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庆典 > 中秋节 >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精选7篇】正文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精选7篇】》

时间: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精选7篇)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1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每到此时,商店里早早就有各色月饼堆积如色彩缤纷的小山,提醒着人们又到吃月饼的时候了。一个民俗积淀着的是一个民族的丈化和心理,月饼既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传统。同时也是浸透着我们民族精魂与气脉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生活、理想、情感的交合,如饮食与审美、人间与自然、现实与想象等。吃月饼并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具有超越温饱的精神意义。体现了中国人重亲情、重团圆的情感寄托与理想追求。

月饼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块小小的月饼似乎只是用来吃的,其实不然。它身后的传说文化,它所蕴含的传统饮食文化、养生学说、儒家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彰显出的民族精神是博大精神、源源不断的。

中国节庆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口文化的锌餐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节口美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中秋一脉传承。每年中秋佳节,中国人必食月饼。月饼不是川来充饥果腹之物,而是中国人在丰衣足食之后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更加美味、更富诗意的食品,使节日更具乐趣,使生活更加多彩。

中国人在中秋这个民族特色的节日里,远远不能满足于吃几块月饼。古代文人向来喜欢吟诗作赋,寄托情愁,因此,一边赏月饮洒,一边吟诗作赋,将团圆的欢喜或离别的愁苦揉进中秋之夜,别有一番情调。

现代人虽然没有古人那般雅兴。但是在吃月饼时更加注重营养、健康,也更加注重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各色月饼一直层出不穷、花样品种琳琅满目。吃出高雅、吃出新意、吃出健康便是今人所追求的境界。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2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每当中秋佳节,勤劳的人们还制作美味的月饼,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保留着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的习俗。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3

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福建浦上杭县的女子在拜月时要请月姑:在月光下,摆好香案,上面放着月饼、芋头、水果、花生、茶酒等物。然后拿出一个纱笠,外面披上衣服,中间横穿一根木棍,代表月姑的双手。请月姑时,两个女孩子抬着纱笠站在香案前,唱起“月姑歌”:“月亮姑,月亮娘,请你下来逛一场。请一姑,请二娘,请三姑话就长,请四姑花就开,请五姑上夫台,请六姑姑就到,请七姑姑就来。一来就来。勿使在河边企呆呆,勿使在深山诈酒醉,勿使在路边诈顽睡,就地备有青茶共绿酒,亦有月饼共芋头,亦有竹篙你晒布,亦有簸箕你筛米,亦有长麻你来撕,亦有短麻你来搓,长麻长衫袖,短麻短衫衣。”据说,月姑请下来时。

纱笠会自动摇摆,抬者会感到有重量。此时,人们就向月姑询问爱情、婚姻、儿女等,月姑用点头的方式回答,直到深夜为止。最后,还要唱起“送月姑歌”:“一更深,二更深,脚底无鞋凉到心,十月清江没点水,鹅爬鸭叫送你上天云。”请月姑时,不准男人在场观看。

江苏中秋节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夜烧塔的活动。用碎瓦片砌成的高一米左右的塔,顶端留一个供投放燃料用的塔口。中秋夜时,点燃谷壳、木或竹等燃料,等火旺时泼松香粉,火焰会突的爆开,场面极为壮观。

江苏无锡县中秋夜要烧香斗。香斗四周糊着绘有月宫景色的纱绢,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江西中秋节的习俗

江西吉安县,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要用稻草将瓦罐烧红,然后放些醋,便会有香味溢满夜空;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到八月十七日,一直要悬挂通草灯。

安徽中秋节的习俗

安徽婺源地区,中秋节时,儿童用砖瓦堆起中空宝塔,然后挂上帐慢、匾额等装饰品,并在塔前放一桌子,上面放置各种器具用来敬“塔神”。晚上,在宝塔内点亮灯烛。

四川中秋节的习俗

四川,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杀鸭子,打耙,吃麻饼、蜜饼等。一些地方还把点亮的橘灯悬挂在门口。有的儿童会沿街舞动插满香的橘子,称为“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要祭土地神,表演杂剧等,俗称“看会”。

一些地方还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地区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门刊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IF湖的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东中秋节的习俗

在山东一些地方流行“中秋唱月”,用来祈求五谷丰登。当中秋明月升起之时,孩子们端着月饼,或在街上,或在村头唱,“唱月饼,赛月饼,来年更盼好年景”,以此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广西一些地方,每逢中秋之夜时,有“歌舞闹月”的风俗。在银色的月光下,青年男女在吹响悠扬的芦笙、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的同时,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贵州中秋节的习俗

贵州一些地方,中秋有“对歌赏月”的习俗。传说贵州某地一位老人有三个聪慧美丽的女儿,为应对众多的求亲者,便与他们约定在中秋之夜赏月时对歌订婚。从此,每到中秋时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对歌,互诉衷肠。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4

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糕点。它由小麦粉和甜馅制成,如糖和莲子粉。

它是家庭团聚的象征,传统上蛋糕被切成与家庭中人数相等的碎片。

吃月饼是当今最常见和代表性的传统习俗。平时,人们不会买或吃月饼,但在中秋节期间,每个人都会有月饼来庆祝。

中秋赏月

赏月是传统中秋节习俗,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满月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许多着名的古代诗人都写了关于月亮的诗,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当人们看月亮时,它会让人想起他们的家庭和家园。

如今,人们仍然喜欢在中国中秋节期间欣赏月亮。中国家庭成员在中秋节晚上一起共进晚餐。晚餐后,他们可能会谈论他们的工作,孩子和他们未来的计划。

欣赏月亮的地方-屋顶,山顶或湖畔

中国人喜欢找到的月亮景观,如屋顶,阳台,山顶或湖边。

拜月

晚餐后,每个家庭都会在门外或院子里放一张桌子。他们把月饼,水果,香和烛台放在桌子上,朝向月亮。

如今,这种传统中秋节习俗正在消失。在大城市看到家庭拜月是很少见的。在一些古老的城镇或旅游城市,人们将举行仪式,在广场,公园或街道上拜月,但这更像是一场表演。

用于拜月的水果包括西瓜,葡萄柚,石榴,梨,柿子,葡萄或其他时令水果。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5

倘若对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探幽溯源,可从先秦时代谈起。

中秋节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说文解字》释“秋”为“禾谷熟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前者为“春祈”,后者称“秋报”或“秋社”。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祭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中秋节另一渊源与我国古代拜月习俗有关。在我国原始宗教中也是多神教,更多者是自然崇拜。“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之风。在《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见古代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仪。到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咏月、赏月的诗赋之作,史册所载连篇累犊。如汉代枚乘有《月赋》,南梁沈约有《咏月诗》,朱褒、庚肩吾有《舟中望月诗》,张正见有《薄帷鉴明月诗》,此类拜月、赏月之诗,多不胜举。那时这些习俗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节。然而,正是这种拜月赏月风俗给中秋节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因为夏历的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认识到中秋日云稀雾少,秋雨洗尘,此时月光最皎洁、明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清辉洒满大地。据《晋书·袁宏传》记载:“谢尚时镇牛清,秋叶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当时已有在秋夜赏月赋诗者。到了唐代,人们中秋赏月约定成俗。

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中就认为冬天赏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彻骨,而夏天又多雨,云遮雾蔽,有损月辉,唯有秋天空气清爽,赏月时令,所谓“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壑不流,太空悠悠,蝉娟徘徊,桂花上浮,升东林,人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正因如此,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才是赏月、玩月的时令。“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节便成了中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节日。由于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是赏月、拜月、玩月,所以有俗称中秋节为“月节”或“月夕”。唐代人还将中秋节称为“端正月”,如韩愈《和崔舍人咏月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诗中“端正月”就是指中秋节。

在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开元天宝遗事》载:

“八月十五日夜,(苏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唐逸史》云:“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唐诗中也有不少歌咏中秋之夜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中秋》诗云:“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人认为,中秋不见月是件很遗憾的事。

月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具有十分浪漫诱人的色彩,因此唐代中秋节拜月、赏月也就充满了传奇般的动人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仍然与风流天子唐玄宗、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赏月,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情意浓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百尺高台,准备作为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之“赏月台”。然而此台修成不久,适逢“安史之乱”,“赏月台”毁于战乱之中,仅余一台基遗址。唐玄宗中秋赏月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夜游月宫的传说了。据《龙城录》

记载:开元六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做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有兵卫守门很严,刀枪剑戟,白刃灿然若霜雪耀目。天师与唐太宗及鸿都道士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天师又引唐玄宗跃身到云端烟雾中,透过云端俯瞰长安皇城,见城胭巍峨,殿阁林立。正观望之时,又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万顷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架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进。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莺,长袖冉冉,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疏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正是唐玄宗入迷如痴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同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回忆刚才月中游历,恍若梦中。到了第二天晚上,唐玄宗又请申天师带他月中一游,但天师只是笑而不允。

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关于唐玄宗中秋游月宫的传说不一,像《漱石闲谈》记载,中秋夜道士罗公远掷杖化为银桥,请唐玄宗游月宫,见广寒宫群仙歌舞,问是何曲,群仙答是霓裳羽衣,唐玄宗记其歌舞,回人间教习歌女。而《集异记》又云是道士叶法善与唐太宗同游月宫,在云端路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且色如昼,叶法善请唐玄宗吹玉笛,并抓金钱撒向城中。过了十余天,潞州官吏进奏,中秋夜有天乐临城,并降金钱。这些传说自然不可信,如果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是道家编造出来的。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隋唐之际佛、道、儒三家斗争激烈,唐太宗曾下诏道士在僧尼之上,扬道抑佛,尊太上老君李聃为祖。唐高宗又给老子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时一度扬佛抑道,但为时不久,唐中宗、唐玄宗又抑佛扬道。唐玄宗不但认老子为祖宗,而且在玄元皇帝下又封“四大真人”: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

对叶法善、罗公远之流的道士们坚信不疑,一时间道士们甚嚣尘上,得意洋洋,于是编造出这一经不起推敲的神话。尽管这些神话是编造出来的,但是,也反映出唐玄宗时宫廷确实十分崇尚中秋赏月的风俗活动。所以这些编造的神话无不与中秋节有关系。再者唐玄宗御制《霓裳羽衣舞曲》也确有其事,它是唐代的宫廷歌舞之一。然而,唐玄宗从广寒宫偷学来的这支乐舞,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却像《后庭花》一样给这位沉溺于声色的皇帝带来的是国破家亡的安史之乱。因此历代诗人无不对此予以尖刻辛辣的讽刺。如杜牧《过华清宫》所道:“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写道:“渔阳辈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而唐代诗人李约《过华清宫》诗更就此曲直接指出: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扰有树长生。

此诗把安史之乱的祸因直接归罪于《霓裳羽衣舞曲》,未免夸大其词了。但是,唐玄宗晚年好游乐,溺于声色,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确实是事实,历史已有公论,故不多述。

正如唐代诗人曹松《中秋对月》诗云:“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月圆照九州,宫中唐玄宗俄而修赏月台,俄而神游月宫,而民间则无此财力修赏月台,也无道士相助漫步月宫,但是民间拜月赏月的风俗活动却要丰富多了。有的诗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楼赏月赋诗抒怀;有的寻找江河湖水,静坐一叶扁舟,以观皎洁月辉,俯视粼粼水波,银光月影,兴味盎然;有的则人寺观道院清净之地,或直上高峰赏月,万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画屏,更别有一番情趣。有一年中秋节,宰相武元衡召集诗友柳工绰、张正一、徐放、崔备、王良会等人同登锦楼赏月,良宵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柳公绰诗中描绘当时景物写道:“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万井金风肃,千林玉露浓。”登上锦楼,在一轮清冷的月光下,江水也变得明澈清浅,远望重重山峦,如覆霜雪,一片银白。金风萧萧,林木露水斑斑,闪耀银辉。此情此景,怎不使诗人诗意大发,吟风啸月?因此崔备在《奉和武相公锦楼玩月》诗中写道:“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大诗人白居易辞去中书省校书郎职务,与元微之准备应制举,退居于唐长安华阳观,累月足不出户,揣摩当代政治利弊,准备策问。可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却一定要在华阳观招友玩月并赋诗:“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之事,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他在中秋夜谧浦沙头的谧亭望月赋诗云: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淦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尽管月光同往年相似,只因时异境迁,贬滴江州,回想起在京都曲江流饮,杏园赏月,他便感到无限惆怅伤感。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6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且北列为法定的节假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20xx年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看有哪些习俗吧。

赏月: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了。中秋节时节的月亮明亮又圆满,阖家聚在一起上月是很重要的习俗。在古代还要祭拜月亮。

吃月饼:月饼代表着团圆,吃月饼这是必不可少的中秋节项目。现在月饼的馅料繁复多样。

燃灯:中秋节各地都有燃灯的习俗。小孩也会点灯笼过中秋。燃灯的规模可堪比元宵节

八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篇7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农历八月十五汉族是中秋节、团圆节,畲族又称丰收节。畲族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新中国成立后受汉族影响,多数畲民也与当地汉族一样吃送月饼。有长辈给小辈送月饼,儿、女婿给父母(岳父母)送包饼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户户设酒肴团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仍沿袭。

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

1、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