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页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5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读后感 篇1
《螳螂捕蝉》读后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近,我阅读了《螳螂捕蝉》一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吴王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谁来阻挡它,他就把那个人处死。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侍卫官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一个故事来劝免吴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纷纷向生命举上了一面面?白旗?。还有,有一些人平时很喜欢饮酒,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自灭?。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好处,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只好后悔了。因为酒是一种害人的?杀手?,人饮多了,胃就会遭到严重的伤害,人体也会变得衰弱很多。它们这样饮,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日久生长,最终自己受不住了,也会自己毁灭自己。
读了《螳螂捕蝉》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乐,活出自我!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2
【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毫不介意 禀报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诸侯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并使吴王打消了 的念头。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螳螂捕蝉》ppt课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认识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篇5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 “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问题,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相关词句。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为了配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配套的课件,主要以图片文字和音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一、重组课文,落实重点。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三、
训练思维,凸现主体。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 板书并认读生字“螳螂” “蝉”
3、 指出他们属于左形右声字,便于识记。
(这三步设计从具体的图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点出了“螳螂”二字的构成特点,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在课题中就让学生轻松识记了本课的两个生字。)
4、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在这里教师设置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3、交流:你通过读,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
(这儿,主要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词的意思,为感悟课文扫除了障碍。)
4、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发现课文中还有那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
2、集体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四、三读课文,理解词句。
1、这些角色,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时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前的共同之处。
在再读当中,学生抓住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这一遍品读当中,就引导学生循着这些线索,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紧扣重点词语评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导书写。
1、出示 “侯”、“候”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观察学生自然会明白多一竖少一竖就是两个不同的字)
3、同样观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红临写。
(虽是高年级但也不能摈弃写字教学,这里以“侯”字为材料,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并归纳记忆方法应该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五、作业。
1. 抄写生词。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铺垫
1、师生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2、听写五组词语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4.教师依次念五组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这儿,通过默写五组词语,不仅是检查与巩固生词的掌握情况,更是在“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地复述课文埋下伏笔。)
5、学生对照屏幕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6、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领复述
1、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词语。
2、学生根据画面,练讲故事,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3、指名讲述故事,师生边听边评。
4、同桌互讲互评。
5、总结: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在无痕� 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这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美好的境界吗?)
三、品析人物
1、 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2、 小组讨论之后,集中交流。
3、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从这个对比中,� )
4、� )
四、 表演深化
(表演仅仅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这里,我设计了合作表演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
1、激趣: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用上这样的导语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2、组织:寻找合作对象,练台词。(这儿的台词主要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设计: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4、演练。
5、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6、润色:学生即兴写旁白、画外音。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这儿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7、再演
8、评价
五、链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国古代寓言》
(有人说过: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在这里我借本课的文章特点因势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