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精选8篇正文

《高中语文教案精选8篇》

时间:

高中的语文学习开始有一定的难度,那么相关的主题教学设计到底应该要怎么开展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8篇高中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要点

1、《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课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列: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鲁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透过鲁迅的思想、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折射。这些情景对我们理解课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他们承认列强船坚炮利,却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带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们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想的必然。科学救国论成为维新的主流,而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鲁迅想通过学医救国救民的思想,正是当时这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战争中兴高采烈的看客“赏鉴”同是中国人被外国人砍头的“盛举”,正是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真实的反映。对于这样的国民性,鲁迅一直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他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等,都是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呼唤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的创作实践。

③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是不彻底的。

这是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强大的传统守旧势力顽强的反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运动,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中国的贫弱局面一直没有改变。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

④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奋斗。

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出现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为了从思想上救治国民而发出的激烈的呼喊。鲁迅的《呐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所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也是为了唤醒民众而对封建思想做出的严厉否定。

3、《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 《风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故乡》1921年1月

《药》1919年4月 《端午节》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兔和猫》1922年10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一书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话,供学生认识与了解鲁迅作参考。

“但鲁迅的书都给了我一点踏实的感觉。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若是发现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马上就恐怖起来。别人的感觉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的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大概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更为合适。”

“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我认为,仅此一点,我们就得承认他的价值。”

二、能力检测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①文中“铁屋子”比喻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们”比喻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什么?

2、鲁迅的小说集以“呐喊”为名,其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②“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③“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着麻木的国民们可怕可悲的前途。

2、“呐喊”的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写小说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呼喊,也即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一是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寂寞孤独。

高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王权和奴性的深刻批判,培养民主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重要、疑难语句理解作者对王权和奴性的批判;联系历史和现实加深对奴性的认识和批判。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打油诗

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皇帝是这样的吗?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有个怪老头,他也瞄上了王位,写了一篇杂文《我若为王》,过了一把皇帝瘾。他就是蹲过大牢却常常怀念监狱的聂绀弩。

三、作者简介

四、理解主旨

(一)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一遍了,也已经随着聂先生去领略过一番做王的滋味儿了,那么大家说说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呀?(学生说出做王后的种种光景,教师指导:作者层层递进,尽显帝王威风八面,越说越起劲,简直心花怒放了)

(二)文章既然题为《我若为王》,作者把为王以后的种种好处都写尽了,那么到此文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

明确:如果到此结束就浅陋了,属纯粹的“无厘头”,假想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无杂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品读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为王后感觉如何?感到单调,寂寞,孤独——这样做王有劲吗?没劲。刚才心花怒放的热闹一下子冷却了。

2、孤独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于是作者接下来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呀?提出“为什么人们要这样”的问题。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个奴才的首领罢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用文中的话回答)?

“醒悟之后要杀奴才、灭奴种;因为“我认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5、结果会怎么样?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为什么?理解一个疑难句子

(三)、批判奴性

1、什么叫奴性——奴才的品性、德性

2、奴性的特点。通过文中与句概括归纳;让学生有表情朗:“读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把那种深入骨髓的奴颜媚骨读出来)

3、像这样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杀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献给齐桓公;联系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评价。

4、结合课文和历史,说说王权和奴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危害?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危害(由学生自由发挥):人人自危,不利创新;娼妓为后,是非不分;白痴当道,贤能不士;欺上瞒下,军昏民苦

点出这篇杂文的深刻指出就在于不是单纯的批判王权,而是对奴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五、现实意义。

1、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尊卑有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精神变的麻木,欺压人的人会心安理得,被欺压的人也会心安理得。在封建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是非不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这就是奴性。就是到了今天“平等”这个词在人们的心中到底有多重,还要好好想想。请大家看课后练习三的材料,说说你觉得身边有奴性吗?你身上有吗?

2、回顾打油诗

皇上

——看电视剧有感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教化奴儿们,别长脊梁骨。

最近帝王剧泛滥,许多电视剧严重违背史实。要知道封建社会是产生不了民主的,所谓的明君也只是从大局上维护和绵延王权专制和残暴。作家余杰说的不错,在一个民主、法制、科学的年代,大唱帝王之赞歌,鼓吹专政独裁,张扬奴性意识,宣传封建思想,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看来,走向真正的民主,我们任重道远。

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奴性的人,说真话,做真事。聂绀弩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六、总结。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说,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人。

《小狗包弟》教学案例 篇4

课前准备:

一、印发巴金的《随想录·总序》

二、印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总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颁奖词

2005年10月17日,世纪老人巴金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他静静地躺在他一生最钟爱的玫瑰花丛中,面目安详。

灵床正对大门的一侧,工作人员专门布置了一个心形的玫瑰图案。

黑色金边挽联下面,是巴金大幅的照片,满头的白发,熟悉的笑容。

灵堂里回响的,不是哀乐,而是巴金喜爱的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高中语文常规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__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__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回忆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许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动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设计的重点拟在作文的点——细节描写上,以期能以点带面,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用细节来出彩。

教学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冲远,故而本文在理解语句上并无难处,但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却是学生非学会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基于这个理念,本堂课由《金岳霖先生》作为引子,由老师作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摸索细节描写的奥妙,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先生父亲那臃肿的背影,曾经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一动,那个站着喝酒却又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带给我们笑声的同时,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了世态炎凉;说到杨二嫂,我们会想起她那圆规般的伶仃细脚;至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那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一会儿脱下一会儿又穿上的军大衣我们想必也不会忘。背影、长衫、细脚,大衣是他们各自的特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描写的是哪个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对,是鲁迅,那你们是根据那些特征他是鲁迅的呢?或者说鲁迅的标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头发直竖,胡子。

这是崇拜鲁迅的一位青年读者阿累眼中的鲁迅,而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韬也有一段关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明确:有没有发现,唐韬先生与阿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和浓黑的胡子这一典型的外貌细节特征。所以,要写活一个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现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逻辑学大师(板书:金岳霖先生)

二、学生快速自读全文。

1、请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小结: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细节,漫画式地刻画了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让人发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又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态度,学识修养,性格特点,处世方法等等。

4、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这些细节感染力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真切而直观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们要写活一个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择其特点,从细处着笔,用细节描写进行勾勒。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天真率直,或严肃端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动作,神态或口头禅。请大家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用细节描写写一百来字的人物片段,写出他的特点来。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择二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请在座的同学猜猜他写的到底是哪位老师?(简要评点,学生互评)

6、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捧给我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就象在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斗士。从金先生戴的鸳鸯眼镜的白镜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点我们一目了然,但还应该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隐藏在他那黑镜片之下,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一)重情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二)热爱生活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跟着汪先生,我们也一点一点地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样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点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真是有趣;最后我们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热爱生活。作者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立体的金岳霖先生。

刚才的片段练习中,同学们用细节勾勒了老师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们深记老师的全部内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们老师的内在情感,为刚才的片段练习作一个补充。

学生当堂补充。

三、小结

感谢汪曾祺先生,他不仅用平淡隽永的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会了我们运用细节描写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学会之后,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读到有关金先生的文章时,总会惊叹名家的独特个性,为他们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终的目的。整个环节中,感觉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细节的详细解读,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有点仓促,只让学生读了两个段落,然后大致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受。

2、课堂没有深入地拓展开,在文章中闲笔处点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我只点到有学问的人都很有个性。没有点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况。

3、文章的梳理很乱,写人肯定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书上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效果会更好。

4、学生没有完全地投入到课本中,怎么都感觉他们是敷衍的态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课堂是一个情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是为学生课后的理解提供一个范例”,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说,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1、不能脱离文本,始终注意细节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表达。如“‘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可以抓住这其中用了句号,而为什么没有用叹号,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两处提到“有趣”,开始的“西南联大有许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结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从实写到虚写,体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现给人的性格特点。但我认为“怪”更能体现金岳霖的特点。“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无定法,只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会有收获的。

高中语文教案 篇7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词,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词。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了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一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国破之恨、家亡之仇,体会其中高超的表达技巧。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案(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

(2)“穿”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拍”表现波涛汹涌奔腾,“卷”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1)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灰飞烟灭”比喻兼夸张,以曹军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

学习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在诗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等;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作者延读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一)诵读词韵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初步理解

2、下面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3、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本词的上阕,词人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情。下阕,词人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探究

1、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