,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求知欲。语文课堂是活跃的充满热情与激情的课堂,热情与激情的源泉之一就是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话题性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文章。通过课堂上小组内的交流阅读,互评互改,取长补短,并建议学生“走向讲台”积极展示自己的“美文佳作”。

二、展示

展示是课堂的灵魂,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律动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别,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新课堂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

展示的步骤:

1.回顾检测,明确本节目标:

检测各组,了解预习效果。

展示目标由学生提出,教师补充。

展示内容中的有价值信息板示于黑板,同步进行。

2.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通过学生预习时的收获,结合语句、语段、主旨等,各自谈出自己的理解。

单个朗读、多人配合读、辩论等,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

3.对文本的提升:

结合文本的小写作。唱、演、画、舞等多种艺术化手段形式的使用。

4.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5.当堂反思,掌握知识。

互相提问或“专家组”出题,实现语文课堂“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人人达标”的目的;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课堂研究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勇于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只要敢想就要敢说,也只有敢说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敢为,努力去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强者”。

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勇勇地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只要敢想就要敢说,只有敢说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敢为,努力去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强者”。

三、反馈

以单元为单位,两课一反馈。

反馈目的:实现弱生的保底,优生的拔高;或者说解决“弱生吃得了,优生吃得好”的问题。

反馈作用:构建单元网络,实现知识查缺补漏,达到能力的提升。

反馈形式:自我反馈;利用小组长检查;课代表检测;教师抽测;更多的是利用各班的帮扶对子,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

反馈课特别突出了待转化生同学,反馈课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实现“语文无弱生”“人人能过关”的目标。

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 篇2

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要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相关理论知识做基础,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产品成本的核算是这门课程的重心,而产品成本的核算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要求等微观环境有密切关系,成本核算过程涉及的数据多、公式多、计算复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众多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成本会计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下面对解决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准确定位成本会计教学目标和重点

成本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会计是指进行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和检查等管理活动的会计,强调成本会计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活动,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而狭义的成本会计更多强调进行成本核算。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成本会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能力为教学重点,培养技能型成本核算人员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应该是以成本�

二、建立对企业生产业务的感性认识

成本会计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其核算程序与产品的生产程序保持一致。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与产品的生产工艺、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先了解企业生产及组织特点、产品的生产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情况,才能正确选择、理解、运用产品核算方法,否则即便是学会了核算方法也不懂得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比如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分步法,尤其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如果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依托一个真实存在的产品生产流程,学生很难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广义的某步骤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因为他们不懂得生产工序、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问题。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到最后学生只是强行记住核算的步骤及公式,谈不上真正掌握核算技能。实际上,只要一看产品的生产流程,问题便化难为简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现实状况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没有直观展示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某一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之前,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了解产品生产全过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观看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将要核算的产品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性认知,再以该产品的生产为例对产品的核算方法进行讲解。有了具体的实例,不再是空对空的讲授,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并举一反三,解放教、学双方。

三、提炼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

产品成本的核算是成本会计的重心,产品成本的计算离不开费用的分配,主要是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 ( 暂且称之为费用的横向分配) 、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 暂且称之为费用的纵向分配) .横向分配的费用主要有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废品损失、制造费用等,纵向费用的分配主要是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每一种费用的分配又有多种分配方法,因此费用的分配充斥着整个成本会计课程,若不加以总结提炼一定令学生叫苦不迭。其实仔细分析,无论是哪种费用的分配,无非是一个套路: 第一,搞清楚分配的对象; 第二,计算分配率; 第三,计算产品应承担的费用。第一步是前提,一定要介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费用分配,什么样的情况下费用才需要分配。如果这个前提错了,后面的分配就没有意义。第二步计算分配率是整个费用分配的核心。在教材上有大量的分配率计算公式,经过提炼可以概括为: 分配率 = 待分配费用 ÷ 分配标准之和。待分配费用就是第一步搞清楚的问题,对什么费用进行分配。分配标准一般就是分配方法的名称,如重量分配法、工时分配法、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等,分配标准就是重量、工时、定额耗用量。若分配标准能直接获取 ( 如重量、工时等) ,分配率可以直接计算; 若分配标准不能直接获取,如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则计算分配率之前要计算出分配标准。分配率计算出来后,要对分配率进行充分的理解,自然可以得到第三步: 某产品承担的费用。下面以直接材料费用的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中 C 材料 2 元/千克,甲产品单位消耗定额 1. 2 千克,乙产品单位消耗定额为 1. 1 千克,甲产品产量为 400 件,乙产品产量为 300 件。

根据解题套路,上题中第一确认应进行分配的费用是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 C 材料费用; 第二步计算材料分配率;分配率 = 待分配费用 ( C 材料费) ÷ 分配标准之和 ( 两种产品定额耗用量之和) ,此处定额耗用总量未知,要先计算出来。甲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 480 千克 ( 400 × 1. 2) ,乙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 330 千克 ( 300 × 1. 1) ,分配率 = 2106 ÷810 = 2. 6 元 / 千克,即无论生产甲产品还是乙产品,每耗用1 千克 C 材料分配 2. 6 元材料费。那么生产 400 件甲产品,消耗了 840 千克 C 材料,应该分配 840 × 2. 6 = 1248 元; 同理,乙产品应该分配 858 元材料费。由此可见,充分理解了分配率,第三步某产品应该承担的费用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当然,有些分配方法在这一通用分配率公式的基础上还会有些许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但都是这个套路。

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非常特别,有着大量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数据、表格、计算,尤其是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方法有大量的资料并且数据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这样的情况下 “粉笔 + 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所要讲解的内容。若是让学生一味的前后反复翻书,学生厌烦不能集中精力,并且教材上都有现成的答案,非常不利于教学。成本会计教学中,一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将影响最后产品的成本核算,导致整个成本会计教学目标完成打折扣,客观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1. 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较好的解决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的难题,更好的展示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能更系统的讲解成本核算的整体流程,更能将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问题搬进课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按照成本会计业务流程可以设置练习模块,在每一个核算环节学习内容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实现课堂教、学、做的统一。从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每个环节的练习都以前面环节的核算结果为基础,让学生加强数据间勾稽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产品成本计算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实际上,完成了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每一个环节的计算,也就完成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学习。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制作理想的多媒体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精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入动画、图像等元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其次,符合教学目标且完整的习题开发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不应该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处理。同时,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流媒体传播,进行课外补充。

2. 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师讲授,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 “满堂灌”式的教学放在哪里效果都不好,尤其是成本会计这种原本就有些枯燥、综合的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本会计课程是以制造业为例讲解产品成本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简单的道具,通过道具的简单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逐步结转分步法产品成本还原、约当产量法等内容时利用画图的方法展示,化繁为简,易于理解。总之,教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让课堂一片寂静。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单个成本核算环节,但是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加以应用,难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成本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应用性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各院校在建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真正 “双师型”师资队伍时,要为教师切实创造企业实践锻炼的条件,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练就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教学更多的会安排在学校。如前所述,在学生具备对企业生产过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各环节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做的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对于综合的产品核算方法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练习的资料十分考究,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安排专门的实践课进行仿真练习,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成本报表直至最后的报表分析,系统的进行锻炼。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应该为 1∶ 1,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

参 考 文 献

〔1〕曹婷 .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J] . 商业会计, ( 3) : 127 -128

〔2〕于菊兰 .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J]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 : 19 -21

〔3〕孟芳,候颖 . 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J] . 商业经济,2011 ( 8) : 120 - 123

〔4〕郭秀珍 .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J] . 会计之友, ( 1) : 19 -21

〔5〕张长海,吴顺祥,王金兰 . 成本会计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J] . 财会月刊, ( 3) 下旬: 91 -92

〔6〕李珩 . 高职高专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J]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 3) : 70 -71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丈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明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 一律,缺乏自己酌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引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作文教学是一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提高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方法,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为广大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指导不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指导过于具体,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从而学生的写作趋向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乱编的情况;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缺少留心的观察;缺乏想象力;题材千篇 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鼓励实践,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1)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该写什么,怎么样写。(2)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仅限定范围而不限定题目,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拿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将学生的习作打印成册,举行作文比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又被认同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写作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之反� 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应经常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赞美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春忙时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银锄翻飞的神态、动作;秋收时带领学生体察农民伯伯金镰舞动,麦浪声中唱丰收的喜悦,让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使他们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强烈欲望。

(三)提倡个性,鼓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会泯灭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把他们都改造成相同的人,以至作文中全部是相同的一个“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提倡个性,鼓励想象,恰好可以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涵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提高,性情得以陶冶。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适当的想象发挥比一般的记叙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且,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富有个性化。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注重评价,自我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鉴赏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它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大胆摒弃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寻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规律,并认真地贯彻坚持下去。相信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实现由惧怕作文到愿写作文的质的飞跃。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篇5

新课程实施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实施课改十年来,广大教师投身课改,融入课改,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个性得到张扬,能力有了发展。课改使小学语文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可谓好评如潮,褒扬众多。但如果我们冷静面对,认真思考,还有些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起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快教完书上的内容,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的毛病。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板。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六年级学生管用吗?

也许有人会说,课改是一个创新的活动与过程,是教育领域中一场深刻的变革,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课改,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改,我并非否定,也绝无贬低的意思。但如果一味笼统地拍手称快,未免就过头。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计划 篇6

(4)、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5)以单元小测验形式检验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

新课改并不是就不考学生了,依然要用检测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解,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所以,一个单元结束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测验,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6)、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计划篇三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小学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基础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在重视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牢固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能力和智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要着眼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二、教学体系要科学化

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探索小学语文科学化的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确立基础教育以训练基本功、提高素质为本的思想,促进小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受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同时,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把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包括几个子系统:课堂系统(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系统(听说读写知识和能力交叉配合);教与学的系统(以学生学 各子系统又有各年级段的要求,它们之间有阶段性与连续性。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可逐步形成以听说读写知识为框架,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序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相配合的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既考虑语文知识体系的安排及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方面的特点,讲究一定的教学程序,实行教学的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和优化调节。这样长期教学,必然由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来;由教学生“学会”,转移到学生“会学”上来;由单纯研究教师怎样教,转移到重视研究学生怎样学上来。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和教学程序的改革上是有进展的,但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的形成,还亟待研究。

三、教学内容要综合化

综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分化与更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首先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综合化上。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材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从选材角度看,今后的教材将会更多地出现以反映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性和现代科技为内容的文章,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实用文体,语文的基础工具性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次,从训练内容上讲,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训练;不仅有阅读、写作的训练,还有说话、听话的训练。练习题的多样化将取代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题目,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更为学生提高能力打好基础提供了保证。这样可以彻底改变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状况,让学生动手、动口,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

[1] [2] [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论文 篇8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我所接触的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作文是害怕的,是反感的,一提到作文,他们就提不起任何兴致。为何在求知心强烈的小学生中会有如此现象,我想我自身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趋于教师的主导型,每到作文教学备课时,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想法是我要如何让学生快速的学会写这篇作文,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2.对作文教学的。方法掌握不够,应用不够灵活,过于程式化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贯用的方法便是教授学生模板,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是以写人为主题,为了让能够让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我采用的方法便是直接的把模板亮出来,第一段该写什么,第二段该写什么,第三段……甚至还告诉学生在外貌描写的时候应该是以一个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文章共几段,缺一不可。因为在我自己看来,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刚刚学习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是写不出来一篇作文的,对学生缺乏信任。

3.忽视了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4.过分的干预学生的表达,学生缺乏自我发挥的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还常常指导过于细致,学生的作文千篇 一律,甚至用词都重复,完全没有达到作文教学本来的效果,有悖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可是,我想就是这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法,缺乏信任的教学在抹杀学生的想象和他们的可能性,

语文课改论文 篇9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证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先进教育理念在语文环节的推行;基层尤其是偏远学校的语文教研多呈散、乱、低的局面,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鉴于此种情况,进行语文教研创新的研究,构筑校本课改理念,才能顺应国际国内新一轮课改风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以课题促教研――求导。

为了改变语文教研注重形式和盲无目的的现状,使语文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积极主动动员语文教师申报实用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的课题。要求人人有课题(可以是某一课题的子课题),个个搞教研。构建组――校――区三级课题管理和指导网络。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新课改的主题,依托语文学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以促教研――求实。

要改变过去的搞教研为应付上级检查,写教研论文为晋升职称的局面,必须让语文教研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走求真务实之路。语文学科每期应进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课件的“四优”评比,让教研活动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教研应立足课程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新课程因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而日臻完善。

三、以传统促教研――求变。

新一轮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弃其弊端,并进行新的探索。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照旧移植到今天的课堂,也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及当今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研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经验促教研――求异

在新一轮课改中,许多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应运而生,对课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鉴这些教研理念,再吸其精华作为本校教研的基础,那么本校的教研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在此高度上,语文教研再求变求异,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研活动,从而做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五、以课改促教研――求新。

组织语文教师通过对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标准的研讨会,感悟新课改理念,促使语文教研活动的创新。在新课改中还有许多困惑亟待解决,这就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让教师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研的创新将不再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本身的需求了。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计划 篇10

新课实施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小学语文实施课改几年来,广大教师投身课改,融入课改,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改使小学语文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可谓好评如潮,褒扬众多。但如果我们冷静面对,认真思考,难道真的就很完美,没有瑕疵,这确实是一个值的深思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学校与学校的比较往往是升学率的较量,学校中班与班的比较也是如此。有的老师为了应付六年级的升学考试紧张的连觉都睡不好。老师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考试,要评比,没有办法。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起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原本要一个学期学完的东西,一定要在4个月内学完,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我曾去听一位优秀教师的报告会,她动情地说:“我是依靠透支健康来获得事业成功的。”课改几年了,这种话还从一名优秀教师的口里说出来,我不禁感慨万千。无奈!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实际的情况是老师忙于日常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为了挤时间钻研教学,有的教师常常熬夜,有的年轻人甚至不敢要孩子,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或者是指导不力,要求不明确;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纯粹是放任自流。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学生又有多少抗挫折的能力,特别今天金贵的独生子女,我们不得不忧虑。

也许有人会说,课改是一个创新的活动与过程,是教育领域中一场深刻的变革,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正是因为希望课改能更完善、更能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才更要找出它缺点。反思课改历程,寻找症结所在,有益于课改的未来。

因此,除了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等必须改革外,教育工作者还得在紧张的工作中静下心来,想一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反思能力;看一看,开阔观察视野,丰富思考角度。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改才有新起色、新突破,才会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