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乡镇企业论文【通用14篇】正文

《乡镇企业论文【通用14篇】》

时间:

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14篇乡镇企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

1、营造氛围,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县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善服务的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实施细则》、《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新一轮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对引进的7名高层次人才按政策做好了20*年度政府补贴和住房补助费的发放兑现工作。二是继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调研,开展了我县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摸底,围绕“如何留住人才”这一课题在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形成调研文章,着力营造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人才环境。

3、整合资源,深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推行终身学习制度,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二是通过下企业、下学校等途径,会同教育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在全县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三是根据上级人事部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区*考点,目前已通过*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初步验收,即将迎接省厅验收审批。6月下旬,与省经贸委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一期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培训,有43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参加。四是对首批26名大学生村干部在考核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上岗培训,完成了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的缴纳工作。协助*市考试培训中心做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学点高升专、专升本学历教育的报名工作。

二、深化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1、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根据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的进程,在对*县畜牧兽医局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编制进行核定的基础上,配合县农经局做好县畜牧兽医局本级及其乡镇派驻人员的选调工作。通过考核,从原有县动物防疫监督所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编人员中择优选调1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通过资格审核、笔试和考核测评等综合评定,从各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择优选调50名同志为*县畜牧兽医局乡镇派驻工作人员,使我县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2、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一是根据城市综合执法的需要,协助做好组建县行政执法局的有关协调工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和我县相关工作进程,负责起草《*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方案》,配合做好省有关部门对我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的论证,做好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三定”方案的批复。二是配合原工业、二轻、物资、商业等转体部门的改革完善工作。参与县委、县政府印发的《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专业经济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中有关人员问题的政策意见》的起草工作,配合做好机构组建和人员调配的相关工作。

4、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一是加强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对新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及时做好事业单位的法人登记工作,对登记核准事项与实际情况已不相符的单位及时联系办理变更手续,对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及时敦促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今年1-10月,共办理设立登记8家,变更登记45家,注销登记3家。二是按时完成20*年度事业单位年检。在年检过程中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规定,对提交的年检材料严格把关,本次年检应检事业单位为290家,共有287家通过了年检,年检合格率为98.97%,另有3家单位由于资不抵债或未及时进行法人变更等原因未通过年检。

三、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3、加强专技人员职称等管理。一是布置20*年度全县各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调整了县农业和林业工程技术、卫生技术、建筑工程初评委和县工程第二初评委成员。召开各类评委会,评审或推荐120人。县非公企业工程系列初评委共申报150人,其中工程师35人、助理工程师58人、技术员57人。二是做好332名专业技术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初定公布,其中助理级233人、员级99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384人,其中:高级61人、中级164人、助级146人、员级13人。三是做好各类职称考试的报名及资格审查工作,共办理15类职称考试报名,报考人数为771人次。其中:审计3人、职称外语240人、国际商务2人、计算机软件16人、经济101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1人、价格鉴证师1人、执业药师88人、药学41人、二级建造师153人、房地产估价师5人、房地产经纪人5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9人、造价工程师24人、一级建造师72人。四是做好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的维护。截至10月底,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57名(包括非公企业的2119名),其中:高级498名(正高级12名)、中级3620名、初级8439名。

四、积极构建和谐人事,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1、认真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开展20*年度9名营以下干部及1名家属的档案审查,组织干部转业考试,落实干部分配方案,做好接收报到准备工作。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根据浙人军[20*]77号文件精神,给2名企业退休干部及时办理发放补贴手续,做好企业干部数据库维护。

五、开展“作风建设年”暨“创业创新创优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人事干部队伍自身素质。

1、加强了人事信息和调研工作。完善人事信息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开拓人事信息源渠道,提高信息质量,1-10月共报送各类信息稿件80多篇,较好地起到了舆论宣� 同时,广泛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局领导带头下村、下企业、下学校开展调研,加大了与部门及基层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力度,开展了非公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县非公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材料,广泛收集全县人事人才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事人才工作,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乡镇企业论文【通用14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农经本科社会实践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31-04

一、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农、经、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类,存在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够、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促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开始更多的关注农商(Agribusiness)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然而各相关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如:农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对农经专业认同感不高;农经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等。[1]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经人才需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高校专门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但不同高校其组织方式和实践效果有很大差异[4],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实现农经专业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基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长期的工业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失,广大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凸显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涉农就业、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重要举措。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主体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是以农商管理知识为基础,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涉农就业、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基于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的目标

农商(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伴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商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的商事活动,是农产品生产、营销及相关活动的总称。[5]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商(Agribusiness)本科层次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7]一直以来,受我国农村细碎的小规模农业的影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和研究还很少从农业的全产业链考虑。而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均需要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场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向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应建立基于农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增加农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和研究,开展专业和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以农商人才�

(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载体

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培育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4年12月,目前符合统计标准的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10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8万户,农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习岗位,也向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渴望。因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较好的实现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完成农商人才培养和实现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疑存在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需要开展研究。转型期的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使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而农业经营主体短时期内还不具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条件,急需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所来实现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即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展开农业研究,实现合作收益。基于此,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小微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也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需要。

(四)以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较好的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执行单位的经济效益。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计划,学校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或产学研项目,拟开展实践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向学校和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双向选择,实现项目和团队的构建。项目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素质等进行综合搭配,力争让项目团队都能发挥其所长并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提供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和资金支持,在实践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项目完成的效果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经济奖励。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企业经营任务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具备企业的性质,通过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服务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三、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农商(Agribusiness)人才需求,急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实现面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输出。通过设计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人才需求中提炼实践项目,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实施专业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要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逻辑图

(一)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村庄、乡镇一级政府一直就是影响农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制度实行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以期达到向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人才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农村社会逻辑的存在,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专业技能,甚至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使得他们不能真正地在农村社会发挥作用。[8]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从村庄治理、乡镇经济发展领域中提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以专业教师带动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可以较好的缓解大学生到村镇任职时的茫然,提升农经类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乡镇政府的能力。

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是指通过选派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到村镇一级的农村基层政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对当地的主要农村经济问题、村镇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攻关,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镇政府的能力,为推动大学生村官、选派选调生等中央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前期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根据区位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差异,通过与基层乡镇政府或县域政府部门的合作,面向村庄和乡镇征集社会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农业技术专家和学生参加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攻关实施;另外也可以通过选派学生到村镇及村镇主要职能部门挂职,担任村长助理、镇长助理等方式,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探索,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扶持政策,探索大学生支持、服务农村的实践与就业通道。

(二)建立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各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因农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工作。而一直以来农业企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一些在边远农村的农业企业更是缺乏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为了扭转农业企业人才缺乏,调整农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重构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的形式提炼社会实践课题和产学研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派遣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担任实际职务,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销项目。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对实践项目进行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企业第二课堂中的生产、教学、研究、就业的一条龙实践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能运营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部分学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另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师从企业发现创新的能力,为提升并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和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增加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提炼科学问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9]合作社是否具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到农村合作社创业、立业将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从事种植、养殖、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从合作社人才需求的角度提炼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财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实践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每年不定期的向农民合作组织征集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根据各合作组织的运行现状,以项目工作组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实力。另外,也可以直接派遣学生和学生团队到合作社担任职业经理人,或者担任理事长助理,深入合作组织开展实践实习,在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四)建立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以家庭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物。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均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快速成长,实现实践教学和家庭农场成长的共赢。

通过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合作,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以家庭农场的农场管理、技术创新、市场�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根据各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实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实践活动,为家庭农场直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家庭农场的生产项目相对单一,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农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微平台。

四、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措施

(一)适当增加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

农商(Agribusiness)课程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具备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可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引进部分国际上的农商课程,并渐进开发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商课程体系,以增加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给予相应学分

学分制的大学培养管理方式是当前各大高校的普遍教学管理模式。为了让实践教学能更加深入,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并适当调高参与农村社会实践项目的学分权重,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具体任务量设置不同的学分级,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成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配套经费支持

以服务乡镇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主体内容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社会实践项目是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炼出的产学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被服务单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实习经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来对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基层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农商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良的农商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培养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可以快速补充教师的农商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炼产学研项目,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搭建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农业企业家论坛、村官论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家庭农场主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农商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探讨现代农商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社会实践体系完善与服务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优化实践项目管理的考评体系

实施新的社会实践体系后,通过知识考查、实践报告、项目验收的方法评价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的成效,听取学生、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层政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优化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 注 释 ]

[1]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1.

[2]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3] 胡宜挺,祝宏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2-74.

[4] 牟格格,任艳梅,周悦,徐凯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4):5-9.

[5]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6] King R P.Agri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554-570.

[7] Heiman A.The increasing role of agribusines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Agribusiness,2002(1):1-30.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3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资源,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巩固已经取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积极引导各类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认真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凡新引进的企业,要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比例,增加就业容量,进一步发挥我县民营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年至20*年,全县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执行。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优惠的个体经营人员,从20*年1月1日起按上述政策规定执行,原政策优惠规定停止执行。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在2万元以内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县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县财政给予50%的贴息。

2、鼓励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和加工型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扣减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对20*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是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勤杂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勤杂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每月200元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4*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对20*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对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生活困难的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

3、对生活困难的“4*0”人员(计算年龄的截止时间至20*年底),从事个体经营或其它就业后,主动申报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给予每月200元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此类人员补贴期满,距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可继续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到法定退休年龄。

4、经社会多方援助仍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县政府每年将安排一次性生活困难补助,所需资金可在促进再就业资金中支付。

(五)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伪造《再就业优惠证》和签订虚假合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依法监管,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交换。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三、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六)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结合我县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机制。在就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切实加强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

(七)积极促进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可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被征地农民中“4*0”人员,因长期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经有关部门确认,可给予一定的生活困难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用人单位安排被征地农民,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50%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已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险的对象)。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应作为新增失业人员进行登记。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九)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作为县政府的准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需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按照温委发〔2003〕109号文件第15条规定的“六到位”要求,抓紧建立乡镇社会事务综合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覆盖村居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同时,为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给予补贴。

(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我县“金保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定期分析和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积极打造网上招聘求职服务,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的总体效率。

(十一)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和馨行动”,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行为。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和其他特殊行业的工资担保或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建立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十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指导和公民教育以及安全生产培训。以上所需资金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支付。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的比重。选择部分培训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且生活确有困难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支付。

五、开展失业调控,加强就业管理

(十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以调控就业转失业人员为重点,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乡镇和行业,要及时采取专项政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十五)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十六)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国有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

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十七)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要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申领办法和条件,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有劳动能力失业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十八)建立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十九)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功能。在认真分析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统筹考虑地方财政就业再就业资金安排,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的前提下,失业保险基金结余部分重点用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二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要完善创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营造就业再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二十一)要大力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各乡镇政府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关心下岗失业人员,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浓厚氛围。要树立典型,广泛宣传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发挥舆论的社会导向作用,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再就业的信心。同时,要经常总结工作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推向深入。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农村户籍 五年制大专 乡镇企业 吸引力

毕业生顺利就业,取得合适的报酬,占据满意的岗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深层法则。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生由于学历、能力、素养的特殊性,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本领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实在不易,回乡谋发展应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发展有两条出路:一、自我创业(从事现代农业、兴办各类企业);二、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自我创业寥寥无几,进入乡企是回乡五年制大专生的普遍选择。本调查报告,拟以宝应县曹句镇乡镇企业2005-2009所录职教毕业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入企的现实状况,对比中专生、高中后大专生,研究乡镇企业对五年制大专生的用工兴趣、态度和看法,探求五年制大专生之于乡镇企业的实际吸引力,以为将来五年制高职学校农村招生、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背景

1、曹甸镇工业经济简介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进入新世纪,基本形成了以文体教玩具、精细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电缆辅料、石化管件、机电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众多、用工量大,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册企业499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开票销售500万元以上)24家,从业人员12876人(女性5358人)。

2、2005-2009全镇企业录用职教毕业员工

二、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

以宝应县曹旬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化工、电缆、玩具、教具等20个企业,2005-2009所录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员工240人(男150人,女90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40人(男30人,女10人);发放问卷一240份。(中专80份,男50份,女30份;五年制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高中后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24份(中专73份,五年制大专75份,高中后大专76份),占问卷一总数的92.9%:发放问卷二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7份,占问卷二总数的92,5%。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1、问卷一:员工调查

“表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有65人(占总数的81.3%)从事一线操作,而从事技术、文员等白领工种的寥寥无几;高中后大专57人(占总数的71.3%)从事技术、文员等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只有少部分人做了一线操作工人;五年制大专员工,52人(占总数的65%)从事一线体力劳动,又有多人胜任了其他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白领工种。可见五年制大专自身定位底,愿意、能够从事一线工作,同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胜任一些技术和管理岗。

“图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区域(34人),低薪人数较多(7人);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区域(五年制37人,高中后39人),无论是高新还是低薪,二者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在乡企五年制大专在收入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和高中后大专基本持平,而且与留城的毕业生也相差无几。

“图三”调查显示,乡企用工更加规范和理性:中专员工主要签订的是1年左右的短期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人数很少;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情况大体相近,主要签订是三年左右的劳动合同。可见,五年制大专是乡企的重要人才部分,企业愿意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维持人才员工的稳定性。

“图四”调查显示,乡企普遍注意到了工伤和养老保险,其他各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比于中专员工,五年制大专在享受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与高中后大专相比,略有劣势,主要原因是从事的工种以一线操作为主,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少,企业负责人对其了解不多。

“表三”调查显示,对工作现状满意度最高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三者相加高达60%,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各项预期比较接近;不满意度最高的是高中后大专,达到34%,原因有三:自视甚高、收入较低、乡下就业;中专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他们既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

“表四”调查显示,对自身岗位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有希望、充满信心相加达到了44%,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留城的同学,自己的专业、特长得以发展,价值得以认可;最没有信心的仍是高中后大专,“堪忧”和“迷茫”相加达到了50%,可见高中后大专乡企工作勉为其难,离自身预期较远;介于二者之中的是中专员工,“迷茫”和“不好说”达到了49%,可见中专生既认清了事实,又不甘命运的安排。

2、问卷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调查。

“图五”调查显示,五年制大专员工平均在岗时间最长,达到3.3年;高中后大专为2.8年;中专最短仅为2.5年。可见,五年制大专与高中后大专、中专相比,在本地乡企中从事的工作,较为适合自身发展,愿意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在某一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中专与高中后大专平均在岗时间较短,前者是因为工作艰辛而收入较低,后者则是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希望通过变换工作得到提升。

“图六”调查显示,相比较而言企业最满意的员工是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满意率高达73%,根本原因在于性价比最优,能力较全面,可胜任多种岗位,定位却实事求是;中专生企业满意率最低,仅为53%,原因在于专业技能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不过一旦转岗却难以适应,文化素养也亟待提高;高中后大专企业满意率低于五年制大专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后大专自视甚高,不愿从事“机械性”劳动,难以管理。

“图七”调查显示,如果以本科生为评价基准,五年制大专员工的各项能力明显优于中专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分别高出20%、15%、20%;但与高中后大专相比各项能力却也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关键能力明显欠缺。可见,五年制大专专业技能基本赢得了企业认可,但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意志品质、决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八”调查显示,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最大障碍是毕业生数量不足,本地户籍、愿意回乡、符合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30%,城里大专毕业,本地乡企就业,众多群众依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实;乡镇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企业用工的相对不规范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乡企的顺利就业;而城市企业普遍顾忌的用工成本提高,乡企却考虑的很少,只占8%,可见乡镇企业对高层次员工的渴望与需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以及对我校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和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稀缺依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对人才需求比较特别,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乡企最需要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全面,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又能通过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胜任管理、技术等更高要求岗位的人才。相比干高中后大专,五年制大专生更符合这一要求。农村户籍的五年制大专生是当地乡镇企业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实用人才。

2、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无论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水准,完全可以同自己的留城同学或高中后大专员工相媲美;无论是自己主观的工作现状评价、发展前景预测,还是企业领导客观的能力分析、忠诚度调查,相对指数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见,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得到了普遍的优待,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只要回乡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很多人对现状较满意,对前景有信心,愿意长期坚持。

3、五年制大专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得到了企业认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化素养不高、职业精神有待提升、意志品质尚需磨练、决策管理能力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乡镇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不愿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导致可供招录的员工数量稀少,更不愿意大专毕业后,回乡入乡镇企业就业;乡企用工不规范、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五、建议和对策

依据上面的调查结论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1、巩固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农村招生。鉴于乡镇企业对本地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真诚和巨大需求,巩固和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农村的招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生源持续降低、就业愈加艰难的今天,江苏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于真正、深度地服务“三农”,只有如此,才能稳妥地把握农村这片广阔的生源地带。让农村学生接受五年制高职,学校自身建设也是关键,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未上普高的遗憾感,来上职校的自卑感,管理模式与中专相区别,增强高校特征,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入学门槛,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是必由选择。

2、加快五年制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诸方面的改革步伐。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企业、面向实践、面向就业,甚至要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实践和就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也应包括各类乡镇企业。为了能够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关注乡企,研究乡企,以乡企为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贴近乡企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应该向广度、深度发展,鉴于乡镇企业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订单式培养、“地招班”模式、校企联动、基地共建等等,都不失为有效形式。

3、加强农村户籍学生的乡土观念教育和“三农”问题教育。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强化乡土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土爱乡情节的有效路径;认识、了解“三农”问题,是学生珍视农业、同情农民、建设农村的前提。农村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有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对“三农”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摆脱毕业回乡工作的羞耻感,自然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5

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党委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努力促进镇村企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镇村企党建优势互补、互相交融、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共建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工作覆盖面的原则,虞山镇打破城乡、行业、地域限制,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产业+协会+支部”组织设置新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联合体等农村新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大力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村企联建”、“村协联建”等联合党组织,着力推进城乡各领域组织的协调联动。如大义管理区成立大义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义果蔬专业合作社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覆盖专业合作社10家,从业人员395名,党员20名,开创了村企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以“固强扶弱、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各村(社区)可用财力排名情况,选定10个经济强村与经济弱村,采取“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共建人才工作体系。虞山镇建立了镇、区、村、企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镇、区机关职能部门专业人才的优势,专家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走访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镇村(社区)按1:1比例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完善全镇各级各类后备干部信息库,分类别、多层次掌握后备干部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确保一村一社区一名本科大学毕业生。选派各级各类年轻干部开展“双培双挂”,即理论素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到先进单位挂职、到艰苦岗位挂职锻炼。从机关选派优秀党员进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工作,规范企业党组织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共建党员管理体系。全镇充分发挥镇村企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职能带动等作用,积极推动党员共管、活动共办、困难共帮。依托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城乡党员教育培训,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了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同时,加强了社会新领域党组织党员管理。如兴福管理区党工委把商务楼宇党建作为社会领域党建的切入点,在裕坤美城、亿源、世贸中心、港澳城和城市之星成立全市首批5个商务楼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党政工立体化进驻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共建党员服务体系。全镇党组织通过党员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党建资源,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使经济资源、政策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化组合,形成了镇、村(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即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工作站—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室,实现党员服务的全覆盖。镇村企党建联动,丰富了新“”内容。农村党组织以“村级经济发展研讨会、村情民意分析会、创业致富信息交流会和科技素质实用技术培训课”为主要内容;企业党组织以“合理化建议座谈会、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会、企业经营情况通报会、创新技术现代管理辅导课”为主要内容。新“”充分发挥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6

乡镇企业论文【通用14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7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就会遇到诸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

乡镇企业论文【通用14篇】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如对历史问题、典籍问题、外国问题的研究等。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也是可以选的。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东西。

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文章的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是前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老题材了。可有的人敏锐地抓住了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思想出现的波动和变化,收集了大量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股份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方法》一文,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如同样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有的学员针对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大量使用农民合同工,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从小生产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农民合同工的思想特征以及对整个职工队伍思想的影响,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文章同样具有新意。

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

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面临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原有的理论要再认识、再发展,而且需要创立许多新的理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毕业论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别人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把别人认识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

(一)知己知被,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桥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学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有的可能在面上广博些,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有的可能在这一方面高人一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为逊色。在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题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文献资料。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有疑点、漏洞的问题,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譬如,政治专业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学员,写“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题目;党史、党建学得好的,写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反腐倡廉和党纪党风等问题,就容易写好。学经济专业的,在经济部门或企业工作,写“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在流通部门工作的写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流通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清理三角债等,在外贸系统工作的写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等,也易奏效。在农村工作的,写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乡镇企业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等,也容易写到点子上。

(二)难易适中,大小适度

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首先,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许多人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跃跃欲试,想通过论文的写作,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所得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着眼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角度较新、内容较奇的题目,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难度过大,超过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境地,到头来迫使自己另起炉灶、更换题目,这样不仅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而且也容易使自己失去写作的自信心。反之,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却将论文题目选得过于容易,这样也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且也达不到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其次,题目的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不仅要有局部的,还要有全局性的,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还要有综合性的。而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习的学员还要受到工作、家务等牵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学的几年学习,对学生来讲还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的材料的处理也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写得一般化。选定小题目,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个小题目,二是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这样三个题目:《论妇女权益的保障》、《论妇女经济权益的保障》、《论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保障》,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等。一篇文章如果要涉及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写好的。第二个题目比起第一个来要小一些,但经济权益包含的内容仍较复杂,作为毕业论文写起来还嫌太大。第三个题目抓住了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这一侧面,显得角度小,针对性强,容易深入研究。

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写作水平较高,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只要写得丰满深入,同样很有价值。此外,题目大小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这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加以确定。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具体些小些,但也要注意不能把范围限得太小太具体,以致失去典型意义或使理论水平发挥不出来。如《××厂行政科岗位责任制刍议》,这样的题材写个意见书就足够了,如硬要写论文,意义也不大。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快速 发展 , 经济 总量不断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繁荣 农村 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但在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和管理滞后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瓶颈。 一、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现状 1.乡镇企业人引进的吸引力不足。乡镇企业大都处于地域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交通 落后,信息更新也比较慢, 自然 条件比较艰苦,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习惯了繁华喧嚣、交通便利的城市氛围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成为员工积累经验和资本的短期跳板,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2.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企业发展,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平衡, 中国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拥有大量人才,而西部地区却人才奇缺,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学历的复合型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少,学历低的传统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型人才少,从事产品生产和继承型人才多;乡镇人才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3.员工文化素质层次比较低。乡镇企业人才构成的基础部分来自农民,较少受到专门的职业 教育 ,往往都是短暂的培训中就投入的生产中,在生产中逐渐积累经验来满足企业对自身的技能要求,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或者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乡镇企业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他们中大多数生长在农村,能比较安心地在乡镇企业中工作,虽然有一定的 理论 知识,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是乡镇企业技术上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才培养、开发、使用的重点对象。 4.管理者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 ,乡镇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素质普遍不高,理论知识缺乏,对市场的把握主要靠经验和感觉,同时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的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而且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 5.专业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我国很多乡镇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人才任用上不公平不 科学 现象仍然存在,人才无法得到重用,使得一些“事业型”的员工感觉前途渺茫或自身才能难以发挥,个人发展空间狭小。乡镇企业薪酬待遇缺乏科学安排,不能满足人才各方面的要求,无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管理水平低下等特点,同样是造成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人才流失 影响 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严重削弱企业竞争力,易造成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损害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二、乡镇企业人才引进问题的原因 1.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距。我国的乡镇企业兴起之初,其创业者大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企业起家主要是创业者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缺少科学的经营管理,更缺乏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从人才角度讲,刚走出高等学校不久的专业人才,满腔热情,但是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需要提高,吃苦精神精神不够。在乡镇企业中企业和人才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 2.企业文化的不完善。乡镇企业的企业文化很不完善,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更多讲求各种人缘地缘关系,企业家族化管理倾向比较严重,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企业主用人为亲是举,企业就是家,家就是企业,究其根源,是一种封建的意识在作怪。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真正的贤才被认为是外人而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而被视为赚钱的工具。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从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来看,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过剩”程度,当前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观念的错位,结构的失调,渠道的不畅通,其实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基层指多种组织中最下层的一级。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的管理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调查及分析

1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

中组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地方项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收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对毕业生到乡镇服务期间实行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报考研究生方面优先录用等。有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扶持基层就业项目,如甘肃省择优选拔了数百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江苏省实施的支援苏北计划,等等。

2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

近几年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占到毕业生就业总数的48%。以江苏为例,几年来江苏高校毕业生到民营及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见下表)。

同时,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地域性仍然较强,据新华网2004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选择地,只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也少,因而普遍不愿到贫困地区及县乡镇村就业。

3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顾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个培训、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工作,刚培养好就跳槽,很多中小企业不愿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宁愿到人才市场寻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转贴于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

高校毕业生对民营中小企业虽已有一定的认同,但态度并不坚决,更热衷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或民营大企业,而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到大企业的跳板。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流失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的学生也不愿返乡就业,认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同时又由于在创业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返乡创业中也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5就业渠道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接受专科毕业生,也不予办理相关就业手续,难以落实人事关系;部分乡镇基层经费紧张,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动力不足;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自主创业的资金条件无法满足;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市场配置毕业生机制的失灵,社会基层就业渠道的不通畅,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地区间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和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加快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这是今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

1加大调控力度,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切实消除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当放弃地区流动的户籍、档案划转等种种限制,废除所有限制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推行“无障碍”就业,减少就业歧视,提倡公平的就业竞争,真正打通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县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的渠道,为基层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制度保证。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手段,安置部分毕业生,缓解贫困地区急需高校毕业生但地方财政又无力负担、“用不起”毕业生的矛盾。二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数额与其扶持政策挂钩,如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作机制,发展无形就业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建立基层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息通道。

(2)完善激励机制。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向自愿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如,对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用适当比例的奖学金奖励那些自愿到基层就业并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鼓励高校有针对性地转让科研成果,政府适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带着科研成果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基层有用武之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摈弃重地位、重名利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回报社会的意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3.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合同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制止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人单位不签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临时性大量使用实习生等问题的存在。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跨地区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对到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工资补贴,解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

4.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往我们只强调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实际上社会、家庭、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用人单位要调整用人心态,减少用人的高消费,减少人才的浪费;社会大众要调整认识心态,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应更多的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去当服务员、营销员、操作员,去乡村当种养植能人、农民经纪人、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各类媒体就应当调整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在基层、在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正确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0

大家好!我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有勇气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考查,我愿意为新的人事制度呐喊助威。

下面我分三点讲如何面对竞争。

一、我参加竞争的条件

我生于年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四级法官,现任经济庭审判员。

我是年从河北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法院的,曾在位伯法庭、办公室、政工科、经济庭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职务。回顾十二年的工作,可以说随着改革的大潮,我的进步也不小。在办公室时,完成了打字油印的更新换代,我成为咱们法院第一任电脑打字员。在政工科工作时,较好地完成了人事任免、调动、工资调整的报批手续工作。到经济二庭至经一、经二合并至今,我审结百余起案件,均无过错。乡镇企业破产,在法院是一个新课题。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这项任务,我反复自学了《破产法》、《民诉法》、《乡镇企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乡镇企业这个支离破碎、民冤四起的破产单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十多年的努力,十多年的工作,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有人说法官不学习,等于国家没有法律,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每部新法规的颁布实施,都要看法官的掌握程度。原创:如果法官不掌握,等于立法机关白忙活。鉴于学习的重要,我工作之余,自学了计算机、英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年我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系统学习了《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门课程,完成了题为《论有担保的债权在破产案件中的法律适用》毕业论文,今年七月份领取了法学本科学位证和毕业证书。我还参加了最高法院、省法院、中院组织的《证券法》、《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票据法》等专项法律审判业务的培训。通过以上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为这次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参加竞争的意识

竞争不是争权夺利,竞争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自省,竞争是改变旧的人事制度的催化剂,竞争是我国政治体制与世界接轨的桥梁竞争是一种责任,竞争是一种奉献,竞争是当代青年对社会的承诺。我们有幸处于竞争的年代,应感到无此自豪。想过去,一纸委任状耽误多少人,多少能人志士在旧的人事制度压抑下不能一展雄才,误了人,误了事业,阻止了国家前进的步伐。看现在,我院年第一次竞争上岗,就争出了法院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新气象,就创出了一个规范、高效、公正的新局面。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岗位不要怕争,就怕争得不当,就怕争得不公平。只要能者上,庸者下,法院的工作还能更上一层。至于我个人,我相信领导,相信同志们,结果并不重要,重在参与,重在我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我参加竞争的承诺

以上我曾说过,竞争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一旦我竞岗成功,我绝不辱使命,我将协助正职,致力于本庭,做到三点:

⒈让执法主体知识化。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资格、经验在知识面前,将变得微不足道。我们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增长知识。所以我向本庭同仁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长知识,就能胜任自已的工作长知识,就能执掌自己的命运。

⒉让执法环境纯净化。究以往执法过错,多都因执法环境污染而生。试问一位法官如长期生活在吃喝玩乐的腐败环境中,很难养成一身正气。所以我向本庭同仁提出的第二条建议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职业使命健康长寿,远离那些不义之道吧。

⒊让执法责任具体化。原创:一个庭就是一个家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只能因分工不同而得到不同行为的认可,不能因职务不同而允许歪风邪气的放肆。同志们之间遇事不推,遇利不抢,让每一位同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这是我向本庭同仁说的第三点。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39-02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从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来看,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过剩”程度,当前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观念的错位,结构的失调,渠道的不畅通,其实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基层指多种组织中最下层的一级。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的管理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调查及分析

1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

中组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地方项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收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对毕业生到乡镇服务期间实行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报考研究生方面优先录用等。有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扶持基层就业项目,如甘肃省择优选拔了数百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江苏省实施的支援苏北计划,等等。

2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

近几年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占到毕业生就业总数的48%。以江苏为例,几年来江苏高校毕业生到民营及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见下表)。

同时,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地域性仍然较强,据新华网2004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选择地,只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也少,因而普遍不愿到贫困地区及县乡镇村就业。

3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顾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个培训、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工作,刚培养好就跳槽,很多中小企业不愿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宁愿到人才市场寻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

高校毕业生对民营中小企业虽已有一定的认同,但态度并不坚决,更热衷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或民营大企业,而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到大企业的跳板。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流失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的学生也不愿返乡就业,认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同时又由于在创业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返乡创业中也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5就业渠道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接受专科毕业生,也不予办理相关就业手续,难以落实人事关系;部分乡镇基层经费紧张,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动力不足;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自主创业的资金条件无法满足;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市场配置毕业生机制的失灵,社会基层就业渠道的不通畅,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地区间人才需求的不平衡和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合理配置,加快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这是今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渠道。

1加大调控力度,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切实消除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当放弃地区流动的户籍、档案划转等种种限制,废除所有限制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推行“无障碍”就业,减少就业歧视,提倡公平的就业竞争,真正打通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县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的渠道,为基层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制度保证。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手段,安置部分毕业生,缓解贫困地区急需高校毕业生但地方财政又无力负担、“用不起”毕业生的矛盾。二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数额与其扶持政策挂钩,如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作机制,发展无形就业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建立基层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息通道。

(2)完善激励机制。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向自愿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如,对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用适当比例的奖学金奖励那些自愿到基层就业并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鼓励高校有针对性地转让科研成果,政府适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带着科研成果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基层有用武之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摈弃重地位、重名利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回报社会的意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3.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合同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制止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人单位不签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临时性大量使用实习生等问题的存在。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跨地区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对到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工资补贴,解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

4.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往我们只强调大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实际上社会、家庭、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用人单位要调整用人心态,减少用人的高消费,减少人才的浪费;社会大众要调整认识心态,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应更多的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去当服务员、营销员、操作员,去乡村当种养植能人、农民经纪人、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各类媒体就应当调整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在基层、在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通过正确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12

山东省户籍管理条例完整版全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目标,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省情省力,服从服务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一圈一带和蓝黄两区等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强迫方法使农民被落户坚持科学有序,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预期;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整体推进,加快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进一步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

(一)县域突破。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和其他建制镇(含济南、青岛所辖县、市)范围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二)市域放开。设区市(不含济南、青岛)范围内的本市户籍人口,在市区内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本市以外人员,在本市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面积、金额限制。

(三)合理确定济南、青岛落户条件。济南、青岛两市全面放开普通高校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落户限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探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科学制定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阶梯式落户通道和差别化落户标准。

三、创新人口管理

(一)深化居住证制度。认真贯彻《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53号),最大限度拓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覆盖面,全面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着力提升流动人口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权责对等、梯度赋权、渐进发展的原则,以居住证为载体,健全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权益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不能或不愿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问题,使其共建共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

(二)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登记、统计调查等制度,全面掌握人口动态信息,准确反映人口规模、人员结构、人口流向、地区分布等情况。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为建设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信息支撑。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四化同步,提质加速,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一市一区等规模偏小设区市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县实施撤县设市,探索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城市自主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示范镇建设,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承接能力;稳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乡)设街道,加快村改居步伐,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等吸引、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农村新型社区特别是城镇聚合型社区转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就业支撑、人口集聚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社区六进,即消防管理、车辆管理、危爆物品管理、境外人员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物业管理进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及时将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服务管理,加快党(团)组织、群团组织全覆盖,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推进纳入城镇化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与城市社区同服务、同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政策。深入推进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建设,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落实扶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拓宽创业就业领域,贯彻同工同酬原则,强化权益保障,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公平、稳定、充分就业。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规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进城落户农村人口继续保留5年的生育政策调节过渡期。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以城中村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把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有效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四)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水平,构筑有利于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发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

(五)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抓紧抓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在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适时开展试点探索,实现有序推进。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机制,健全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抓好措施落实。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千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出台本地区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改革措施,形成协调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广泛宣传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落户标准和条件,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妥善回应群众关切,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山东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52万人左右,就业形势不乐观。山东近日下发通知提出,将通过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做好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确保就业公平,严禁设置各种阻碍毕业生公平就业的限制性条件,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山东省提出要放开对吸收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两证一合同即可落户,非应届毕业生凭一证一合同即可落户。

其中,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招聘应届毕业生信息,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国有企业公开招聘专区公开,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

对拟聘人员要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并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

招聘结束7日内,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含驻鲁央企及分支机构)应将招聘结果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此外,山东省内各普通本科院校自20xx年起、高职(专科)院校自20xx年起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据此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服务基层期满超三成可进事业单位

据了解,根据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政,各县(市)区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空缺情况,按照不低于当年服务基层期满人数30%的比例确定定向招聘岗位,专项用于招聘基层服务期满毕业生。

相关链接

山东省多市已试水户籍户籍制度改革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3

论文关键词: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乡镇企业,吸引力

毕业生顺利就业,取得合适的报酬,占据满意的岗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深层法则。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生由于学历、能力、素养的特殊性,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本领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实在不易,回乡谋发展应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发展有两条出路:一,自我创业(从事现代农业、兴办各类企业);二、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自我创业寥寥无几,进入乡企是回乡五年制大专生的普遍选择。本调查报告,拟以宝应县曹甸镇乡镇企业2005—2009所录职教毕业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入企的现实状况,对比中专生、高中后大专生,研究乡镇企业对五年制大专生的用工兴趣、态度和看法,探求五年制大专生之于乡镇企业的实际吸引力,以为将来五年制高职学校农村招生、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背景

1、曹甸镇工业经济简介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进入新世纪,基本形成了以文体教玩具、精细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电缆辅料、石化管件、机电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众多、用工量大,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册企业499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开票销售500万元以上)24家,从业人员12876人(女性5358人)。

2、2005—2009全镇企业录用职教毕业员工

图一:录用职教毕业员工人数(单位:人)

表一:职教毕业员工来源(单位: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本镇

76

81

108

86

97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73.8%

69.8%

68.8%

70.5%

60.6%

本县外镇

25

28

31

21

44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24.3%

24.1%

19.7%

17.2%

27.5%

外县

2

7

18

15

19

占招录职教毕业员工比例

1.9%

6.0%

11.5%

12.3%

11.9%

二、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

以宝应县曹甸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化工、电缆、玩具、教具等20个企业,2005——2009所录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员工240人(男150人,女90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40人(男30人,女10人);发放问卷一240份(中专80份,男50份,女30份;五年制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高中后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24份(中专73份,五年制大专75份,高中后大专76份),占问卷一总数的92.9%;发放问卷二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7份,占问卷二总数的92.5%。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1、问卷一:员工调查

表二:从事的岗位(单位:人)

操作工

文员

销售

技术

管理

中专

65

5

7

2

1

大专(五年制)

52

11

9

5

3

大专(高中后)

23

15

12

17

13

“表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有65人(占总数的81.3%)从事一线操作,而从事技术、文员等白领工种的寥寥无几;高中后大专57人(占总数的71.3%)从事技术、文员等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只有少部分人做了一线操作工人;五年制大专员工,52人(占总数的65%)从事一线体力劳动,又有多人胜任了其他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白领工种。可见五年制大专自身定位底,愿意、能够从事一线工作,同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胜任一些技术和管理岗。

图二:月平均薪水(单位:元·人)

“图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区域(34人),低薪人数较多(7人);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区域(五年制37人,高中后39人),无论是高新还是低薪,二者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在乡企五年制大专在收入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和高中后大专基本持平,而且与留城的毕业生也相差无几。

图三: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单位:人)

“图三”调查显示,乡企用工更加规范和理性:中专员工主要签订的是1年左右的短期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人数很少;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情况大体相近,主要签订是三年左右的劳动合同。可见,五年制大专是乡企的重要人才部分,企业愿意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维持人才员工的稳定性。

图四:享受保险、住房公积金情况(单位:人)

“图四”调查显示,乡企普遍注意到了工伤和养老保险,其他各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比于中专员工,五年制大专在享受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与高中后大专相比,略有劣势,主要原因是从事的工种以一线操作为主,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少,企业负责人对其了解不多。

表三:工作现状满意度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很满意

非常满意

中专

0.21

0.34

0.23

0.15

0.07

大专(五年制)

0.14

0.26

0.33

0.14

0.13

大专(高中后)

0.34

0.32

0.17

0.11

0.06

“表三”调查显示,对工作现状满意度最高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三者相加高达60%,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各项预期比较接近;不满意度最高的是高中后大专,达到34%,原因有三:自视甚高、收入较低、乡下就业;中专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他们既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

表四:岗位发展前景预测

堪忧

迷茫

不好说

有希望

充满信心

中专

0.24

0.27

0.22

0.15

0.12

大专(五年制)

0.14

0.18

0.24

0.27

0.17

大专(高中后)

0.31

0.29

0.21

0.13

0.06

“表四”调查显示,对自身岗位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有希望、充满信心相加达到了44%,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留城的同学,自己的专业、特长得以发展,价值得以认可;最没有信心的仍是高中后大专,“堪忧”和“迷茫”相加达到了50%,可见高中后大专乡企工作勉为其难,离自身预期较远;介于二者之中的是中专员工,“迷茫”和“不好说”达到了49%,可见中专生既认清了事实,又不甘命运的安排。

2、问卷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调查

图五:员工平均在岗时间(单位:年)

“图五”调查显示,五年制大专员工平均在岗时间最长,达到3.3年;高中后大专为2.8年;中专最短仅为2.5年。可见,五年制大专与高中后大专、中专相比,在本地乡企中从事的工作,较为适合自身发展,愿意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在某一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中专与高中后大专平均在岗时间较短,前者是因为工作艰辛而收入较低,后者则是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希望通过变换工作得到提升。

图六:对员工满意率:

“图六”调查显示,相比较而言企业最满意的员工是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满意率高达73%,根本原因在于性价比最优,能力较全面,可胜任多种岗位,定位却实事求是;中专生企业满意率最低,仅为53%,原因在于专业技能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不过一旦转岗却难以适应,文化素养也亟待提高;高中后大专企业满意率低于五年制大专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后大专自视甚高,不愿从事“机械性”劳动,难以管理。

图七:职教毕业员工能力比较

“图七”调查显示,如果以本科生为评价基准,五年制大专员工的各项能力明显优于中专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分别高出20%、15%、20%;但与高中后大专相比各项能力却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关键能力明显欠缺。可见,五年制大专专业技能基本赢得了企业认可,但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意志品质、决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八:影响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因素

“图八”调查显示,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最大障碍是毕业生数量不足,本地户籍、愿意回乡、符合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30%,城里大专毕业,本地乡企就业,众多群众依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实;乡镇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企业用工的相对不规范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乡企的顺利就业;而城市企业普遍顾忌的用工成本提高,乡企却考虑的很少,只占8%,可见乡镇企业对高层次员工的渴望与需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以及对我校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和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稀缺依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对人才需求比较特别,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乡企最需要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全面,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又能通过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胜任管理、技术等更高要求岗位的人才。相比于高中后大专,五年制大专生更符合这一要求。农村户籍的五年制大专生是当地乡镇企业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实用人才。

2、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无论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水准,完全可以同自己的留城同学或高中后大专员工相媲美;无论是自己主观的工作现状评价、发展前景预测,还是企业领导客观的能力分析、忠诚度调查,相对指数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见,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得到了普遍的优待,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只要回乡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很多人对现状较满意,对前景有信心,愿意长期坚持。

3、五年制大专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得到了企业认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化素养不高、职业精神有待提升、意志品质尚需磨练、决策管理能力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乡镇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不愿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导致可供招录的员工数量稀少,更不愿意大专毕业后,回乡入乡镇企业就业;乡企用工不规范、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五、建议和对策

依据上面的调查结论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1、巩固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农村招生。鉴于乡镇企业对本地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真诚和巨大需求,巩固和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农村的招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生源持续降低、就业愈加艰难的今天,江苏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于真正、深度地服务“三农”,只有如此,才能稳妥地把握农村这片广阔的生源地带。让农村学生接受五年制高职,学校自身建设也是关键,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未上普高的遗憾感,来上职校的自卑感,管理模式与中专相区别,增强高校特征,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入学门槛,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是必由选择。

2、加快五年制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诸方面的改革步伐。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企业、面向实践、面向就业,甚至要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实践和就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也应包括各类乡镇企业。为了能够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关注乡企,研究乡企,以乡企为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贴近乡企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应该向广度、深度发展,鉴于乡镇企业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订单式培养、“地招班”模式、校企联动、基地共建等等,都不失为有效形式。

3、加强农村户籍学生的乡土观念教育和“三农”问题教育。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强化乡土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土爱乡情节的有效路径;认识、了解“三农”问题,是学生珍视农业、同情农民、建设农村的前提。农村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有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对“三农”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摆脱毕业回乡工作的羞耻感,自然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4

大家好!我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我有勇气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考查,我愿意为新的人事制度呐喊助威。

下面我分三点讲如何面对竞争。

一、我参加竞争的条件

我生于年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四级法官,现任经济庭审判员。

我是年从河北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法院的,曾在位伯法庭、办公室、政工科、经济庭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职务。回顾十二年的工作,可以说随着改革的大潮,我的进步也不小。在办公室时,完成了打字油印的更新换代,我成为咱们法院第一任电脑打字员。在政工科工作时,较好地完成了人事任免、调动、工资调整的报批手续工作。到经济二庭至经一、经二合并至今,我审结百余起案件,均无过错。乡镇企业破产,在法院是一个新课题。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这项任务,我反复自学了《破产法》、《民诉法》、《乡镇企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乡镇企业这个支离破碎、民冤四起的破产单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十多年的努力,十多年的工作,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有人说法官不学习,等于国家没有法律,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每部新法规的颁布实施,都要看法官的掌握程度。如果法官不掌握,等于立法机关白忙活。鉴于学习的重要,我工作之余,自学了计算机、英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年我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系统学习了《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门课程,完成了题为《论有担保的债权在破产案件中的法律适用》毕业论文,今年七月份领取了法学本科学位证和毕业证书。我还参加了最高法院、省法院、中院组织的《证券法》、《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票据法》等专项法律审判业务的培训。通过以上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为这次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参加竞争的意识

竞争不是争权夺利,竞争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自省,竞争是改变旧的人事制度的催化剂,竞争是我国政治体制与世界接轨的桥梁竞争是一种责任,竞争是一种奉献,竞争是当代青年对社会的承诺。我们有幸处于竞争的年代,应感到无此自豪。想过去,一纸委任状耽误多少人,多少能人志士在旧的人事制度压抑下不能一展雄才,误了人,误了事业,阻止了国家前进的步伐。看现在,我院年第一次竞争上岗,就争出了法院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新气象,就创出了一个规范、高效、公正的新局面。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岗位不要怕争,就怕争得不当,就怕争得不公平。只要能者上,庸者下,法院的工作还能更上一层。至于我个人,我相信领导,相信同志们,结果并不重要,重在参与,重在我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我参加竞争的承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以上我曾说过,竞争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一旦我竞岗成功,我绝不辱使命,我将协助正职,致力于本庭,做到三点:

、让执法主体知识化。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资格、经验在知识面前,将变得微不足道。我们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增长知识。所以我向本庭同仁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长知识,就能胜任自已的工作长知识,就能执掌自己的命运。

、让执法环境纯净化。究以往执法过错,多都因执法环境污染而生。试问一位法官如长期生活在吃喝玩乐的腐败环境中,很难养成一身正气。所以我向本庭同仁提出的第二条建议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职业使命健康长寿,远离那些不义之道吧。

、让执法责任具体化。一个庭就是一个家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只能因分工不同而得到不同行为的认可,不能因职务不同而允许歪风邪气的放肆。同志们之间遇事不推,遇利不抢,让每一位同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这是我向本庭同仁说的第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