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5篇)正文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5篇)》

时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篇1

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文化发展成为群众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建议

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发展,培养了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领域发展最根本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富有特色的新兴多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是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化也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不能完全相适应。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制社会发展的命脉。文化建设现状如下: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工作实施进行保障,群众文化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文化资源整合系统不够健全,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观念等;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认识不足,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或社区的设施设备及图书刊物等陈旧更新不及时;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文化产品品类不全,现阶段群众对图书类的需求明显高于以前,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科学技术、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当地群众文化资源,倡导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予配套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可以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手工艺制品、民间风俗画等产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正确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机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扶持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逐步落实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把文体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共建设的投资规划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区县乡的文化活动室,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相关工程;积极争取体育馆、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和乡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百姓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把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文化网络体系、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和农家书屋六大工程、继续开展和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扶贫活动。

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建设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队伍,如秧歌队、篮球队、腰鼓队等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活动。不定期举办活动赛事,营造出农村生机勃勃、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建立体育健身相关队伍、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健身活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选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 只有明确群众文化的发展路线,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各方面培养,提高文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俗,采取有效发展机制,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暂时的,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只要政府部门明确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增加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就一定能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巍。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4).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2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目标方法

摘要:文章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文化教学的误区,探讨了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文化教学在外语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Kramsch(1998)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归纳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使用语言表达一种共同经验;语言体现文化现实—通过语言创造经验,选择不同煤介赋予语言各种意义;语言象征文化现实—通过使用语言区分一个人的社会身分。拿开口说话为例,一个人开口说话之前,已经假定了自己的社会或文化角色,否则是无从开口的,因为他将不知道说什么和如何说。只是由于这一假定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思维中,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这一过程的发生。

语言学习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教授语言的同时避而不谈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说是教授了学生附于了错误意义的符号。同样,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误解他所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交际的意图也可能被误解。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外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外语课堂上文化以多种形式传授着,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它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文化教学的误区

一种观念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符号,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存在的社会语境的某些方面的学习就可习得。语言本质上(尽管不容易)是可译的。许多外语课堂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句、语法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忽视了“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知识(语法能力)应该与其特定的文化理解知识(交际或文化能力)相结合”。

另一种观念认为文化教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文化和文化知识完全等同起来。实际文化教学中,简单的描述和概括目的语文化,导致文化定型(stereotype)。过分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同时缺乏对文化定势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必然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尽管关于目的语社团成员的信息的了解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文化教学灌输性强而启发性弱,缺乏文化与学习者本人的互动。

虽然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受到了不断重视,但多数教育者还是把文化看作是那些有志于熟悉目的语社团历史和生活的学习者的一种技能,而不是每一个学习者应该发展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及本族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对本族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视。教育者有必要提高学生对本族语文化的意识,通过提供给他们原语言来讨论文化;培养跨文化分析中理智的客观性。

无论是讲解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还是就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说教一番,都使文化学习枯燥无趣又没有太大效果。教师应做的是指明道路,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目的语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目的语社团成员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目的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没有所谓优秀的和下等的文化,意识到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完全从圈内人的角度来理解目的语文化是一个理想状态,学习者很难达到这一状态,也是部分学习者因为身份认同不愿达到的状态。Kramsch提出了第三位置的说法,给学习者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冲突的可能随时存在。外语学习者不应为避免冲突和获得交际能力,而完全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相反,应当具备一种认识文化多元性和演化性的意识和能力。

4、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文化比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间的相通和差异。文化对比不是要贬低异族文化,而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这种多样性,而不是高估或贬低某一文化。文化对比便于分析,但往往会造成对某一文化认识的绝对定势。在进行文化比较时,应避免将文化简单分类,扼杀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将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极端化,出现“我们文化”和“他们文化”的完全对立。

文化包或文化颗粒(culturalcapsules)和文化串(culturalclusters)。文化包指的是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风俗用一两段话加以描述。同时配以图片、幻灯和实物教具的展示。文化串由主题相关的三个文化包组成。同时进行模拟表演和角色扮演。文化包和文化串使学生可以在接触目的语风俗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比较。但应提醒学生注意目标语社团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不尽柑同。

文化同化器(cultureassimilators)包含各种本族语和目的语社团成员交际的关键事件(criticalincident),事件可以通过对话或叙述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此事件发生原因的四种可能的解释(以多项选择形式列出)做出选择。最后通过阅读一段解释此事件的段落,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和了解关于此事件的更多信息。

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观和思想的体现,包含了真实的语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对目的语成员信仰和价值观等的理解可以帮助重新审视本族语文化。但是采用文学作品赏析的方法会受到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限制,适合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

电影欣赏可以同时把学生与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学生既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目的语国家活生生的语言,又可以直观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电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精炼全面的展示了至少一个冲突的来龙去脉。通过讨论电影情节,学习者可以更好的从目的语成员的角度来看问题。另外电影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中无法明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且更加生动和直观。采用此种方法时,应注意考虑选择音质效果好的、题材合适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或电视剧。

文化教学是外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及敏感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化的文化教学,不断提高学习者对本族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洞察力,以及用恰当语言形式表达文化的能力,使学习者学会礼貌而得体的完成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理解言外之意和礼仪规范,即明白行为的适宜性。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新时期下,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发展展现着国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养,群众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程度。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生活与现代化的文明建设还有差距,也有很多方面不完善。如何使群众文化发展顺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值得深入权衡的问题,如何在顺应中国国情的前提之下,将群众文化建设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探讨

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建设,群众的生活方式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系文化构成的关键因素,群众文化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建设显得越发重要,其建设内容更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丰富饱满,使之在新形势之下依然可以服务于人民增添于国家。适应新形势,就需要在这个新时期,使群众文化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时代挑战。全力推进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指导作用,引领群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使之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前进。群众文化建设影响着农村文明和广大老百姓群众的日常生活多彩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建立符合国情符合农村体制的群众文化,是值得每个参加群众文化建设者需要深入细致思索和研究的,落实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内容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着它的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面貌,文化昌则国家盛。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之时,应该同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华,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倍增,以文化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化引领新风尚和综合国力,从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建设方面跟不上综合国力的发展,则标志着国民素质的低下,如此一来势必会遭受到国际的病垢。虽然群众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文化事业范畴,但并不能因此就不去重视不去推广不去建设发展它,从关系层面分析,群众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手段之一,群众文化发展好了,国民素质随之也会跟着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重视文化建设,就会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也会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长此以往就会涌现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了,也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纪事件的发生,降低犯罪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影响。那么群众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基础,一切 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主动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形成和谐向上的构建氛围,以此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群众文化建设。

(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群众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基层化以及从众的特点,同时还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它的发展传承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熏陶和影响以及教育。

二、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要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在辐射范围有限、活动内容单调和整体影响力有限,形式内容过于单一、太拘于传统,改变不大,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不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视野。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提高,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和发展。现阶段群众文化依旧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科学的文化研究理论还不成熟,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没有这一基本文化其他任何文化的开展将无立足之处,是无法得到群众支持的。

三、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持维护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路线,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在树立文化建设中的光辉形象,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文化人员素质,提高群众文化队伍水平。文化单位要在争取各级党政支持,结合当地的实际确保机构、人员编制、各项经费的同时,再加大对基层文化单位的培养,提高指导力度,并且定期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队伍进行业务辅导,设立技能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此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不断为群众文化建设输送人才,保障群众文化建设得以长远发展。

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群众文化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上,如何加强储备力量的建设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提升问题已� 只有搞好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库,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是改善现有人才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人事制度进行改变和革新,对待高端人才和普通人才要有所不同,因才设岗,不拘一格降人才,采用创新人性化的人事制度,以此保证文化建设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质量。

(二)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应结合党政方针,以新颖的思维方式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改革,建立全新的群众文化建设新体系,同时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深入探索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和奥秘。推进文化运动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加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和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文化建设好了不但改善基础设施,还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责任重大,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并抓好落实到人民身上的重要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可,只有广大群众认可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推进其建设,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工作要适时的顺应社会体制的变化,在内容复杂又繁重的形式中唯有加强创新才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群众文化得以长远存在并健康发展。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团体的管理,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变和创新,同时进行监管资源整合,才能使群众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做出创新。人才也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应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奖励政策,充分调动文艺特长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性以及参与感,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文化建设工作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奉献力量。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群众文化,才能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而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要打造文化新优势,必须把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思想的转变、措施的实施在文化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同时加强文化交流范围,贯彻执行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无缝隙融合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全国民的社会责任也将影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形成,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将其发扬光大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之管见[J].才智,(19).

[2]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1).

[3]于伟立。浅谈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8(25).

新媒体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4

新媒体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

摘要:新媒体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中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环境的发展。在新媒体大环境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意义、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大环境的具体特征,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目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几点对策,以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并且突飞猛进,众所周知QQ、微博、博客、微信的使用和发展速度,也了解这些新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作用,认识的到,它们对于公众的生活生存都有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可以见得,新媒体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中已经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大环境的发展,了解新媒体、应用新媒体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已� 媒体一向是文化的宣传平台,是传播载体,是扩散途径,因此,重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建设群众文化,势在必行。准备的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借助新媒体,努力建设新的群众文化,这对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背景

(一)新媒体大环境背景

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以新技术为主要支撑,以贴近群众生活、工作为途径,与纸质报刊图书及广播所异,是一种近乎实现全球文化、时空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化新媒体。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无线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日渐发达,几乎全社会公众人人接触媒体、时刻运用媒体、生活离不开媒体。据资料统计,腾讯微信月平均活跃账户的数目,高达4.66亿,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用户数目,高达5.5亿,月平均活跃账户的数目,有1.32亿。新媒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新特征是相对于旧媒体的特点而言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使用灵活。公众对于新兴媒体,只要拥有WiFi或者移动客户端流量,携带媒体设备——几乎人手都有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使用,随地使用,可以阅读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亦可随时表达自己观点。2.主体灵活。新媒体的'使用主体,不像传统媒体的使用主体是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而是公众。社会普通公众,不分年龄、身份,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都是编辑、记者,甚至都是主持人,参与性越来越强,对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3.传播多向。新媒体不再像传统媒体只是单一途径的向公众扩散信息一样,而是呈现“交互灵活性”特征,既是信息的集合体,又是传播机,有效的进行了文化知识的双向甚至多向沟通,在舆论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注重反馈机制的实现。4.信息海量。现代社会是大量信息传播的社会,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新媒体利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各类信息、知识、文化进行编辑整合,供给不同年龄、学历、工作的公众享有,使得公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和机会去吸收和汲取。

二、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各级政府组织建设群众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社区到区域再到地方,已经进行了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配备了相关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定的考核和绩效机制,带领引导地方群众进行文化活动;建设了群众文化品牌,以地方特色的节目形式为主导,在全国甚至国际推广当地传统文化。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群众文化节目形式相对落后

群众文化活动在形式上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快、多、好的特点,群众对文化的欲求和创新的想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交通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然而,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虽然一直有所创新,可与公众欲求和猎取的速度相比,配套的实际文化节目形式相对落后一些。

(二)群众文化节目开展相对不均

传统的文化节目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短期性,固有的这种传统使得群众文化还未能迅速转变,一方面,在保留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各类群众文化节目目前还是存在较强地域性和封闭性,地方群众兴趣不足的情况下却又不能使外界群众接收的到,不能得到文化欲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偏远地区或者深山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相对于城市来说非常匮乏,文化节目传播广泛程度不理想,没有能将个性的、特色的地方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拒绝吸收外部文化;重视已有的文化节目,轻视培养精品节目,对此关注度低。

三、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加强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将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加强。

(一)借助新媒体,促使群众文化建设“接地气”

群众文化以群众需求为内容选择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就要让文化内容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接地气”。1.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地方政府公众平台。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微信、微博公众号,利用传统媒体加以宣传推广。在公众号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要精心且有创意,包括文本语言创意、格式结构创意,以活泼大方不失庄严的风格,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方便更多的公众对平台的访问,以及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2.借助新媒体平台吸纳群众建议。新媒体注重双向沟通、多向交流,注重意见反馈机制,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公众的想法、建议也在快速的更新换代。利用新媒体,就是要让公 现代新媒体的使用主体,大多是最普通的社会公众,他们的想法、建议,都非常有针对性,有丰满的社会意义,有实践值得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实施价值。这就为相关政府引导部门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帮助。这是互惠互利的举措,是得益于新媒体服务群众的举措。

(二)借助新媒体,深挖群众文化需求

新媒体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服务新媒体。只要公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于文化需求有所行动,比如对某些文化内容的收藏、评论、点赞、转发等,就能够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统计什么样的网站、网站受访较为集中的时间、路径、人群情况。群众文化建设主要部门,应增加专业人才和政府投资,对在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上述行动的大数据进行调阅、整理和分析,深挖公众对于文化建设所反映出来的想法和建议,深挖公众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要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实现双向沟通、多向交流,在实际工作中“拓展文化产品交流渠道”,注重建构“菜单式”个性化反馈回应机制,注重及时有效的回应公众的需求,发布和开展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工作公众的建议的作品,满足各类公众的文化欲求。总之,就是要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及时的进行改进,最终以满足公众想法为目的,将群众文化加以传播。

(三)借助新媒体,增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推广宣传

利用媒体的本质——传播和宣传,尤其新媒体传播快、广的特征,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范围更大的宣传效果,得到更多公众的互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性。一方面,这就会改变文化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让群众对于自身需求的文化工作的组织部门、开展进度等,可以进行直观的可靠的了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文化宣传机构和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公开公布和宣传文化工作和活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情况,制作线上入口及线下实际组织,吸收更多的民间公众真正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去,提高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公众参与的增多,群众文化建设公众化、平民化也就越强,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强,文化发展也会越快。这个平台将会越来发展越大,将会摈弃传统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单一、禁锢的缺点,将一些不具吸引力的文化节目活动进行淘汰,或将其进行改造,增强其时代感,在形式上、内容上、专业技术上都大力的改革和发展,符合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细腻、具有层次感的趋势,适应不同年龄、职业、专业、阶层的公众的文化欲求。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华丽转身”。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5

摘要: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以及舆论的支持等。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应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温饱问题完全解决的时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将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显个体个性文化素养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传统大众文化,又有崇尚“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时也有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识显著增强,审美观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二)群众文化主体日益多元化,丰富着群众文化队伍,加快了更新速度

当前社会文化中“旭日阳刚”的走红,“凤凰传奇”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默默站起来的群体――农民工,这是一支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才艺选秀节目,你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让人诧异的身影。随着物质文明提升,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有。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的大中院校学生、奔波在城市间的打工一族,出没在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弟兄,在现时都成为群众文化参与的积极参与者,推动着群众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精英文化对群众文化的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传媒手段让人们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和享受精英文化成果。与传统传媒的滞后相比,现今群众文化受精英文化的影响立竿见影,也日渐其深。从影视到音乐作品、文学书画,到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见到精英文化的影子,一方面这种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民族文化意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平民性创新。

二、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5篇)

(二)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和谐本身就是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群众无不把喜庆和谐作为首要的祈盼与目标,我们常说“ 而群众文化呢,其主要特征就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又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群众文化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为社会情绪的调节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理的桥梁,粘和各种心理裂痕,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伦理辨析阴。湘潭大学学报[J](哲社版),2006,2

[2]尹晓芳。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2009,15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