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3篇正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爱岗的小编飞白帮大伙儿分享的13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

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1 , 3 , 0 , x的极差是5 ,则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方差为。

五、学后反思:

xxx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知识技能 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 (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 ,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 %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 课本第43页 习题2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 。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 , ,—8,12, —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 ,— , ,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5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

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即如何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练习(记作投影片2.2.3A)

第二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2.3B)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A)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6x+8=0;

(2)x2-8x+15=0;

(3)x2-3x-7=0;

(4)3x2-8x+4=0;

(5)6x2-11x-10=0;

(6)2x2+21x-11=0.

[师]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

(4)、(6).

[师]各组做完了没有?

[生齐声]做完了。

[师]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

[生甲]我改的是××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

x-3x=7,

x2-3x+32=7+32应为(-23

2)2.

[师]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

[生乙]方程(3)的解为x1=

[师]好,继续。3?237,x2?3?237.

[生丙]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

[生丁]××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

方程(2)的解:x1=5,x2=3,

方程(4)的解:x1=2,x2=

方程(6)的解:xl=32,12,x2=-11.

[师]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

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

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

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

[师]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甲]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其中花园四

周是小路,它们的

宽度都相等。

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师]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生乙]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16-2x)(12-2x)=1

2×16×12,

也就是x2-14x-24=0.

然后利用配方法来求解这个方程,即

x-14x=-24,

x2-14x+72=-24+72,

(x-7)=25,

x-7=±5,

即x-7=5,x-7=-5.

∴x1=12.x2=2.

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由以上所述知:甲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生丙]不�

[师]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

[生丁]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我们是以矩形

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m,根据题意,可得

πx2=22

1

2×12×16.

解得x=±96

?≈±5.5.

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

[生戊]由丁同

学组的启发,我又

设计了一个方案,

如右图。

以矩形的对角

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生己]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

[生庚]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顺次连结矩形

各边的中点,所

得到的四边形即

是作为花园的场

地。

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m2(即1

2×6×8),所以四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

[生辛]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

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

[生丑]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图中的阴影部

分可作为建花园的

场地。

经计算,它符合要求。

[生癸]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

2

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

[师]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

[生]能,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1

2(16-x)(12-x)

=1

2

2×16×12,即x-28x+96=0,

x2-28x=-96,

x2-28x+142=-96+142,

(x-14)2=100,

x-14=±10.

∴x1=24,x2=4.

因为矩形的长为16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m.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设计方案。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55随堂练习1

1.小颖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能帮助她求出图中的x吗?

解:根据题意,得(16-x)(12-x)=

212×16×12,即x-28x+96=0.

解这个方程,得

x1=4,x2=24(舍去).

所以x=4.

(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55习题2.51、2

(二)1.预习内容:P56~P57

2.预习提纲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

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 学的眼光看世界。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量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会判断这组数据的稳定性 .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当我们为加入“WTO”而欣喜若狂的时� 某外贸公司要出口 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

[生](1)根据20只鸡腿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可知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 g.

(2)设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 甲, 乙,根据给出的数据,得

甲=75+ [ 0-1-1+ 1-2+1+0+2+2-1-1+0+0+1-2+1-2+3+2-3]=75+ ×0=75(g)

乙=75+ [0+3-3+2-1+0-2+4-3+ 0+5-4+1+2-2+3-4+1-2+0]=75+ ×0=75(g)

(3) 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 g,最小值是72 g,它们相差78-72=6 g;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 g,最小值是71 g,它们相差80-71=9(g).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在75 g左右摆动幅度较小。

[师]很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从上图也能很直观地观察出:甲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比乙厂相对于“平均水平” 的偏离程度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个量。

Ⅱ.讲授新课

[师]在上面几个问题中,�

[师]很正确。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 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生](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

丙= [75×2+74×4+73×2+72×3+76×3+77×3+78×2+79]=75.1(g)

极差为:79-72=7(g)

[生]在第(2)问中,我认为可以用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刻画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甲厂20只鸡 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74-75)+(74-75)+(76-75)+(73-75)+(76-75)+(75-75)+(77-75)+(77-75)+(74-75)+(74-75)+(75-75)+(75-75)+(76-75)+ (73-75)+(76-75)+(73-75)+(78-75)+(77-75)+(72-75)

=0-1-1+1-2+1+0+2+2-1-1+0 +0+1-2+1-2+3+2-3=0;

丙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1)+(75-75.1)+(74- 75.1)+(74-75.1)+(74-75.1)+(74-75.1)+(73-75.1)+(73-75.1)+(72-75.1)+(72-75.1)+(72-75.1)+(76-75.1)+(76-75.1)+(76-75.1)+(77-75.1) +(77-75.1)+(77-75.1)+(78-75.1)+(78-75.1)+(79-75.1)=0

由此可知不能用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 的波动大小。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2= [(x1- )2+(x2- )2+…+(xn- )2]

其中 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 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生]为什么方差概念中要除以数据个数呢?

[师]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印象。

由此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生]极差还比较容易算出。而方差、标准差算起来就麻烦多了。

[师]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其大体步骤是 ;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就可得出标准差。

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探 索计算标准差的具体操作

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

[生]s甲2= [02+1+1+1+4+1+0+4+4+1+1+1+4+1+4+9+4+9]= ×50= =2.5;

s丙2= [0.12+0.12+1.12×4+2.12×2+3.12×3+0.92×3+1.92×3+2.92×2+3.9]= ×76 .49=3.82.

因为s甲2<s丙2.

所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我认为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Ⅲ.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 ,我们着重学习: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 和标准差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

Ⅴ.课后作业

Ⅵ.活动与探究

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将射击结果作统计分析如下:

(1)请你填上表中乙学生的相关数据;

(2)根据你所学的统计数知识,利用上述某些数据评价甲、乙两人的射击水平。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优秀教案 篇9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

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而应注重培养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练习和测试时只看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只要能会做题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别说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 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能力。

三、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

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初中数学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 探索与思考

1、 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 的词表示一个 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 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 理解与运用

(一)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二)应用

例1 如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

分析:图中确定点用前一个数表示大街,后一个数表示大道。

解:其他的路径可以是:

(3,5)(4,5)(4,4)(5,4)(5,3);

(3,5)( ,5)(4,4)( , )(5,3);

(3,5)( , )( , )( , )(5,3);

四、学习体会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 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 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 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3、右图是国际象棋的棋盘,E2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描述A、B、C的位置?

4、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要将图六(2)中的马走到指定的位置P处,即从(四,6)走到(六,4),现提供一种走法:(四,6)(六,5)(四,4)(五,2)(六,4)

(1) 下面提供另一走法,请填上所缺的一步:(四,6)(五,8)(七,7)___(六,4)

(2)请你再给出另一种走法(要与前面的两种走法不完全相同即可,步数不限),你的走法是: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1、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2、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1)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

(2) 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和推测,能与 同学进行交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20xx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年的30天,记录并统计这30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求出这30天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据此估计北京20xx年全年的平均空气 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查询中国环境保护网。

二、新课

师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如下表中的30天,通过上网得知北京在这30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及质量级别,如下表所示:

这30个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为107,据此估计该城市20xx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7, 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讨论:同学们之 间互相交流,算一算自己选取的样本的污染指数为多少?根据样本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估计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下面是老师抽取的样本的空气 质量级别、所占天数及比例的统计图和该城市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张统计图,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经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从样本获得的数据与总体的不完全一致,但这样的误差 还是可以接受的,是一个较好的估计。

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抽取的。样本绘制统计图,并 和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进行比较,想一想用你所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合理?

显然,由于各位同学所抽取的样本的不同,样本的污染指数不同。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随着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的增加,由样本得出的平均数往往会更接近总体的平均数,数学家已经证明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而可靠的 . 对于估计总体特性这类问 题,数学上的一般做法是给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一个估计值的范围,将来同学们会学习到有关的数学知识。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问题1:在计算20个男同学平均身高时,小华先将所有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然后,他这样计算这2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小华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假设你们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各班的男同学人数和平均身高如下表所示。

小强这样计算全年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强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在一个班的40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 龄。

三、小结

用样本估计总体 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随机抽样是经过数学证明了的可靠的方法,它对于 估计总体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业

习题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